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李白的唐詩

時間:2024-06-07 12:28:49 全唐詩 我要投稿

李白的唐詩常用(15篇)

李白的唐詩1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

李白的唐詩常用(15篇)

  [唐] 李白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際,始知金仙妙。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云山豈殊調。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愿恣游眺。

  古風其三十八

  [唐] 李白

  孤蘭生幽園。

  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

  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

  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

  香氣為誰發。

  古風其四十五

  [唐] 李白

  八荒馳驚飚。

  萬物盡凋落。

  浮云蔽頹陽。

  洪波振大壑。

  龍鳳脫罔罟。

  飄搖將安托。

  去去乘白駒。

  空山詠場藿。

  古風其五十七

  [唐] 李白

  羽族稟萬化。

  小大各有依。

  周周亦何辜。

  六翮掩不揮。

  愿銜眾禽翼。

  一向黃河飛。

  飛者莫我顧。

  嘆息將安歸。

  古風其五十八

  [唐] 李白

  我到巫山渚。

  尋古登陽臺。

  天空彩云滅。

  地遠清風來。

  神女去已久。

  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淪替。

  樵牧徒悲哀。

  行行游且獵篇

  [唐] 李白

  邊城兒,生年不讀一字書,但將游獵夸輕趫。

  胡馬秋肥宜白草,騎來躡影何矜驕。金鞭拂雪揮鳴鞘,半酣呼鷹出遠郊。弓彎滿月不虛發,雙鶬迸落連飛髇。

  海邊觀者皆辟易,猛氣英風振沙磧。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

  宮中行樂詞其五

  [唐] 李白

  繡戶香風暖。

  紗窗曙色新。

  宮花爭笑日。

  池草暗生春。

  綠樹聞歌鳥。

  青樓見舞人。

  昭陽桃李月。

  羅綺自相親。

  宮中行樂詞其六

  [唐] 李白

  今日明光里。

  還須結伴游。

  春風開紫殿。

  天樂下朱樓。

  艷舞全知巧。

  嬌歌半欲羞。

  更憐花月夜。

  宮女笑藏鉤。

  宮中行樂詞其八

  [唐] 李白

  水綠南薰殿。

  花紅北闕樓。

  鶯歌聞太液。

  鳳吹繞瀛洲。

  素女鳴珠佩。

  天人弄彩球。【毛求】

  今朝風日好。

  宜入未央游。

  橫江詞其五

  [唐] 李白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李白的唐詩2

  作品簡介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此詩寫得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作品原文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⑴,白水⑵繞東城。

  此地一⑶為別⑷,孤蓬⑸萬里征⑹。

  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⑻去,蕭蕭⑼班馬⑽鳴。

  詞句注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⑸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征:遠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實,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飄動的云。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⑻茲:聲音詞。此。

  ⑼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白話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后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并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3]郁賢皓疑為于玄宗天寶六載(747年)于金陵所作。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英漢對照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A FAREWELL TO A FRIEND

  Li Bai

  With a blue line of mountains north of the wall,

  And east of the city a white curve of water,

  Here you must leave me and drift away

  Like a loosened water-plant hundreds of miles....

  I shall think of you in a floating cloud;

  So in the sunset think of me.

  ...We wave our hands to say good-bye,

  And my horse is neighing again and again.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3

  作品簡介

  《贈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全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作品原文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⑴,風流天下聞⑵。

  紅顏棄軒冕⑶,白首臥松云⑷。

  醉月頻中圣⑸,迷花不事君⑹。

  高山安可仰⑺,徒此揖清芬⑻。

  詞句注釋

  ⑴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⑵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⑶紅顏:指孟浩然少壯時期。

  ⑷白首:白頭,指孟浩然晚年的時候。臥松云:隱居。

  ⑸“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⑹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⑺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⑻“徒此”句: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白話譯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創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作品鑒賞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名家點評

  《四溟詩話》:太白贈孟浩然詩,前云“紅顏棄軒冕”,后云“迷花不事君”,兩聯意頗相似。劉文房《靈祐上人故居》詩,既云“幾日浮生哭故人”,又云“雨花垂淚共沾巾”,此與太白同病。興到而成,失于檢點。意重一聯,其勢使然;兩聯意重,法不可從。

  《唐宋詩舉要》:吳曰:疏宕中仍自精煉(“醉月”二句下)。吳曰:開—筆(“高山”句下)。吳曰:一氣舒卷,用孟體也,而其質健豪邁,自是太白手段,孟不能及。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矯然不變,三四十字盡一生。

  英漢對照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

  A MESSAGE TO MENG HAORAN

  Li Bai

  Master, I hail you from my heart,

  And your fame arisen to the skies....

  Renouncing in ruddy youth the importance of hat and chariot,

  You chose pine-trees and clouds; and now, whitehaired,

  Drunk with the moon, a sage of dreams,

  Flower- bewitched, you are deaf to the Emperor....

  High mountain, how I long to reach you,

  Breathing your sweetness even here!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大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4

  1、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3、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5、棄我去者昨曰之曰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曰之曰多煩憂。

  6、相知在急難,獨處亦何益。

  7、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8、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9、妙論精言,不以多為貴。

  10、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入。

李白的唐詩5

  作品簡介《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詩由黃河起興,感情發展也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蕩,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講飲酒,字面上詩人是在宣揚縱酒行樂,而且詩中用欣賞肯定的態度,用豪邁的氣勢來寫飲酒,把它寫得很壯美,也確實有某種消極作用,不過反映了詩人當時找不到對抗黑暗勢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個人反抗的興奮劑,有了酒,像是有了千軍萬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劑,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這些都表現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于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具有出色的藝術成就。

  作品原文

  將進酒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⑵,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⑶。

  人生得意須盡歡⑷,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⑸。

  岑夫子,丹丘生⑹,將進酒,杯莫停⑺。

  與君歌一曲⑻,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⑽,但愿長醉不復醒⒄。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⑿。

  主人何為言少錢⒀,徑須沽取對君酌⒁。

  五花馬⒂,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⒃。

  詞句注釋

  ⑴將進酒:屬樂府舊題。將(qiāng):請。

  ⑵君不見:樂府中常用的一種夸語。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⑶高堂:高大的廳堂。青絲:黑發。此句意為在高堂上的明鏡中看到了自己的白發而悲傷。

  ⑷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⑸會須:正應當。

  ⑹岑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⑼傾耳聽:一作“側耳聽”。

  ⑽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

  ⑾不復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恣:縱情任意。謔(xuè):戲。

  ⒀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⒁徑須:干脆,只管。沽:買。

  ⒂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

  ⒃爾:你。銷:同“消”。

  ⒄也有說法作“但愿長醉不愿醒”。

  白話譯文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那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大海,從從此不再往回奔流。

  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衰老的白發,早晨還是滿頭的黑發,怎么才到晚上就變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我們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即使是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請二位快點喝酒吧!舉起酒杯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跡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那些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李白的唐詩6

  作品簡介《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前六句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繪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首聯從大處落筆,寫登樓遠眺,總攬宣城風光;頷聯具體寫“江城如畫”:以明鏡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雙橋的水中倒影;頸聯具體寫“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尾聯點明懷念謝脁之題旨,與首聯呼應,從登臨到懷古,抒發了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作品原文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作品注釋

  1、宣城:唐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宣城郡,今屬安徽。謝脁北樓:即謝脁樓,又名謝公樓,唐代改名疊嶂樓,為南朝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

  2、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3、山:指陵陽山,在宣城。

  4、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5、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即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即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6、人煙:人家里的炊煙。

  7、北樓:即謝脁樓。

  8、謝公:謝脁。

  作品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時分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宛溪與句溪如同明鏡環抱著宣城,鳳凰與濟川兩橋如同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梧桐樹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經枯老。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想南齊詩人謝公?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于其中一年的中秋節后。

  作品鑒賞

  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凈。詩人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在圖畫中一樣。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其目的就是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使之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嚴羽《滄浪詩話》說:“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用語十分恰當。“雙橋”長長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兩句與詩人的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似。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表現出來的美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詩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絲絲入扣。

  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詩人“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使詩人的心情非常寂寞。宣城是他舊游之地,此時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詩人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很難有人能理解。

李白的唐詩7

  贈別鄭判官

  [唐]李白

  竄逐勿復哀,慚君問寒灰。浮云本無意,吹落章華臺。

  遠別淚空盡,長愁心已摧。二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

  送方士趙叟之東平

  [唐]李白

  長桑曉洞視,五藏無全牛。趙叟得秘訣,還從方士游。

  西過獲麟臺,為我吊孔丘。念別復懷古,潸然空淚流。

  送范山人歸泰山

  [唐]李白

  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

  [唐]李白

  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巖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送王孝廉覲省

  [唐]李白

  彭蠡將天合,姑蘇在日邊。寧親候海色,欲動孝廉船。

  窈窕晴江轉,參差遠岫連。相思無晝夜,東泣似長川。

  洞庭醉後送絳州呂使君果流澧州(果一作杲

  [唐]李白

  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縱酒開愁容。

  贈劍刻玉字,延平兩蛟龍。送君不盡意,書及雁回峰。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

  [唐]李白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

  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

  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

  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唐]李白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

  酬裴侍御留岫師彈琴見寄

  [唐]李白

  君同鮑明遠,邀彼休上人。鼓琴亂白雪,秋變江上春。

  瑤草綠未衰,攀翻寄情親。相思兩不見,流淚空盈巾。

  宴鄭參卿山池

  [唐]李白

  爾恐碧草晚,我畏朱顏移。愁看楊花飛,置酒正相宜。

  歌聲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盡杯,留歡更邀誰。

李白的唐詩8

  1、西王母桃種我家。三千陽春始一花。結實苦遲為人笑。攀折唧唧長咨嗟。

  2、昔君布衣時,與妾同辛苦。一拜五官郎,便索邯鄲女。妾欲辭君去,君心便相許。妾讀蘼蕪書,悲歌淚如雨。憶昔嫁君時,曾無一夜樂。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起來強歌舞,縱好君嫌惡。下堂辭君去,去后悔遮莫。

  3、獵客張兔罝,不能掛龍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巖戶。韓生信英彥,裴子含清真。孔侯復秀出,俱與云霞親。峻節凌遠松,同衾臥盤石。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時時或乘興,往往云無心。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昨宵夢里還,云弄竹溪月。今晨魯東門,帳飲與君別。雪崖滑去馬,蘿徑迷歸人。相思若煙草,歷亂無冬春。

  4、朝策犁眉騧,舉鞭力不堪。強扶愁疾向何處,角巾微服堯祠南。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于藍。廟中往往來擊鼓,堯本無心爾何苦。門前長跪雙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銀鞍繡轂往復回,簸林蹶石鳴風雷。遠煙空翠時明滅,白鷗歷亂長飛雪。紅泥亭子赤闌干,碧流環轉青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君不見綠珠潭水流東海,綠珠紅粉沉光彩。綠珠樓下花滿園,今日曾無一枝在。昨夜秋聲閶闔來,洞庭木落騷人哀。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何悲銅雀臺。我歌白云倚窗牖,爾聞其聲但揮手。長風吹月度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酒中樂酣宵向分,舉觴酹堯堯可聞。何不令皋繇擁篲橫八極,直上青天揮浮云。高陽小飲真瑣瑣,山公酩酊何如我。竹林七子去道賒,蘭亭雄筆安足夸。堯祠笑殺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洲訪金闕。藍田太白若可期,為余掃灑石上月。

  5、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數公。繡衣貂裘明積雪,飛書走檄如飄風。朝辭明主出紫宮,銀鞍送別金城空。天外飛霜下蔥海,火旗云馬生光彩。胡塞清塵幾日歸,漢家草綠遙相待。

  6、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作詩調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7、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長川瀉落月,洲渚曉寒凝。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

  8、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9、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

  10、日下空庭暮,城荒古跡馀。地形連海盡,天影落江虛。舊賞人雖隔,新知樂未疏。彩云思作賦,丹壁間藏書。楂擁隨流葉,萍開出水魚。夕來秋興滿,回首意何如。

李白的唐詩9

  《夜泊牛渚懷古》

  作者: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夜泊牛渚懷古》【注解】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涂縣西北。

  ⑵西江:古稱約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長江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⑶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宏在運租船中涌已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贊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后官至東陽太守。

  ⑷高詠:謝尚賞月時,曾聞詩人袁宏在船中高詠,大加贊賞。

  ⑸斯人:指謝尚。

  ⑹掛帆:揚帆。

  《夜泊牛渚懷古》【韻譯】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藍湛藍沒有一絲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記起了東晉的謝尚將軍。

  我也是一個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識賢的謝尚如今難得有聞。

  知音難遇明早只好掛帆遠去,前景宛若深秋楓葉飄落紛紛。

  《夜泊牛渚懷古》【寫作背景】

  在一個有著許多動人傳說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會發出許多的聯想。山水勝地的文化積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為動人。它常常把人帶進一種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時候,眼前的秀麗景色,便跨越時間的阻隔而進入歷史,今與古,便銜接起來了。牛渚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個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東晉的鎮西將軍謝尚,亦曾鎮此。

  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苻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象。在李白的詩里,多處提到謝尚、謝安、謝靈運、謝。現在,他來到了有過謝尚蹤跡的牛渚,積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頭,懷古與嘆今,一時融通在這秋夜的靜靜的江上。

  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西謝尚,時鎮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袁宏小字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往聽之,乃遣問訊。答曰:‘乃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興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謝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他還有“我非謝尚邀彥伯,異代風流不一時”的詩句,也記這件事。在這秋月下的采石磯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謝尚。但這懷古的一縷情思,旋又為現實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樣的機遇,為謝尚所識拔,而自己則沒有。“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正是這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帶來的一聲輕輕的嘆息。自己雖有曠世才華,卻沒有人能夠賞識。謝尚遠矣,古雖有之,于今則無故憶為“空憶”。這“空憶謝將軍”,實在是含有難以言說的惆悵的。

  詩的結尾是這惆悵情懷的無限延續。“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明日又是旅途,匆匆過客,有如人生;秋是時間流駛的見證,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題,此紛紛落之楓葉,正是人生匆匆的嘆息。

  《夜泊牛渚懷古》【評析】

  牛渚,是安徽當涂西北緊靠長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磯。詩題下有原注說:“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晉書·文苑傳》記載:袁宏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聽到袁宏在運租船上諷詠他自己的詠史詩,非常贊賞,于是邀宏過船談論,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著。題中所謂“懷古”,就是指這件事。

  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的一段長江,古代稱西江。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于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于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于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恒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臺,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梁,“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注定沒有回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關系—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盡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于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回應“空憶”,寓含著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著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懷。

  歷史評價

  詩意明朗而單純,并沒有什么深刻復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清代主神韻的王士禛甚至把這首詩和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香爐峰》作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典型,認為“詩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這說法不免有些玄虛。其實,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并非無跡可求。像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

  李白的五律,不以錘煉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無一句屬對,而調則無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趙宧光評),行云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于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系。

  《夜泊牛渚懷古》【賞析】

  享受閱讀之美就要閱讀詩仙李白的詩篇,不但文辭華美意境高遠,而且還直抒情感展示抱負,李白瑰麗多姿的`眾多詩篇里,《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能夠充分反映詩仙政治抱負和表達手法的杰作。所以千年以后偉大的軍事家、杰出的詩人毛澤東對這首詩也是愛不釋手,并用他特有的飄逸書法進行抄錄。而牛渚即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采石磯,就在我們居住的這座城市。萬古采石之俊秀、千年詩仙之吟詠、一代偉人之揮毫,構成了江東名城馬鞍山的“三絕”佳境,令人浮想聯翩。

  第一句“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是對環境的描寫,是現在最流行的文學表現手法,用環境烘托主題。當然這句話也不單單是描述環境,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一種“意境”,短短十個字,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但是“意境”并不是到此為止了,寥廓空明,悠然神遠之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一種“空”,一種遠離繁華喧囂的空,一無所有的空!也就是詩人“白身”的空!空是佛教最高境界,人生如夢萬事空,所以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寧靜思遠!在空曠中享受人生。在遼闊的思想和清夜無云之中,詩人想到過去發生在牛渚的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核心是謝將軍!謝將軍指鎮西將軍謝尚,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謝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苻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謝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后人詩嘆“當年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導、謝安都是東晉的實權宰相。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謝眺。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象,特別是謝朓“終身俯首謝宣城”,生不能同時,死也愿同鄰,所以在李白死后六十年,李白實現他的宿愿,改葬大青山與謝朓為鄰。懷古當然是懷念古人,李白除了懷念謝尚同時懷念有奇遇的袁宏。據《晉書61文苑傳》記載:袁宏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聽到袁宏在運租船上諷詠他自己的詠史詩,非常贊賞,于是邀宏過船談論,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著。后官至東陽太守。謝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李白不但有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而且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至少認為比那些庸碌的官員才華要高得多,可惜沒有推薦之人,不能上達天聽!所以李白非常向往這樣的故事,希望遇到謝尚那樣的伯樂。有寫人說李白是個“官迷”,別說封建社會“功大莫過于救駕”,一朝選在君王側,受到君王和權臣的賞識,立刻委以重任。就是現在,領袖視察遇到一名搞技術的直接提到中央,就是領袖受難時得到地方官的保護,復出以后也把他的兒子用成“封疆大吏”,此類事情太多了。李白當時對謝尚賞識袁宏,更是神往,袁宏既非救駕,也非理財,更非平叛,而是詠史!即用文化人才有的,也是僅有的資本,朗誦自己的作品而受到重要大人物的欣賞,從而擔負重要職務,施展自身的才華治國平天下,這是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啊!

  李白多次到牛渚,除了欣賞這里美麗的風景,我想他是在找、在碰、在闖希望遇到謝尚那樣的知音,那樣有權力的知音,來推薦自己,使用自己,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他相信一旦有了機遇,他會向大鵬一樣翱翔于九天之上,效尹伊周公之才能,致太平與百姓,成就堯舜之盛世。其信念老而愈堅,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

  縱觀李白一生,并不缺錢,他仗劍出川周游華夏,他“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千金散盡還復來”等詩句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很多名人富豪都希望見到他,由于詩歌才華超群,他當年就有很多“粉絲”,徽州名士汪倫為請他到家鄉一游,編造出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美麗謊言才請他到了桃花潭,就是他終老之時,專家們認為他處于窮困潦倒之時,他仍然酒不離手,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說明他經濟上是不困難的,特別是年輕的時候。他之所以向往仕途,主要是要實現他治國安邦的政治理想。因為他知道在那個社會里只有當大官才能做大事,只有當大官才能治國平天下。他癡迷遇到知音,他癡迷當官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特別是當時天下大亂,正是需要尹伊、周公、管仲、樂毅、張良那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式的杰出人才來挽救時局,而李白認為自己正是這樣的人才,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愈挫愈奮,奮斗終身。

  最后兩句“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詩人對自己的境遇是清楚的,他知道“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有才華的人多得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掛起帆席走吧,在紛紛飄落的楓葉里走吧,沒有人是我的知音。當然詩人的心情是復雜的,我的才華沒有展示的機會,令人遺憾,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掛起船帆隨風漂流吧。但是國家最需要治國安邦人才的時候,你們不用我這樣的人才,對當權者也是一個損失,麻木的當權者啊,我明朝就要走了,連美麗的楓葉都黯然神傷紛紛落下,這也可能是一種解讀吧。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后在當涂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懷,讀了令人感慨萬端。

  識人用人幾千年來一直是用人者和希望被用者的千年話題,一直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直到現代發達國家才走出這個迷局,社會為有政治抱負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的競爭舞臺,可惜詩人早生了一千年,可嘆詩人的故土還在為此而奮斗!

  《夜泊牛渚懷古》【講解】

  “西江”是今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一段長江的古稱,牛渚則位于西江邊上,據說就是著名的采石磯。此地曾流傳一段佳話,東晉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時,月夜泛舟,適聞袁宏吟誦自作《詠史》詩,感其音韻和諧、詞義佳妙,遂邀其至舟中暢談至天明,后兩人結為至交,袁宏也因此聲名遠播。本詩寫于詩人夜泊牛渚之時。

  前兩聯,寫詩人夜泊西江牛渚于舟中仰望長空,引發思古之情。此時月朗星稀,澄澈如洗,更無浮云半片。“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巔使人興邁。”如此空靈寥廓的景象,自會令博古通今的詩人浮想聯翩,自然地聯想了當地流傳的謝袁二人的典故,沉郁憤懣之情溢于言表。其間的“空”字最佳,流露出詩人的萬千失意,暗示了下文,指出了自己現在的不得志的處境,堪稱一字千鈞。

  這兩聯,詩人睹物思人,因景懷古,由寫月夜江景引發了對謝將軍的回憶,雖然未提及袁宏,而他卻是詩人寄寓情感的最主要的對象,其用典之意已十分明顯。

  頸聯“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詩人脫離了律詩對仗的窠臼,隨口吟來,灑脫不羈,如話家常,頗能昭顯詩人的浪漫氣質。“亦”“不”二字是銜接上下文的紅線,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上文中提到的謝將軍對袁宏的賞識,詩人與袁一樣也能吟詩誦句,卻沒有像謝將軍一樣的人賞識。其怨艾、失意,通過“亦”“不”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心中無限的惆悵、期待無法排遣,便引出了“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之句,此句頗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味道。“學而有則仕”一直是儒生們不懈的追求目標,而“仕”在好多時候需要有人賞識。而今,詩人空有袁宏樣的才情,卻沒有謝尚似的伯樂,如此便想到了歸隱,但絕非詩人本意,心中的不快便寄托給紛紛落下的楓葉。秋風蕭瑟,落葉紛紛,一幅極具動感的秋意圖,襯托出了詩人的不得志,這便是以“景語”寫“人語”的佳句。

  后兩聯懷古傷今,即景抒情,抒發出了詩人的辛酸與感慨。

  整首詩明白曉暢,信筆寫來,卻是妙筆天成,字字情深,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人突破了律詩對仗的形式,于盛唐之時當屬罕見,詩人的豁達與才情可見一斑。

  《夜泊牛渚懷古》【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愿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唐詩10

  于闐采花

  [唐] 李白

  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

  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子夜四時歌: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秦女卷衣

  [唐] 李白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顧無紫宮寵,敢拂黃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來尚可當。微身奉日月,飄若螢之光。

  愿君采葑菲,無以下體妨。

  勞勞亭歌 在江寧縣南十五里. 古送別之所

  [唐] 李白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別魯頌

  [唐] 李白

  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

  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唐] 李白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

  同友人舟行游臺越作

  [唐] 李白

  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懷沙去瀟湘,掛席泛溟渤。

  蹇予訪前跡,獨往造窮發。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沒。

  愿言弄倒景,從此煉真骨。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

  不知青春度,但怪綠芳歇。空持釣鰲心,從此謝魏闕。

  九日龍山歌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李白的唐詩11

  作品簡介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作品原文

  渡荊門送別⑴

  渡遠荊門外⑵,來從楚國游⑶。

  山隨平野盡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飛天鏡⑹,云生結海樓⑺。

  仍憐故鄉水⑻,萬里送行舟⑼。

  詞句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⑺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

  白話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于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于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英漢對照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BIDDING A FRIEND FAREWELL AT JINGMEN FERRY

  Li Bai

  Sailing far off from Jingmen Ferry,

  Soon you will be with people in the south,

  Where the mountains end and the plains begin

  And the river winds through wilderness....

  The moon is lifted like a mirror,

  Sea-clouds gleam like palaces,

  And the water has brought you a touch of home

  To draw your boat three hundred miles.

  作品格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其格律屬于首句不入韻仄起式,押韻的字有游、流、樓、舟。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

  (注:○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12

  東魯見狄博通

  [唐] 李白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

  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

  贈崔侍郎

  [唐] 李白

  黃河二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故人東海客,一見借吹噓。風濤倘相見,更欲凌昆墟。

  贈華州王司士

  [唐] 李白

  淮水不絕濤瀾高,盛德未泯生英髦。

  知君先負廟堂器,今日還須贈寶刀。

  贈盧徵君昆弟

  [唐] 李白

  明主訪賢逸,云泉今已空。二盧竟不起,萬乘高其風。

  河上喜相得,壺中趣每同。滄州即此地,觀化游無窮。

  水落海上清,鰲背睹方蓬。與君弄倒景,攜手凌星虹。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

  [唐] 李白

  鳳凰丹禁里,銜出紫泥書。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馀。

  仙郎久為別,客舍問何如。涸轍思流水,浮云失舊居。

  多慚華省貴,不以逐臣疏。復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

  江上贈竇長史

  [唐] 李白

  漢求季布魯朱家,楚逐伍胥去章華。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聞道青云貴公子,錦帆游戲西江水。

  人疑天上坐樓船,水凈霞明兩重綺。相約相期何太深,棹歌搖艇月中尋。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

  贈柳圓

  [唐] 李白

  竹實滿秋浦,鳳來何苦饑。還同月下鵲,三繞未安枝。

  夫子即瓊樹,傾柯拂羽儀。懷君戀明德,歸去日相思。

李白的唐詩13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詩鑒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質樸,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說明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季。秋字為入韻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正應了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的自然規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進入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東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為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般來說無論河水怎樣流動, 水中月也不會隨之流走,月隨水流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觀月老也順水而去。因此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現了,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趕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峽,詩歌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圖。

  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沒有更具體的'景物刻劃;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明晰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誘導物。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詠月處,都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來說,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個占了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絕無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處處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處處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將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此外,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李白的唐詩14

  作品原文

  臨終歌

  [唐]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作品注釋

  ⑴路:應為“終”之誤。

  ⑵大鵬:傳說中的大鳥。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⑶中天:半空中。摧:挫折,失敗。濟:幫助,成功。

  ⑷馀風:遺風。激:激蕩,激勵。萬世:千秋萬世。

  ⑸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掛:喻腐朽勢力阻撓。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云:當作“左”。袂(mèi):衣袖。

  ⑹得:知大鵬夭折半空。

  ⑺“仲尼”句:此處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亡兮,一作“亡乎”。

  作品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余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游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系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則“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作品鑒賞

  大鵬在李白的眼里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于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游》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后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并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此時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只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詩歌開頭“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兩句詩運用比興手法,藝術地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奮斗經歷。“大鵬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則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像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著實震撼人心。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邊。“掛石袂”的“石”當是“左”字之誤。莊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掛于扶桑”的話,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莊忌的啟發。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奇句。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詩發之于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著于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詩說明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詩兼寓自悼、自傷、自信之情,化融多個典故,形象鮮明,想象豐富,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作品點評

  胡震亨《李杜詩通》:仲尼適趙,聞簡子殺鳴犢,臨河不濟而嘆,作《臨河歌》。此“臨路”或“河”字之誤。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李華《墓志》謂太白賦《臨終歌》而卒,恐此詩即是;“路”字蓋“終”字之訛。……詩意謂西狩獲麟,孔子見之而出涕。今大鵬摧于中天,時無孔子,遂無有人為出涕者,喻己之不遇于時,而無人為之隱惜。太白嘗作《大鵬賦》,實以自喻,故此歌復借大鵬以寓言耶?

  奚祿詒:“蓋自嘆也,必擬《臨河操》無疑。”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臨終歌》今存集中,刊本誤作《臨路歌》,簡短四十二字,照樣自比大鵬,自負之心至死不變。然而自嘆“力不濟”,這和《古風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誰陳?”是有一脈相通的。在那首《古風》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在這首《臨終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嘆息時無仲尼,而卻寄希望于“后人”。實際上如果仲尼還在,未必肯為他“出涕”;而“后人”是沒有辜負他的。

  裴斐《李白〈臨路歌〉試析》:全詩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鵬之奮飛振動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濟矣。八裔即八極、八荒,極言其遠。三、四緊承二句,言力雖不濟,若得余風之助,猶能激揚萬世而游于扶桑。余風,乃相對從下而上之扶搖(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鵬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應指鵬翼。激萬世、游扶桑與掛左袂,皆虛擬假設之辭。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賈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鵬摧于中天,為后人——實指當今世人——所得,而世無孔子,故無人憐惜。按孔子因西狩獲麟而出涕,傷其“非出其時而見害”,事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語·辨物》;又按李白《大鵬賦》,不特贊大鵬之曠蕩縱適而不拘守常,亦贊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與麟之為仁并提。“仲尼亡乎”,難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嗎?“誰為出涕”,無人為之出涕!結語悲涼,悲涼中仍見慷慨。上邊說的都是言內意。另外還有言外之意。(載大型畫冊《李白》,國際展望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15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

  唐代: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譯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問我,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卻一片輕松坦然。

  桃花飄落溪水,隨之遠遠流去。此處別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注釋

  余:我,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棲: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讀書處。一說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自閑:悠閑自得。閑:安然,泰然。

  “桃花”句: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東晉時,武陵有一漁人在溪中捕魚。忽進桃花林,林盡處有山。山有小口。從山口進去,遇一與外界隔絕的桃花源,里邊的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

  別有天地:另有一種境界。別:另外。

  非人間:不是人間,這里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心自閑”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李白《夜下征虜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閑適心情。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體現出矛盾的對立統一。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形象可感,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有助于傳達出詩的情韻。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始,李白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碧山桃花巖。此詩當作于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或公元730年(十八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巖隱居時期。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的唐詩】相關文章:

李白的唐詩12-18

李白的唐詩[集合]04-25

李白必讀唐詩02-14

有關李白的唐詩12-19

李白寫的唐詩12-19

關于李白的唐詩12-18

李白唐詩欣賞03-26

李白寫的唐詩[優秀]02-14

李白的唐詩[經典15篇]12-19

李白《將進酒》唐詩賞析07-2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欧洲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日韩一本一区二区三四区 | 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