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現代詩人郭沫若簡介

時間:2022-09-08 10:40:46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現代詩人郭沫若簡介

  郭沫畢業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那么有關現代詩人郭沫若的簡介是怎樣的?以下僅供參考!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他與成仿吾、田壽昌、郁達夫、張資平等人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創造社,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出版的詩集有《女神》(1921)、《瓶》(1927)、《前茅》(1928)、《戰聲》(1938)、《鳳凰》(1944)等。其他作品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蔡文姬》、《武則天》等歷史劇。年譜和研究資料主要有:《郭沫若學生時代年譜(1892~1923)》(李保均編),《郭沫若年譜》(龔濟民、方仁念編),《郭沫若著譯書目》(上海圖書館編),《郭沫若著譯系年目錄稿》(〔日〕中島碧編),《郭沫若著譯系年》(蘇川、倪波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書·郭沫若專集》、《郭沫若著譯系年目錄》、《郭沫若評介目錄》(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編)。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樂山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后,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后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后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生平

  1927年蔣介石清黨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任軍事的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后,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并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后,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主題思想

  生命意識

  郭沫若汲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義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紛繁的現代生命哲學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奔騰不息的生命流動的進取之道,從涵養一個圓滿的自我人格開始,熱切地呼喚著一個盡善盡美的社會秩序的到來。從《日出》等作品中,都可以體會到一種奔騰不息的力量,無論是噴薄而出的新生的太陽、如烈火一樣燃燒的天狗、涅槃的鳳凰,還是大都會的脈搏、無限光海中孕育的生命的情調等等,無不洋溢著強有力的生命沖動,燃燒著生命之火。可以說郭沫若的創作就是一部部由作者的自我沖動向外擴張以喚醒宇宙萬物生之律動靈之共鳴的生命交響曲。主體精神的無限擴張,使自我超越于自然之上,成為無限的存在,宇宙不朽,人的主體精神在向宇宙的無限伸展中必然導致人的不朽,他的作品洋溢著的對力、生命力、創造力的崇拜和贊美,向讀者展示了郭沫若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他用生命現象所顯示的生命沖動和新陳代謝的自然法則,來否定現存的不合理秩序和制度,用對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來表達對生命發展進化的追求。

  泛神論思想

  郭沫若對人和自然永恒關系的'探索與構想,對表現自我的審美方式的選擇,吸收、融合了泛神論思想的某些觀念似乎已成定論。而“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現”的命題的生發,更是他泛神論思想的宣言。他以斯賓諾莎為代表的泛神論從肯定神出發,最后歸結為對神的否定,認為神即自然,無所謂超自然的創造一切的擬人化的神或權威存在。郭沫若宣稱“泛神便是無神”“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現,作為神之表象的“自我”與自然萬物一樣有生有死,人只有到了“無我”,即去掉一切“私欲”之后,才能與創生萬匯的本源天、地以及周圍存在著的“生動著的力”即宇宙本體相暝合,才能達到“永恒”。郭沫若認為人要超越自我,將自我的生命、精神、人格、情感具象化到每一件事物和整個宇宙,把宇宙的本質看作是自我的本質。在這宇宙與人的同一中,感性的個體,有限的自我從而獲得時間的永恒與空間的無限,這樣生命哲學與泛神論兩種學說在郭沫若這里得到天衣無縫的糅合,生命哲學所竭力張揚的生命力“生動著的力”,便是泛神論創生萬匯的“實體”“神”,強烈的生命意識促成了他“我即是神”以及“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現”等命題的生發。

  民族生存

  郭沫若張揚個性的浪漫主義激情一開始也就同民族生存的焦慮糾結在一起。但他這種明顯帶有個性主義色彩的熱烈追求,不可避免地要導引到一種悲劇情境中去,也可看出以個性解放為主體的個性主義哲學思潮的局限性。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南冠草》等作品,是在“重新認識與研究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文化思潮里應運而生。他抱著強烈的現實功利目的所謂“先欲制今而后借鑒于古”,宣揚一個真正的“人”在戰亂的年代里的追求與生命價值觀,即當體現歷史必然要求的社會理想與這個要求不可能實現的現實黑暗勢力發生沖突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甚至不惜犧牲生命,這樣個體的肉體生命雖然消失,但他們“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大丈夫氣概與崇高的人格卻可以與天地并存。這正是郭沫若筆下英雄性格的特質,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劇主人公理想的生命歸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實現。郭沫若的作品在對現實的抨擊中表現出現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歷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靜成熟的睿智和對歷史反思的沉蘊。

  藝術特色

  結構藝術

  郭沫若在戲劇創作中用心別致,一開始就已牽動觀劇人的眼、耳、心。戲劇結構通常有多種組織安排方式:或用開放式、線條式,或用閉鎖式、團塊式,或順序、或倒敘,或插敘,或追敘,或明寫,或暗寫,或詳寫,或略寫。同時,郭沫若對中國傳統戲劇結構和西方戲劇結構進行創造性的繼承外,力求劇作在形式上打破常規,具有突出的藝術性。他充分吸收詩歌的抒情性,但不忘敘事性詩歌同樣可以呈現事情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巧妙地將抒情詩作為聯結戲劇情節的顯性線索。例如,《棠棣之花》劇中的詩歌所構筑的詩情結構龐而粗,郭沫若將藝術心力更多的投注在戲劇情節的鋪排,逐漸細而密而新;《高漸離》頗費籌謀地使情節復雜化,為充分營造劇目節日歌舞氣氛,巧妙地把《廣寒宮》中《張果老歌》和《牛郎織女歌》插入,先樂后哀,結構安排出其不意;《虎符》中,郭沫若表達了颯爽倜儻的人文情懷,劇本情節結構也不再單一,顯示出強烈的主觀特色,暗含一條創作者的情感線索。

  自由表達

  郭沫若的戲劇與詩歌自由無拘,從未照搬他人的觀點枷鎖強行注入自己的詩歌創作,強調只有在形式方面主張“絕端自由,絕端自主”創作主體才能真正抵達自主。這種自由靈活的觀念與史劇的情味抒發緊密連結在一起。郭沫若的歷史劇中的抒情詩特色不僅是指其中的短歌或者是小詩,而且還指其中散文的詩或是詩的獨白。散文詩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史劇產生有機化合。郭沫若盡最大可能將古代精神翻譯移置到現代,再解讀再解釋。所以他在史劇結構和語言形式上得以發揮更多的自由和創造性,隨意緒的流動對歷史精神進行新的解釋,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采取隨意的語言來吐露發自靈魂深處的情感,這是抒情詩和敘事詩所不能傳達的內發情味。郭沫若的創作中,現實與宇宙、個體與集體、波瀾與烈火、柔軟和堅硬以自然滲透的方式沉淀于郭沫若史劇自由體例詩歌內部,使得這些自由意義上的詩歌在審美追求方面遠遠超過想象力匱乏的平庸之作。沒有預先設定的句式與格律,一任心跡的流淌,加之自主精神的閃光和打破傳統言說方式的自由表達,多種不確定因素導致史劇中的自由體散文詩加速了劇作者凈化式情感的疏放,實現了內在主體精神與外在自由形式的合并。

  獨白藝術

  郭沫若的獨白藝術有火山式的熱烈獨白與冷峻雷電式獨白。火山式的熱烈獨白往往是在自然情境下生命能量的表現,因此也就成為最真實的語言。沒有現實條件的束縛,沒有政治任務的羈絆,只有無限制的精神自由。獨白的產生有賴于作家完全耿直淡白的心境,破除一切的虛偽、顧忌、希圖”,抹去一切虛飾與雕琢,還原生命最本真的狀態。以火山為意象的獨白,語言翻涌奔騰,似人體血液似火山熔漿滾燙熱烈。火山式獨白可以說是郭沫若“生命寫作”“詩學觀語言層面的直觀寫照。而冷峻雷電式獨白強調與雷電同化,雷電的犀利力量由內而外生發出來,郭沫若筆下的雷電獨白給予語言積極向上的動感,以求全劇氣氛統一生發對怪力亂神的泄憤,以及對自然和神靈的叩問。

  語言藝術

  郭沫若是善于寓詩情于史筆的詩人,他中國傳統詩歌在語式上,采用簡短的對仗式詩句反復,以此達到抒情效用。郭沫若早期的劇作詩歌創作,將詩歌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轉化為內部結構的一部分。他不吝惜筆墨似的將成段成段對仗反復的短句引用入作品,或者說是郭沫若為了故事題材的豐富性和生動性、素材的多樣性、故事內涵的多重性,別出心裁地用詩歌來反映投射。因此,郭沫若的作品有回環復沓、對仗整齊、內容直白、情感熱烈的藝術效果,噴涌著驚心動魄的情感力量。

  人物形象

  屈原模式

  郭沫若在浪漫主義歷史詩學觀的指導下對他筆下的歷史人物進行“合理性的虛構”。不過郭沫若首先選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詩人作為主人公,比如屈原、夏完淳。屈原模式是郭沫若歷史劇文化尋根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文化選擇。郭沫若史劇,似乎每個人物都飽含詩情,一下子就能噴薄出自然的詩作,一般讀者大多會認為這是詩人完全不顧及角色和人物自身性格,不過這可能只是因為郭沫若將浪漫派對純潔人格的想象和烏托邦理想融到一起,而且值得留意的是,他將詩、史、詩人三者等同了起來。屈原模式下的史劇人物就是對純潔人格的向往和追求,除了天才詩人夏完淳,信陵君、段功都是屈原模式的體現者。

  女性形象

  郭沫若不但在描寫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時運用了許多韻文和散文式詩歌,而且刻畫次要人物時也帶有一些詩意。郭沫若是個精神上的理想主義者,史劇中人物形象往往毫無瑕疵缺陷,是烏托邦想象中理想人性和品格的映現,尤其是劇中的女性人物,她們無懼死亡,面對邪惡力量“從獻身中得到永生”,彰顯著郭沫若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種憧憬和期盼”。女性配角的主動獻祭與主人公的不幸罹難構成相反的戲劇張力。相比郭沫若刻畫的男性主人公,虛構出的一系列次要女性人物似乎更具古典氣質和現代意蘊,在性格特點上更加豐滿真實。嬋娟的存在于郭沫若看來是道義美的形象化,是屈原辭賦的具象化,是與惡勢力抗爭后逼至絕路的美德化身。

  俠士形象

  郭沫若史劇中的俠文化內涵徹底摒棄擺脫了傳統俠的“義利觀”,只有尚武有力、富有正義感、毫無自私自利心的俠客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游俠。郭沫若將審美視野置換到傳統社會中一些為國為民的奮勇游俠身上。他們藐視權威,反抗束縛,任氣尚勇,彰顯一派俠者風范,大是大非面前試圖以一己之身力挽狂瀾。雖不成功,這一行為意識超出傳統俠觀念的狹窄性局限,突破了歷史上只為知己而死的簡單化俠客思維。濃厚的詩味將儒家“仁道”精神融注到俠文化領域,這就使得郭沫若筆下的游俠實行的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利他行為,不再只是一己斗狠,爭強好勝的草莽匹夫。

  人物評價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鄧小平:他(郭沫若)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創作,歌頌人民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開一代詩風,成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他創作的歷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8]。

  中國當代作家巴金:他(郭沫若)非常真誠,他談話、寫文章,沒有半點虛假 。

  中國現代作家聞一多:若講新詩,郭沫若君底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底時代的精神。有人講文藝作品是時代底產兒。《女神》真不愧為時代底一個肖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瞿林東: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

  歷史學家余英時: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氣橫溢,國學基礎也相當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確有原創性的貢獻。不過從現代學術的規范來說,他逞才使氣有余,而史學的紀律則遠為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和二陳(指陳垣、陳寅恪)、呂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學術,而別有懷抱。

【現代詩人郭沫若簡介】相關文章:

創造社代表詩人郭沫若簡介08-09

現代詩人徐志摩簡介08-14

現代詩人汪國真簡介07-27

郭沫若屈原簡介誰有11-12

詩人郭沫若詩歌《天 狗》03-21

詩人李白的簡介07-18

陳子昂詩人簡介11-24

詩人張說的簡介08-16

詩人張若虛簡介11-2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TV国产精品TV | 日本乱亲倫频視 |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