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田園詩人的開創人是誰

時間:2022-12-28 17:16:34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田園詩人的開創人是誰

  在陶淵明的潛 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快要荒蕪了,意味著根的 失落,自由的失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田園詩人的開創人是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淵明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田園派的創始人,“隱逸詩人之宗”。他從小“好讀書,不求甚解”;他有濟蒼生,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卻有因不肯為“鄉里小兒”折腰而“歸去來”,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他生性疏懶、嗜酒成癖,但又常常無錢買酒,于是便有了“我醉欲眠”、“淵明漉酒”、“白衣送酒”等佳話;他的詩文在當時并沒有什么名氣,但在唐宋之后,卻受到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青年時代

  陶淵明 (公元365一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于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是當時很有權勢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也做過安城太守。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之女,外祖父孟嘉對陶淵明的影響很大。

  陶淵明八歲喪父,家道更為衰落,與母親和五歲的妹妹相依為命。雖然生活很貧苦,但因家教優良,他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讀了許多書,包括 《老子》、《莊子》、"六經",以及文、史、神話、小說等等。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曾把自己描繪為 "閑靜少言,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從讀書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但是他讀書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 "不求甚解",以期與古人心靈某合。

  青年時代的陶淵明也曾有過遠大的志向,他曾回憶道: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在《擬古》詩其二中,詩人又特別贊揚田疇:"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田疇的主要功績是協助曹操平定鳥丸,陶淵明對他深懷敬佩之情。

  二、 辭官還鄉

  陶淵明早年沒有做官,二十九歲時,因為親人衰老、家道貧困的緣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沒過幾天便辭職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 "辭不就",在柴桑過起了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淵明又出任桓玄鎮軍的參軍。母親去世后,他辭官奔喪,守制兩年。

  有一次,他對親戚朋友說:"我想過恬淡自娛的生活,現在我出去做官,為隱居積攢一些衣食之資,不知可以嗎?"當權者聽說后,馬上派他去做彭澤縣令。縣里撥給他幾畝公田,他全部用來種植釀酒用的秫谷,說:"能讓我每天有酒喝就夠了!"妻子不同意他這么做,于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種植粳稻米,另外一半仍種植秫谷。

  陶淵明當上彭澤縣令沒多長時間,有一天,潯陽郡郡守派一個督郵到縣里視察,縣吏告訴他:"您應該穿好衣服,束好衣帶前去拜見。"陶淵明聽后,嘆了口氣說:"我豈能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鄉里小兒卑躬屈膝?"當天便辭了彭澤縣令這個職務,回歸故鄉。

  陶淵明只當了八十五天的彭澤縣令,從此就沒有再做官,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

  三、桃花源

  陶淵明四次辭官,最終選擇歸隱,這一方面是他愛好自然的天性所驅使,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讓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陶淵明從小就喜愛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園生活。他有“少無道俗韻,性本愛丘山”、“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等詩句,可見,陶淵明在正式辭官歸隱之前,心中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強烈地呼喚他 "歸去來"。當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時,這個聲音在呼喚;當他沉思某想之際,這個聲音也在呼喚。最后,他終于實現了歸隱田園的鳳愿。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歸隱的主要原因,而客觀原因則在于,他對當時動亂污濁的社會很不滿。他所處的社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詩人在《感士不遇賦》的序言中說: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潔已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晤有 。安歸'之嘆,三間發 。已矣'之哀。悲夫!寓開百年,且瞬息已盡,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屢伸而不能已者也。"

  詩人在這里指出當時社會風氣的腐朽,朝堂之上 "雷同共譽毀,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沒有出路的。而且長期的政治 動亂,迫害無辜,魏昔以來 "名士少有全者",真是 "密網載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當權者是靠不住的,"覺悟當念還,鳥盡良弓廢"。要保持高潔的品性,延命于亂世,便只有隱居這一條路了。

  陶淵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就是他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繪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不受外界干擾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續紛",環境十分優美,引人人勝。"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從小山口進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那里土地平坦廣闊,房屋排列整齊,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間道路縱橫交錯,井然有序;村舍中雞鳴犬吠不絕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間辛勤地勞作,老人和小孩在一邊怡然自樂。整個桃花源呈現出一派繁榮祥和、生機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給自足。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勵,努力耕種。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陰了,五谷能夠及時種植,不違農時。到了收獲的季節,他們也能夠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所有的收獲都歸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雜稅。此外,這里沒有兵丁、官吏,不見商業、學校,完全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的 "小國寡民"式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勞作、酷愛自由、崇尚人性;沒有勾心斗角,也沒有爾虞我詐,這就是陶淵明心目申的理想社會!

  但是,這樣一個淳樸、安樂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詩人知道在一個充滿著陰謀、屠殺、戰爭的`社會中,他的 "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種奢望,于是便隱居起來,希望在他隱居的狹小的生活范圍內,能找到心靈的安寧。

  四、歸去來

  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崇尚自然的本性,使陶淵明最終選擇了歸隱之路。在辭官歸田時,詩人作《歸去來含辭》,表明自己要從官場之中退出的決心和志向。

  文章的前二句:"歸去來含,田園將蕪胡不歸!"這無疑是詩人給自己的當頭棒喝:歸去啊!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歸去?表現了人生之大徹大悟。在陶淵明的潛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快要荒蕪了,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含,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這個召喚的聲音是那樣的強烈,那樣的震撼人心,使得詩人歸心似箭,迫不及待地乘上小船、迎著輕風,日夜兼程地往家里趕,惱恨晨光熏微,不見歸路。

  熬過了漫漫長夜,終于看到了自家簡陋的房子,詩人高興得竟然跑著回家。童仆前來相迎,年幼的兒女也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己漸荒蕪,只有自己所種的松菊依然傲立于荒園之中,使詩人感到欣慰。抱著最小的孩子走進屋里,看見瓶博里己經倒滿了酒,這分明是妻子的一片柔情。詩人取酒自斟自飲,看著家中的一切,心里感到踏實、安寧。

  歸隱之后的陶淵明每天都做些什么呢?從他歸隱之后所作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詩人忙于耕種、交游、飲酒,過著自給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

  歸隱之初,詩人“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歸園田居·其一》),然后詩人又利用"方宅十余畝",蓋起了 "草屋八 九間",還在房后種植柳樹、榆樹,房前栽桃樹、李樹。詩人這只長久被關在籠中的鳥兒,終于隨心隨性,復歸自然了。

  從此之后,詩人便開始了耕種生活,在《歸園田居·其三》中,詩人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但因雜草旺盛,豆苗稀少,他便一早起來就去鏟除荒草,到了晚上才荷鋤歸來。艱苦的農耕生活并沒有使詩人灰心喪 氣,詩人反而因這種生活沒有違背歸隱的初衷而心情坦然。為了更好地進行農耕,詩人還和村中的農民交往、聊天、請教經驗。《歸園田居·其二》寫道:"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我麻日己長,我土日己廣,常恐霜霹至,零落如草莽。"除了與鄰居們討論農耕,詩人還愿意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種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移居·其二》)的生活,讓詩人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飲酒是陶淵明最大的嗜好。他不僅一天都離不開酒,而且他的詩文中,兒乎篇篇都有酒,他甚至還專門寫了二十首《飲酒》詩。如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歸園田居·其五》),"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雜詩十二首·其二》)等等。

  陶淵明嗜酒成癖,世人皆知。江州刺史王弘久慕其名,千方百計地想要結識他,卻總也請不到他。有一次,陶淵明去廬山游玩,王弘知道后,便請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在半道里備下酒宴邀請他。陶淵明當時正患腳病,王弘便讓他的下屬和兩個兒子用肩輿抬著他。他們正在路上走時,遇見了龐通之,陶淵明欣然下輿,和老朋友推杯換盞。一會兒王弘來了,陶淵明很歡迎他,兩人相處得很好,后來成了好朋友。

  還有一個叫顏延之的人,在潯陽時,與陶淵明有很深的交情。后來,顏延之做了始安郡,他每次路過悍陽時,都要到陶淵明家申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得酪盯大醉,常常耽誤公事。

  有一次,顏延之在臨走的時候,給陶淵明留下兩萬錢,陶淵明把這些錢全都拿到酒館里去,以便可以隨時取酒。

  有一年重陽佳節,陶淵明已經九天九夜滴酒未沾了,于是就到屋外的菊花叢中呆坐著,摘菊盈把,品其芬芳,以此來消解無酒可飲的痛苦。陶淵明偶一抬頭,遙望遠處,看見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吏走過來,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來給他送酒,不禁心花怒放,非常歡喜。陶淵明取過酒來,一口氣把酒喝完,大醉而歸。

  陶淵明性格寬厚,只要家里有酒,拜訪他的人無論貴賤,他都會拿出酒與客人開懷暢飲。如果他先喝醉了,他就會告訴客人:"我醉了,想睡覺了,你可以離開了!"由此可見陶淵明的率直和自然。有時,在酒釀熟時,陶淵明會解下頭下的葛布漉酒,即給酒過濾。過濾完畢后,他就重新把葛布戴回頭上去,后來人們就用"淵明漉酒"、“漉酒葛巾” 來形容嗜酒之深或超脫率真的氣度。此外,陶淵明雖然對音律一竅不通,但卻有一張無弦琴,每當喝到興頭上時,他便做出撫琴的樣子,而且還邊 "撫"邊歌,以表達自己的心跡,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后人遂以 "無弦琴"、 "陶琴"表示意趣高雅。

  如果這種有酒有朋友、衣食無憂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那陶淵明可以說是 “快樂似神仙” 了。但是好景不長,由于戰亂頻繁,加之自然災害嚴重,農業歉收,陶淵明的生活極為貧困。在他四十四歲那年,居所失火,詩人的生活更是每況愈下,連生計都發生了問題,但他毫不后悔自己的選擇。據說,他晚年因饑餓而致病,江州刺史檀道濟饋以粱肉,勸他出仕,而他卻揮而去之,即使餓死也不妥協。他還曾應釋慧遠之約,赴廬山白蓮社,又 "忽攢眉而去"。他應刺史檀韶之邀,在靠近馬隊的公廨中講禮、校書。他對殷景仁的任命并不欣賞,寫下了"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乘分"這樣頗有不滿的話。凡此種種,都體現了他不肯茍合、堅守田園的真性情。正如他在 《自祭文》中所說:"寵非己榮,涅豈吾緇?幾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

  元嘉四年 (公元427年),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享年六十三歲。

  田園詩代表詩人

  陶淵明:他長于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

  孟浩然: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

  王維: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范成大:反映農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時田園雜興》,共記60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山水田園詩

  唐山水田園詩派,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景物為主要內容。繼承和發展了陶淵明田園詩和謝靈運、謝朓等的山水詩。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他們的作品較多地反映了閑適澹泊的思想情緒,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體和五言律絕的形式。

  他們在發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寫雄奇壯闊的景物,又能細致入微地刻畫自然事物的動態;在自然景物的觀察上別有會心,能夠巧妙地捕捉適于表現其生活情趣的種種形象,構成獨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詩向前推進了一步。其中以王維成就為高,他是詩人,又是畫家,能以畫理通之于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于李杜之外,別立一宗,對后世影響很大。

【田園詩人的開創人是誰】相關文章:

田園詩人是誰03-31

田園詩人是誰?03-31

田園詩人指的是誰03-22

最早的田園詩人是誰03-31

唐朝田園詩人是誰03-31

山水田園詩人是誰03-31

山水詩人田園詩人是誰08-15

第一位田園詩人是誰10-31

我第一位田園詩人是誰03-31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系列日本系列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AV | 私人尤物在线精品不卡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 性国产videofree高清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