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讀后感15篇【精華】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詩》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詩》讀后感1
說實話,我看這本書之前,對唐詩沒什么興趣,不是古人閑著沒事寫出來的小短文嗎?現在看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唐詩的新的看法。
從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整本書里都有涉及。作品分為四個階段來介紹詩人,從士林中的男神上官儀,的豪邁的李白,再到俊秀瀟灑的杜牧,這本書將這些詩人描寫得極其生動。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王灣那段,而王灣的成名離不開那首《次北固山下》,尤其是其中名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
年”至今仍為人傳誦。
戴老師在其中的講論也是極好的,這里摘錄一段:無論是走水路還是走陸路,映入眼簾的`不是青山,便是綠水,處處的美景,讓人應接不暇。走路的滿眼是青山,行水路環繞的是綠水。多美的詩境,仿佛讓人身臨其境。戴建業也評價王灣詞翰早著。
其他詩人的評價也不錯,總之,戴老師描寫的都是極好的。唐朝經歷了幾百年,不同時期所表達詩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就這點來說,這本書也是非常具有讀的意義的。
看完了這本書,我也有了許多感悟。原來,歷史中的詩人與我們想象中并不一樣,同時,唐朝的詩發展也不是一時興起的,而是一步步奠定了基礎,才使得這個大王朝有了如此優美的詩句。
唐詩,猶如一朵艷花,在唐朝這個大花瓶中,展現出自己的色彩,同時,發展越好也有越多的是牛人去寫詩。戴老師也親切地把唐詩發展史比作攀登珠峰,盛唐時期就是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中唐則是山腰,而晚唐則是山麓,總而言之,要想了解唐詩就一定要說讀這本書。
《戴老師高能唐詩課》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詩人和詩詞。我也覺得讀這本書很有意義,以后可以多了解一點關于唐詩的書,最后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想,唐詩,是優美的,需要更多人去欣賞,同時懷念古代,了解那個年代,體會詩人的感情,這本書真的很好。
品味書香,需要多讀一點古詩文。
《唐詩》讀后感2
李商隱,王爾德。回來做自己是最大的野心。
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
寒假回家要好好讀這些唐詩。用筆抄寫下來誦讀。因為高考討厭的詩歌鑒賞讓我一度反感讀詩歌,不想看到他們。
蔣勛先生,讓我又重新燃起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熱愛,我想好好讀讀那些詩,感受詩人的情感。
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擺脫了高考一切又活過來了,可以讀自己愛的書,不要再程式化答題。真好:-D
《唐詩》讀后感3
一直聽聞戴老師成就卓越,所以在初見這本書時就饒有興趣,加上其漫畫化的風格,讓我興致勃然。因為這樣我覺得我至少讀得懂,或許會有驚喜,不會像以前讀過的那些古文讓我感覺枯燥。我第一次見識到這樣一本書能做到兼顧三種水平的讀者。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而且作為一本漫畫作品,他的幽默成分可謂足。對我來說,還是頭一回能邊看邊笑地讀完一本古文作品,在這本書里,一言一語一字一句塑造出來的傳達效果反而像是一位慈眉善目、見多識廣的老頭兒在輕輕地將那些故事娓娓給你道來。我們平時做教育時常說要注重將知識可視化,具象化,生動化,讓學生對知識感興趣,主動想要了解知識。從這一角度,這本書地編寫形式給我們的教材編寫以及學科教育做了一個新的啟示。
我沒讀過世說新語原作,在每篇漫畫開啟前都附有原文就照顧到了閱讀水平比較高的讀者,開始讀前我去豆瓣瀏覽了一下其他人讀戴老師精讀版的讀后感。他們的讀后感無一例外,都毫不吝嗇地盡顯風采與文采。
這本書中,寫了孔融《小時了了》的故事。在面對他人的嘲諷,:“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之后未必很優秀。”但孔融馬上懟了過去:“那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那個人頓時啞口無言,由此可見孔融的聰慧。充分的'體現出晉代人的性格和風范。
其中還寫了為愛打破世俗的人,寫了放蕩不羈飲酒起意千里迢迢去好友家但剛到卻又回去的人。一對卿卿我我的夫妻。一位被看死的帥哥。
這本書雖然是漫畫,但卻準確地講世說新語的內容表達了出來,讓我們歡笑并學習著
《唐詩》讀后感4
今年,我校開展了“好書伴我行”的讀書活動,同學們都讀了很多有用的書,正是這些書把我們山區的孩子的野性“收”了回來,把我們帶進浩瀚的天地,領略了人世的真諦,讓一貧如洗的我們得到一筆精神的財富。
我就是這時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我在短短的一個月左右就熟讀了《唐詩三百首》,為此教師還準備讓我去參加全縣小學生“讀詩、背詩、吟詩”比賽呢這本書中的資料可謂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人世百態,盡在其中。我想把它比作一個花園,今日我摘取其中一些描述情感方面的詩句來說說吧!
——母子情。“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每讀到孟郊的《游子吟》時,詩中詩人將一位慈母的形象展此刻我們面前。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我的母親:早晨很早起床為我做飯,每一天變著花樣的菜讓我帶到學校,說我讀書累,要讓我跟上營養;上學的時候書包里總是帶一壺熱水,媽媽讓我在課間喝;看著我大口吃飯,媽媽總是滿臉的笑容……,正是書中的教導,使我銘記: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兒子回報媽媽的愛。
——朋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我明白了人生得一朋友不容易,即將畢業的我們也許以后不在一個學校讀書。所以我們要在這小學階段僅剩的一點點的時光中該團結一致,友好相處,快歡樂樂地度過這僅剩的時光,讓這段時光成為我們一生中完美的回憶吧!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明白朋友雖然分別了,可是再遙遠的距離也阻不斷朋友之間的感情。
——思鄉情。無論是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中的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讓我明白了故鄉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生源地,游子無論生在何地,都不能遺忘這份親情。臺灣雖然沒有歸母親的懷抱,但同胞們那份眷念之情,是永遠也抹不掉的,這份情永遠都會印烙在每個人的心靈上。無論怎樣洗刷都不會消跡,就如蓮藕一樣,藕雖然斷了,可是絲未斷......
《唐詩三百首》中同類型出色的詩作還有很多,這本書不僅僅把我引進了一個色彩繽紛的詩的世界,還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同學們,讓我們一齊走進唐詩吧!
《唐詩》讀后感5
暑假中,我讀了《戴老師高能唐詩課》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是我看過有關古詩詞方面最有趣的書籍了,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由我娓娓道來,談談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吧。
要知道,戴老師不僅是這本書的作者,還是華東師范大學有名的語文教授。他那身臨其境的教學課堂和他風趣的語言,仿佛再一次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詩文繁盛的唐朝。
這本書選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詩人及其作品,這些都是精華中的精華,再加上戴老師風趣、幽默、獨特的講解可謂是珠聯璧合。
這本書使我不經意間感慨,如果我早發現這本書,那我學習詩詞一定會更輕松,更愉快的。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戴老師高能唐詩課》這本書便是如此。在語文書中,許多古詩詞中,并沒有詳細的文學講解,很難讀出原本的味道和精髓。比如岑參的《逢入京使》,當初我初讀時,以為就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鄉詩。但經過戴老師這么一講解,瞬間感悟到這首詩的精髓,再讀這首詩時,果然情感不一樣了。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過這樣的說明:“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他喜歡浪漫刺激,希望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在為國立功的同時,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第一句寫出了詩人離家遙遠,回頭一看,根本看不到長安。而第二句想起那里有他的老婆和兒子,所以一想到就這些,眼淚就流出來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寫出了,詩人在路途中遇到了入京使者,便請他捎個信,告訴自己的妻子。
這首詩本身寫的很好,經過戴老師的一番講解,使原本行云流水的詩句,仿佛變成一幅幅生動淳樸的的畫面。使我們從側面感受到岑參一心報國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那么唐朝,為什么會成為一個詩詞繁盛的時代?是因為在這期間涌現出眾多耳熟能詳的詩人。比如“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等,他們都留下了諸多千古名句。
戴老師在高能唐詩課這本書中,都有提到過,并對他們有代表性的詩詞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將我們現代人與古人的思路徹底打開,使我們順暢的理解詩詞的真正含義,真是好讀又好用。
能讀得懂的美好,才是真正的美好《戴老師高能唐詩課》這本書將唐詩一字一句地分析,讀后讓人感覺受益匪淺,還想一讀再讀吶。
《唐詩》讀后感6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能夠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唐朝的詩歌發展最為昌盛,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于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于詩的世界。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于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自我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考試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當我與朋友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成為心中的慰藉。詩,融入了我的生活,無論失意得意,無論悲愁歡喜,詩,一向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愿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mei外。應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并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能夠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唐詩》讀后感7
讀到第一百零七首詩時,不經意間想到八月十五將近,便憶起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總是中秋主題中的經典。
喜歡詩詞,所以喜歡詩人。當然,我沒說,我更喜歡柳永。
柳永是一個寂寥沒落的詞人,卻更是一個稟賦浪漫的詞人。
他的詞言近意遠,運筆行云流水毫無人工銜接之痕。若飄若離,雖隱卻現,情景融合為飄緲之畫,字字為珠,句句為玉,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創造了獨具深情,久盛不衰的意境,又以“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寫盡落魄詞人的慘淡人生。
不用豪邁,依然可以用婉麗纖柔,凄美動人寫就華章。
每個人都是痛苦的,你尤甚。
就像我們用自己的`憂傷讀你的凄婉,讀你的斷腸。
想你不是一瞬間的事。我的詩人。
《唐詩》讀后感8
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學的土壤上播下了一顆種子——詩歌的種子。 后來經過一千多年的吸收營養,努力生長,終于開花結果。 這
這朵花叫唐詩! 唐代是詩歌的盛世,是詩歌成就的巔峰。
去年暑假讀《姜尋談宋詞》,今年暑假讀《姜尋談唐詩》。 讓我摸一摸文靜的王維,狂妄的李白,淳樸的杜甫,耿直的白居易等等,但我更喜歡李白,和只愛菊花的陶淵明和只愛菊花的周敦頤是一樣的。 喜歡蓮花。
我愛李,愛他大膽的.創作,愛他的孤獨。 李氏的詩無不流露出他高傲的寂寞。
李白,他大膽創作。 比如《蜀道難》的前三個字:噫吼嚱! 據說翻譯成白話就是啊啊啊! 我見過一個,兩個,但我從來沒有見過三個連續的。 我想李清照一連用了六七次,應該是李白三次的延續。 李白就是這樣的先行者。
李白,我覺得他也很孤獨。 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老套思維。 長久以來,他唯一的伙伴就是大自然,百鳥齊飛,孤云獨閑。 相望不厭,唯有敬亭山。 這樣古老的絕句,就是他孤獨的最好例證。
世界那么大。 讀他的詩,有一點失落,也有一點虛無。 暑假期間,我經常關門久留。 只有媽媽叫我吃飯的時候,我才開門與外界聯系。 當然,這些行為引起了父母的強烈不滿,但我還是我行我素。 當我把自己禁錮在只有幾平方米的空間里時,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踏實。 在這里,我可以不受干擾地做我想做的事。 在這些日子里,我寫下了我的寶塔詩——浮萍
萍隨風飄。 片飛,張張落。 不知何時,根將風停。 隨水瓢而去,忘乎何年。 淡看春夏秋,看生長凋零。 無盡無盡,不知歸期何時。
《唐詩》讀后感9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為了表達自我對家鄉的思念,于是寫下一首首思鄉詩表達自我對家鄉的思念。
讀到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等,都包含著作者對家鄉的眷念之情。那些游子獨自在他鄉漂泊,每一天都思念著家鄉和親人。夜晚,抬頭仰望那明月,就會思念起家鄉。在寂靜的船內,看著那遙遠的海岸,禁不住眼淚嘩嘩,想起了曾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事。換做是我們,在這種時候,含著淚與父母和家鄉告別,心里將會是多么寂靜,會多么難受,會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種說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詩人王安石僅借明月來襯托出他對家鄉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這么遙遠的路途中,他期望明月照著他回到家鄉;《秋思》,詩人張籍想寫信給家人,因為心事重重,表達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寫什么好;《長相思》,詩人納蘭性德,將人們在寒烈的冷風之下,思念起故鄉,睡不著覺。
從這些詩中,我讀到了一個道理:這些遠離故土的游子,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思念起自我的家鄉,他們十分熱愛自我的家鄉,寸草不移!
《唐詩》讀后感10
《唐詩三百首》雖然沒有童話故事書讀起來饒有興趣;沒有科幻書讀起來那樣驚險刺激;沒有歷史書那樣精彩;卻蘊含著中國古代詩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峰。有唐一代,優秀詩人大批涌現,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代的詩人們,如果傷心失意了,會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來了,讀后感《《唐詩三百首》讀后感》。如果曾經大受挫折,后來又東山再起,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瀟灑豪邁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壓力太大,被人排擠,會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慣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會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這些詩句,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又是多么適用!正是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詩雖然和我們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離,卻仍然深深植根于我們心中。讓我們自他們的詩中找到一種寄托,一種鼓勵。 然而,畢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時空距離,是我讀起來,由于語言與時代背景帶來的`障礙,總還是會覺得有些語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后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那么,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讀唐詩吧!
《唐詩》讀后感11
當看到書架上厚厚的幾冊書籍時,我才知道,唐詩原來遠不止三百首。趁著夏日的午后,樹蔭下的涼爽,泡一杯清茶,抱著一冊《全唐詩》,舒服的靠在座椅上。
說到唐詩,怎能不說李白?少時學的第一篇便是《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淺顯易懂的話中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多年以后,我在遠離家鄉的地方讀書,由于沒及時買到回家的火車票,中秋夜,室友們都已經回家,我一個人躺在床上,寢室熄燈后,月光從窗戶照進來,順著窗看到那輪明月,好美好白,不知道家中父母今天有沒有吃月餅,雖然已提前說今天不會回來,但是看到這輪明月時,心中突然蔓延無盡悲傷。拿起書,再翻兩頁,詩仙氣魄不止于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襲青衫,左手持劍,右手提著酒壺,在馬蹄聲中,醉醺醺的離開長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來到了黃鶴樓,可惜你已經不在這里了,煙花三月的揚州,真的有那么好看嗎,且等等我,我與你一起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你說你這里有十里桃花,萬家美酒。來了我才知道,桃花種在十里鋪,酒家的掌柜姓萬。不過這份情誼,我永遠記在心里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再讀到這首《楓橋夜泊》,心中依舊感慨萬千,夜晚明月下,烏鴉一聲又一聲的啼叫,寒霜滿天;江岸的楓樹與漁家未熄滅的燈火隔江相望。如果不是心中愁緒千千,難以入眠,又如何寫出如此詩篇。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屹立在歷史的長河里千百年間,見過各色游子又豈止萬千。可是獨獨那夜遇見了你張繼,才有了這傳頌至今的《楓橋夜泊》。你成就了寒山寺,寒山寺也成就了你。
國家不幸詩家幸,“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憂心國家風雨飄搖,卻又無能為力,已蒼白的頭發一根又一根的掉,到最后發簪都已經插不上了。“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腔壯志,自幼習武,欲賣給帝王家。本以為生逢難世,正是報效國家的好時候,可是君王不作為,貪圖享樂,短暫軍旅,壯志未酬,一貶再貶,只能臥居在小山村里,看著山河疆土被敵國蠶食,也唯有在夢中為想著,一身戎裝,戰馬長槍,跨越北國冰封的河流,再同敵人戰上一場。“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進士及第的王昌齡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心有不甘,七年之后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汜水尉。科場頗為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回首前半生的王昌齡,搖了搖頭,從此活在酒與詩中。
古人的愛情都付諸在詩歌中,既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亦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恨不生盛唐,與他們同時代,養一份浩然氣,沾染那一份詩中意。
茶水續到第三杯,烈日已變成夕陽,偶爾一陣微風起,樹葉沙沙作響。一本厚厚的《全唐詩》,縱使粗略閱讀,也未翻盡,不過也好,留一份美好給明天,給下一個閑暇的午后,再來領略這古人卓越風姿。
《唐詩》讀后感12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能夠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唐朝的詩歌發展最為昌盛,為后人留下了無數之作。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于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于詩的`。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于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當我與朋友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成為心中的慰藉。詩,融入了我的,無論失意得意,無論悲愁歡喜,詩,一向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是我的支柱。
然而,現代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愿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mei外。應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并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能夠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
《唐詩》讀后感13
這個暑假,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在這本書里,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就是《游子吟》這首詩了。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郊寫的,寫出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游子吟》這首詩的就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就是:誰說兒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每當我讀到這首詩,我就會想起一件事。
那天下午放學后,外面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可是我沒有帶傘,就在我焦急萬分的時候,看見媽媽帶著雨傘來接我了。她快速的向我跑過來,根本不顧雨下得有多大。她把傘遞給我,說:“快把傘打好了,別被雨淋到了,要不然會感冒的。”當我們回到家后,我倒沒什么事,媽媽卻感冒了。她只是在床上休息了一下,就又去做家務了。
到了晚上,媽媽忍著頭痛去幫我做飯,做完飯后,自己飯都沒有吃幾口,就去睡覺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由于我睡過頭了,走的`時候太匆忙了,導致我忘帶了英語課本。可那天早上碰巧是英語課。我心急如焚,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過了幾分鐘,我看見媽媽氣喘吁吁地跑上樓來給我送英語書,送完又匆匆地去上班了。看著媽媽忙碌而操勞的背影,我不僅熱淚盈眶。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這首詩給我了一個啟發:母愛是無私的,也是偉大的,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讓媽媽過上好的日子,不用這么操勞。
《唐詩》讀后感14
品味唐詩
詩之飄逸,花之幽香。——題記
擁一卷唐詩,酌一杯香茗,我仿佛漫步百花園,幽幽清風撩動著我有些浮躁的心??
進入詩的世界,各種名花與我吟歌共舞:有飄逸灑脫的李白花,有憂國憂民的杜甫花,還有感嘆時世的白居易花??是他們裝點了我心中“最美的花園”,讓人或喜或悲,或勇或堅。
伸手采一朵麝香玫瑰,閉上眼,回味著他那飄忽之美,品出了李白的幾多飄逸灑脫。李白,你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你也懂得幽幽清風,皎皎明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分明是你奇思。你曾自欺欺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是,面對世事多艱,你同樣苦悶、彷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我想,你在思考“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吧。盡管你夢翼的翅膀一次次被折斷,失意的事情像那忽如其來的暴風雨讓你無從面對,你依舊狂放而又自信的擺脫了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嗅那花香,我嗅出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味道,是甜的。白鶴芋的潔凈,就像杜甫純潔的心,一心只為國、為民,這使我不忍去摘采,唯恐給他潔白的葉片添上一絲瑕疵。彎下腰,我似乎聽出了杜甫內心的焦慮“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夜夜以淚洗面,那是何等的憔悴。“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又在憂國憂民,就連花和鳥都在為你低聲啜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世間有你這樣一朵奇葩,怎能說現在這美好生活不有你的一份功勞呢?折下柳枝,吟一句“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模糊的視線凝視著葉片上的水晶,我讀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味道,是酸的。
擦干眼淚,尋找花中精典——君子蘭,這君子之風是白居易精神的幻化。你堅強勇毅,所以造就了多彩的人生。“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口舌生瘡、手指成胝是你的執著所為,這種精神化成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感嘆時世的思緒在跳躍,夢幻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可憐琵琶女的悲慘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筆觸寫出了“別時茫茫江浸月”的傷感之懷,情感的花絮在秋葉的涼風中瑟瑟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從溫文爾雅,感嘆時世的君子蘭身上,我品出了“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味道,是苦的。
我怔了片刻。稍后,帶著凌亂的思緒尋尋覓覓。
溪面映出桂花笨拙的身影,靜謐而優雅,于是,我想起了閑適的王維著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一朵朵泛著紅暈的蓮花圣潔而清凈,無疑孟浩然會這樣寫道“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梅花在瑟瑟風中依然傲立,這孤傲與王安石的不屈相溶,煉就了鋼鐵般的意志“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唐詩,就像一座百花園,有蜂顧蝶舞的瞬間,才有今天流傳于世的芳香。如今的唐詩,幻化了一種精神,一種向往,給予了我智慧;他鞭策著我,激勵著我,讓我面臨困境學會了從容,遇到挫折學會了釋然??
從園中走出,夢醒了,新的一天開始了??
《唐詩》讀后感15
雖然本書在詩的注解和翻譯上有一些明顯的錯誤。
比如[琵琶行]中的“纏頭“。但仍然不影響本書的魅力。
就像李商隱的詩,很多是無題。
其實根本用不著去猜去想,去翻譯。
感受就可以了。
詩,就是以最少的文字,去表達最多的意思。
以最精簡的字句去傳 達最龐雜的意象。
蔣勛本來就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詩詞研究者。
他就是一個美學家,要把被人忽略的,忘記的.,
繁復的東西用最美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在這點上,他做到的。
至少大家會被他的文字吸引,進而去了解他要傳遞的東西。
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文學與藝術或者說美的世界,對人生最大的貢獻,是把我們帶到一個不功利的狀態。”
【《唐詩》讀后感】相關文章:
唐詩06-08
全唐詩12-30
唐詩的由來05-19
唐詩《登高》01-12
李白的唐詩12-18
古代的唐詩05-31
兒童唐詩06-20
唐詩欣賞06-14
(實用)唐詩06-08
[唐詩宋詞總結] 唐詩宋詞朗讀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