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唐詩注釋翻譯賞析
作品原文
寄揚州韓綽判官⑴
青山隱隱水迢迢⑵,秋盡江南草未凋⑶。
二十四橋明月夜⑷,玉人何處教吹簫⑸。
詞句注釋
⑴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⑷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這里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白話譯文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杜牧被任為監察御史,由淮南節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后所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開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云,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數萬,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文》)。“性疏野放蕩”的杜牧,在這樣的環境中,常出沒于青樓倡家,有不少風流韻事,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長安后寫詩寄贈。
作品鑒賞
揚州之盛,唐世艷稱,歷代詩人為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友情甚篤。
首句從大處落墨,化出遠景:青山逶迤,隱于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隱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而且隱約暗示著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仿佛還蕩漾著詩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此時雖然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于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無數,詩人記憶中最美的印象則是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張祜《縱游淮南》)的景致。豈不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更何況當地名勝二十四橋上還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橋,一說揚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于橋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元稹《鶯鶯傳》“疑是玉人來”句可證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當此秋盡之時,每夜在何處教妓女歌吹取樂。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溫,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感喟,從而使此詩平添了許多風韻。杜牧又長于將這類調笑寄寓在風調悠揚、清麗俊爽的畫面之中,所以雖寫艷情卻并不流于輕薄。這首詩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橋上的美麗傳說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仿佛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樣優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想不是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而是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向往:秋盡之后尚且如此美麗,當其春意方濃之時又將如何迷人?這種內蘊的情趣,微妙的思緒,“可言不可言之間”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會”的指歸(見葉燮《原詩》),正是這首詩成功的奧秘。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唐詩注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2-23
《采蓮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長相思》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1
《蓮花塢》王維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1
《垂老別》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2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4篇11-05
《田園樂》王維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1-03
《韓碑》唐詩賞析10-24
《江南曲》李益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9
《送柴侍御》王昌齡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