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合集)
李白的故事1
李白不但被歷代的文論家公認為中國文學史上超一流的偉大詩人,就連“詩圣”杜甫對他都是推崇備至,曾稱贊他“詩無敵”,“敏捷詩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氣傲。不用說,同輩詩人的作品,是很難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兩三歲的同輩詩人的一首七言律詩,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據說甚至曾讓他束手無策,郁悶不已。這個詩人就是崔顥,他讓李白束手無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黃鶴樓》,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有多種詩話記載:李白登黃鶴樓,看到崔顥題寫在樓上的這一首詩,并沒有像通常那樣,也即興賦詩一首,題寫在樓上。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上說,李白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引《該聞錄》、五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第一“崔顥”條下,都有類似的記載。這些文獻同時還記載,李白雖然當時沒有寫詩就離開了黃鶴樓,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顥較著勁。有人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就是為了跟崔顥《黃鶴樓》一決高下而寫的。還有人說,李白的另一首《鸚鵡洲》詩也是跟崔顥《黃鶴樓》較勁的作品。如此說來,李白對于自己沒能在黃鶴樓上寫出超過崔顥的詩,是耿耿于懷的。計有功雖然記載了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的故事,但是他對此事持懷疑態度,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也不認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臺》有跟崔顥《黃鶴樓》叫板的意思(《唐宋詩醇》卷七)。我個人認為,史實固然難以考證,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為一樁文藝佳話來談論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捶碎黃鶴樓》一詩,我贊成明人楊慎的說法,它是一首偽作。
先摘錄李白的.這兩首作品如下: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那么,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勝一籌呢?一般來說,歷代文論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鸚鵡洲》一詩,但有不少論者認為,《登金陵鳳凰臺》可以與崔顥《黃鶴樓》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說,“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瀛奎律髓匯評》卷一)。清代王夫之在嚴詞批評宋人李白詩不如崔顥詩的說法之后,認為“太白詩是通首混收,顥詩是扣尾掉收;太白詩自《十九首》來,顥詩則純為唐音”。在王夫之看來,唐詩是不如漢詩的。王夫之更具體指出,崔顥詩第一聯就遠遠不如李白詩,崔詩“意多礙氣”(《唐詩評選》卷四)。愛新覺羅·弘歷也曾稱贊二詩,“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唐宋詩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認為李白的詩超過了崔顥的《黃鶴樓》。例如,明代瞿佑就認為,《登金陵鳳凰臺》比起崔顥《黃鶴樓》,是“十倍曹丕”。瞿佑這樣說的主要根據是,李白的“愛國憂君之意”“遠過”崔顥的“鄉關之念”(《歸田詩話》卷上)。
當然,也有不少人雖然沒有直接把李白詩跟崔顥詩作比較,但實際上是認為李白詩不如崔顥詩的。宋人嚴羽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清金圣嘆認為后人都無法跳出崔顥《黃鶴樓》的樊籠(《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紀昀稱崔顥詩為“絕調”,贊其“意境寬然有余”(《瀛奎律髓匯評》卷一);沈德潛稱崔顥詩“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
我個人認為,兩首詩的確難分高下,也不必強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觀點相反,我認為,作為詩歌內含,“愛國憂君之意”還不如“鄉關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認為是崔顥詩創作在前,李白詩仿作于后。那么,單從尊重原創這一點上說,我們的態度也無妨稍稍向崔顥傾斜一下。即使認為崔顥《黃鶴樓》稍勝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籌,也無損李白一絲一毫的聲譽。
自從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嚴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詩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見。意見主要有兩種: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認為當以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為第一(楊慎《升庵詩話》卷十),清潘德輿認為當以杜甫《登高》為壓卷(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沈佺期、杜甫詩照錄如下:
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都是不錯的詩,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讀者朋友自己去判斷好了。說了半天,正題,即崔顥《黃鶴樓》究竟好在哪里,幾乎被遺忘了,這里補說幾句。關于崔顥《黃鶴樓》的好處,前人主要有這樣一些說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氣(宋·劉辰翁);寬然有余,無所不寫(明·譚元春);意境寬然有余(清·紀昀);意在象先,神行語外(沈德潛)。總而言之,就是說,崔顥的詩寫得大氣。我個人最欣賞的有三點:一是對于道家追求飛升不死神話的徹底否定,富有直面現實的勇氣;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蘊含著濃濃的鄉愁;三是“悠悠”“歷歷”“凄凄”等詞語以及首聯的歌行句式等,構成了鏗鏘回旋的音韻之美。
李白的故事2
李白是一位大詩人,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句,最近我讀了李白的故事,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
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小故事篇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七人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作詩仙。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上學時經常逃學出去玩。
一天,老師正在上面講課,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從私塾里溜了出來,李白在外面閑逛著別說有多開心了。“啊,私塾里太悶了,外面的空氣真新鮮,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閑逛了半天,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小溪邊。他順著小溪走啊走啊,沒走多遠,他看見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邊正在石頭上不停的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老婆婆,你為什么要在石頭上磨這么粗的鐵棒呢?”“我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那。”
“鐵棒磨成繡花針?這么粗的鐵棒要什么時候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
李白從老婆婆的話受到啟發,心想:老婆婆這么大年紀了,還充滿信心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我年紀輕輕的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呢?李白想到這里,便跑回學校誠懇的向老師道了歉,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3
唐天寶初年,李白在去長安途經黃河時,被黃河波濤洶涌、咆哮奔流的景象所震撼,酒酣時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將進酒》。這首詩也打開了李白的仕途之門。通過禮部侍郎賀知章的舉薦,唐玄宗在讀了《將進酒》后,說:“真沒想到還有這樣大氣派、大手筆的詩人,帶他來讓朕看看。”于是,賀知章把李白引上了殿。李白在大殿上又當場寫下了一篇大唐以來皇帝功績的贊頌文。文辭華麗,句式工整,文暢意達。唐玄宗連說了三聲“好”,并讓李白在翰林院里做事。
李白到了翰林院后,別的事都能克服,唯獨這喝酒的嗜好改不了。只要翰林院沒事,他就跑到外面喝酒,翰林院的主管也管不了他。一天,唐玄宗叫樂工寫了新曲子,要李白來填詞。太監到翰林院去傳李白,翰林院主管說:“李白不在,您到太元酒店找,準在那里喝酒!”果然,李白在那里已經喝醉了。太監到他面前向他傳旨進宮,他手一揮,說:“李白喝酒賽神仙,今天我就要在這喝酒,哪里也不去!”太監一看,真醉了,可怎么交差啊!一邊趕緊用涼水給他敷臉讓他醒酒,一邊用轎子把他抬進了宮。李白這時是一半清醒一半醉,但他裝成全醉。因為他不喜歡做御用文人,也不愿見了唐玄宗下跪,喝醉了,就可免了。唐玄宗說:“朕這里有一套曲子,沒有詞,你把這詞給填上,填不上不許回去!”坐在地上的李白一聽,心想,這好辦。正待起來,猛然看到旁邊站著的奸臣宦官高力士。李白平時聽說過這個人的許多劣行,心想,今天整治整治你。于是他把腳一伸:“把我的靴子脫了!”高力士平時趾高氣揚慣了,現在一個小小的翰林官竟敢叫他脫靴子,簡直氣昏了。
不大一會兒,李白就把歌詞《清平調》六首填完了,唐玄宗非常滿意。可高力士恨得牙根癢。一天,楊貴妃叫高力士陪著到御花園賞花,玩到高興處,禁不住唱起了李白寫的《清平調》。高力士故作驚訝地說:“哎呀,李白在歌里故意貶低貴妃娘娘,娘娘沒聽出來嗎?”高力士找出其中一句“深夜千帳燈,美人夢不成,屋外海棠紅”,說:“李白這意思是您別高興太早了,外面還有比您漂亮的.,讓您覺都睡不好,這不‘屋外海棠紅’嗎?”楊貴妃讓高力士這么一解釋,禁不住對李白懷恨在心。
幾天后,楊貴妃和唐玄宗在一起喝酒,唐玄宗說李白很有才華,朕想提拔他。楊貴妃一聽擦起了眼淚,并把高力士的話說了一遍,特別強調李白喝酒時說的“李白喝酒賽神仙”。唐玄宗想:“聯是皇帝,他是神仙,他比朕大啊!這樣的人怎么能提拔重用呢?”就這樣,李白被唐玄宗漸漸疏遠了。李白也覺得他在唐玄宗身邊不過是皇帝散心解悶的工具,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是不可能的,于是便辭官回家繼續放情山水。
李白的故事4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陽。二月,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壞殆盡,壓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稱生于堯時的道士張果先生,玄宗親問以治道神仙之術。授其銀青光祿大夫(銀印上系以青色緩帶,以為品位高的標志。副職),位侍中(唐門下省協助宰相起草文書等項的官吏)。
西游獻賦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后,李白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識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后,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詩人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游邢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www.gs5000.cn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陽以北(今山西省一帶)地區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開國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為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為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三十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與庶民)家藏一冊,梅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三月,韓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張九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為人正直,敢于力諫,張九齡尤以文學才能,道德文章,為世所重。分天下為十五道,各置采訪使(負責監察督辦所轄地區的政治等項),是年長安久雨,京師饑謹,詔令放太倉米二百萬石以賑民。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于安,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風翔,授右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白的故事5
李白曾因醉酒誤事,這不,又因醉酒泄漏國家機密,被皇帝趕出了首都長安,歷史故事網帶你了解下具體過程吧。
天寶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進京。雖然玄宗并沒有給李白安排什么官職,只是讓他待詔翰林,但是,這個臨時、候補的身份,卻讓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楊貴妃的機會。天寶三載(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過一年半時間。李白為什么被逐出長安?
有證據表明,李白進入宮廷之后,的確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為翰林供奉的當年十月,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溫泉宮,李白奉命隨侍并且寫了《侍從游宿溫泉宮》等詩。天寶二年(743年)初春,宮中行樂,玄宗親自作曲,想要以新詞入曲,于是急召李白。當時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爛醉,但是,被抬進宮中,涼水潑面之后,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十余首詩———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
暮春,玄宗跟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觀賞牡丹,一時興起,命李白創作新詞,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氣就寫了三首詩,專門歌詠楊貴妃的美貌。這組題為《清平調詞》的三首詩歌,詞藻華麗,名句琳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寫出了楊貴妃的美艷神韻,每一首詩都堪稱名作。
按理說,玄宗李隆基讓誰卷鋪蓋,也不應該讓李白走人。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書》本傳說是李白自己懇求退出朝廷回到家鄉的,“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這當然是有緣故的,即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說,皇帝身邊的人已經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
一般權貴排斥李白的說法,不太可信。李白擔任翰林供奉期間,未見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圖和行動,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權貴叫板,不可能妨礙任何當政者的利益。天寶初年的李隆基,還是能夠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歡李白。
玄宗為什么要將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長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誤他的事。具體地說,就是喜歡飲酒的李白泄露了宮廷的秘密。范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清人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本來,玄宗召李白進宮是為了點綴文采,孰料李白是一個貪杯嗜酒、口沒遮攔的`主兒,這當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為不滿。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漢朝的東方朔,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東方朔那樣超脫飄逸。
《玉壺吟》一詩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認自己由于沒有學到東方朔隱藏真實心跡、滑稽調笑周旋于帝王身邊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馬相如,也不是東方朔,他有較強的自尊心,言語之間難免有鋒芒,他常常醉酒,難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優”角色。這些,應該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魷魚的主要原因。
從李白醉酒的故事,深刻的學習到了醉酒誤事的道理,因醉酒被趕出來還好,如果丟了性命可就不值得了,所以說酒雖好,可不要貪杯。
李白的故事6
李白名人故事簡介: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住在采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里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的財主家開的,人們都叫他魯老板。別看這魯老板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伙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魯老板捻著胡子,瞇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后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板這副模樣,不愿同他爭辯,就從懷里取出最后一錠銀子往柜臺上一扔,“啪”!震得魯老板兩眼發花,滿面烏云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么多酒錢。”他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
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板兩眼瞇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板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里兌水。
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么。以后每次來,魯老板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里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后來魯老板干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里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采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漒鳚韉氖瀾紓?看個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這滿目凄涼的采石磯頭,連唯一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
唐朝的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去街上閑逛。
一天,李白有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河邊。和暖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鮮花綠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沒意思啊!”
李白走著走著,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坐在一塊大石頭上,老奶奶正在專心致志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地走過去問:“老奶奶,您在干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繡花針。”老奶奶抬起頭,對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棒這么粗,什么時候才能磨成針呢?”
老奶奶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那鐵棒為什么不能磨成針呢?”
“可是,您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奶奶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也很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史的詩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李白的故事7
只要功夫深
在我國古典文化當中,總是把那些開國皇帝,名臣將相,文壇大家之類的“大人物”給予一些傳說,出生的不平凡,就注定了他們一生的輝煌燦爛。
李白也是一樣,他有著天縱之姿,人們也愿意給予他一個不平凡的出生經歷。
相傳,李白的母親(李夫人)在即將分娩之時,曾夢到過天上有一顆碩大的金星,從天而降落入腹中。不久之后,李白出生了!
李白的父親認為,李母夢金星入懷,此子定當不凡,認為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便取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的家人都對他寄予了深深的厚望,也真切的希望他猶如謫仙一樣,可以超脫世外,不沾俗世。
公元705年。時年5歲的李白隨父從西北塞外來到蜀中,定居青蓮鎮。
少年時期的李白家境優越,和許多少年稚子一樣,心性頑劣,淘氣貪玩,對于詩歌典籍,亦是相當的排斥,經常貪玩逃課。
有一天,李白和他的童年小伙伴依舊瀟灑自在的在村頭游玩,看到有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奶奶坐在河邊的石頭上,正專心致志地在磨一根粗大的鐵杵。
李白一行人很好奇,滿臉疑問:“老奶奶,你這是在磨什么啊?”
老奶奶擦拭一下額頭的汗水,回答道:“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縫衣服的針。”
李白感到驚訝,他滿臉疑惑不解,繼續問道:“老奶奶,這么粗的'鐵杵要磨成縫衣服的針,那得磨到何年何月啊?”
老奶奶堅定地回答李白:“孩子,你要知道,只要我足夠的下功夫,鐵杵也是可以磨成針的”。說完以后,開始繼續磨針。
這件事震撼了少年的李白,他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厭學是不對的,于是從此以后,他開始勤勉讀書,孜孜不倦。
這個故事,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的故事8
李白,字太白,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被稱為“詩仙”。他出生于公元701年,出生地碎葉(古城名,今屬俄羅斯),祖上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公元705年,李白的一家從碎葉城搬到了西蜀綿州彰明(今四川北部江油縣)。
李白的父親及其一家,原來住在西域,用的都是胡人的名字。搬到西蜀之后,便要恢復祖上的李姓。但叫什么名字呢?正好這時,鄉親們都來看望他們一家,熱情地對他們說:“歡迎你們這遠方來的客人!”一句話,使李白的父親受到啟發,遂取名為客。所以,李白的父親從此便叫李客。至于李白的名字,據傳說他的母親生他那天,夢見了太白金星,所以為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小的時候,天資過人。未來西蜀之前,隨胡人習性,喜歡讓大人把他抱上馬去,還學射箭,并且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騎射技巧,當時不喜讀書。來西蜀定居之后,他父親李客才開始教他念書。當時西蜀的孩子開始念書時,都是先讀“六甲”。“六甲”就是“六十甲子”。即中國古代以干支紀年時,用以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因此李客教兒子念書的時候,也從念“六甲”開始。李客念一句“甲、乙、丙、丁”,李白也跟著念一句,結果沒幾天,李白就把“六十甲子”全部背誦下來了,并且還能默寫下來,同時還學會了推算。接著,李客便為李白請了家庭教師,開始教他讀《詩經》、《尚書》等經典著作。李白感到這些著作內容豐富,很愿意學,所以十分刻苦勤奮。
由于李白的父親是個商人,來家談生意的人多,李白常感嘈雜之聲刺耳,為了不影響學習,他要求父親給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李客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他到離家不遠的大匡山上去學習,并讓他的一個叫月圓的妹妹陪他一塊學。
李白兄妹來到山中,見景色幽雅清靜,果然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心中非常高興。從此,兄妹二人在這里爭分奪秒,刻苦讀書。不到兩年,李白的知識水平和寫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業上的進步,李白漸漸產生了松懈情緒,時間也沒剛到山上時抓得緊了。從前,他是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如果一篇文章沒讀完,或者一首詩沒寫完,他不吃飯,不睡覺,也非讀完、寫完不可。父親來山中看望,怕他累壞了身體,便給他硬性規定: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一次;可是父親走后,他一次也不肯休息。但是現在,他讀累了,便停下來,到山中轉一轉,玩一會兒,回來再學。開始,他一天休息一次,時間也短;可后來,他一天休息兩次、三次,時間也越來越長。
對他這種學習上明顯的退步,妹妹月圓很不滿,曾對他說:“哥哥,你現在學習越來越放松了,玩起來沒完沒了;如再不改的話,我就要去告訴父親了!”
可李白卻振振有詞地說:“妹妹,這你就不懂了,我出去的時間越長,觀察事物就越細致,寫出來的詩也就越生動。”
月圓說:“你這是借口,過去僅出門站一會兒就能寫出詩來,二三天就是一篇文章,現在七八天寫不出一篇詩文來,還說觀察細致呢!”
李白被說得啞口無言,但依然我行我素,并沒有改。
這一天,正值暮春時節,漫山遍野,桃紅柳綠,蜂蝶起舞,百鳥爭鳴。李白望著這如畫美景,不由得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他順著一條小溪正往山下漫步,耳邊忽然傳來一陣“沙沙”的聲音。他順聲走去,來到溪邊,舉目一看,原來是一位白發老媽媽,正拿著一根鐵杵,在石頭上“沙沙”地磨著。
李白覺得奇怪,上前問道:“老媽媽,你磨鐵杵干什么用呢?”
老媽媽一邊吃力地磨著,一邊頭也不抬地回答說:“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李白一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心想:鐵杵是同胳膊一樣粗細的鐵棍子,如今她卻說要把它磨成繡花針,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老人家大白天說胡話,該不是精神上有病吧!于是勸她說:“老媽媽,這鐵杵是舂米用的,怎可能磨成繡花針呢?猴年馬月您也磨不成的!快回家吧,不要在這里白白受累了。”
老媽媽抬頭一看,見是個七八歲的小孩,便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孩子,這你就不懂了。常言說得好,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論做什么,沒有恒心是成不了事的。就說這鐵杵吧,雖然很粗,但只要我天天堅持,一直不停地磨下去,總有一天會磨成繡花針的!”
老媽媽的幾句話,鏗鏘有力,信心十足,噎得李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突然,他似乎從中明白了什么,紅著臉對老媽媽說:“謝謝您,老媽媽,您的.話,我懂了!”
然后,就頭也不回地回到山上去了。
從此,老媽媽決心用鐵杵磨成繡花針的事就傳開了,后來被編成故事載人了元代《日記故事》中,后又演變成一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成語流傳至今。
李白聽了老媽媽的話后,很受震動,也很慚愧。他回到山中,見了妹妹,一句話也不說,便又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白經過四年的山中苦讀,終于獲得了驚人的成就。
后來,他又去戴天山(又名大匡山)讀書。在這期間,他寫出了很多不朽的詩篇,其中有一篇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至今廣為傳誦。其詩日: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意思是說:山間的流水聲中夾著陣陣的狗叫聲,帶露盛開的桃花顯得十分濃艷。沉寂的山林里,常見鹿在走動,中午了,在溪邊也聽不到鐘聲。翠竹沖破了青色的云霧,瀑布掛在碧綠的山峰。誰也不知道道士到哪里去了,來訪的人,因為沒有遇見他,倚在松樹上,感到十分遺憾。
人們讀了這首詩,仿佛自己就在這幅色彩鮮艷的風景畫中。
李白二十五歲離開家鄉,漫游長江流域,后至安陸。公元727年,他娶了退休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他后游襄陽,結識了孟浩然;公元730年,他第一次赴長安,結識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及賀知章、崔崇之等人。公元742年,由賀知章推薦,李白受到唐玄宗接見,因才高而做了翰林,專門給皇帝起草詔書。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李白要高力士脫靴才肯寫詩的故事。因此,高力士嫉恨在心,挑撥李白和楊貴妃的關系。于是唐玄宗也不再重用李白。一年后,李白辭去官職,離開京城,重新浪跡天涯,遍游祖國各地。就在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著名詩篇,其中有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膾炙人口的佳句。公元 744年,李白在洛陽結識了大詩人杜甫,成為至交。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死于安徽當涂縣,時年六十一歲。
對于李白的詩,后人把它和杜甫的詩合在一起,稱為中國之最。正如唐代另一位大詩人韓愈所說的:“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其大量作品,皆收于《李太白集》,流傳后世,至今不衰。
李白的故事9
詩人李白的故事之詩人李白簡介
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詩人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詩人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詩人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詩人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詩人李白的故事之鐵杵磨成針
詩人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極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這位偉大的.詩人小時候就很聰明,不過卻很貪玩,不愛學習,常常趁老師不注意,溜出學堂,四處搗蛋。
一天,詩人李白又逃學了,調皮的他帶著彈弓,準備去后山打鳥。路過山下的小溪時,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坐在溪邊的石頭上,正吃力地磨著一根粗粗的鐵棒。詩人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微笑著說:“磨鐵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將這么粗的鐵棒磨成繡花針?怎么可能啊!”小詩人李白脫口而出,驚訝極了。
這時,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動作,信心十足地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總有一天能將這鐵棒磨成繡花針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氣讓詩人李白非常感動,想想自己平時貪圖玩樂而荒廢學業,詩人李白慚愧極了。他拜別了老婆婆,馬上回學堂上學去了。此后,詩人李白再也沒有曠課逃學,不僅如此,他還堅持博覽群書。經過不懈努力,詩人李白終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詩人李白的故事之詩人李白醉書狂草敵兵
唐玄宗時,渤海國的使者帶著國書來到長安,唐玄宗召見番使,命令翰林學士宣讀番書。
不料翰林學士打開番書,見上面全是些鳥獸文字,竟一字不識。唐玄宗宣詔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沒有一個人識得。唐玄宗震怒。
翰林學士賀知章回到家中,憂心忡忡,長吁短嘆,引起家中客人詩人李白的關注。
詩人李白問明情況,道:“可惜我詩人李白金榜無名,不能為朝廷分憂解難。”賀知章問知詩人李白能識番文,驚喜萬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匯報。唐玄宗賜詩人李白進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帶,在金鑾殿上接見了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捧起番書,用唐音譯出,念道:“渤海國大可毒書達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屢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來講,可將高麗176城讓與俺國……若還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哪家敗勝!”這分明是一份“宣戰書”。唐玄宗問文武百官:“番人要興兵搶占高麗,有何策可以應敵?”眾人緘口不答。玄宗又問詩人李白:“那我們該如何回復番使?”詩人李白道:“明天召見番使,我當面回答他。”唐玄宗當即封詩人李白為翰林學士,設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詩人李白大筆一揮,不一會兒就寫好了國書,當眾念道:“大唐開元皇帝,詔諭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敵,蛇龍不斗。本朝應運開天,撫有四海,將勇卒精,甲堅兵銳……方今圣度汪洋,恕爾狂悖,急宜悔禍,勤修歲事,毋取誅戮,為四夷笑……”
番使大為震驚。回到渤海國,將大唐國書交給渤海國國王,國王看后驚嘆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敵得!”于是,寫了降表,歸順大唐王朝。
詩人李白醉書狂革,展示了大唐威儀,嚇退挑釁的蠻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白的故事10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綿州彰明縣人,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他的大部分詩歌反映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書這樣的:傳說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位老大娘磨鐵棒,說要把它磨成針。
李白因此受感動,從此奮發學習,終于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就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李白求師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李白聽了,不覺一驚。
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
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干糧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里。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里,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巖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
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
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
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
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谷。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只小船,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
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
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桿竹,便是許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么,不過是詩海里的一滴水罷了。
你這大海怎么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
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里,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
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一片,隨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至今,許多游人一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游蹤。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
李白的故事11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他立刻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12
據說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后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后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圣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的故事13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個性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實沒酒量這得先從“斗”說起。此刻已經沒人用斗了,我們以前見過的斗,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必須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能夠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
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貌,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須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并不為過。如果換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圣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并不大。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泄。
李白的故事14
“鐵杵磨成針”——李白刻苦學習故事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人物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故事15
四字成語:鐵杵磨針
出自:明朝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解釋: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讀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同學,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10-30
有關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故事【薦】05-01
詩仙李白的故事12-29
關于李白的故事12-01
詩仙-李白的故事02-26
李白的故事(優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