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桃源行鑒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詩桃源行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唐詩桃源行鑒賞 1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視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解
1、逐水:順著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處。
5、物外:世外。
6、房櫳:窗戶。
譯文
漁船順著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艷麗繽紛。
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
遠遠望去有一個云樹相聚的去處;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
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云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
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近來情景。
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
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里也只看見渺遠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于聞見;只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
出洞后盡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游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向;怎么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
當時只記得進入山中后很遠很深,沿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賞析
王維的詩以抒寫山水著稱,此詩尤勝。歷來評價王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細讀這首詩才知道這話不假。
詩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它能與散文《桃花源記》并傳于世。
這首詩段落與陶潛的散文相仿,但畫面卻比陶文來得生動優美,絢爛多彩。全詩筆力舒健,韻腳多變,平仄相間,從容雅致,活躍多姿。
唐詩桃源行鑒賞 2
《桃源行》
作者: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視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解】:
1、逐水:順著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處。
5、物外:世外。
6、房櫳:窗戶。
【韻譯】:
漁船順著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艷麗繽紛。
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
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
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
遠遠望去有一個云樹相聚的去處;
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
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
云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
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
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近來情景。
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
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
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
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
外界看這里也只看見渺遠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于聞見;
只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
出洞后盡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
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游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向;
怎么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
當時只記得進入山中后很遠很深,
沿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評析】:
王維的詩以抒寫山水著稱,此詩尤勝。歷來評價王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細讀這首詩才知道這話不假。詩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它能與散文《桃花源記》并傳于世。
這首詩段落與陶潛的散文相仿,但畫面卻比陶文來得生動優美,絢爛多彩。全詩筆力舒健,韻腳多變,平仄相間,從容雅致,活躍多姿。
唐詩桃源行鑒賞 3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桃源行》
【內容】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并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云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后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當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于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當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游刃有余,頗為后人稱道。清人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可謂定評。
唐詩桃源行鑒賞 4
桃源行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翻譯
望夷宮里在指鹿為馬,秦人多半死在長城腳下。
逃避亂世的不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種桃人家。
到此地種桃度過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實桃枝可作柴薪。
子孫在這里生活與世隔絕,雖有父子卻不分君臣。
漁郎蕩著船不知遠近,在桃花深處相見吃驚地彼此相問。
世上人怎記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晉。
聽說長安又吹起戰塵,春風中回首往事淚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紛紛又歷遭多次似秦末之戰禍。
注釋
望夷宮:秦國宮名,秦相趙高在此殺秦二世胡亥。
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這里用來概指秦國政治的黑暗。
長城:這里用來指代秦國繁重的勞役。
避時:逃避亂世。
商山翁:指秦末漢初隱居于商山的東園公、用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四老人.史稱“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經幾春:度過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漾舟:泛舟。
世上:指漁人。
山中:指桃源中人。
長安:西漢的首都,這里泛指中原故國。
吹戰塵:指發生戰亂。西晉先是有“八王之亂”。隨后是外族人侵,終至滅亡。
重華:即舜,名重華,為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賢君。
寧:豈。
創作背景
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潛所作基礎上又有所發揮,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著眼于現實的殘酷,久亂難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這個傳統題材加以發揮,憑著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創造。
賞析
頭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詩開篇,點明了陶花源的來歷。陶詩“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舉兩件事:一是指鹿為馬胡亥,二是修筑長城害民傷財。說明秦政昏暗朝綱亂,民心盡失,并獨創“種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來”四句寫桃源與世隔絕,自由平等的社會生活。詩中“種桃經幾春”、“采花食果枝為薪”說明桃源中人不論滄桑之變,遠離塵囂,超凡脫俗,過著淳樸自然的生活,情趣無窮。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獨創“雖有父子無君臣”之句,雖源于陶詩“秋熟靡王稅”,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遠,雖有血緣親情,但沒有封建等級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漁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記》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及漁人與桃源人的交流和嘆。漁人蕩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為驚嘆。“驚相問”“山中豈料今為晉”則出于《桃花源記》中“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不知秦漢,無論魏晉”諸語的縮寫。“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說世人不入桃源,故難知道暴秦無道的具體情況。此句并說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隱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漢、魏、晉多個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滄桑之變。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對天下戰亂不息、朝代替換的感慨。經過秦末大亂的桃源人,聽得如醉如癡,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戰亂之苦,悲淚泣下而沾巾,感嘆像堯舜一樣賢明的君主已不復出現了,桃源人只經過一次秦末之亂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換代,歷遭多次似秦末之戰禍,滄桑之變故的殘酷現實。真是可嘆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對亂世的厭惡與對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詠詩,與晉唐朝詩風格調有異,一是重整體脈絡而不作具體描繪,二是敘述以議論出,語意出新取勝,雖詩晚出,然極富新意,體現了宋詩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則自創新格,以議論為特點,濃縮陶淵明詩意,精煉詞句,獨造名句,運思謀篇上勝過了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