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詩人鄭谷簡介
鄭谷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下面整理了唐末詩人鄭谷簡介,一起來看看!
生平
鄭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區(qū))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于五代十國時的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歲。鄭谷的父親鄭史曾考中進(jìn)士,在柳州當(dāng)官時,與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司空圖為同僚。鄭谷七歲時,司空圖見到他的詩賦習(xí)作,曾一時嘆為觀止,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背說,好小子,你將來當(dāng)成為“一代風(fēng)騷主”啊!從這段情節(jié),再聯(lián)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巖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來看,他應(yīng)該是出生在柳州父親的任所,并在那里讀書長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時,老家已經(jīng)沒有了房子和親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結(jié),卻還是使他在將老之年,選擇了落葉歸根。
鄭谷雖然自小才華橫溢,但是科舉、仕途卻頗為不順。鄭谷21歲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名落孫山。此后又連考10回,直至40歲才中了進(jìn)士,又因時局動蕩,至45歲才授為京兆鄠縣縣尉,不久提拔為右拾遺,50歲時再升遷為尚書都官郎中(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司局級京官),因此被稱為“鄭都官”。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遷居洛陽,燒毀長安宮,鄭谷眼見李家王朝氣數(shù)已盡,在宜春籍和尚虛中的提示下,棄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巖下建房,后又在仰山建造讀書堂隱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
歷史價值
宜春故鄉(xiāng)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鄭谷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后亦當(dāng)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后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谷的象畫在東墻上,以供后人觀瞻。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jì)念“鄭鷓鴣”的。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fā)修建人文景觀。
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nèi),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臺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介紹
鄭谷7歲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dāng)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及冠,應(yīng)進(jìn)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jìn)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bǔ)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jīng)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fù)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于北巖別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qū)東風(fēng)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jì)念鄭谷而名。
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yuǎn)、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后谷嘗從僖宗登三峰,朝謁之暇,寓于云陽道舍,編所作為云臺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fēng)正訣一卷!度圃姟肥珍涏嵐仍32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