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小故事(精選21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白的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的小故事 1
李白是我國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別人學十遍才會的東西,他只要兩三遍就會了。他覺得自己這么聰明,根本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樣努力,于是就不好好學習了,成天東游西蕩,到處玩耍。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老奶奶。老奶奶呢,手里拿著一根鐵棒,在磨石上不停地磨著。
李白覺得很奇怪,問老奶奶:“奶奶,您磨鐵棒干什么呢?”
老奶奶告訴李白:“我呀,想把這根鐵棒磨成一根針。”
李白更奇怪了,這根鐵棒這么大,要磨成一根細細小小的針,這要磨到什么時候呢?
老奶奶卻說:“我呀,只要不停地磨它,不停地磨它,終有一日它就被我磨成針了。雖然是笨功夫,但只要努力,也會成功的。”
聰明的李白一下子警醒了,他深受感動,從此以后認認真真地讀起書來,最后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詩人。
要把一根又粗又大的鐵棒磨成細細小小的針,談何容易!但凡事不管多難,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沒有做不成的。“磨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李白的小故事 2
二十五歲的時候,李白已經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能詩善文,而且會擊劍騎馬,還喜歡彈琴唱歌。他決心為國家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就對父親說:“孩兒打算離家到外面去長長見識。”“還是在家讀讀書,有機會找個事做吧,何必遠離家鄉外出呢?”父親說。李白滿懷豪情地說:“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志在四方,胸懷天下。待在家鄉怕是沒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來可以游歷各地,結交名士;二來也可以尋找機會,輔助皇上。”
父親聽了,樂呵呵地笑著說:“好,你既然有這樣的抱負,那就出去闖闖吧!”
過了幾天,李白告別父母,身佩寶劍,上路了。乘船沿著長江東下,過三峽的時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頭,望著兩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動。后來他寫過好幾首描寫三峽風光的`詩。有一首是: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還登上廬山,觀望瀑布,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詩里,祖國山河多么壯美呀!他的詩自然又流暢,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詩人的手筆。
李白的小故事 3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布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卷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話,還有很遠的陸,所以他選擇了往洞里游。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里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這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里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這里,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這里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這里來避難的,他們在這里住下來繁衍后代,這里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這里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這里來掩護自己。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可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里見得到,在這里,茶館里就有。
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
李白就接著寫詩,李白在這里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小故事 4
李白的名聲越來越大,終于連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歲那年,朝廷連下三道詔書,叫他到長安來。李白到了長安,就在賀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見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邊,問他詩文寫作,又問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對答如流。唐玄宗見李白學識淵博,連聲稱贊。忽然,一直在旁邊的宦官高力士開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確才學超群。前日吐蕃(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使者送來的國書,不如就請他辨認一下吧。”
賀知章聽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這吐蕃國書上的文字像鳥走蟲爬,朝廷上下沒人認得。為了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氣。高力士這不是明明想刁難李白嗎?
唐玄宗馬上問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臣在西域的時候,父親經商,同西域商人有些來往,因此懂得一點。”
唐玄宗聽了,臉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來吐蕃國書。李白接過來,很快看了一遍,接著就用漢語流利地翻譯出來。原來,吐蕃要唐朝割讓大片土地給它,不然就要派兵來攻打。
唐玄宗聽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議論紛紛,一時都沒了主意。唐玄宗就問李白怎么辦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說:
“臣愿起草《答蕃書》,明天召吐蕃使者前來,臣當面答復,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馬上起草吧!”唐玄宗說。
李白拿起筆,想了一下就寫起來。不多會兒就把《答蕃書》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滿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寫了一份。大家見李白這樣博學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見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漢語后用吐蕃語把《答蕃書》宣讀了一遍。吐蕃使者連忙答應把《答蕃書》帶給吐蕃首領。后來,吐蕃也沒有來找麻煩。
唐玄宗叫李白當了翰林供奉,是個沒什么實權的官。所以,李白輔助皇上治理國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實現。
當時,朝廷大權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發財的人,都變著法兒巴結他們。李白卻打心眼里蔑視他們。
這天,李白心中煩悶,來到酒樓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宮中的梨園長(歌舞班子的負責人)李龜年跑進來說:
“李學士,皇上召你立刻進宮!”
原來,唐玄宗同楊貴妃在宮中的沉香亭里觀賞牡丹花,叫李龜年率領一群梨園子弟唱歌助興。他們唱的是老詞,唐玄宗聽膩了,想起李白會作詩,就派人來叫他去寫新歌詞。李白聽了,滿不在乎地說:
“幾首歌詞算什么!來,喝幾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貴妃娘娘已經等候半天了!”李龜年急得滿臉通紅。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吶,我……我酒還沒喝夠哩!哈哈哈……”李白大笑著說。
李龜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說,命令同來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來到沉香亭,李白酒還沒醒。唐玄宗見了李白這個樣子,倒也沒怪罪他,讓人給李白喝了醒酒湯,扶他躺在了床上。
據說這時候,李白已經清醒了。他見高力士正在身邊,想起他平時作威作福的樣子,有意要殺殺他的威風。
“脫靴!”李白裝作醉醺醺的神態,突然把腳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聽,差點氣歪了鼻子,正要發火,看見皇帝朝自己連連遞眼色,只得忍氣吞聲地替李白脫下了靴子。
過了一會兒,李白爬起身來,向唐玄宗行禮請罪。唐玄宗沒有生氣,只是叫李白馬上寫出三章《清平調》的'新歌詞來。
李白想了一會兒,很快就寫好了。李龜年譜上曲,演唱起來。唐玄宗親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楊貴妃陶醉在悠揚動聽的樂曲聲中,高興得眉飛色舞。從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幫權貴卻恨死了李白。他們造謠誹謗,故意中傷李白。高力士還挑唆楊貴妃在唐玄宗跟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聽信了他們的話,漸漸疏遠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敗,也不愿在這兒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請求辭去翰林供奉的職務。唐玄宗立刻批準了。李白身穿錦袍,騎著五花馬,一會兒高聲歌唱,一會兒縱情大笑,出了長安城門。
后來,李白在很多詩里都寫了他寧愿過窮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結權貴的志氣。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的小故事 5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住在采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里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的財主家開的,人們都叫他魯老板。別看這魯老板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伙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魯老板捻著胡子,瞇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后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板這副模樣,不愿同他爭辯,就從懷里取出最后一錠銀子往柜臺上一扔,啪!震得魯老板兩眼發花,滿面烏云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么多酒錢。他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
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板兩眼瞇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板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里兌水。
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么。以后每次來,魯老板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里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后來魯老板干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里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采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漒鳚韉氖瀾紓?看個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這滿目凄涼的采石磯頭,連唯一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
李白的小故事 6
李白是一位大詩人,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句,最近我讀了李白的故事,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
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小故事篇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七人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作詩仙。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上學時經常逃學出去玩。
一天,老師正在上面講課,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從私塾里溜了出來,李白在外面閑逛著別說有多開心了。“啊,私塾里太悶了,外面的空氣真新鮮,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閑逛了半天,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小溪邊。他順著小溪走啊走啊,沒走多遠,他看見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邊正在石頭上不停的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老婆婆,你為什么要在石頭上磨這么粗的鐵棒呢?”“我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那。”
“鐵棒磨成繡花針?這么粗的鐵棒要什么時候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
李白從老婆婆的話受到啟發,心想:老婆婆這么大年紀了,還充滿信心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我年紀輕輕的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呢?李白想到這里,便跑回學校誠懇的向老師道了歉,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
李白的小故事 7
李白先后游歷了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結識了不少知名人物,寫下很多動人的詩篇。三十歲的時候,他到了京城長安。
長安是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華。李白在長安拜訪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過他們的推薦,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沒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無法施展,心里很苦悶。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極宮去游玩。剛進門,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連忙給李白介紹說,這就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賀知章,當今太子的老師。
“后生李白,久聞大名,景仰得很!”李白興奮地說。
賀知章也聽說過李白的詩名,現在見這位年輕人儀表不凡,也十分歡喜,忙把李白帶到一座酒樓上,打算和他飲酒暢談,可當掏錢買酒的時候,才發現身上一文錢也沒帶。
于是,賀知章把衣帶上的金龜解下來,交給侍者說:“就用它換酒吧。”
“賀老,這是皇家按官級大小給的裝飾品,怎么好去換酒呢?”李白勸阻說。
賀知章爽朗地大笑起來,說:“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帶錢,沒酒喝,哪能談個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沒帶錢,只好聽從。酒過三杯。賀知章問:“太白君,近來不知有何詩作,可以讓我看看嗎?”
李白從懷里掏出一卷詩稿,說:“這是我最近寫的詩,請多指教。”
賀知章打開詩稿,抑揚頓挫地念道:《蜀道難》。他邊念,邊不住點頭稱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動地豎起大拇指,夸獎說:“這詩氣魄雄偉,真能驚天動地了。”
這時候,那位朋友對李白說:“把你的`那一首《烏棲曲》也念給賀老聽聽吧。”“快念給我聽聽。”賀知章忙催促說。李白站起身,從容地吟誦起來。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詩,賀知章老淚縱橫地說:“這詩太凄慘了,鬼神聽了也會哭啊!”
他仔細端詳著李白,突然說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謫仙人(意思是受到責罰降到人間來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寫出這么感人的詩呢?”
“謫仙人”是賀知章對李白的極高評價。人們讀了李白的詩篇以后,都感到這個稱贊非常確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稱做“李謫仙”了。
李白的小故事 8
李白小時候對先生教的書學得很起勁,可是,一碰到那些十分深奧的經書、史書,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就會丟下書,逃到外面去玩。
有一天,李白又逃到外面去玩。他一邊閑游閑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邊的矮凳上,手里拿著一根很粗很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干什么,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么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里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里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么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么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
想到這里,李白深感慚愧。于是他撒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認真讀起來。
李白后來終于成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
李白的小故事 9
唐天寶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
汪倫,據清嘉慶年間編纂的《涇縣志》記載,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隱士,是個不圖仕途的文人。
汪倫得知李白東游至宣城,修書請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欣然至,汪倫款留數日,臨別贈以汪倫,據清嘉慶年間編纂的《涇縣志》記載,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豪仕。
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贈汪倫》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要有這個精神,超過司馬相如是不會有問題的。
李白按照這個意愿,勤學基礎練。一天,他經過幾次修改,把一篇辭賦寫好了,便興沖沖地送給父親看。他自認為寫得不錯,一定會得到父親的夸獎。不料,父親讀了以后,很不滿意,對他說:“你這篇賦寫得太差了,既無氣勢,又乏文采。不過你也不要灰心,應當繼續努力。”
李白點了點頭:“一定按照父親的要求辦。”回到書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爐中燒了。然后重新構思,重新創作,連續擬作了三次,沒有一次感到滿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寫成比較滿意的.兩篇,即《擬別賦》、《擬恨賦》。《擬別賦》后來散失了,《擬恨賦》還保留著,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編的《李太白集》中。
李白的小故事 10
上初中的時候遇到了她:溫柔美麗。她是我的班主任和英語老師:羅老師。
小學的時候,我對英語一點興趣都沒有,以為自己不是學英語的料。但是自從我認識了羅老師,上了她的英語課,我的態度就完全變了。她的課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讓我漸漸喜歡上了英語,甚至每天都想學英語。神奇的是,我的英語成績進步很慢。原來遇到一個好老師,會對我的人生有這么大的影響。
但是有一段時間,我突然不想上英語課了。因為一天的課大部分都是她的,最頭疼的就是每天聽寫單詞。我理解老師的苦心,讓我們記住這些單詞,并在考試中使用它們。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總覺得記憶力不是很好。很多次都記不清了。結果我漸漸對英語失去了興趣。
但是我心中又有一個聲音不斷說服我:記憶力差是不是讓我停滯不前?想要提高記憶力,只能反復記憶。
當理智戰勝了頹廢,我重新燃起了對英語的.熱情。與其說是原因打敗了我,不如說是她的課吸引了我,讓我無法懈怠。
我總是把她的善良記在心里。但有時看到她因管理我們的班級而憔悴,我感到非常難過。記得有一天凌晨四點,我們睡不著,就跑出宿舍去玩。她知道后,勃然大怒。這不是她第一次看到她咄咄逼人的樣子。一開始,她總是笑,但經過幾次暴怒的攻擊,她很少再看到自己的笑容。我承認我們的行為過火了。她批評我們是因為她關心我們,對我們負責。我們怎么忍心一次又一次傷害這么好的老師?
能夠遇到她,我相信我會越來越好。
李白的小故事 11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始終不渝地追求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他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卑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云,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蕩滌萬物,席卷一切。表現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
李白的小故事 12
清涼渡,在陶辛圩的東邊。
傳說夏日的一天,詩仙李白告別在涇川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汪倫,戀戀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這個渡口,登上綠柳成蔭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簡易的小亭內坐下,取出汪倫贈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賞水鄉風韻。徐徐涼風挾帶著荷菱幽香撲鼻而來,李白恍若身處仙境。
當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書生來到渡口,取出剛采來的蓮子、菱角給李白下酒。
李白一邊吃著蓮子、菱角,一邊飲酒,甚是高興,隨口哼出詩句,書生聽了大驚,忙起身作輯:“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李白興致正酣,繼續飲酒吟詩,一副豪爽閑適之態。書生認定面前這位散發老者正是詩仙李白,撲嗵一聲跪倒在地,懇請李白收自己為弟子。
書生跪了很長時間,不敢抬頭,也沒有聽到對方的回應。忽然,聽到匆促的腳步聲,伴著“好清涼、好清涼,明朝散發弄扁舟”的吟唱聲,書生禁不住抬起頭來,面前早沒了李白的身影。接下來好些日子,人們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發現書生守候在那里,顯然是一心等待詩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當涂采石磯才了結此愿。
李白死后,書生依然常常獨自來到渡口,把采摘的蓮子、菱角拋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詩人,隨后毅然放棄考舉人的機會,追隨詩仙李白“明朝散發弄扁舟”,臨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跡的渡口修斗門建涼亭,定名清涼渡。
李白的小故事 13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被后人稱作“詩仙”。
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還經常逃課,學習也不用功。有一天,李白又出來逃課了。他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
李白很好奇,便走過去看。李白上前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說:“我正在用這根鐵棒磨一根又細又長的繡花針呢!”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棒,怎么可能會磨成一根細長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李白聽了這句話后非常后悔,也很受啟發,于是便發奮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詩人,寫了許多優美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詩一直流傳至今。
關于李白,還有一件有趣的故事呢。有一天,李白來到了黃鶴樓,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便登上了黃鶴樓。
李白在黃鶴樓上,看到風景如畫,剛想吟詩,突然他看見崔顥已經在上面題了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看到這首詩,李白驚訝的寫不出詩來,只好寫了一首打油詩“三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踏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于是惆悵而去。
盡管在黃鶴樓下留下了遺憾,但李白仍不愧是我國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流傳千古,至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李白的小故事 14
李白,是一位著名的人,但是李白僅僅只在詩歌方面名揚天下,而他真正的理想卻沒有一個可以施展的舞臺。李白就像一匹千里馬,他在苦苦等待自己的伯樂,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悠閑快樂,他其實每天都活在幻想之中,每天都活在理想之中,甚至是痛苦的,他渴望丞相的寶座能端放在自己的面前,今天,我就來談談我對李白的看法。
根據我對李白的分析,他有三個特點:豪放、自信、懷才不遇,我一一來解釋一下。
李白的確是一個豪放的人,他豪放的喝酒,豪放的花錢,豪放的過每一天,在我們的理解與印象中,李白是一個很瀟灑的'人,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入到生活中來,而且永遠都不會放棄,他一直在細心的尋找機遇,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讓它一直延續下去。
自信,這一點,我們從李白的詩中便可略知一二,例如:“昔謝安四十,臥白云于東山”,“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等詩句,李白曾在詩中多次把自己比喻成謝安、姜太公,并且一直在等待自己的周公出現。還有一點能表示李白很自信,他從來不走科舉帶路,想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但是,李白未免有些太孤傲不凡,讓李白進長安,只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翰林待詔,所以,李白雖然自信,卻并沒有得到重用。
李白又是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滿胸才華等待施展,可偏偏沒有人肯給他這個一飛沖天的機會,所以,李白寫出來的詩句是滄桑的、悲壯的,因為自己沒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天地,李白在這一點上不太幸運。
你眼中的李白是怎樣的?
李白的小故事 15
李白,一個有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般深情厚誼的詩人;一個有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般雄壯氣魄的詩人;一個有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般寧靜致遠的詩人;一個更有著“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般胸懷博大的詩人。如此般淡薄名利,氣度非凡的君子,竟和我發生了故事,請聽我慢慢道來。
記得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吧,語文書上鳳毛麟角般的提供了幾首詩詞,其中一首便是李白的《古朗月行》。當品讀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時,瞬間便有一副畫面呈現在腦海中:在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兩小童兒躺在草坪上,仰天看,一輪明月掛在天際邊。或許是不知該怎么形容眼前飄渺的夜空吧,他們高興得呼其為“白玉盤”。我被腦海中的畫面深深地迷住了……是啊!我沒想到竟然還有這么美妙的文字,這么真摯的文字。從此,我便喜愛上了詩詞,平日里總是會抽出時間去學習各個歷史時期的古詩詞,感受中華文字的獨有魅力,正是李白的詩,為我翻開了我人生詩詞寶典的第一頁。
六年級時,當語文老師講到李白的詩詞時,總會說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幾乎沒有什么坎坷和劫難,所以說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文人,也正是因為此,他的大部分詩詞才會蘊意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意境……當聽聞于此,我總是有種說不出的對他的'敬佩,對他的喜愛。總想刻苦鉆研他的詩詞和其中的哲理,感受他詩詞中蘊含的美好與意境。
詩詞,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中國文學的脊梁。李白亦就是詩海中的一葉扁舟。然而,炎黃子孫對茫茫詩海的探尋永遠是進無止境的。讓我們一起為這片詩的森林涂抹上一層濃厚的綠色吧!
李白的小故事 16
我走過黃山、天目山、大明山、天柱山,尋找秋天,但我的秋天在農林大學悄然綻放。一片小小的金葉,一股淡淡的桂花香...
秋天的農林美景醉人。
走進大門,你可以看到一排排銀杏樹,就像士兵站在那里一動不動。金色的銀杏咔嚓一聲落在樹下,成了一粒帶著榮耀的種子。
繞過石階,你會看到一幅美麗而寧靜的河流地圖。旁邊是五球廣場。每天晚上,當太陽下山時,人們聚集在一起。孩子們在那里滑冰、騎自行車、捉迷藏;老人在那里散步、跳廣場舞;另一方面,母親們推著嬰兒車,成群結隊地聊著這些日子。這時,所有的風景都變得如此美麗:桂花穿上火紅的連衣裙,當秋風吹來時,它突然像仙女一樣跳舞,噴著迷人的香味...
沿著東湖向左走,湖邊矗立著一排挺拔的水杉,在夕陽下顯得格外醒目。火紅的樹木映在水中,就像一幅美麗的水粉。“咔嚓,咔嚓”,攝影師用相機固定了這張美麗的照片,并把它永遠留在了他的記憶中。
樹下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優雅的白鵝從湖的上游經過,時而仰頭歌唱,時而低頭欣賞自己的.影子。這讓我想起羅的詩:“白發浮綠水,紅掌定清浪。”小魚在湖里自由玩耍,無憂無慮地游來游去。“薩沙·武賈西奇薩沙·武賈西奇”,偶爾有幾片落葉從樹上落下,漂浮在平靜的湖面上,給東湖增添了不少情趣。
這只是農林大學的一個角落。
今年秋天,我沿著東湖漫步,把夕陽下的一切都清空——讓秋天活在我的眼睛里,活在我的心里,我要把秋天所有寧靜的美印在我的秋畫里。
李白的小故事 17
今天上古詩課的時候,老師教了一首李白的詩,讀著讀著,我就來到了唐朝,看見了中年時期的李白。他長發飄逸,一身布衣,高高的個子。
那時我有三十多歲,個子和李白差不多高。在這個年代里,李白領著我走了許多地方,我們看到了許多的.名山大川。剛出來時,我和李白來到了峨眉山,我就在那里看那些看不夠的風景,可是李白看著看著就作了一首詩,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當時我覺得很怪,看著峨眉山,李白就想到了三峽,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又過了四個月,我和李白來到了武當山。到了武當山我的收獲很大,李白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從此,我和李白成了好朋友。
后來我們到了唐朝的首都長安,住在客棧里。住到客棧里的第二年,八月十五到了,我看出來李白很想家,于是我就出去買回來兩壇子酒,讓他多喝些酒,安慰他別想家。可是誰知道李白他借酒澆愁愁更愁,更想家了,喝著喝著就詩興大發,吟起詩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哈哈,真沒想到啊,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有我的功勞啊。此后,我和李白的感情更深了。
李白的性格很開朗,也很平易近人,他平時總和我開玩笑。但是有時心事也很重,每當這時,就跟我談他小時候在家鄉的那些事,他的家鄉情很深啊,有時李白都流淚了。他對我很信任,就像對待親弟弟一樣親熱。
想著想著,老師來到我面前,驚飛了我的白日夢。我多么想見到李白,跟他走一回呀!
李白的小故事 18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布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卷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話,還有很遠的陸,因此他選取了往洞里游。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里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里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那里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那里來避難的,他們在那里住下來繁衍后代,那里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那里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來掩護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但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里見得到,在那里,茶館里就有。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李白就之后寫詩,李白在那里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小故事 19
不知何時,中國的詩壇一撅不振,如來佛祖實在看不下去了,叫來“詩仙”李白說︰“現在人間的詩壇實在是不行,我派你到人間去一趟重振詩壇,當李白再次來到人間之后作文。”李白嘟著嘴說︰“我才不去呢,好不容易當了個‘詩仙’,再次回到人間,我可不想再為唐朝擔憂了。”如來佛祖笑著說,現在都什么時候呢,還唐朝,現在人間都是科技化時代,你去人間還可以見識見識高科技呢。”李白頭也不回,趕緊下了凡。
李白來到人間,馬路上一輛輛汽車呼嘯而過,他大叫道︰“這有一個鐵皮怪物,快來人打它啊。”說著,他掄拳就打,這是警察來了,李白見勢不妙,撒腿就跑,小學六年級作文《當李白再次來到人間之后作文》。他一口氣爬上了一棟高樓大廈的樓頂,整整爬了88層,他累得氣喘吁吁。可憐的李白,他不知道這棟樓有電梯啊,還有警察也不是追他的呀。李白看向藍天,一架飛機正好飛過,他驚訝道︰“這是什么怪鳥,這么大,還飛得這么快。“這時李白餓了,他跑下樓,來到一家烤鴨店旁,拿出唐朝的`“開元通寶”說︰“老板,來一只烤鴨,兩瓶酒。”老板氣著說︰“你干什么呢,穿著唐朝的衣服,拿著假幣,想吃霸王餐呢。”李白不知道唐朝的錢幣此時已經不能再用了啊。這時,小學生放了學,一個小孩笑著說︰“我來把《望廬山瀑布》改編一下,改成‘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的三千尺,可惜身上沒帶錢。”他們不知道,此時李白正氣得面紅耳赤。
李白氣著回到了天庭,把在人間的事情給如來佛祖說了個遍,如來佛祖笑得前仰后俯,說︰“指望你重振詩壇是不可能得了,我把你變小,重去人間學習一次,這樣才能讓你重振詩壇。”
李白的小故事 20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古老的歷史中涌現出無數的風云人物。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詩人李白。
李白小時候十分聰明。李白的爸爸李客在李白很小時就發現了他的作詩和習武的天賦,便很用心的教導李白讀書、作詩與練武。李白因此博覽群書,武功了得。因為李白飽讀詩書,所以他便立志要做一個像諸葛亮、司馬相如一樣可以為百姓造福的好官。他也常常把自己比作大鵬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展翅高飛。為了實現遠大志向,李白踏上了他的求官之路。
大家肯定沒聽說過李白參加科舉考試。為什么呢?因為李白的爸爸李客是一個商人。在當時,商人的兒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這就說明李白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通過考試來獲得當官的.機會,也說明李白的求官之路將更加困難。可就算這樣,也沒能打破李白的夢想。他決定踏遍千山萬水,來到天子腳下的長安城來尋求做官的途徑。這一路相當不容易。
歷盡坎坷,受盡小人算計后,李白并沒有世俗中。在一些能人志士的幫助下,李白的文采終于被皇帝所賞識。在他四十二歲時,他被皇帝召入皇宮做了官,官至翰林供奉。可是在皇宮的這些日子,李白發現他并不能為百姓做好事,使百姓生活得更好。再加上小人的設計陷害,李白被賜金還鄉,在離開長安的路上,李白萬般的無奈。難道他就這樣放棄理想了嗎?不,他沒有。在離開長安的路上,他寫了《行路難》,他用豪放的詩詞表達了他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么一個豪放的李白,大家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呢?那么就讓我們從今天的課堂中學習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吧!
李白的小故事 21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
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游。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后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李白的小故事08-11
李白的小故事【優選】05-21
李白的小故事(優選)05-21
[實用]李白的小故事05-20
(熱)李白的小故事11篇05-21
李白的故事03-04
[經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詩仙李白的故事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