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杜甫
杜甫的律詩章法極其嚴格,都是以兩聯為一層,誦讀時應根據詩的內容在兩層之間作適當的停頓。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詩人杜甫,歡迎大家分享。
杜甫與李白是同時代人,一為詩仙,一為詩圣。但杜甫比李白還多了一個美稱:情圣。誰封的,梁啟超也。梁啟超說:中國文學界篤情圣手,沒人能比得上杜甫,所以我叫他情圣。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說:先儒謂杜子美情多……中國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說:中國言夫婦之情之最好者,莫如處亂離之世如杜甫……引用這幾段名人評價杜甫的文字,只為說明一個問題,讀杜甫,必讀杜甫之情。杜甫之情雖發生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但其真情真美的現實意義,早已跨越時空,為我們現代人樹立了永恒的榜樣。唐君毅在他的《中國文化之精神》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夫婦之相處,恒重其情之能天長地久,歷萬難而不變。而唯在離別患難之際,其懷念之深厚處乃見……杜甫與妻子楊氏患難之中盡顯情深意長,正印證了唐君毅這段話之深刻內涵。杜甫一生為妻子寫了二十多首情詩,其中最著名的兩首是《月夜》和《一百五日夜月》。看似不多,但卻蘊涵了超出一般想象的甜美愛意。
杜甫和李白一樣都屬“大齡剩男”類。李白26歲結婚,杜甫29歲迎娶。兩人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都屬“高攀”性質的婚姻,娶了大官的千金。李白的兩任妻子都是宰相之孫女,而杜甫之岳父雖然官沒那么大,但卻是當朝農司少卿(相當于農業部副部長),不比那過氣的宰相差多少。杜妻楊氏雖為官宦千金,但在她身上卻看不到一點嬌嗔之氣。她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善良賢淑,通情達理,持家有方,任勞任怨。尤為可貴的是,面對杜甫這樣一位心氣清高、在撈錢方面極不稱職的丈夫,她從不指責和抱怨丈夫的書呆子氣。清苦的日子里,她含辛茹苦,節衣縮食,用全身心付出來操持這個經常處在風雨飄渺中的家庭,這是令杜甫最為感動和感激的地方。在杜甫心里,娶了楊氏,就等于娶了安寧,娶了幸福。
中國歷史上儒家除了大談“夫妻有別”和“夫為妻綱”,關于丈夫如何對待妻子,如何尊重妻子,如何愛戴妻子,孔孟之流談的很少,因為這二位圣賢都曾有休妻的經歷,所以不談或少談也罷。而我們這位詩中圣人杜甫,卻與儒家之道背道而馳,在自己的詩歌中大談特談、大書特書與妻子楊氏的甜蜜恩愛,感人至深。 對于一生中逆境多于順境的杜甫來說,命運使他經常與窮困、疾病、逃難、分離為伴,尤其是他40歲以后,生活和事業都陷入低谷,時常讓他深陷郁悶憂郁中難以自拔。唯有與妻子的分別讓他深陷思念,與妻子的團聚讓他甚感欣慰。每當他一想到妻子一人在饑寒交迫中擔負起維系家庭不散、艱難撫育兒女的凄苦情景,他的心就被深深的愧疚和濃濃的依戀所籠罩,如詩:“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無論是“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分別中對老妻的思念,還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對團圓的期盼,都讓我們深感杜甫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到了晚年,杜甫疾病纏身,經常臥榻不起,妻子對他的關愛和照顧無微不至,“老妻憂坐痹,幼女問頭風”。更想到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妻子只有理解,沒有埋怨,“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讀了這些真誠樸實的詩句,使我對杜妻的敬愛之情不由從心底冉冉升起,老杜的妻子真是一位具有非凡奉獻精神、可敬可親的賢妻良母,也是中華婦女優良精神集大成者。進而想到,老杜之所以能被歷代雅俗理念供奉為詩圣抑或情圣,與他身后有這樣一位至真至親的杜夫人是分不開的。她的崇高美德支撐了老杜風流而不污穢,真實而不虛偽,大氣而不猥瑣,深情而不入俗的大美大善情懷。魯迅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我們讀杜甫何嘗沒有這種異常親近的感覺呢,就好像老杜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似曾相識,疑為故人也。只不過這位故人離開的太久了,一千多年了……
下面我重點談談杜甫那首寫給妻子的著名“情詩”《月夜》。杜甫所處的時代,正值唐代動亂時期,而杜甫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游學,或做官,常年行走江湖,與妻子聚少離多。妻子楊氏,雖出身官宦大戶人家,貴為千金,但毅然獨自撐起杜家的生活重擔,歷經艱辛,從無怨言。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被困長安,生死未卜。這是杜甫第一次處于如此險境,而時間之久也遠遠超出了他的忍受。在一個寂靜的月夜,他思妻之情瞬間迸發,揮筆一氣呵成寫下《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想象妻子見月思念自己入筆,采用視角變換的手法(此時他在長安,妻子在鄜州。),表現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之情,意境甚為感人。尤其詩的后四句真實的表現了杜甫與妻子恩愛之深,前兩句:夜露深重,打濕了妻子烏云般飄散著香氣的頭發;月光如水,浸潤了妻子潔白如玉的手臂……杜甫從視覺、嗅覺和觸覺,三維的畫面,將妻子綽約多姿的姿態描繪的如親臨其境。雖然他們已是近二十年的老夫老妻了,但仍然猶似初見初戀那樣情深意濃。后兩句:月下的離情,深重如山,壓得夫妻兩人透不過氣來。望月兒飄忽,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相逢,一想到此,夫妻雙雙以淚洗面,但愿月光能照干兩人的淚,但愿離人早日團聚……杜甫對妻子的感情,還表現出另一層含義,即“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結。他在《一百五日夜對月》中這樣描寫妻子:“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就是說,妻子楊氏在杜甫的眼里,姿容嬌艷似花蕊,一顰一笑猶嫦娥,處處都讓他這個做丈夫的動心。為了看清她的容顏,恨不得將月中的桂樹全部砍去……人間深愛不過如此,千年詩圣不愧為“情圣”。
杜甫一生只用情一個女人,這在男權主義盛行、妻妾成群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確十分罕見。尤其是在唐朝這樣一個社會開放,歌舞盛行的朝代。歌舞伎們是達官貴人和風流文人酒宴上的常客,不知多少唐朝的文人在她們身上惹出流傳至今的纏靡韻事。而杜甫卻成了一個特例,因為杜甫自始自終不近女色,有拒腐蝕永不沾的骨氣。歷史見證,杜甫身后沒有一點可供庸俗文人編排的婚外緋聞,清流本色一傳千載。讀遍杜詩,唯有一首《數陪李梓州泛江,有樂女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算是他的“艷作”了。詩的最后,他與那位喜歡“樂女”的李梓州開玩笑說:“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既隱含諷勸,又含自戒的意思。本來是一件陪貴客瀟灑的事情,最后卻讓客人尷尬的離去,老杜真有你的!所以,“文人無行”不適用杜甫。
杜甫沒有紅顏知己,沒有移情別戀,沒有玩世聲色,沒有敷衍感情。對妻子唯有摯愛,唯有忠貞,唯有尊重,唯有感激,唯有愧疚……這一切匯聚成一個字,那就是杜甫對待自己的妻子,不管她是年輕美貌的新婚之妻,還是人老珠黃的糟糠之妻,都將自己一生的情愫落在一個“真”字上,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來實踐這個“真”字,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杜甫在顛沛流離中病逝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逝年五十九歲。妻子楊氏將丈夫的靈柩置厝在岳州,然后帶兒女回到洛陽偃師的陸渾山莊。一年后,楊氏去逝,享年四十九歲。四十年后,杜甫的后人將杜甫與楊氏合葬于故土。為了那一縷鄉愁,老杜不顧病體,舉家奮力朝著家鄉的方向走來。或許是江南水鄉的柔美盛情,羈絆住老杜回家的雙腳。或許是老杜至親至美的伉儷情,感動了南國江湖水澤的民情民意,留住老杜就留住了天荒地老、矢志不渝的愛情……楊氏,嫁一個人苦一輩子,她做到了無怨無悔。老杜娶一個人樂一輩子,他做到了忠貞不二。一生將唯一的愛情,寄放在合適人的懷抱,不關美丑,不關福禍,不關榮辱,不關壽夭,只享那一片和諧融匯的天地,與他與她。
在這人生如草木的世界里,我們往往苛求的太多太雜。身為小草一棵,卻總妄想攬天地日月于懷中,一雙骨感羸弱的腳,如何駝起一顆豐滿肥碩的心?多少人在想,什么流光溢彩,什么叱咤風云,什么富甲一方,什么超凡脫俗……他們唯一遺忘了,滿世界能夠出人頭地的畢竟是極少數人,而大多數人都會在重復了可歌可泣、可贊可嘆甚至可笑可悲的拼搏后,仍然壯志未酬、兩手空空。古代士大夫也多是如此人生軌跡,而且樂此不疲,周而復始。老杜也未能逃脫這樣的人生軌跡,致使老來病死他鄉,害的老婆孩子屢遭罪受。
若不然,老杜一定會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也一定會有更充裕的精力和時間寫出更多更美的詩篇。人往高處走沒錯,但高處不勝寒更具真理性。我可以放一句話在這兒,如果像李白和杜甫這樣才華橫溢、豪情似海的偉大詩人,如若真做了朝廷的貴族高官,那我敢斷定,中國的歷史上一定會少了一個叫李白、一個叫杜甫的偉大詩人,多了兩個庸碌昏聵的官僚,這豈不是中華民族乃至中華文明的悲哀!多數人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絢爛之極的愜意,少數人可以心滿意足的接受回歸平淡的靜好。這個世界,做多數人容易,做少數人困難。
情圣杜甫在于情之唯一,讀了杜甫,再荒涼的心也會有暖陽春風輕拂的爽怡之感。讀了杜妻楊氏,再孤獨的魂也會有清風啟窗的豁然之感。寫到這,我不由得想起很早以前讀錢鐘書與楊絳,錢鐘書寫過一首《贈絳》予夫人:“卷袖圍裙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湯。憂卿煙火熏顏色,欲覓仙人辟谷方。”好溫馨美好的畫面啊,在這一點上,古人今人應該都有樣的追求,那就是柴米油鹽鍋碗瓢勺永遠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杜甫詩中那些描寫夫妻恩愛、描寫妻子柔美無限的詩語,真的是唯美至極。這使我又想起由文德斯經典作品《柏林蒼穹下》改編的電影《天使之城》,其中男主角說:我聞到過她的秀發在空氣中的飄香,我親吻過她柔軟的雙唇,我曾觸碰到她溫暖的手——我寧愿要這些短暫的時刻,也不愿意要沒有這些的孤獨的'永生。”于是,他放棄了天使的身份、天堂的永恒……不過是為了觸摸她指尖的溫暖。因為愛她,所以勇敢,站在摩天高處俯瞰,縱身一躍,跌落人間……
當然,故事是悲劇,因為真愛未必能走到地老天荒,他變成人類的第二天,她遭遇車禍,溘然長逝……話題扯遠了,不過這位男主角描寫愛人的纏綿甜蜜之語,和老杜在詩中描寫妻子楊氏的情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嗎?這種莫名的相似說明了,不管它是古人今人,還是外國人或外星人,對待真愛的方式和感覺是不會相差太遠的。最后,我想說,愛若能唯一,能相守,能白頭,能無悔(這里指雙方),像杜甫與楊氏,人生的遺憾一定會降到最低點。這里沒有好人壞人之分,愛情面前沒有是非與真理。俯瞰歷史的長廊,可以看到好人的悲情,也可以看到壞人的怡情,就是這個道理。愛情面前不求對等,只求真偽。追求心靜心禪,是人生心途的第一境界;經營情靜情禪,是人生情途的第一境界。心與情這兩個境界達到盡善盡美,就是人生最高境界的體現。
拓展:杜甫的簡介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脫不了關系,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消息時,心生愉悅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于征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于苦于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于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于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后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于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于我們更進一步深入了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杜甫生平
杜甫作為我國唐代年間杰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一生坎坷,雖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經歷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社會的動蕩,政權的不穩,讓他一心報國卻沒有門路,心系百姓卻流離戰亂,中年仕途不順,老年病無所依,留下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文,感動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很不錯,家境優越富足,家族文化氣息濃厚,自小就在文學詩歌方面深有天賦,且為人勤奮創作,據悉他私底下的習作能足足裝滿一麻袋。杜甫早年間也如李白般縱情四海,十幾二十歲時到處游歷,也是在此期間與李白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杜甫對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兩人分離后,杜甫也還是常常在詩文中提及這位年長的大詩人。
此后,杜甫在官場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終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當時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賢士,因此杜甫無論參加科考或者轉投權貴之門均無果,后來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職。他的小兒子也在那個時候餓死了,后被授予一個無用小職,國家爆發戰爭,杜甫也就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在友人們在幫助下,暫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嚴武的職位調動,杜甫一家也隨之流離,最終嚴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沒了依靠,生活得很艱辛。大歷三年,由于倍思鄉,杜甫踏上歸鄉的渡船,可惜生活艱險,社會的動蕩,最后病死在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月圓》杜甫
《月圓》是杜甫于大歷元年秋季流離于夔州時所寫,全詩從頭到尾一直在描寫月亮,隨著不同的角度,意境深遠開闊卻清涼冷寂,表達了詩人在直面明月時的孤寂以及對于遙遠親信的真摯思念。
詩文的大意,孤零零掛在天上的圓月正好對著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門外閃閃跳動。綿延浮動的金色江波在時刻不停地保持跳動,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懸起一輪明月,照射著人煙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潔,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時此刻,家中的松樹正是開得茂盛之時,仿佛還能聞到家鄉的桂花香。在這么明亮純凈的夜里,唯獨希望能夠與千萬里天涯之外的親人們共沐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這首《月圓》,首聯從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門外的月光等多個不同的視角,通過描寫圓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襯得其它事物閃閃跳動,從而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的圓月。而頷聯寫的是,起初在樓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從江波轉寫照進屋里的月色。頸聯中,詩人的視角又從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聯中,詩人通過眼前的月光遙想到遠隔千里的親人們,表示了十分渴望與其團聚一同賞月的意愿。杜甫在這首詩中流露出獨自賞月的孤單,并通過遙遠的月亮來寄托自己濃厚的思鄉之情。
【古代詩人杜甫】相關文章:
古代詩人杜甫的簡介04-01
中國古代詩人杜甫的故事04-14
詩人杜甫04-04
唐代詩人杜甫08-23
古代詩人簡介04-01
古代詩人的經典名句04-22
古代詩人經典名句04-08
古代詩人李煜03-21
古代詩人蘇軾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