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詩魂,漢語詞語,讀音為shī hún,釋義為詩人的精神或詩人的亡魂。出自南唐李建勛《春雪》詩、明袁宏道《卷中見亡友王官谷姓字感賦》、陳毅 《由宣城泛湖東下》詩。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古代詩魂詩人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唐穆宗名為李恒,唐憲宗的第三個兒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原名李宥,先封為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恒是冊封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
【生平】
穆宗以前的唐朝諸帝多能將皇位傳給兒子,高宗()還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親憲宗另外也還有一個兒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后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為僖宗,第七子即位為昭宗。此前,睿宗的兒子當中,一位受命登基(),一位追認為帝(讓皇帝李憲),三位獲贈太子,已被舊史盛贊為天與之報,福流無窮。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個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這在唐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由于每個兒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個皇后和他配享太廟,這在唐朝歷史上也屬罕見。穆宗于長慶四年(824)正月死時,剛剛30歲,相對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來說,可謂最短壽的一位。這些情況透露出,在穆宗君臨天下時,唐朝的皇位繼承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變得毫無保障。所有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們,穆宗時期的宮廷局勢已經難以用常規來審視了。
穆宗出生前,其父憲宗已經有了長子李寧和次子李惲。排行老三的穆宗,卻有一個勢力強大的母親,那就是憲宗為廣陵王時于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對唐室有再造功績的尚父的孫女。長子李寧的母親是宮人紀氏,次子李惲的母親竟沒有留下姓名,在這一情況下,究竟是選擇哪一位皇子,憲宗一直沒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三月,憲宗心中漸漸地向長子傾斜了。此時的李寧已經17歲,平素喜歡讀書,舉止頗符合禮法,深受憲宗的喜愛。于是在大臣建議早立儲君以杜絕奸人窺伺覬覦之心時,他宣布了立長子為嗣君的決定。這次冊立很費了一些波折,本來應該在春天舉行的冊立儀式,由于連續遭遇大雨,使時間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這期間有多少來自穆宗母親郭氏的阻力,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無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剛剛做了兩年太子的李寧竟然在19歲的時候一病而死。憲宗悲痛欲絕,出乎意料地為他廢朝13日,并特別制訂了一套喪禮,加謚為惠昭。李寧的死,使憲宗不得不為選立繼承人再次陷入抉擇。
此時,宮廷內外幾乎都建議選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寵的宦官吐突承璀則建議應當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惲。憲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惲因為母氏地位卑賤難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立三子宥的呼聲占據了上風,憲宗也徒無奈何,只好請翰林學士崔群代次子惲起草了表示謙讓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詔立李宥為太子,改名為李恒。十月,舉行了冊立大典。
其實憲宗心里對這位太子并不滿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沒有放棄為李惲的經營。憲宗這次立儲事件,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禍根,也為自己留下了禍患。
元和八年(813)十月,在剛剛冊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時候,擁立太子的朝廷官員又上表請求憲宗立郭氏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宮活著被立為皇后的只有肅宗的張皇后,那是因為她在平叛的特殊時期有特殊的功勞,憲宗將郭氏冊立為貴妃已經是后宮最尊貴的角色,憲宗以種種借口拒絕了此番動議。此事以后,郭貴妃在朝野內外,廣結黨羽,包括宦官中的厲害角色神策軍中尉梁守謙以及王守澄等人,他們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較量。
元和十四年底,憲宗因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藥身體惡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緊了改立李惲的謀劃。太子李恒十分緊張,曾經問計于他的舅舅郭釗,時為司農卿的郭釗囑咐他,一定要盡孝謹之心,不要考慮其他的事。這說明他們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就等著憲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等人立即擁立太子即位,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惲被這突如其來的政變殺了個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黃泉路。
穆宗位居儲君期間的惶恐不安,隨著成功登基也就煙消云散了。他對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給予了不同的賞賜,特別是把生母郭貴妃冊立為皇太后,以報答她多年來的辛苦經營。與此相對照,他對父皇的親信和寵臣則分別處以殺罰貶斥。正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后,沒有忘記把犯有自己名諱的地名等統統改掉。像恒岳(恒山)改為鎮岳,恒州改為鎮州,定州的恒陽縣改為曲陽縣。就這樣,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穆宗即位時已26歲。對于壯年登基的皇帝來說,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這正是一個使人欽慕的年齡,太宗就是29歲登基,玄宗則是28歲。如果想飽食終日、游樂享受,那也是無人可以比擬的時候。穆宗沒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勵精圖治,而是縱情享樂,毫無節制。
尚在朝廷上為憲宗治喪期間,穆宗就毫不掩飾自己對游樂的喜好。當元和十五年(820)五月憲宗葬于景陵以后,他越發顯得沒有節制。很快,他就帶著親信隨從狩獵取樂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內興慶宮,穆宗就率領六宮侍從在興慶宮大擺宴筵。酒宴結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軍,對親信中尉和將領大加頒賜。鎏金刻人馬狩獵杯從這天起,穆宗每三日來神策左右軍一次,同時駕臨宸暉門、九仙門等處,目的是為了觀賞角抵、雜戲等表演。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異想天開地制訂了一套慶祝儀式,只是因為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來還沒有這樣的做法,才算作罷。他在宮里大興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寶慶殿等。宮苑內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壓死。當永安殿新修成的時候,他在那里觀百戲,極歡盡興。在永安殿,穆宗還與中宮貴主設密宴以取樂,連他的嬪妃都參加。除此之外,他還用重金整修裝飾京城內的安國、慈恩、千福、開業、章敬等寺院,甚至還特意邀請了吐蕃使者前往觀看。
到了八月,穆宗又到宮中魚藻池,征發神策軍二千人將憲宗時期早已淤積的水面加以疏浚,九月初二池水開通后,他就在魚藻宮大舉宴會,觀看宮人乘船競渡。由于時間臨近九九重陽,穆宗又想大宴群臣。擔任拾遺的李玨等人上疏勸諫,認為:陛下剛剛登臨大寶,年號尚且未改,憲宗皇帝園陵尚新,如果就這樣在內廷大舉宴會,恐怕不合適。穆宗根本不聽。在重陽節那天,還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釗兄弟、朝廷貴戚、公主駙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飲酒高會。
十一月的一天,穆宗突然下詔:朕來日暫往華清宮,至落日時分當即歸還。此時,正值西北少數民族引兵犯境,神策軍中尉梁守謙將神策軍4000人及八鎮兵赴援,形勢很是緊張,御史大夫李絳、常侍等跪倒在延英殿門外切諫。穆宗竟然對大臣們說:朕已決定成行,不要再上疏煩我了。諫官再三勸諫也是無效。第二天一早,穆宗從大明宮的復道出城前往華清宮方向而去,隨行的還有神策軍左右中尉的儀仗以及六軍諸使、諸王、駙馬千余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還宮。
對于穆宗的宴樂過多,畋游無度,諫議大夫鄭覃等人一起勸諫:現在邊境吃緊,形勢多變,如果前線有緊急軍情奏報,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經常與倡優戲子在一起狎昵,對他們毫無節制地大肆賞賜,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沒有功勞怎么可以亂加賞賜呢!穆宗看到這樣的表章感覺很新鮮,就問宰相這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說是諫官。穆宗就對鄭覃等加以慰勞,還說當依卿言。穆宗的這一態度使宰相們高興了一陣子,但實際上他對自己說過的話根本不當回事,轉過身,穆宗依舊是我行我素。
穆宗甚至覺得,經常宴飲歡會,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一天,他在宮中麟德殿與大臣舉行歌舞酒宴,就很興奮地對給事中丁公著說:聽說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經常歡宴,說明天下太平、五谷豐登,我感覺很安慰。丁公著卻持不同的看法,他對穆宗說:凡事過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歡宴,或清談賦,都是雅事。國家自天寶以后,風俗奢靡,酒宴以喧嘩沉湎為樂。身居高位、手握大權者與衙門的雜役一起吆三喝四,無絲毫愧恥之心。上下相效,漸以成俗,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穆宗對他的這番說辭也覺得有道理,表示虛心接受,但就是堅決不改。
穆宗這種近乎瘋狂的游樂,到了長慶二年十一月才算有了收斂。原因是他有一次在禁中與宦官內臣等打馬球時發生了意外。游玩中有一位內官突然墜馬,如同遭到外物打擊一樣。由于事發緊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來到大殿休息。就在這一當口,穆宗突然雙腳不能履地,一陣頭暈目眩,結果是中風,臥病在床。此事一發生,宮外就接連有很多天不知道穆宗的消息。而在此前一周,穆宗還率人以迎郭太后為名前往華清宮,巡狩于驪山之下,他即日就騎馬馳還京城,而他前往迎接的郭太后則是第二日方還。
穆宗中風以后,身體一直沒有康復。長慶三年(823)正月初一,穆宗因為身體有病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病中的穆宗曾經想過長生不老,和他的父皇一樣迷戀上了金石之藥。處士張皋曾經上疏,對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過勸阻。不過,穆宗還沒有等到丹藥毒發就在長慶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駕崩于他的寢殿,時年30歲。正是貪生之心太甚,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篇二: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李回,字昭度,宗室郇王祎之后。父如仙。回本名躔,以避武宗廟諱。長慶初,進士擢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釋褐滑臺從事,揚州掌書記,得監察御史。入為京兆府戶曹,轉司錄參軍。合朝為正補闕、起居郎,尤為宰相所知。回強干有吏才,遇事通敏,官曹無不理。授職方員外郎,判戶部案,歷吏部員外郎,判南曹。以刑部員外郎知臺雜,賜緋。開成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賜金紫服。武宗即位,拜工部侍郎,轉戶部侍郎,判本司事。三年,兼御史中丞。
會昌三年,劉稹據潞州,邀求旄鉞,朝議不允,加兵問罪。武宗懼稹陰附河朔三鎮,以沮王師,乃命回奉使河朔。魏博何弘敬、鎮冀王元逵皆具櫜鞬郊迎。回喻以朝旨,言澤潞密邇王畿,不同河北,自艱難已來,唯魏、鎮兩藩,列圣皆許襲,而稹無功,欲效河朔故事,理即太悖。圣上但以山東三郡,境連魏、鎮,用軍便近,王師不欲輕出山東,請魏、鎮兩藩只收山東三郡。弘敬、元逵俯僂從命。幽州張仲武與太原劉沔攻回鶻。時兩人不協,朝廷方用兵,不欲藩帥不和。回至幽州,喻以和協之旨,仲武欣然釋憾。乃移劉沔鎮滑臺,命仲武領太原軍攻潞。賊平,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加中書侍郎,轉門下,歷戶、吏二尚書。
武宗崩,回充山陵使,祔廟竟,出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大中元年冬,坐與李德裕親善,改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再貶撫州刺史。、令狐綯罷相,入朝為兵部尚書,復出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卒,贈司徒,謚曰文懿。
篇三: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李冶,(?---公元784年),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后為女道士,是中唐壇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詩人。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沚,被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生平】
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六歲那年,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架卻,諧音嫁卻。 她父親認為此詩不詳: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后恐為失行婦人。其不幸被父言中,出家為女道士。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鴻漸)和釋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也與她有密切聯系,她還與、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詩歌《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從來女性作家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其后千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天寶年間,玄宗聞知她的詩才,特地召見她赴京入宮,那時,她已進入暮年,正棲身著名的花都廣陵。接旨后,只得應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其詳詞意,不類冶作,似乎缺乏根據。
劉長卿對李冶的詩極其贊賞,稱她為女中詩豪。高仲武評論說: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器既雄,詩意亦蕩。自以下,罕有其倫。又說她上比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余。不以遲暮,亦一俊嫗。她與、、被人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篇四: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有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新人李忱。
【生平】
唐宣宗李忱是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后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并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鑒于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鑒,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系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后,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謚號曰圣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詟氣,并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篇五: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李泌(722~789) 字長源,唐陜西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時,官至宰相,封鄴縣侯,世人因稱侯。他是南岳第欽賜的隱士。肅宗為他在南岳煙霞峰下兜率寺側建房,名之為端居室,后人稱之為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李泌在此過了12年(757~768)修身養性、縱情山水、博覽群書的生活。端居室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中有句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其在南岳藏書之多。曾隨玄和先生張太虛學習道教秘文,又與懶殘和尚(明瓚禪師)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養和篇》和《明心論》。尤工于詩,如《復明堂》、《九鼎議》(一說二者為一篇)、《建寧王挽歌詞》、《八公詩》等,有文集二十卷。精于書法,至今福嚴寺側石壁上,尚有石刻極三個大字,傳為李泌山中讀書時手書,此處因名高明臺。薨后贈太子太傅,其子李蘩(曾任隨州刺史)在南岳廟左建南岳書院。千百年來,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傳奇人物,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贊頌。
【古代詩魂詩人介紹】相關文章:
1.古代詩人李白的詩
2.古代詩人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