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派劉半農的趣事和人物評價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劉復,1917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出版的詩集有《瓦釜集》(1926)、《揚鞭集》(1926)。其他著作有《半農雜文》、《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編有《初期白話詩稿》,另有譯著《法國短篇小說集》、《茶花女》等。
人物評價
魯迅《憶劉半農君》: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蔡元培:先生(劉半農)在《新青年》土提倡白話詩文,敘述地攤上所搜集的唱本,我們完全認為是文學家。后來……專做語音學的工作,完全是科學家了。
胡適:守常慘死,獨秀幽囚,新青年舊伙如今又弱一個;拼命精神,打油風趣,老朋友之中無人不念半農。
錢玄同《新文學與今韻問題》:本志三卷所登先生對于文學革新的大作兩篇(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我看了非常佩服,以為同適之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而行,廢一不可。文學革新的事業,有你們兩位先生這樣的積極提倡,必可預I、其成績之佳良,我真歡喜無量。
周作人:在“五四”期間,當時應援這運動的新力軍,沒有比他更出力的了,他是替新思想說話的健將之一。
謝冕、孫紹振《新詩發展概況》:劉半農的創作思想一直停留在民主主義的基礎上,當他在揭露黑暗的現實而充滿反抗情緒時,他并沒有找到這個斗爭的力量,也不可能表現出革命斗爭的一面,他的詩深沉、悲憤,但五四時代那種高昂、自信,觀地精神,卻沒有充分的表現出來。特別是當他在國外留學歸來以后,革命斗爭向前發展,他依然停止不前,甚至逐漸失去對封建勢力的戰斗精神,躲進了研究室,從此詩人的聲音便逐漸暗吸和消失了。
人物軼事
以身試罵
劉半農為了要編一本“罵人專輯”,曾在北京某報紙上刊登啟事,征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語言學家趙元任見到啟事后,立即趕往劉半農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了很長時間。隨后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再把劉半農“罵”了一頓。劉半農在大學里授課時,因向學生們征集“罵語”,又被寧波、廣東的學生相繼用方言“大罵”。此后,劉半農又去拜會章太炎。章太炎也聽說了他正在收集“罵人語言”,就用漢代的罵人話“罵他”,還告訴他這句罵人話是誰說的、典出何處;接著用唐朝罵人的話“罵”他,再告訴他是誰罵的,典出何處。一直從上午說到中午。劉半農同來的`人只得出來向章太炎作揖說:“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在我們要告辭了。”
雙簧事件
新文化運動剛起步時,許多人習慣于恪守舊的傳統,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缺乏足夠的認識。為壯大文學革命的聲勢、宣傳文學革命,錢玄同與劉半農于民國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別扮演了正、反兩個角色,進行辯論。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發表了《文學革命的反響》。這篇文章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身份,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劉半農則以新文化運動的捍衛者身份,發表了《答王敬軒》的長篇文章,針對“王敬軒”所列的新文化運動的“罪狀”,以犀利的筆鋒逐條批駁,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
一語成讖
徐志摩
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10日,劉半農邀請好友數人到鄭穎孫家,其中包括曾同在倫敦待過的徐志摩。高朋滿座,談笑風生之際,徐志摩接到電話,爾后笑意盈盈地說:“我明早六點南飛。明晚此時,當與小曼共飯也。”同座中,劉半農年齡最大,又喜開玩笑,聽徐志摩說坐飛機,便打趣道:“飛空之戲,君自好之,我則不敢嘗。”徐志摩回應到:“危險在所難免,我自甘之。我茍飛死,君當為我作挽聯。”劉半農笑答諾。宴席散去,劉半農與徐志摩握手道別時,徐志摩還依然笑著叮囑:“一事費神:我若死,毋忘作挽聯。”然而,兩文人好友之間的玩笑之詞,竟成讖語。19日,由南京到北平載著徐志摩的“濟南號”,在濟南黨家莊遇大霧失事。
自身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下旬,為了調查蒙古族牧區民俗,劉半
劉半農赴內蒙考察
劉半農赴內蒙考察
農遠足塞外,夜宿百靈廟一間鄉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備一行軍床,于房中支架獨臥,故作僵硬狀,開玩笑說:“我這是停柩中堂啊!”聽者為之大笑,卻不料一語成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為虱子叮咬,染回歸熱,回京后耽誤治療,于同年7月中旬離世。
【嘗試派劉半農的趣事和人物評價】相關文章:
劉半農生平和作品精選05-15
憶劉半農君-短文閱讀05-03
劉半農創造“她”字的故事06-08
劉半農現代詩歌精選06-07
現代詩歌:劉半農詩選06-07
現代詩精選:劉半農《敲冰》06-07
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與賞析01-14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憶劉半農君04-22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憶劉半農君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