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蔣勛說唐詩》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蔣勛說唐詩》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亞里士多德說過“詩比歷史還要真實。”因為正如蔣勛說“每個時代都有一首詩在等著。”在特定的時間點有特定的歷史軌道,特定的社會風氣。在周王朝,社會與制度的巨大變化中,《詩經》里的文字記載了人們的愛情、生活和苦難;在五四運動前后思想和文化處在大解放的高潮,現代詩便似種子般破土而出。而大唐盛世也正好釀造了唐詩的繁華,正如一顆珍珠,經過細細琢磨,在奇珍異寶集聚的海底綻放光華,一切水到渠成。
早唐的詩文似初破繭重生。唐高祖李淵以尊隋之名起兵,用李唐將隋朝取而代之,一個新的世界從戰亂、外敵、分割中誕生,人們揮灑下的墨汁拋棄了災難,背棄了原本的所謂規矩,只去釋放自己的本性。于是便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質問。孤獨嗎?不,也許是驕傲。拋下軀殼,靈魂在宇宙奔跑。刨開表層,質問本質的問題。這個初生的嬰孩驕傲地望向宇宙、天地,他是被世界等到的人。
盛唐的詩文是肆意縱馬游江湖,“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少年。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此時的唐朝便是真的得稱上“大唐盛世”了。繁華奢侈的貴族文化烙在唐詩的字里行間,生命盡是華美絢爛,浪漫澎湃。在此時,一切感情、生命都可以是坦坦蕩蕩的,不需要遮掩的。女子會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贊美,一擲千金可以是一種“不惜珊瑚持與人”的美。此時的大唐便是“相逢意氣為君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邁自負。可繁華盡頭,終是“對影成三人”的孤獨,終將迎來花謝之時。
晚唐有太多太多的衰敗,是到了暮年生命趨向沒落的凋殘的玫瑰花,極度華美卻又極度幻滅。安史之亂后,屬于大唐的時代漸漸凋落。“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會有像螞蟻一樣卑微生存的百姓,盛世過后,民間疾苦便凸顯出來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猶在,可生離死別已經布滿國土,逃亡活命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內容。行走在曾經熱鬧繁榮的街道,憶往昔,徒留嘆息。“更持紅燭賞殘花”,是在留戀花期的璀璨,還是反省落敗的荒涼?“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最終卻也還是舍棄罷,忘掉愛恨,一切不過都只是塵埃罷了。
唐朝沒有唐詩便不是那個大唐盛世,唐詩沒有唐朝便不是那顆燦爛的星。這個逃離世俗倫理,不循尋常道法的時代成全了宇宙間璀璨的一顆明珠,這個美好自在的文字見證了一個盛世的成長與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