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詩【實用】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的古詩,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的古詩1
古詩《題金陵王處士水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王子耽玄言,賢豪多在門。好鵝尋道士,愛竹嘯名園。
樹色老荒苑,池光蕩華軒。此堂見明月,更憶陸平原。
掃拭青玉簟,為余置金尊。醉罷欲歸去,花枝宿鳥喧。
何時復來此,再得洗囂煩。
作品賞析
【注解】:
你就像王羲之,喜歡老子的深奧哲學,所以往來皆鴻儒,堂上滿豪杰。
想賞鵝時就找山陰道士,寫幾個字給他就是,也像王子猷喜歡看竹子,如人家竹林,然后長嘯而去,連招呼都不跟主人打一聲,你王家人真都是性情中人。
現在你的園林也不錯,花園里樹色蒼勁,水池波光粼粼,搖蕩著高樓華閣的倒影。
在你華美的客廳欣賞明月,使我想起這里以前的主人,晉朝的陸機,也是個性情中人。
你為我鋪上青玉片編成的'涼席,為我用金杯斟滿美酒,一片古老心腸。
我不醉就是對不起你!醉后你又留我住宿,還叫幾個花枝一樣的,黃鶯一樣的——我就不說那么清楚了——陪我。
玩盡興了,什么時候想起,我還會來的真是個消除郁悶的好地方!再見!拜拜!我沒有醉。
李白的古詩2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宋人不辨玉,魯賤東家丘。我笑薛夫子,胡為兩地游。
黃金消眾口,白璧竟難投。梧桐生蒺藜,綠竹乏佳賓。
鳳凰宿誰家,遂與群雞匹。田家養老馬,窮士歸其門。
蛾眉笑躃者,賓客去平原。卻斬美人首,三千還駿奔。
毛公一挺劍,楚趙兩相存。孟嘗習狡兔,三窟賴馮諼。
信陵奪兵符,為用侯生言。春申一何愚,刎首為李園。
賢哉四公子,撫掌黃泉里。借問笑何人,笑人不好士。
爾去且勿喧,桃李竟何言。沙丘無漂母,誰肯飯王孫。
作品賞析
【注解】:
宋國人素來不會辨認寶玉,魯國人連本地人孔夫子都不尊重。
我笑你呢,薛夫子,你為什么還到這兩個地方游說呢?
眾口一致可以黃金消融,珍貴的白璧可向誰人推薦?
現在梧桐下長滿蒺藜,綠竹叢不結佳果。
叫鳳凰宿誰家,吃什么?只好與群雞混在一起了。
古有田子方可憐體衰的老馬,天下貧窮之士便投奔其門下。
平原君家的蛾眉小妾辱笑跛腳人,平原君不予懲罰,他手下的賓客后來全部離他而去。
后來平原君斬掉美人的'首級,三千賓客又迅速回歸平原君門下。
平原君門客毛遂公在楚王面前挺劍陳述厲害,終于使楚國與趙國都生存了下來。
孟嘗君廣收三教九流,他之所以能像狡兔三窟,全仗仰門客馮諼的計謀。
信陵君聽從門客侯生之言,終于奪得兵符,救了趙國。
春申君不聽門客朱英之計,終于被李園割去了腦袋,多么愚蠢。
賢良的春秋四君子,正在黃泉里撫掌而笑呢。
他們笑什么呢?笑誰呢?笑今人不尊重知識分子。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你靜靜地去吧,不必憤憤不平。
現在已經沒有古人的好風尚了,沙丘已經沒有漂母了,誰肯為韓信一樣的王孫供頓飯呢?
李白的古詩3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丁都護歌》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李白的古詩4
《江夏贈韋南陵冰》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胡驕馬驚沙塵起,胡雛飲馬天津水。
君為張掖近酒泉,我竄三色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
西憶故人不可見,東風吹夢到長安。
寧期此地忽相遇,驚喜茫如墮煙霧。
玉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長句。
昨日繡衣傾綠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騎天子大宛馬,今乘款段諸侯門。
賴遇南平豁方寸,復兼夫子持清論。
有似山開萬里云,四望青天解人悶。
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
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
山公醉后能騎馬,別是風流賢主人。
頭陀云月多僧氣,山水何曾稱人意。
不然鳴笳按鼓戲滄流,呼取江南女兒歌棹謳。
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
《擬古》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融融白玉輝,映我青蛾眉。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吹。
出門望帝子,蕩漾不可期。安得黃鶴羽,一報佳人知。
《江上吟》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ji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草書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
筆鋒殺盡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吾師醉后倚繩床,
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怳怳如聞神鬼驚,
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
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采蓮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梁園吟》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我浮黃云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
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
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
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
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馀汴水東流海。
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輝。
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對酒》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
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
流鶯啼碧樹,明月窺金罍。
昨日朱顏子,今日白發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蘇臺。
自古帝王宅,城闕閉黃埃。
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
《怨情》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新人如花雖可寵,故人似玉由來重。
花性飄揚不自持,玉心皎潔終不移。
故人昔新今尚故,還見新人有故時。
請看陳后黃金屋,寂寂珠簾生網絲。
李白的古詩5
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
[唐] 李白
獨坐清天下,專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盡還珠。
組練明秋浦,樓船入郢都。風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
殺氣橫千里,軍聲動九區。白猿慚劍術,黃石借兵符。
戎虜行當翦,鯨鯢立可誅。自憐非劇孟,何以佐良圖。
贈常侍御
[唐] 李白
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灑。
大賢有卷舒,季葉輕風雅。匡復屬何人,君為知音者。
傳聞武安將,氣振長平瓦。燕趙期洗清,周秦保宗社。
登朝若有言,為訪南遷賈。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 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輝,白發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云車。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金陵送張十一再游東吳
[唐] 李白
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誰人今繼作,夫子世稱賢。
再動游吳棹,還浮入海船。春光白門柳,霞色赤城天。
去國難為別,思歸各未旋。空馀賈生淚,相顧共凄然。
朝下過盧郎中敘舊游
[唐] 李白
君登金華省,我入銀臺門。幸遇圣明主,俱承云雨恩。
復此休浣時,閑為疇昔言。卻話山海事,宛然林壑存。
明湖思曉月,疊嶂憶清猿。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唐] 李白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宣城青溪 (一作入清溪山)
[唐] 李白
青溪勝桐廬,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傾側。
彩鳥昔未名,白猿初相識。不見同懷人,對之空嘆息。
望黃鶴樓
[唐] 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上三峽
[唐] 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唐] 李白
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臥,猿嘯時聞巖下音。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
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醍盤飯霜栗。半酣更發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李白的古詩6
“望廬山瀑布。日照……”教室里傳出了同學們的讀書聲。我不耐煩地拿著書,嘴巴一張一閉,假裝在高聲讀書。因為昨晚看電視太晚了,所以今天無精打采,瞇瞇呼呼想睡覺。“呼……”我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開始了夢游廬山。
我到了Q博士家,問:“Q博士,最近有沒有發明些有趣的東西?”Q博士抬了抬眼鏡,說:“我最近發明了一種時光機器,可以到你想去的時代。”我半信半疑的問:“真的嗎?”Q博士說:“當然是真的!我老Q什么時候騙過人。你想去哪個時代?”我說:“未來必然好!可是,我更想了解唐朝。”Q博士自信的說:“好吧!我就讓你去唐朝。”只見Q博士在一臺電腦上按了幾個數字,然后對我說:“把眼睛閉上。”我閉上了眼睛,心中緊張得像一只小鹿在跳。只聽見一陣急快的風,我連忙睜開眼睛。展現在眼前的是,沒有污水,沒有臭氣,沒有車子聲,只有一些穿著袍子的男女。“哇!”我真的到唐朝來了,該怎么玩呢?”這時,一位穿著黑色袍子,背著個包的書生。當時我還沒看出來,后來才想起古詩《望廬山瀑布》的`那幅圖上的詩人和他長得一模一樣。我驚喜的叫起來:“莫非,他就是李白!”我心里嘀咕著:嘿嘿!正好可以讓他教我學古詩,順便讓他給我寫幾首詩,讓我也威風下。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追上去,莊重的對李白說:“heiio!李白詩人。”李白回過頭來,莫名其妙地說:“什么是‘哈樓’?你是誰呀?”我興奮地說:“哦!那個‘哈樓’就是你好的意思。我是21世紀的小學生。想讓您教我學您自己寫的一首詩。”李白為難的說:“我要去廬山了,沒時間。”我高興的說:“我也去!”到了廬山,我和李白站在橋上,只見遠處香爐峰在陽光下,出現了紫色的煙云,遠處的瀑布像一條大河,那瀑布長如銀河一般。我這時正準備記李白的詩詞。李白見奇景,詩興大發,立刻吟出詩詞:“‘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好詩好詩!”我笑瞇瞇的說:“謝謝您教我!”
“張婧虹!張婧虹!”老師叫道。我被叫醒了,老師說:“你把《望廬山瀑布》這課背一遍,并說出詩意。”不知怎么的,我背得滾瓜爛熟,說得仔仔細細,老師也心服口服了。
下課了,我望著那首詩,心里甜滋滋的。
李白的古詩7
1、《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①此詩《文苑英華》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則所別者一為李云,一為李華。李白另有五言詩《餞校書叔云》,作于某春季,且無登樓事,與此詩無涉。諸家注本多系此詩于天寶十二載秋,然于"叔華"、"叔云"均含糊其辭。待考。《新唐書·李華傳》:"天寶十一載遷監察御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趙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員外郎;叔云,監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縣一帶。謝朓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于天寶十二載(753)由梁園(今開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校書:官名,即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高樓:暢飲于高樓。
③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后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漢末建安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湯,劉真。
④小謝:指謝朓(tiǎo)。后人將他和謝靈運并舉,稱為大謝、小謝。清發:清秀俊爽。
⑤逸興:超脫飄逸的興致,多指山水游興。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壯思飛:盧思道《盧記室誄》:"麗詞泉涌,壯思云飛"。
⑥覽:通"攬",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爭議,⑦。散發:不束冠,意謂不做官。古人束發戴冠,散發表示閑適自在弄扁舟:乘小舟歸隱江湖。參《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注25。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竣工于1985年。
2、故人: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
3、之:往,去。
4、廣陵:揚州的舊名。
5、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空:一作“碧山”。陸游的《入蜀記》云:“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6、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7、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8、下:沿江順流而下。
9、盡:消失。
10、唯見:只能見到。
11、天際:天邊。
譯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去古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3、《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1、白帝城: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筑。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詩為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然細審"千里江陵一日還"詩意,可知曾從江陵上三峽,此當為返還之作。應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時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
2、朝:早晨。
3、辭:告別。
4、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人云間。
5、還:返回。
6、啼:鳴、叫。
7、住:停息。
4、《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境域。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⑺海樓: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
譯文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5、《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②白水:明凈的水。
③一:助詞,加強語氣。為別:分別。
④孤蓬:又名“飛蓬”,枯后根短,常隨風飛旋。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
⑤征:遠行。
⑥浮云:飄動的云。
⑦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⑧茲:此。
⑨蕭蕭:馬的嘶叫聲。
⑩班馬:離群的馬。
譯文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清澈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
我們即將在這里離別,我的朋友要踏上萬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飄浮不定,你從此游蕩各地,我無法與你重逢;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好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
我們揮手告別,就此分別,友人騎的那匹載他遠離的馬,好像不忍離去,蕭蕭地嘶叫著,增加了我的離愁別緒。
6、《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7、《灞陵行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8、《赤壁歌送別》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9、《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0、《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古詩8
北風行 李白
燭龍棲寒門,
光耀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
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
北風雨雪恨難裁。
李白詩鑒賞
這是一首樂府詩。擬鮑照《北風行》而作。它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
起句點題,著力渲染北風雨雪,不僅為了起興,也有著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引用《淮南子·墜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高誘注:龍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里,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里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詩人借此神話渲染出冰冷嚴寒的境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又進一步描寫北方冬季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這幾句意境十分壯闊,氣象極其雄渾。日月不臨既承接了開頭兩句,又同唯有北風相互襯托,強調了氣候的寒冷。號怒寫風聲,天上來寫風勢,此句極力渲染北風凜冽。對雪的描寫更是大氣包舉,想象飛騰,精彩絕妙。這兩句詩點出燕山和軒轅臺,就由開頭泛指廣大北方具體到幽燕地區,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婦。
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詩人沒有對長城作具體描寫,但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長城定是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婦格外憂慮不安。幽州苦寒已被詩人渲染到極致,則長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可想而知。前面的寫景為這里的敘事抒情作了伏筆,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見。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裝箭的袋子。這兩句是寫思婦憂念丈夫,但路途迢遠,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寄托情思。這里僅用提劍一詞,就刻劃了丈夫為國慷慨從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對他后來不幸戰死更生同情。因丈夫離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塵結。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更何況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物在人亡,倍覺傷情。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思婦的絕望心情。詩到此,但詩人并不就此停筆,而是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瀉出滿腔的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捧土是用典,見于《后漢書·朱浮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是說黃河邊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滔滔黃河當更不可塞。這里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己的強烈感情。北風呼嘯,飛雪漫天,滿目凄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使首尾呼應,結構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量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思婦的愁怨多么象那無盡無休的北風雨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這兩句詩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此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
無怪乎胡應麟說李白的樂府詩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詩藪》)。
李白的古詩9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箜篌謠
[唐]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送賀賓客歸越
[唐]李白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唐]李白
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云士,然諾聞諸公。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李白的古詩10
古剎溪橋隱古梅,蒼枝展勁斗妍開。
如霞玉潤迎紅日,暗報東君笑魘來。
孤標不為浮名累,飽墨塵凡入硯臺。
笑傲江南千仞壁,燃紅北國萬川魁。
一片丹心春識得,任憑桃李費疑猜。
相思癡化身百億,韻滿枝頭情滴腮。
縷縷幽香凝正氣,錚錚傲骨待君裁。
寂寞佐餐楊柳岸,陶然共醉菊花杯。
古越水鄉多煙雨,我愁慕容少玉皚。
洛川雪花大如席?清風贈雪賒李白!
好友“清風有韻花滿枝”在本人雪照圖片三題古風:
其一
手捧玉屑醉童真,無邪心境能脫塵。
笑他人間名利客,安知吾友三界尊。
其二
雪增精神卿是梅,喜它酷寒北風吹。
南國有友我有夢,心頭一枝花香菲。
其三
夏品冬景心頭爽,玉雪風采滋味長。
來年友覽北國地,贈你雪花大如席。
李白的古詩11
原文:
紀南陵題五松山
圣達有去就,潛光愚其德。
魚與龍同池,龍去魚不測。
當時版筑輩,豈知傅說情。
一朝和殷羹,光氣為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極。
桐宮放太甲,攝政無愧色。
三年帝道明,委質終輔翼。
曠哉至人心,萬古可為則。
時命或大繆,仲尼將奈何。
鸞鳳忽覆巢,麒麟不來過。
龜山蔽魯國,有斧且無柯。
歸來歸去來,宵濟越洪波。
譯文:
圣達之人或隱或顯,喜歡晦光韜跡,莫辨智愚。
魚龍同池,魚知道何時龍將飛去?
當時和傅說一起打工的人,知道他日后會騰達嗎?
可是當他遇到殷朝武丁的賞識以后,不是成為了國家的棟梁,氣沖斗牛嗎?
伊尹據說是生于桑樹間的,來歷不明,寄養在廚房師傅那里,長大以后也能輔佐殷朝啊!
當太子當皇帝以后道德敗壞,伊尹照樣把他禁閉在銅宮中,自己毫無愧色擔當起攝政的責任。
三年以后,太子改邪歸正,伊尹又重新立他為帝,而自己仍舊發誓擔負輔翼的角色。
這是件多么膾炙人口的事情,留下了萬古英名。
當時運太背的時候,孔夫子也是沒有辦法的。
鳳凰的巢穴也會顛覆,麒麟也不到來,喝水都塞牙。
小人蒙蔽君王,就像龜山的陰影蒙蔽魯國一樣,有才無權位,能起什么作用呢?
還不如歸來,隱居山林,等待時機。
注釋:
1、南陵:唐縣名,在今安徽南陵。
2、五松山:山名,在今安徽銅陵西北。
3、圣達:才智高超的人。
4、就:歸、趨、從。
5、潛光:指避世。《晉書·郭瑀傳》:“潛光九皋,懷真獨遠。”
6、愚其德:有德而其貌若愚。《史記》:“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7、魚與龍:魚,喻一般人。龍,喻圣達。
8、傅說(fùyuè)情:傅說操筑于傅巖,殷高宗得之,命為相,致殷中興。《韓詩外傳》:傅說負土而板筑,以為大夫,其遇武丁也。李善《文選注》:“郭璞《三蒼解詁》曰:板,墻上下板。筑,杵頭鐵沓也。”
9、和殷羹(gēng):這是殷高宗命傅說作相之詞,說他是國家極需要的人。《尚書·說命》:“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10、為列星:相傳傅說死后,其精神“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晉書·天文志》:“傅說一星,在尾后。”《莊子》:“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陸德明《音義》:“崔云: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托龍角,乃為列宿,今尾上有傅說星。”
11、伊尹生空桑:《呂氏春秋·本味》:“有先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水經注》: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嬰兒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咸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有莘氏女取而獻之,命養于庖,長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此二句介紹伊尹童年成長經歷。
12、捐庖佐皇極:《史記·殷本紀》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湯任以國政,致于王道。
13、桐宮放太甲,攝政無愧色:伊尹將太甲放逐到桐宮,以使其悔過。桐宮,位于商湯墓附近。
14、三年帝道明,委質終輔翼:《史記》:“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委質”有二解。《左傳》:“策名委質。”孔穎達曰,“質,形體也。拜則屈膝而委身體于地,以明敬奉之也。”章懷太子《后漢書注》:“委質,猶屈膝也。《國語》:委質為臣,無有二心。韋昭解:質,贄也。士贅以雉,委質而退。”《史記索隱》:“服虔注:左氏云古者始仕,必先書其名于策,委死之質于君,然后為臣。示必死節于其君也。”依前二說,作“哲”音讀。依后二說,作“至”音讀。此二句說太甲三年后悔過改善,伊尹將其接回,重新掌管政權,自己繼續輔佐。
15、則:法則、榜樣。
16、時命或大繆(miù):謂命運不濟,生不逢時。《莊子》:“時命大謬也。”命,命運。繆,差錯。
17、仲尼:孔子的字。
18、鸞(luán)鳳忽覆巢,麒麟不來過:《孔子家語》:“孔子自衛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舜華,乃臨河而嘆曰:‘丘聞之,刳胎殺夭,麒麟不至其郊;覆巢破卵,鳳皇不翔其邑。何則?君子違傷其類也。’遂還,息于陬。”
19、龜山蔽魯國,有斧且無柯:孔子《龜山操》:“予欲望魯,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樂府詩集》:“《琴操》曰:《龜山操》,孔子所作也。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此曲,以喻季氏若龜山之蔽魯也。”《元和郡縣志》:龜山,在充州泗水縣東北七十里。陸賈《新語》:“有斧無柯,何以治之?”
20、宵濟:夜渡。
賞析:
李白這首長詩,主要以三位古代圣賢的事跡構作而成。詩人借古抒懷、以典述志,明晰地表達出詩人仕途“窮達”觀,含蓄地透露出詩人晚年的悲愁幽恨。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一般尤為仕人遵奉的信條,李白亦不例外。這首詩中以傅說和伊尹兩典來寫“達”。要“達”,一要仕人必須是一個人才,是池中之“龍”,要發圣賢之光,懷圣賢之德,具“佐皇極”之才能;要“達”,二要君主必須慧眼識賢才。殷高宗思賢若渴,夢得圣人,遍訪天下,終于在從事筑墻勞動的努力中找到了賢相傅說;伊尹不過是商湯妻有莘氏的奴隸,又當過廚子,商湯卻不嫌其地位低賤,委以相位。這樣,“達”者就能“兼濟天下”,一展宏圖。殷商時期不被人理解的傅說曾運籌帷幄,大興殷室,死后亦化為天上星宿,他確是古來圣賢璀璨星群中的佼佼者。伊尹的治績更為輝煌,他助湯攻擊夏桀,又歷佐卜丙、仲壬兩王,當太甲無道時,他果斷地將其放逐于桐宮,自己攝政,直至三年后太甲悔過修道,才復其帝位,忠心輔助。這種政績,不由得使詩人無限虔誠地吟出了“曠哉至人心,萬古可為則”的贊美。由此可見,“達”既是有才、適才、用才、成才的過程,又是君臣相悅、共治國政的過程。因此,“達”成了有為仕人、賢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第三個孔子的典故是寫“窮”。時世乘謬,運命不濟,圣賢仲尼也無可奈何。孔子一生奔走于衛、陳、齊、楚等列國間,四處碰壁。他自衛入晉,聞趙簡子殺二賢臣,曾感慨賢才求仕五路。他也曾登魯國龜山,作《孔子龜山操》,視季桓子若龜山之蔽魯,深感自己手無權柄,仕途窘窮,無法實現三代仁政,不得已而歸來牑下,厄而著《春秋》。詩中三個典故均舉名相大賢的事例,分析仕途甘苦,發窮達之論。
詩中大部分篇幅寫古時賢達者的豐功偉績,表現了詩人對他們的艷羨、贊美和自身“懷才不遇”的感慨;而在孔子的典故中既對圣賢大德的'儒家鼻祖一生窘窮寄于同情,還為自己與之類似的“窮”途末路悲憤不已。詩人所以舉孔子為仕“窮”的例子,還因為孔子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追求從政理想的精神與自己產生了共鳴。綜上所述,李白的仕途“窮達”觀以“達”——入世濟民為核心的,他的憂喜備份由此而來,他的進步、偉大也由此而來。
李白的古詩12
作者:杜甫
原文: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注解】:
1、明:表明。
2、楓林青:指李白所在;
3、關塞黑:指杜甫所居秦隴地帶。
4、落月兩句:寫夢醒后的幻覺。看到月色,想到夢境,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隱約 可見。
【韻譯】:
為死別往往使人泣不成聲, 而生離卻常令人更加傷悲。
江南山澤是瘴疬流行之處, 被貶謫的人為何毫無消息?
老朋友你忽然來到我夢里, 因為你知道我常把你記憶。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 哪有羽翼飛來這北國之地?
夢中的你恐不會是鬼魂吧, 路途遙遠生與死實難估計。
靈魂飄來是從西南青楓林, 靈魂返回是由關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清輝灑滿了屋梁, 迷離中見到你的顏容憔悴。
水深浪闊旅途請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龍的嘴里。
【寫作背景】
天寶三年(744),李杜初會于洛陽,即成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參 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 不知赦還。這兩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積思成夢而作。
【賞析】
杜甫的兩首《夢李白》,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后敘寫,依清人仇兆鰲的說法,兩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層,所謂“一頭兩腳體”(見《杜少陵集詳注》卷七)。《夢李白?死別已吞聲》寫杜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了他對故人吉兇生死的關切之情。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詩要寫夢,先言別;未言別,先說死,以死別襯托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絕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彌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不說夢見故人,而說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于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的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欣喜只不過一剎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意思是:“你既然被流放到了南方的遠地,怎么就能插翅飛出羅網,千里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想世間關于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啊!”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夢歸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沉沉的萬丈關塞,十分遙遠,十分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在滿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詩人忽又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顏依稀尚在,凝神細辨,才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想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禱告著、叮嚀著:“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征;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著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里,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魂來楓林青”,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系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龍”一語見于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說:“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系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李白的古詩13
李白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在江夏時所作。詩中表現思念友人的一片真情厚意。《李詩辨疑》謂此詩是王漢陽寄李白詩,是答李白《望漢陽柳色等王宰》詩。可參考。
譯文:
聽說春天已經回還我還未識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訪尋消息。
昨夜東風吹入江夏,路邊陌上的楊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黃。
碧水浩浩云霧茫茫,王漢陽您啊不來令我空白斷腸。
我已預先拂凈青山上一片石擺下酒宴,要與您連日連夜醉在壺觴之中。
注釋:
王漢陽:其人姓王,官職漢陽縣令。生平不詳。
走傍:走近。
武陽:此指江夏。
陌(mò):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間小路。陌頭:街頭。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漢陽。
預拂:預先拂拭。
壺觴(shāng):酒器。壺:盛液體的容器。觴:古代酒器;歡飲,進酒。晉陶潛《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白居易《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金馬定國《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齊落照中。”清顧炎武《陶彭澤歸里》詩:“甕盎連朝濁,壺觴永日酣。”清阮葵生《茶馀客話》卷四:“先生辨舟中幾人,服某某色;杯斝壺觴之屬,歷歷可數。”
鑒賞:
詩的內容很簡單,不過是邀請友人前來探春暢飲而已,但寫得活潑自然,不落俗套。細細吟味,作者那一顆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詩心,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圍繞著“春還”二字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早春的氣息,寫春天是怎樣悄然回歸的,表達了詩人終于迎來了春天的那種喜悅之情。“聞道春還未相識”,是說只聽到春天回來了,還沒有見到她。一開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還的心情。其實當寒凝大地的時候,春天的氣息才剛剛萌動,哪里能親眼見到她呢!所以“聞到”二字表明春歸的消息最先是從人們交談中聽到的。如此生活細節,一經詩人捕入詩句便增加了詩的韻味。既然是聞春未見春,就自然要去尋春、問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詩句。
“走傍寒梅訪消息”,梅是無生命的,怎么能夠拜訪、叩問呢?這是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走”“訪”二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樹下去探究春天歸否的一片詩情。“昨夜東風入武昌”一句是寫春歸。人們常說:一夜暖風就染綠了柳梢頭。這里“東風”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歸的春風,一夜之間就迅速而又靜悄悄地來了。然而這還僅僅是表現時節驟然暗換的特點,并沒有寫出春歸的氣勢來,所以“東風”之后再綴一“入”字,表明春風的`到來是排撻而入的。這樣就把春歸的特點表現得維妙維肖了。可見詩人煉字煉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陌頭楊柳黃金色”一句是寫早春的動人景象。
全詩至此幾經婉轉方才暗暗點明詩人終于看到了“春還”這一層意思。“黃金色”是一種嫩嫩的鴨黃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綠色,那是因為細嫩的柳尖剛剛鉆出,還沒有飽受春光的沐浴,因而顯得很幼稚,從遠處看去便是一種朦朧的悅目的燦然金色。
近人劉永濟說:“景物之接于人無私也,而慧眼詞人獨能得其靈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當其由目入心之際,殆已加以揀擇而遺其粗跡;及乎由心出手之時,不過自寫吾心之照耳。”(《詞論》)可見詩人寫早春之色,不用“嫩綠”“新綠”等字,完全是出于細心觀察又融進了自己喜悅之情所得。總觀如上四句,詩人先寫“聞道”,再寫“走”“訪”,直至東風蕩入之后,方才寫所見到的煥然春景,這全是緊扣“春還”二字娓娓寫來,細如抽絲地再現了早春姍姍來遲的腳步兒聲。
詩的后四句是邀請友人前來醉飲賞春。五六兩句是全詩的承轉機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興用法,沒有更多的意思,不過是用景語虛引而已。從而自然貫通到“美人不來空斷腸”一句上來。既然春已回歸,而美人未至,豈不辜負了一片融融春光!為此詩人才說他有“斷腸”之恨。稱友人為“美人”,亦不過是言思念之切,用這樣戲謔俏皮的詩句寄給友人更見友情的親密。“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是說自己已經預先將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凈,只等友人來此痛飲一番。這兩句寫得尤為精采。詩人不直言說透“邀請”二字,而是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了一個動人的細節,便把邀請的殷切之情表達出來了,同時還含有共賞春光之意,這樣便與前四句所婉轉寫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溝通了。古人作詩,結句大體不出景結、情結兩法。本詩當屬予情結。全詩結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賞春激情全從“連日醉壺觴”數字一涌而出,足以蕩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詩要有“性靈”,他在《隨園詩話》中曾說:“牡丹芍藥,花之至富麗者也,剪彩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與論詩。”本詩之妙,即在于寫陽春之氣不落俗套。比如詩中“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就完全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話雖然說得通俗,但是新鮮活潑,全似從心里流出,饒有情致。又比如“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這就證明:只有情真,才有詩人自己的個性。
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七》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宮鶯嬌欲醉,檐燕語還飛。
遲日明歌席,新花艷舞衣。
晚來移彩仗,行樂泥光輝。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中的第七首,寫宮中行樂。“行樂泥光輝”為全詩中心句。
詩分兩段。前四句寫景,為主體部分作了很好的渲染。首二句寫冬盡春來,梅落柳黃,為花木之景。“盡”“歸”是詩眼。“盡”是說梅花整個落完;“歸”使柳人格化。歸在這里是使動用法,即春風使柳歸來。三四句寫鶯歌燕棲。為鳥雀之景。“嬌欲醉”、“語不飛”俱用擬人,極其生動。后四句寫歌舞行樂。是全詩主體部分。五六句寫日照歌席,花映舞衣,不勝光輝艷麗。第七句寫時至夜晚,彩仗逶迤,宛若游龍,氣勢恢宏。第八句,“行樂”點明主體,“好光輝”盛贊行樂輝煌榮耀。
這一首是整個八首之首,點明了詩題。
李白的古詩14
采蓮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翻譯及賞析: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
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一片光明。風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
那岸上誰家游冶郎在游蕩?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里。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①采蓮曲:屬樂府清商曲辭。起于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擬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
③袂:衣袖。全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尋樂的青年男子。
⑤紫騁:毛色棗紅的良馬。
⑥踟躕:徘徊。
李白的古詩15
1、古詩怨情李白拼音版
yuàn qíng
怨 情
lǐ bái
李 白
měi rén juǎn zhū lián
美 人 卷 珠 簾 ,shēn zuò cù é méi
深 坐 蹙 蛾 眉 。
dàn jiàn lèi hén shī
但 見 淚 痕 濕 ,bú zhī xīn hèn shuí
不 知 心 恨 誰 。
2 、古詩怨情注釋及翻譯
注釋:
(1)卷珠簾:意指其卷簾相望。珠簾:珠串的帷簾。
(2)深坐:長久的坐。顰(pín):皺眉。蛾眉:蠶蛾觸須彎而細長,故以稱女子之眉。《詩·碩人》:“螓首蛾眉。”
翻譯:
美人卷起珠簾,深閨獨坐還皺著蛾眉。
只見玉顏上淚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誰。
古詩怨情李白拼音版,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凄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古詩怨情李白拼音版,古詩怨情注釋及翻譯,古詩怨情賞析吧!
3 、古詩怨情賞析
五言絕句: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凄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口頭時髦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里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托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于是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里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系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里忍受著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里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后“深坐”,再“顰蛾眉”,最后“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全詩哀婉凄涼,纏綿悱惻。
【李白的古詩】相關文章:
李白的古詩01-06
李白的經典古詩05-16
李白的送別古詩08-12
李白思鄉的古詩12-30
李白古詩欣賞09-08
古詩大全李白08-24
李白古詩鑒賞07-18
李白古詩大全09-03
李白寫的古詩12-11
李白思鄉的古詩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