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李白的故事

時間:2024-07-24 12:21:53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優秀)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1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優秀)李白的故事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馬上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yá)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 “酉(yǒu)加卒(zú)是醉(zuì),目加垂(chuí)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zhěn)上偎(wēi),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cháo fěnɡ)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xiū)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fú)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shànɡ)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當然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2

  唐玄宗六十一歲那年,寵愛上了年輕的楊貴妃。據說,楊貴妃是個少見的美人,而且生得聰明伶俐,懂得音樂。唐玄宗把她的兩個哥哥都封了官,三個姐 姐都封為夫人。楊貴妃有個遠堂兄弟楊釗(音zhāo,后來改名楊國忠),在蜀中窮得過不了日子,聽到他堂妹封了貴妃,就帶點禮物到長安找楊貴妃。楊貴妃在 玄宗面前說了幾句好話,楊國忠就當上了一名禁衛軍參軍。

  唐玄宗早把政事交給了李林甫。有了楊貴妃以后,他更是經常留在宮里尋歡作樂,連每天例行的早朝也懶得出來了。楊貴妃想要什么,他就總想方設法給 她辦到。楊貴妃愛吃新鮮的荔枝。荔枝是南方出產的果品,長安在西北,哪來的荔枝?唐玄宗為了討楊貴妃的歡喜,專門下命令叫嶺南官員派人騎著快馬拼著命趕 送,像接力棒一樣,一站一站把荔枝運到長安。荔枝到楊貴妃手里的時候,還又紅又香,味道沒變哩。

  唐玄宗、楊貴妃每天飲酒作樂,少不了叫人奏奏音樂,唱唱歌曲,但是宮里原來的一些老歌詞都聽膩了。他想找人來給他填點新歌詞。

  有一個官員賀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說,長安新來了一個大詩人,名叫李白,是個天才,無論做詩寫文章,都十分出色。唐玄宗也早就聽到過李白的名聲,就吩咐賀知章趕快通知李白進宮。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他出生在碎葉,上代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從小博覽群書,性格豪放,除讀書之外,還練得一手好 劍。李白二十多歲起,為了增長見識,到各地游歷。他不僅到過長安、洛陽、金陵、江都許多大城,還到過洞庭、廬山、會稽等許多名山勝地。由于他見識廣博,加 上才智過人,因此,他在詩歌寫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

  李白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生性高傲,對當時官場上的腐朽風氣很不滿意,希望得到朝廷任用,讓他有機會施展政治上的才干。這一次到長安來,聽到唐玄宗召見他,也很高興。

  唐玄宗在宮殿上接見了李白,和他談了一陣,覺得他的確很有才華,高興地說:“你是個普通人士,但你的名字連我都知道了。要不是有真才實學,怎么可能這樣出名呢?”

  接見以后,唐玄宗就把李白留在翰林院,要他專門給他起草詔書。

  李白愛好喝酒,喝起酒來,還非喝到酩酊大醉沒有完。進了翰林院之后,他改不了這個習慣,空下來,還是找一些詩友到長安酒店里去喝酒。

  有一次,唐玄宗叫樂工寫了一支新曲子,還沒填上歌詞,就命令太監去找李白。太監們在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找不到李白。有人告訴太監,李白上街喝酒去了。

  太監們在長安街上找呀找呀,好容易在酒店里找到李白,原來李白喝醉了酒,躺在那里睡著了。太監把他叫醒,告訴他皇上召見他。李白揉揉眼睛,站起了身,問是怎么回事。太監們來不及跟他細說,七手八腳把李白拉進轎子,抬到宮里。

  李白進了內宮,抬頭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禮,身子卻不聽使喚。太監們見他醉得厲害,就有人拿了一盆涼水,灑在李白臉上,李白才漸漸醒過來。

  唐玄宗愛他的才,也不責怪他,只叫他馬上把歌詞寫出來。

  太監們忙著在他面前的幾案上放好筆硯絹帛。李白席地坐了下來,忽然覺得腳上還穿著靴子,很不舒服。他一眼看見身邊有個年老的宦官,就伸長了腿,朝著那宦官說:“請您幫我把靴子脫下來!”

  那個老宦官原來是唐玄宗寵信的宦官頭子高力士。他平時仗著皇帝的勢,在官員前作威作福,現在一個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令他脫靴,簡直氣昏了。但是 唐玄宗在旁邊等著李白寫歌詞,如果得罪了李白,讓唐玄宗掃了興,也擔當不起。他忍住氣,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笑嘻嘻地說:“唉,真是喝醉了酒,拿他沒辦 法。”說著,就跪著給李白脫了靴子。

  李白脫了靴子,連正眼也不看高力士,拿起筆來龍飛鳳舞地寫起來,沒有多少時間,就寫好了三首叫做《清平調》的歌詞交給唐玄宗。

  唐玄宗反復吟了幾遍,覺得文詞秀麗,節奏鏗鏘,確是好詩,馬上叫樂工演唱起來。

  唐玄宗十分贊賞李白,但是那個給李白脫過靴子的高力士卻記恨在心。有一次,高力士陪伴楊貴妃在御花園里賞玩景色。楊貴妃很高興地唱起李白的詩來。

  高力士裝作驚訝地說:“哎呀,李白這小子在這些詩里侮辱了貴妃,您還不知道嗎?”

  楊貴妃奇怪地問怎么回事。高力士就添枝加葉地造了一些謠言,說李白寫的詩里有一句話,把楊貴妃比作漢朝一個行為放蕩的皇后趙飛燕,是有心諷刺她。

  楊貴妃聽信了高力士的'話,真的生了氣,后來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講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漸漸對李白也看不慣了。

  李白終于看出在唐玄宗周圍,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樣的趨炎附勢的小人;他留在唐玄宗身邊,不過幫他解悶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為是不可能 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辭官還家。唐玄宗順水推舟批準了他的要求,為了表示他愛才,還賜給李白一筆錢,送他回家。

  李白離開長安以后,重新過著詩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時候隱居讀書,有的時候周游各地。在這些日子里,他寫下了許多謳歌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

  有一次,他從白帝城出發,乘船經過長江三峽,到江陵去。一路上他即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詩: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許多詩篇表現了他豪放的氣概、豐富的想象和熱烈的感情,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名作。

  正當李白熱情地謳歌祖國山河的時候,由于唐王朝的腐敗,中原地區遭受了一場浩劫。

李白的故事3

  這年春天,李白因想念朋友杜甫,就跋山涉水來到成都看他。這天,兩人在花間小酌,酒過三巡,李白面對桌上的小菜,酒興盎然,隨即吟道:“有洞不見蟲,有巢不見蜂。有絲不見蠶,撐傘不見人。”

  杜甫聽后說:“李兄之作是一謎面,我也用同底謎面答之:兩頭尖尖像只棱,鉆進泥里扎個窩,有人說它心眼少,有人說它心眼多。”

  杜甫吟完,兩人相視而笑。幾天后,李白要走了,杜甫滿屋瞅瞅,想找點禮物送給朋友,最后想了想,找出文房四寶,寫道:左十八來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邊給你柴火燒,右邊給你糧食吃。杜甫寫完,說:“這詩是一字謎,打一字,李兄若想我,就看看這首詩吧。”

  這兩個謎語的'謎底究竟是什么?

  謎底:前兩個謎面的謎底是“藕”。后為杜甫的“杜”字。

李白的故事4

  唐代有一個皇帝叫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當皇帝時,國內有一個大才子,大詩人,名叫李白。李白長得姿容秀美,清奇飄逸,有超然出世的風度。

  10 歲時,他就精通書法和歷史,作起文章來,一揮而就,不加點綴,人人都說他錦心繡口,聰明絕頂,是神仙降生,所以又叫他李謫仙,他自稱為青蓮居士。

  李白一生喜歡飲酒,視功名如同糞土,立志游歷神州大地,看盡天下名山名水,嘗遍天下美酒佳釀。登峨嵋山,游云夢山,還曾到過徂徠山竹溪隱居,和孔巢父等 5 人天天飲酒賦詩,號為竹溪六逸。李白聽說湖州烏程的酒最好,又不遠千里趕到烏程,在酒店里,開懷暢飲,旁若無人。當時有一個復姓跡葉的司馬路過,聽到李白飲酒狂歌的聲音,就叫手下人去問一問是誰。

  李白隨口賦詩答道:“青蓮居上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迪葉司馬大吃一驚,問道:“莫非是四川李謫仙?久聞大名。”就和李白攀談起來,一見如故。臨別之時,迦葉司馬問道:“以您這樣的高才,要想成就功名,易如反掌,為什么不到長安去參加應舉考試?”李白回答說:“現在朝政混亂,不講公道,走后門的高官厚祿,X賄X賄的榮華富貴,如果不走后門,不X賄X賄,就是有孔子孟子那樣的賢才,也沒有辦法。所以我整天飲酒賦詩,就是不受這些窩囊氣。”迦葉司馬說道:“雖然這樣,像你這樣鼎鼎大名,誰人不知,一到長安,必然有人舉薦你。” 李白聽從迦葉司馬的話,便來到京城長安。有一天到紫極宮游玩,與翰林學士賀知章相識,兩人彼此非常投機,賀知章便邀請李白到酒店喝酒,賣了金貂,當作酒錢。賀知章請李白搬到他家里去住,以便談論天下大事,飲酒賦詩。第二大,李白把行李搬到賀知章家,兩人從此便結拜為兄弟。不知不覺間,考試日期臨近,賀知章說:“今年考試的主考官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監考官是太尉高力士,這兩個人都是愛財如命。你又沒有金錢去賄賂他們,恐怕就是有再好的學問,也不能考上了。這兩個人我都熟悉,我寫一封信給他們,也許他們能夠給一點面子。”李白雖然才大氣高,遇到這種情況,也沒了辦法,只好照賀知章說的去做。賀知章寫好信,就叫人送到楊國忠大師和高力土手上。楊國忠、高力士看了信,冷笑著說:“賀知章得了他的金錢,卻寫一封空信到我們這里討人情,等到考試那天,只要遇到李白的卷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弄掉。”3 月 3 日,天下才子都來會考,李白才思敏捷,一筆揮就,第一個交了卷子,楊國忠見卷子上有李白的名字,也不看內容,說:“這樣的人,只配給我磨墨。”高力十接過來說:“磨墨也不配,只配給我穿襪脫靴。”就命令手下把李白趕出考場。

  李白被楊國忠、高力士捉弄之后,怒氣沖天,回到賀知章家,發誓道:“以后如果我得志,一定要楊國忠給我磨墨,高力士給我脫靴,才能出我這口氣。”賀知章安慰李白說:“不用煩惱,暫且在我家住下,等他 3 年,再考試時,換了別的考官,你一定能夠考中。”賀知章整天和李白飲酒賦詩,不知不覺就是一年。

  忽然有一天,有一個來自渤海國的番使帶著國書到達長安,朝廷派賀知章迎接安排番使。第二天,番使送給朝廷國書一封。唐玄宗宣召翰林學士,打開番書,竟然一個字也不認識,都跪在地上說道:“這封信都是些鳥獸文字,我們學識淺薄,不認識一個字。”玄宗就叫楊國忠看看,楊國忠打開一看,兩只眼睛就像瞎了一樣,也是一個字不認識。玄宗就宣詔文武百官,但還是沒有人認識一個字,更無法知道信上寫的.是什么了。玄宗非常氣憤,大罵這些無用大臣:“在有你們這些文武百官,竟然沒有一個是飽學之人,誰也不能為國家分憂解難。這封信認不出來,怎么回話,怎么能讓番使回去?讓他們恥笑我大唐王朝,以為我大唐王朝無人,他們必定會侵犯我邊界,這可怎么辦?限令 3 天,如果沒有人能知道番書的意思,一律停薪;6 天之內,如果還沒有人能知道,一律撤職;如果 9 天還不能知道番書的內容,一律處斬。再選其他的大臣,保護大唐江山。”圣旨一下,文武百官都默默無語,再也沒有一個人敢講話。玄宗更加煩惱。賀知章回到家里,把這些事一五一十都講給李白聽了。李白微微冷笑說:“可惜我李某去年沒有考中,不能給天子分憂解難了。”賀知章大吃一驚,連忙問道:“看來你博學多識,一定能認識番書,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你。”第二天,賀知章就向玄宗匯報說:“我家有一個秀才,叫李白,博學多識,要想認識番書,非他莫屬。”玄宗非常高興,立即派遣大臣,帶著皇帝的詔書到賀知章家,要李白奉詔上殿。

李白的故事5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嘆數次,最后,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贊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后,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幸存。

李白的故事6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但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與他不滿黑暗現實之間形成劇烈的矛盾。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學士,并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在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心緒。可以想象,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但詩句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

李白的故事7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XX,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馬上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xiū)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當然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8

  提起黃鶴樓,人們自然會想到唐代著名詩人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之廣陵》。然而,在這首詩的背后,還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崔顥與另一位的傳奇相遇。

  一、黃鶴樓重逢

  公元742年,李白因得罪權臣而被貶至夜郎(今貴州)。在流放途中,他來到了黃鶴樓。此時的黃鶴樓已不再是當年文人墨客爭相游覽的勝地,而是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然而,李白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在這里結識了一位同樣被貶的詩人崔顥。

  崔顥,字仲宣,襄陽人,曾任太子舍人。他在黃鶴樓題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李白在黃鶴樓與崔顥重逢后,也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表達自己對江南美景的贊美。

  二、詩仙間的較量

  雖然崔顥與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但他們的風格卻截然不同。崔顥的`詩歌以清新脫俗、婉約柔美著稱,而李白則以豪放奔放、氣勢磅礴見長。在黃鶴樓重逢后,兩位詩仙決定進行一場詩詞較量。

  他們約定,各自創作一首描繪黃鶴樓美景的詩篇,然后相互交換評判。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終崔顥以《黃鶴樓》贏得了勝利。李白雖然輸了比賽,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對崔顥的詩歌贊不絕口。

  三、友誼長存

  盡管崔顥與李白在詩詞上有所競爭,但他們之間的友誼卻越發深厚。在黃鶴樓的日子里,兩位詩仙互相切磋詩詞技藝,共同欣賞江南美景,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

  后來,崔顥被任命為江寧丞,離開了黃鶴樓。而李白也在不久后得到了赦免,結束了流放生涯。盡管他們分隔兩地,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卻從未改變。李白曾在《贈別》一詩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此來紀念與崔顥在黃鶴樓度過的美好時光。

  四、傳世之作

  如今,黃鶴樓已經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每當游客們登上樓頂,俯瞰長江美景時,總會想起那段關于崔顥與李白的傳奇故事。而他們的詩詞作品,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流傳千古。

李白的故事9

  宋代,李白故事迎來了全面發展期。宋人對李白的詩歌非常欣賞,先后有樂史、曾鞏等人整理李白的詩文集,收入了大量關于李白的文獻材料。在宋人的努力下,李白的事跡得以整理清楚,此前模糊之處也進行了辨證。北宋歐陽修、宋祁所撰《新唐書》也有一篇“李白傳”,篇幅有700字,吸收了《舊唐書· 李白傳》的內容而進行了擴充,增加了李白救郭子儀的情節:“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1]5763 這段救郭子儀的情節,最初見于唐武宗會昌三年

  (843 年)裴敬所撰《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文》。此后宋人樂史在整理李白文集時,于《李翰林別集序》中亦持此觀點。這一觀點最終被歐陽修、宋祁載入正史,成為后世李白故事的重要情節。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傳改寫,出現了一些變形。如南宋洪邁《容齋隨筆》記載了世俗傳說李白是在采石磯捉月溺死的,對此洪邁進行了駁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 知俗傳良不足信。”[2]34 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雖不足采信,但因為仙道文化的影響,后世作家也將之作為一個重點題材進行敘寫。

  宋代是李白故事的全面發展期,史傳文化對李白故事流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體現在李白故事無論怎么發展演變,都有著“以史為綱,緊貼歷史”的特點。具體說就是《新唐書· 李白傳》對李白故事的發展有著根本性影響,符合史傳記載的李白故事會被強化,相關作品的傳播能力會增強。而于史無征的李白故事會逐漸失去傳播能力,相關作品最終會亡佚。以后來的元雜劇而論,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能夠保存下來,而無名氏《采石磯李白捉月》卻會亡佚,恐怕并非偶然。這里面有著深層次的價值導向,是人們受史傳文化影響,對“信史”的'熱衷,對“偽史”的反感。這種史傳文化影響的另一面在于,明清時期李白

  詩文集流傳比較廣,但有意思的是,戲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從李白詩文集中尋找素材。如果仔細閱讀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有對李白詩歌的注釋,有對李白作品的編年,有對李白事跡的鉤沉。我們可以從中還原出諸如李白煉丹、李白游名山大川、李白與人清談、李白好劍、李白喜好養鳥等種種寫作素材。其中有些并非冷門題材,如煉丹題材,該題材在文言小說中有大量相關故事,因此李白煉丹完全有可能發展為獨立題材。然而事實上包括煉丹在內的這些素材很少被戲曲家采納,戲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關目都設定在《新

  唐書· 李白傳》所提到的諸如帶醉為玄宗作詩、令高力士脫靴、救郭子儀、流放夜郎等。這顯示了古代作家不愿脫離正史來塑造李白形象。僅以《新唐書· 李白傳》所提到的救郭子儀情節而論,在整個《李太白全集》中沒有任何作品談及李白與郭子儀交往,據今人考證此事根本不可能發生。詹锳認為:“太白救汾陽之說,純屬偽托。”[3]17而后世作者對此大書特書,是受史傳文化影響的結果,說明《新唐書· 李白傳》在后世戲曲家眼中的權威性。

李白的故事10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涇縣水車公社境內),是個風景幽美的地方。這里,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個感人的故事:

  唐朝時候,桃花潭邊,有一個出身貧寒的青年人,名叫汪倫。汪倫家貧讀不起書,但很愛聽詩書;每次到田里干活,經過村頭的私塾,見老先生講詩書,總是悄悄地在窗邊聽一會。當時,詩人李白已名揚天下,汪倫很喜愛他的詩。他常常想:要是我能親眼見到李先生一面,那該是多么幸福啊!

  這一年春天,李白從宣城的敬亭山下來到涇縣城邊的水西。當時,水西是涇縣的風景勝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繞寺前。李白很喜歡這個地方,在此玩賞了數日,作了不少詩,還戀戀不想離開。

  李白來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倫知道了。他非常高興,駕一葉小舟,順著青弋江的碧波來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個風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觀賞煙霞,瀏覽風光。他從旁邊一個游客口中得知,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驚,定睛一看,原來是個布衣打扮、素不相識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說:

  “年輕人,你找錯人了吧?”

  “沒有,”汪倫咧開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蓮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問道,他覺得這青年人很有趣。

  汪倫又打了一躬,說:“我叫汪倫。聽說先生喜歡飲酒吟詩,今特來奉告,有一個好去處,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聽,正中下懷,急忙問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訴我。”

  汪倫指著閃閃發光的青弋江,說:“在這條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個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涇縣數日,還不曾聽說有這么個好地方,于是他懷疑地問道:“果真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千真萬確。”汪倫點點頭,“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從汪倫那誠實的眼神中看出,這個青年人決不會撒謊,于是欣然應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請上船吧。”

  就這樣,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邊。

  當時,桃花潭邊是很荒涼的。二人棄船上岸。李白抬頭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但見潭水悠悠,野渡舟橫。岸上只有一樹桃花,孤零零地開著,桃花樹邊,有一個茅店,門前屋檐下,一根細竹竿斜挑著一面杏黃色的酒旗,在春風中“嘩啦啦”地飄舞。

  李白萬萬沒想到這就是汪倫說的桃花潭。正想找他問個明白,汪倫卻含笑不語,拉他進了小酒店,揀了個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壺陳窖老酒,幾碟山鮮野味,汪倫這才舉起酒杯對李白說:

  “先生,山野荒村,無甚招待,千萬莫要見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問:

  “這就是你說的桃花潭?”

  汪倫笑道:“是啊,這就是桃花潭。”

  “你騙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悅地站了起來,“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有啊。”汪倫依然微笑道,“我們剛才經過的地方,叫十里邊山,這小店門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嗎?”

  “那‘萬家酒店’呢?”李白又問道。

  “先生,你看。”汪倫指著窗外那面迎風飛舞的酒旗說,“喏,那不寫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寫了“萬家酒店”四個大字——

  原來酒店主人姓萬。

  李白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聲,剛進口的酒噴了一地,他連連點頭,“原來如此!”

  汪倫這才把心底話兒全掏了出來:“先生,我是個山野魯莽之人,平時很喜歡你的詩,也很想見你一面。這次聽說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請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們家貧,不肯光臨,因此想了這么個主意。晚生該死,欺騙了先生,請先生寬恕!”說罷,納頭便拜。

  李白頓時被汪倫的一片誠心實意感動了,他雙手扶起汪倫,深情地說:“你要早說明,我也會來的。我很喜歡你,我倆交個朋友吧。”

  汪倫萬萬沒想到這位聞名天下的大詩人,會同自己這樣一個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動地拉住李白的手,熱淚滾滾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這樣,李白在桃花潭邊住了十多日,受到汪倫和村人的熱情款待。李白臨走那天,汪倫戀戀不舍,唱著山歌為他送行。他很感動,詩興大發,口占一首絕句《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船遠了,他回過頭來,看見汪倫還站在岸邊,朝他不住地揮手,揮手……

李白的故事11

  擱筆

  在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題詩擱筆”的一段佳話。登上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萋萋洲。鄉關何處是,煙波使人愁。”

  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客,三”。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后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臺上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外,二水中分洲。總為浮云能蔽日,使人愁。”

  詩友摯情

  ●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沿運河到了。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都市會稽流連忘返。在,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更為默契,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之情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店。”李白素好,又聞有如此,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潭水釀成的與李白同飲,并笑著告訴李白:“桃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后大笑不止,并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桃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詩一首: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為白寫序

  曾與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有過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肅宗時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帳下,因李璘丹陽起兵叛亂兵敗,李白受到牽連,被治罪流放。后雖被大赦,但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流浪到當涂,李陽冰時任當涂縣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當涂安置下來,上給予多方照顧。李白死于當涂,終前,把一生詩作托付給李陽冰。李陽冰不負重托,便用精美的書法把書稿重新抄錄編成《草堂集》20卷,還為詩集寫了一篇序言。流傳于世。李白的詩作所以能廣為流傳,除詩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外,李陽冰編輯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沒。

  考證

  關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資料,最可信者,除魏顥、李陽冰分別為李白編集所寫的序文外,再就是劉全白、范傳正于李白身后為他寫的碣記和碑序。“白本家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魏顥《李翰林集序》);“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廣漢人。”(劉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記》);“神龍之初,潛還廣漢。...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祖母夢長庚而告祥。”(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魏稱綿,李稱蜀,劉、范稱廣漢。實則地點相同而有詳略之別,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為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人。20世紀70年代,提出“碎葉”說。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李白研究的深入,學術界普遍采納李白生于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的說法。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連,流放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晚年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引發疾病而死(見《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也有說是醉酒入江中捉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身世之謎

  關于詩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當時就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布疑陣。盡管如此,還是有人從歷史的塵幕中看出了蛛絲跡。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紀念,明末曹學全《蜀中名勝記》載有碑文內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著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當代,才有《中國報》1985年7月28日所載兼葭《李白身世之謎》,轉述臺灣學者羅香林認為:李白乃成之后。祿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為庶”當為李建成玄孫解》論證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孫。持同樣觀點的徐本立1990年發表《李白為五世孫考》亦認為李白應為涼武昭王十二世孫、太祖李虎七世孫、高祖五世孫、太子建成玄孫。而朱秋德的《論李白的宗室情結及對其諸要素的影響》(《絲路學刊》1997年第4期),更對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諸要素作出一番綜合考察和評價,以期接近歷史本來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們主要引據的是李陽冰《草堂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陽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時,其中的身世內容當出自李白口授,范傳正作《序》時有李白孫女陪范主持其祖父遷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中說:“李白作為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劇是命定的,是誰也無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脈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為;建功立業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為在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間首鼠兩端。他的一生就是在這種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質和精神枷鎖中度過的。他是戴著鐐銬的人,而這鐐銬世人看不見,只有他自己知道。”

  祖籍迷

  雖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數學者認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關于李白確切的出生地還是存在爭議,大致學者們認為主要有三個地方:分別是四川綿陽江油、隴西成紀、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

  ●四川綿陽江油

  20xx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傳部致函中央電視臺、湖北省安陸市委宣傳部,認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陸涉嫌“侵權”。

  20xx年8月24日,安陸市政府發專函給江油,希望兩地能“共享李白”。

  20xx年8月28日,江油市旅游局向安陸市政府發去律師函,希望對方在10日內,立即停播或刪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樣的宣傳廣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進一步追索的權利,最后勝訴。

  ●隴西成紀

  李白祖籍早于古書有記載《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余為序……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李陽冰《序》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魏顥(唐前進士,曾親訪李白,二人“相見泯合”)《李翰林集序》說:“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范傳正《墓碑說》:“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新唐》說:“李白,字太白,興圣九世孫。其先,隋末因為犯罪遷徙至西域,神龍初返還,客居隴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孫女搜于箱篋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數十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世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朝以來,漏于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云林,不求仕祿。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

  20xx年3月,甘肅籍學者達寫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的文章,隨即當地組織了網友簽名等活動,頗為熱鬧。

  ●吉爾吉斯斯坦

  根據郭沫若等學者德爾考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葉城,也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五歲那年,他隨家人遷到四川省江油縣定居。李白《與韓荊州書》:“我本是隴西平民,流落至之地”,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20xx年10月29日,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贊朱薩耶夫·古邦訪問安陸,稱李白故里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克市,希望托克克與安陸兩個城市能夠以李白為紐帶,共同擔負起弘揚李白文化的責任,并進一步拓展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實上,早在20xx年10月,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長拉耶夫就對中國媒體表示,中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城,就是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市,他們正與中方協商要為李白塑造一個紀念雕像,推動兩國李白文化的經濟合作。朱薩耶夫·古邦造訪安陸,更是表明吉方已經認識到李白故里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力圖分上一杯羹。隨后,兩地草簽了一系列文化和經濟的合作意向。

李白的故事12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作風格豪放奔放,意境奇妙,被譽為“詩仙”。李白年少時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他博覽群書,善于吟詩作對,十幾歲時便已小有名氣。然而,他并不滿足于此,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一次,李白聽聞唐玄宗李隆基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他便毅然離開家鄉,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領略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這些經歷也為他的詩作增添了不少靈感。

  到了京城,李白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很快得到了一些權貴的賞識。在他們的引薦下,李白終于有機會面見唐玄宗。唐玄宗對李白的詩才大為贊賞,賜予他翰林供奉的職務,讓他在宮廷中寫詩娛樂。

  然而,李白的抱負并不在此。他渴望能為國家出謀劃策,做出真正的貢獻。但宮廷中的生活讓他感到拘束和無奈,那些虛偽的`權貴們也讓他心生厭惡。于是,他開始借酒消愁,時常在酒后吟詩,甚至醉倒在宮廷中。

  有一次,唐玄宗讓李白為楊貴妃寫一首詩。李白趁著酒意,竟然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這讓高力士感到十分惱怒。此后,高力士便在唐玄宗面前進讒言,漸漸地,唐玄宗對李白也產生了不滿。

  終于,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了京城。這對李白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離開京城后,李白繼續游歷各地,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詩歌也越發豪放灑脫,充滿了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白的晚年,他遭遇了一場牢獄之災。據說,他因卷入了永王之亂而被流放。盡管身處困境,但李白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創作出了許多令人贊嘆的詩作。

  李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詩歌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人們傳頌。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理想,不為世俗所累,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煥發出無限的光彩。

李白的故事13

  世人皆認為,李白有治國安邦之能,卻因皇帝老兒是非不分,以致懷才不遇。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

  首先,李白自恃才高,難免盛氣凌人,平生所好又是縱橫之術,太平盛世派不上用場,稍不得志就嚷嚷泛舟五湖,這路性格官場上當然吃不開。說到底,李白并不是從政的料,在長安三年,落了個賜金放還。表面上李白接受現實,去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逍遙日子,骨子里卻什么都沒變,他仍把自己當成再世諸葛亮。其次,李白缺乏政治眼光,錯投永王李璘就是個明證。彼時,唐肅宗正在北方領導平叛戰爭,民眾期盼一個團結穩定的政府,像李璘這樣搞分裂、搞割據,不得人心是明擺著的。第三,李白缺乏行動力,在助李璘的過程中,李白不曾有一言一策。按當時的情況,李璘如果率眾北上,既可得到勤王的美名,又可以控制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非要東取金陵,如何服人?這一點連李璘的將領季廣琛都看出來了,李白卻看不出來。由此可見,李白并不像他自己或后人所想的.那樣擁有戰略頭腦,他既不是縱橫捭闔的蘇秦張儀,也不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他只是世人眼中那個不諳世故的“謫仙人”。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隋朝末年,全家遷到西域的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歲那年,他又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所以他又號青蓮居士。

  李白少年時便顯露才華,“十歲通詩書”,“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三十歲時以詩文知名天下)”。二十五歲那年,李白離開四川,順長江東下,先到達江陵,拜訪了一位八十高齡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曾受到武則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見,在當時名氣很大。司馬承禎見了李白,對他大為贊賞。李白很高興,回去后就寫了篇《大鵬賦》,把自己比作氣概抱負不凡的大鵬。《大鵬賦》很快傳開,李白的名氣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陽,拜見了荊州刺史韓朝宗。韓朝宗因喜歡獎掖提拔人才而聞名,所以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韓朝宗對李白自然是稱賞備至,而李白寫的自我推薦信《與韓荊州書》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滿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終于奉詔來到京都長安。當時任秘書少監的老詩人賀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長安,親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讀了李白大約在十年前寫的《蜀道難》后,贊嘆道:“這是一個從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啊!”從此“謫仙”這個稱號不脛而走,李白也被人們稱作“謫仙”、“詩仙”。

  李白進宮后,唐玄宗很高興,封他為翰林供奉。據說,唐玄宗當時曾親自走下臺階迎接李白,還親手為李白調制羹湯。出于信任,他還讓李白參加了起草詔書的`工作。

  唐玄宗對李白,只是希望他成為一個宮廷詩人,為太平盛世作些詩文點綴。但李白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初進宮廷時,他對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寫了不少歌頌升平的詩,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變化。天寶年間,朝廷政治已由盛轉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漸漸蛻變為庸主。朝廷中的有識之士都在擔憂時政,擔心發生變亂。李白對此是有認識的。

  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的個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別喜好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個性使他很難被朝中的權貴們所容忍。據說,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監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寫的詩《清平調》,使楊貴妃對他也心生忌恨。最后連唐玄宗也疏遠他了。

  可是李白的個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時他最向往的,還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書請求離京。公元745年,他的請求被批準,他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游山水間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先后淪入亂軍之手,唐玄宗倉皇逃向四川,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逃難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馬抵抗叛軍南下。

  那時李白正避亂隱居在廬山。永王東下經過潯陽(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請他參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愛國心,李白立刻答應了,并一連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贊揚永王。

  可是唐肅宗并不信任永王,認為他出師東巡是割據江南,便調動兵力準備消滅永王。永王大怒,也發兵進攻。這樣他便成了叛逆,將士們紛紛脫離,永王最終兵敗自殺。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虧郭子儀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貴州正安西北)。還沒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當涂度過的,他的族叔李陽冰在那兒做縣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詔拜李白為左拾遺。但詔書還沒到,李白已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歲。至今當地還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紀念堂。李白現存的詩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這些詩經過他的夸張的描繪,想象奇特的渲染,顯得大氣磅礴,出神入化。他還寫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擊黑暗政治的詩。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經過他的豐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風格、瑰麗絢爛的色彩。他被認為是自屈原以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創作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已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李白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成就,是很難用幾句話來描述的,也許只有杜甫的兩句詩最有概括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的鐵杵磨成針

  勵志人物配圖

  李白中國的著名詩人,不過,其實李白年幼時是非常貪玩的.。不僅讀書不用功,而且還會逃學,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名白發蒼蒼的奶奶,手中拿著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詢問:“奶奶,你為什么要磨這個啊?”老奶奶回答說:“我想要將它磨成一根針啊!”李白又問:“這么大的鐵杵,得需要多少時間才可以磨成針呢?”老奶奶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就會越來越細。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鐵棒也可以磨成針啊!”

  李白聽后恍然大悟,覺得老奶奶的話非常有道理。學習不正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地進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課了。不管老師留多少功課,他總是很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最終,李白成為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05-02

李白的故事(優秀)05-24

有關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優]李白的故事06-22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在线观看的a |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