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詩人崔沔的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時間:2018-09-12 12:15:03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詩人崔沔的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生平

  崔沔 673~739年,字善沖,唐朝詩人。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進士出身。應制舉,對策為天下第一,累遷祠部員外郎。睿宗朝轉著作郎,開元中歷秘書監太子賓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

  軼事典故

  傳說崔沔幼時家居成都地區,崔沔八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十三歲時,他媽又得了眼病,于是他變賣了家產,到處為母親求醫問藥,但還是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紀,就支撐起了這個家,把母親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門口有一個水塘,塘邊是一條彎彎的小路,住在這里的人每天都從這里經過。一天晚上,母子倆正在吃飯,忽然聽見門外有嘈雜的喊聲,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來,剛才一個小孩摸黑從塘邊走過,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的及時才撿了條命。

  回到屋里,母親忽然對崔沔說:沔兒,你明天在屋門前掛一盞燈籠嘛!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從這里過很不方便,照起燈籠就不會掉到水里頭了。崔沔擔心用油要多花錢。媽說:我們節約點就行了。

  崔沔是個孝子,當即就依了母親的意思。第二天,天剛黑的時候,他就在屋門口掛起了一盞燈籠。大家都很感動,知道崔沔家里窮,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點油送來。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掉到水里頭了。

  崔沔一邊種菜糊口,一邊發奮讀書,后來終于考上了進士。他念念不忘母親,經常陪著母親游玩。一天,他們去館子里吃飯,崔沔拈了菜給母親吃。母親吃了問:這是何菜?崔沔說這是高筍,母親便說:高筍好吃,細滑爽口。

  為了讓母親時常能吃到高筍,崔沔后來請人在家門前挖塘栽上了高筍,并在周圍栽上果樹。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終不忘母親養育之情。后來母親去世了,崔沔很傷感。他回到自己簡陋的家里為母守孝,塘里遍種高筍,每一年清明總不忘給母親送上一份高筍,白玉一樣的高筍承載著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為之欽佩感動的不得了,為了紀念崔沔對母親的孝心,后人就把這地方取名高筍塘。

  崔沔的兒子崔佑甫,后來成為唐德宗李適一朝的賢相;崔沔的孫子崔植也成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認為崔沔子孫的富貴,是崔沔的孝心與善行所積下來的福報。

  讀完了歷史記載,真為崔沔的孝行感動:崔沔之孝,不僅在于從物質上贍養母親,更在于從精神上,感情上的關心與體貼;崔沔之孝體現在能幫助母親實現她的善念,母子一起積德行善。

  崔沔與《陋室銘》

  崔沔可能是《陋室銘》的真正作者。

  傳統名篇《陋室銘》的作者,諸家選集如《劉夢得文集》《歷代散文選》《古文選譯》均認定是唐代的劉禹錫。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劉禹錫小傳:“登貞元進士弘詞二科。官監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貶朗州司馬,作《竹枝辭》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還。又以作《玄都觀》詩,語涉譏忿。出為播州刺史,易連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集賢直學士,復刺蘇州。再遷太子賓客。禹錫恃才而廢,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尤精,白居易推為詩豪。會昌中加檢校禮部尚書卒。有《劉賓客文集》及《外集》。”傳中只言劉禹錫作《竹枝辭》及《玄都觀》詩,未提及《陋室銘》。作《竹枝辭》的心境與當時遭貶斥的處境相吻合。據《新唐書》卷一六八本傳記載:“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馬。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辭》……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余篇。”劉禹錫被謫貶到朗州,其遭遇處境與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辭》以屈原自況,完全切合客觀實際。倘若作有《陋室銘》,應收入《劉賓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見此文。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905頁崔沔小傳:“崔沔,唐長安人,字善沖。擢進士,舉賢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詵也。’沔深明《禮經》,詳定宗廟籩豆之數及六親服法,多所建議。性儉約,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卒謚‘孝’。”

  《新唐書》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玄宗時官左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子賓客。沔深明《禮經》,……性儉約自恃,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中國人名大辭典》崔沔傳源于史料《新唐書》。以崔沔的才華、生世、秉性“儉約”“不治居宅”,作《陋室銘》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實情的。

  崔沔墓志文

  崔沔墓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土于洛陽,但具體地點不詳。現存開封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唐大歷十三年?778年?四月刻。志蓋高、寬98厘米,厚22厘米。錄皿頂,四周有陰線刻花草紋。題篆書“有唐尚書左仆射崔孝公之墓”12字。志之高、寬與蓋同,厚18厘米。李邕撰文,徐拱書丹。志文隸書52行,后26行續刻于蓋之背面。行31字。首行題曰:“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孝公墓志”。蓋、志二石均完好,文字清朗醒目。志文記述了崔沔的家世、生平事跡、死葬年月等,大大豐富了《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崔沔的傳記,可與史傳互為補充。

  墓志主要介紹了崔沔的世系家譜,包括崔沔之曾祖、祖父、父親、子孫等人的官職及他本人官職升遷情況。據志文記載:“公諱沔,博陵安平人也。”“曾祖諱弘峻府君,隋銀青光祿大夫,趙王長史:祖諱儼府君,皇朝益州雒縣令;考諱皚府君,朝散大夫、汝州長史,安平縣開國男,贈衛尉少卿。”

  志文還記載了崔沔子孫的情況:“長子,同州馮翊縣尉成甫”,“嗣子佑甫,仕為朝散大夫,權知中書舍人事,贈紫金魚袋”。“成甫之長子伯良仕殿中侍御史,次子仲德侍至太子通事舍人,少子叔賢不仕”。

  在唐志中,世系家譜是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崔沔墓志也不例外。志文追溯遠祖,敘述了崔氏六代世代珪組蟬聯,居于顯赫地位。博陵崔氏是北朝時期“盧、崔、鄭、王、李”五大家族之一,是著名的望族。這些士族大地主把持朝政,他們擔任中正高官,朝廷任用官吏都由他們推薦或罷黜,世稱門閥制度。而且這五大家族互為姻親,一直延續到唐代。唐代建朝初期,感到士族對他們政權的威脅,采取了一些抑制大族的措施,廢除九品中正制,并用科舉考試取士。唐高宗時頒布禁婚令,規定北魏士族七姓十一家,不得自為婚姻。

  崔沔妻名王方大,王方大墓志已在洛陽出土,現存開封市博物館。志文由崔沔親撰,王方大是太原王氏的后裔,七姓十一家互為婚姻的事實,在墓志中得到印證。看來,禁婚令當時可能沒有得到貫徹執行。由此可見,唐王朝雖采取了一些抑制大族的措施,但崔氏一門在唐代仍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崔氏家族在唐王朝中先后有23人為相。崔沔及其子佑甫,兩唐書均有傳。

  志文除了敘述崔沔的'世系家譜外,多為歌功頌德之辭。志文評價崔沔一生廉潔奉公,儉約自守,勤政愛民,與《新唐書》中所記“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基本相合,都對崔沔的一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志文記述沔曾“注《老子道德經》,文集三十卷”這句記述,史傳并未記載。唐代修史注經著書之風甚盛,因各種原因,這部注經今已未能見到。崔沔傳世的詩文極少,僅在《全唐詩》中錄有詩一首,以及《全唐文》中文十四篇。《新唐書·崔沔傳》中有“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置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言志”的記載,意即“他將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散發救濟貧民,而自己卻不置宅第,甘愿過著儉樸的生活。”故目前有人推測《陋室銘》一文并非劉禹錫所作,而是崔沔所寫。至于這篇名作究竟是否出自崔沔手筆,還待以后作進一步考證。

  關于崔沔卒葬年月,改葬的時間、地點等問題,史書中不詳,可補史缺。據志文記載,沔死于唐開元二十七(739年)十一月十七日,“大歷十三年(778年)歲次戊午四月丁丑朔八日甲申,嗣子佑甫奉孝公之親,還于邙山之平樂原,以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礻付為禮也。”

  據志文一開始所說沔“以開元廿九年(741年)十二月廿九日權窆于邙山,故人北海太守江夏李邕為志曰”云云,可知李邕撰志文應在權窆之后,而志文之書寫則在大歷十三年四月與夫人王方大合葬之時。因沔死后受“仆射之贈”是在開元之后二十余年的永泰年間,其時李邕已于天寶年間被害而死,故志題中“左仆射”一銜及銘辭后面記其子孫及沔與夫人工氏合礻付等情況的六行文字,均為徐珙書寫時所加添。遷葬之大歷十三年,距其死之開元二十七年已長達39年之久。其間經歷近8年的“安史之亂”,崔佑甫保護著宗族百余口人逃至江南,當是未能盡早將父母遷葬的原因之一。

  崔沔的代表作品

  五日酺才畢,千年樂未央。復承天所賜,終宴國之陽。

  地勝春逾好,恩深樂更張。落花飛廣座,垂柳拂行觴。

  庶尹陪三史,諸侯具萬方。酒酣同抃躍,歌舞詠時康。

【詩人崔沔的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相關文章:

1.詩人崔郾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2.詩人劉勰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3.詩人獨孤及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4.詩人張繼先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5.詩人盧鈞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6.詩人劉洎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7.詩人史青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8.詩人許棐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95 | 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伊人久久大线蕉香港三级 | 五月亚洲国产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