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
高適(700-765),字達夫。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睢陽(今河南商丘),世稱“高常侍”。
岑參(715—770),南陽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
李頎(690?— 751?),趙郡(今河北趙縣)人,長期居潁水之陰的東川別業(今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久未遷調,歸東川別業過煉丹求仙的隱居生活。高適、王昌齡、王維、崔顥都是他的好朋友。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后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后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后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之渙(688—742),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較少。
王翰,字子羽,晉陽人,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秘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日與才士豪俠飲樂游畋,坐貶道州司馬,卒。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云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
邊塞詩起源
近幾年學術界對唐代邊塞詩涉及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已經成為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這既有助于古代文學研究的深入,但也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認識:似乎僅唐代才有邊塞詩。這種把邊塞詩作為唐代文學專利品的看法是很難令人茍同的。
邊塞詩最早起源于先秦時代,更準確說,它起源于西周。根據是:先秦時代已具備邊塞詩產生的歷史條件與文化土壤,《詩經》中已有完整的邊塞詩篇。
邊塞概念
邊塞即指邊疆,應該說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正式的形成。夏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建立起強有力的國家機器,而且不斷發展和擴大其統治領域,可見疆域一開始便成為統治階級非常有興趣的中心問題。經過殷商到西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得到鞏固和發展,疆域的劃分逐步比前代明晰。如《詩經·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這里敘述周宣王派召虎領兵征伐淮夷之事,從中可見周人邊疆觀念與意識在文學實踐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邊塞詩派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等,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王之渙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唐朝的王維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老將行》等)此后中晚唐并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題材介紹
邊塞詩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邊塞詩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在唐代邊塞詩中,多以漢朝喻唐朝的類型。
思想內容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可以宣泄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
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樂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而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有褒有貶。情況相當復雜。
創作背景
邊疆這個概念強烈反映了古代中國同四周少數民族之間的復雜關系。歷代統治者對本王朝疆界的劃定以及派兵駐守邊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關系的發展始終伴隨戰爭,而戰爭又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這一點早在周代就表現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葉,社會矛盾一直很尖銳,矛盾演化的結果必然導致戰爭,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與春秋“爭霸”兩種。這些戰爭歸根到底源于邊界問題,實質上是邊境戰爭。有了邊境戰爭,必然就有邊塞生活。在這些戰爭與生活里反映到文學里就是《詩經》中的邊塞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