《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唐玄宗閣道出游的應制詩。此詩從“望”字著筆,從廣闊的空間展現長安宮闕的形勝之要,再寫唐玄宗出游盛況:車駕穿過垂柳夾道的重重宮門,進入專用復道,車中觀賞宮苑中的百花,皇城的巍峨壯麗,長安城的綠樹濃陰、細細春雨,詩人心中當心怡氣爽。
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作者: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玩物華。
注解
1、渭水:即渭河,黃河最大支流,在陜西中部。
2、秦塞:猶秦野。塞:一作“甸”。這一帶古時本為秦地。
3、黃山:黃麓山,在今陜西興平縣北。
4、漢宮:也指唐宮。
5、鑾輿:皇帝的乘輿。
6、迥出:遠出。
7、千門:指宮內的重重門戶。意謂鑾輿穿過垂柳夾道的重重宮門而出。
8、上苑:泛指皇家的園林。
9、雙鳳闕:漢代建章宮有鳳闕,這里泛指皇宮中的樓觀。闕:宮門前的望樓。
10、陽氣:指春氣。
11、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處,后又引伸為帝王的代稱。
12、物華:美好的景物。兩句意謂,皇帝本為乘此順應時令,隨陽氣而宣導萬物,并非只為賞玩美景。
譯文
渭水縈繞著秦關曲折地東流,
黃麓山環抱著漢宮長年依舊。
皇輦遠出千重宮門夾道楊柳,
閣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錦繡。
帝城高聳入云的是鳳閣鳳樓,
春雨潤澤千家樹木美不勝收。
為了把住春光時令出巡民憂,
不是因為玩賞春光駕車逛游!
賞析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詩一開頭就寫出由閣道中向西北跳望所見的景象。首句寫渭水曲折地流經秦地,次句指渭水邊的黃山,盤旋在漢代黃山宮腳下。渭水、黃山和秦塞、漢宮,作為長安的陪襯和背景出現,不僅顯得開闊,而且因為有“秦”、“漢”這樣的詞語,還增強了時空感。詩人馳騁筆力,描繪出這樣廣闊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筆寫春望中的人:“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因為閣道架設在空中,所以閣道上的皇帝車駕,也就高出了宮門柳樹之上。詩人是回看宮苑和長安。這里用一個“花”字渲雜繁盛氣氛,“花”和“柳”又點出了春天。“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這兩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經過三四兩句回旋,到這里再出現,就更給人一種高峰突起的感覺。云霧低回繚繞,盤亙在廣闊的長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對高聳的鳳闕,像要凌空飛起;在茫茫的春雨中,萬家攢聚,無數株春樹,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顯得生機勃發。這是一幅帶著立體感的春雨長安圖。由于云遮霧繞,其他的建筑,在視野內變得模糊了,只有鳳闕更顯得突出,更具有飛動感;由于春雨,滿城在由雨簾構成的背景下,春樹、人家和宮闕,相互映襯,更顯出帝城的闊大、壯觀和昌盛。這兩句不僅把詩題的“雨中春望”寫足了,也表明了這個春天風調雨順,為過渡到下文作了鋪墊。“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重物華。”古代按季節規定關于農事的政令叫時令。這句的意思是說,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為陽氣暢達,順天道而行時令,并非為了賞玩景物。這是一種所謂寓規于頌,把皇帝的春游,夸飾成順天道之舉。
古代應制詩,大多是歌功頌德之詞。王維這首詩也不例外,但詩歌的藝術性很高,王維善于抓住眼前的實際景物進行渲染。比如用春天作為背景,讓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層春色;用雨中云霧繚繞來表現氤氳祥瑞的氣氛,這些都顯得真切而自然。這是因為王維兼有詩人和畫家之長,在選取、再現帝城長安景物的時候,構圖上既顯得闊大美好,又足以傳達處于興盛時期帝都長安的風貌。[2]
歷代點評
《王孟詩評》:顧云:此篇狀物題景。春容典重,用字深厚,不見工力,結歸之正,足見襟度。
《批點唐音》:盛唐用字只如此,不類小家。
《唐詩廣選》:摩詰詩中有畫,即此亦是。田子秇曰:王維《早朝》云:“方朔金門侍,班姬玉輦迎。仍聞遺方土,東海訪蓬瀛。”分明以聲色神仙譏之,非體也。必如此首結句,方得應制之體。
《唐詩直解》:前六句就眼前光景拈出,意致有余,結歸雅正,更有回護。
《批選唐詩》:藻麗鏗鏘。
《唐詩鏡》:前四語布景略盡,五六著色點染,一一俱工。佳在寫題流動。分外神色自饒。摩詰七律與杜少陵爭馳。杜好虛摹,吞吐含情,神行象外;王用實寫,神色冥會,意妙言先,二者誰可軒輊?
《唐詩歸》:鐘云:幽鮮(“雨中春樹”句下)。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應制大都諛詞,獨此有箴規意。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得完整,聯多神采,結有回護,雅詩正禮。周珽曰:宏麗之中,更饒貴重。
《唐風定》:壯麗高奇,鈞天之奏,非人間有。
《唐詩評選》:人工備絕,更千萬人不可廢,若“九天閶闔”。“萬國衣冠”,直差排語耳。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看他一二先寫渭水自縈,黃山舊繞,即三四之鑾輿看花,閣道留轡,宛然便在無數山圍水抱之中間也。先生為畫家鼻祖,其點筆吮墨,布置遠近,居然欲與造化參伍。只如此一解四句,便是其慘淡經營之至妙至妙也。后解四句承上“花”字言,不知者以為為花也,其知者以為不為花也。夫閣道回看,正回看雙鳳闕耳,正回看萬人家耳。“雙鳳闕”,言上畏天眷;“萬人家”,言下恤民巖。若“云里帝城”、“雨中春樹”八字,只是襯色也。
《刪訂唐詩解》:所謂濃纖得中者也。微欠圣制意。
《唐詩摘鈔》:風格秀整,氣象清明。一脫初唐板滯之習。盛唐何嘗不應制?應制詩何嘗不妙?初唐遜此者,正是才情不能運其氣格耳。后人厭其弊,并欲舉氣格而廢之,謬矣!一二不出題,三四方出,此變化之妙。出題處帶寫景,此襯貼之妙。前后二聯俱閣道中所見之景,而以三四橫插于中,此錯綜之妙。
《此木軒論詩匯編》:字字冠冕,字字輕雋,此應制中第一乘也。真“詩天子”也,伏倒李、杜矣。
《唐詩成法》:五承一二,六承三四,七八奉和圣制,兼為洗發。“為乘”、“不是”,正從“自縈”、“舊繞”應來,連環鉤鎖,用意深曲。
《而庵說唐詩》:右丞詩都從大處發意,此作有大體裁,所以筆如游龍,極其自在,得大寬轉也。
《歷代詩法》:題無剩意。句中用“雨中春”二字,寫“望”字入神,只添得四字成句也。詩家每設渲染,時不知白描之為上,思過半矣。
《唐詩觀瀾集》:端莊流麗,無字不妙。
《唐詩別裁》:結意寓規于頌,臣子立言,方為得體。應制詩應以此篇為第一。
《繭齋詩談》:一二從外景寫“望”字,三四閣道中寫“望”字,五六方切雨中望,末又回護作結,章法密致之極。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一結得贊頌體,得規諷體,將通篇粉墨俱化作萬頃煙波,此所謂“畫中有詩”者非耶?
《網師園唐詩箋》:詩傳闡意(“云里帝城”句下)。頌不忘規(末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五六美麗秀溢,不愧名句。
《唐詩選勝直解》:八句整煉精工,應制之盡美者。
《唐賢清雅集》:壯麗有逸氣,應制絕作。
《昭昧詹言》:起二句,先以山川將長安宮闕大勢定其方位,此亦擒題之命脈法也。譬如畫大軸畫,先界輪廓,又如弈棋,先布勢子,以后乃好依其間架而次第為之。三四貼題中“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五六貼“春望”,貼“雨中”。收“奉和應制”字。通篇只一,還題完密,而興象高華,稱臺閣體。
《唐七律雋》:二句是一幅禁城春雨宮殿圖,此小家手筆所能夢見耶。(“云里帝城”句下)
《筱園詩話》:“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秀健而欠雄厚,又遜一格矣。
《唐賢三昧集箋注》:頷聯入畫,然卻是盛唐人語。故妙。
《唐宋詩舉要》:吳曰:大句籠罩,氣象萬千(“雨中春樹”句下),方曰:興象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