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被譽為詩史的詩人是誰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詩仙,但是想必也有很多朋友不知道誰是被譽為詩史吧,那么,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被譽為詩史的詩人是誰:杜甫
詩史:是指杜甫面對著血跡斑斑的土地來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詩歌是沉郁頓挫,人家形容他的詩的風格是沉郁頓挫,從他的詩中可以了解當時的慘景、因而他的詩有“詩史”之稱。
詩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斜大敗,繼而敗于青坂,杜甫有《悲陳陶》、《悲青坂》;收復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杜甫寫了《洗兵馬》,其中提到勝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紇軍助戰、在長安受到優待的事,提到平叛諸將的功業。“三吏”、“三別”則是在九節度兵敗鄴城,為補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時所作。
2、杜甫的有些詩,還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中寫道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從杜詩中可見安史亂后蜀中的混亂情形。而《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證史,刻可以補史之不足。
3、杜詩提供了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的有些詩,雖不是直接寫時事,只寫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是在顛沛戰亂之中,與這場災難息息相關,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離時局,因此從他的感愴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從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說,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生平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 顯示全部
家庭成員
祖父 杜甫的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后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卻在此時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殺周季... 顯示全部
典故:憤斥奢靡無恥的皇親國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王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等忠心愛國者為丞相,大力整頓相應弊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綜合國力... 顯示全部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 顯示全部
書法成就
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 顯示全部
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 顯示全部
后世影響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 顯示全部
文學成就
文學作品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詩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 顯示全部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個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的祖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 顯示全部
年譜
玄宗時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湖北襄陽。玄宗開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開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歲。始作詩文。玄宗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顯示全部
紀念建筑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處,分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成縣,前者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鞏義康店邙嶺。 少陵臺,位于山東省兗州市。 杜工祠,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耒陽、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 顯示全部
死因之謎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
其他詩人
除了杜甫,還有一些詩人所寫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借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漢末曹操善于向民歌學習,第一個借樂府舊題來寫時事。如《蒿里行》和《薤露行》本來是一種雜言體的挽歌,他改為五言體,用來“傷時憫亂”,表現了當時軍閥混戰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蒿里行》中所寫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完全是實有其事。明人評這些詩:“漢末實錄,直詩史也。”(明鐘惺《古詩歸》)
宋代大詩人陸游,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他從事創作時間長,詩歌數量多,內容豐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反映時代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像一條紅線貫穿在全部詩歌之中。同時,陸詩的風格也接近杜甫,因而也獲得一代“詩史”的美稱。名篇有《關山月》、《書憤》、《示兒》等。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杰出的愛國詩人。他的詩后期學習杜甫,多記述民族的苦難和自己戰斗的歷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如《正氣歌》、《過零丁洋》、《金陵驛》等,歷來有“詩史”之譽。
與文天祥同時的汪元量,原是宮廷樂師,他以親身體驗,寫下很多紀實的詩篇。如《醉歌》十首,記錄南宋朝廷投降元軍的經過及降后情況;《湖州歌》九十八首,則頗為具體地敘述他隨南宋六宮被押北上去燕京的種種經歷;《越州歌》二十首,則記述元兵南下蹂躪南宋半壁河山的慘狀。當時詩人劉辰翁就稱汪元量的詩是宋亡的“詩史”。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不少作品寫明清易代之際的時事,其中寄寓著身世興亡之感,也被稱為“詩史”。如《圓圓曲》通過陳圓圓的有關事跡來反映明朝滅亡的部分史實,《蘆洲行》等六首詩是仿杜甫的“三吏”、“三別”的,較為真實地表現了人民的苦難。
清朝末年的黃遵憲,字公度,是資產階級改良派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多記時事”(陳衍《石遺室詩話》),反映了當時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等史實,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如《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度遼將軍歌》等詩,及時而全面地反映地了甲午戰爭的過程,鞭撻了清王朝腐敗無能、不戰而敗的可恥行徑,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目,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梁啟超曾對黃遵憲的詩作了高度評價,說:“公度之詩,詩史也。”(《飲冰室詩話》)
《詩史》·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舊本題明顧正誼撰。正誼,松江人。萬歷中官中書舍人。考錢希言《戲瑕》曰:“昔嘗於太原齋頭見云間刻顧氏《詩史》,閱之乃中翰正誼名也。余與王先生相顧驚嘆,王先生曰:‘此豈虎頭公所能辦哉!’后余過云間,乃知華亭有詞人唐汝詢仲言者,目雙瞽,著成是書,顧氏以三十金詭得之。嗟乎!唐生之文誠賤,何至此甚也。千古不白之冤,俟異世子云者起,故當有定論耳”云云。據此,則是書為唐汝詢作,正誼乃買其稿而刻之耳。然是書以列朝紀傳編為韻語,各為之注,以便記誦,不過《蒙求》之類,不知正誼何取而竊據之也。
相關知識
1、前人的詩作。《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制,諷高歷賞,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荊 零雨之章, 正長 朔風之句,并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南朝 齊 王融 《議給虜疏》:“今經典遠被,詩史北流, 馮 李 之徒,必欲遵尚。”
2、指能反映某一時期重大社會事件有歷史意義的詩歌。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 杜 ( 杜甫 )所贈二十韻,備敘其事,讀其文,盡得其故跡。 杜 逢 祿山 之難,流離 隴 蜀 ,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五:“﹝ 王弘祚 ﹞為戶部尚書時,嘗屬余選 張含 《禺山集》。余尤喜集中《潁川侯祠》一篇,足稱詩史。”
3、泛指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其他樣式的文學作品。 魯迅 《序言》:“這一本集子和《花邊文學》,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凡是寫下來的,全在這里面。當然不敢說是詩史。”
4、詩歌的發展歷史。《羊城晚報》1984、9、5:“翻開 華夏 詩史,即可看到,每當歷史處于重大轉折的關頭,都有一批‘以詩魂壯國魂’的嘔心瀝血之作問世。”
5、“詩史”之說,最早見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詩筆寫出自己在安史之亂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段時期的社會現實,被稱之為“詩史”。如著名的敘事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以飽蘸著深切同情的筆調,揭示了這一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深沉感情。
【被譽為詩史的詩人是誰】相關文章:
被稱為詩史的詩人是誰04-25
被譽為詩佛的詩人是誰03-16
被譽為“七絕圣手”的唐代詩人是誰11-29
村居的詩人是誰02-09
酒中仙的詩人是誰11-23
《絕句》的詩人是誰02-09
詠華山的詩人是誰11-23
憫農的詩人是誰11-24
古代詩人詩仙是誰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