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踏莎行·小徑紅稀》賞析

時間:2023-02-09 10:54:31 全宋詞 我要投稿

《踏莎行·小徑紅稀》賞析

  《踏莎行·小徑紅稀》以寫景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朧而顯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賞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踏莎行·小徑紅稀》

  【原文】

  踏莎行·小徑紅稀

  作者:晏殊

  小徑紅稀①,芳郊綠遍②,高臺樹色陰陰見③。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④,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⑤。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紅稀:花兒稀少。

  ②綠遍:草多而茂。

  ③陰陰見(xiàn):顯露出濃綠樹蔭。

  ④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

  ⑤游絲:欲散未散的香爐輕煙。

  【翻譯】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漸凋謝,只剩細細碎碎幾片殘瓣兒;溪橋邊的柳樹卻萌出了淺綠嫩芽。暖暖的春風在大地上拂過,風中帶了花草芳香,遠行的人,也都在這時動身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漸行漸遠,我的愁緒也漸生漸多,就像眼前這一江春水,來路無窮,去程不盡。于是只好上樓遠望你離去的方向,期盼能夠早歸。然而,映入眼簾的,只是綿綿無絕的春草原野,原野盡處是隱隱青山。而你,更在遙遠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尋!

  【簡析】

  晏殊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語言婉麗,音韻和諧,形象明朗,意境清新。詞風清麗婉轉,歷有“此宗令詞之專精者,首推晏殊”的評價。

  這首詞描寫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發時序流逝的淡淡愁緒。上片寫郊行所見,前三句“紅稀”、“綠遍”、“樹色陰陰見”,雖是靜景,卻隱含移步換形,顯示了事物發展的動態,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夏天正悄悄來臨。四、五兩句寫楊花撲面,在暗示無計留春的同時也突出了楊花的活躍,雖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而是顯得富有生趣。

  過片兩句,承上啟下,轉接自然,不著痕跡地描寫了室內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寫樹葉已經很密,黃鶯可以在枝間藏身了,照應上句的“樹色陰陰”。下句寫燕子被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自然引出下面對室內景物的描寫。“爐香靜逐游絲轉。”在靜靜的房間里,爐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纏著,繚繞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裊裊的爐香和飄蕩的游絲,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作者百無聊賴的閑情和淡淡愁緒。最后兩句寫午間小酌,酒醉酣睡,一覺醒來,斜陽正照著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長難遣啊!

  【賞析】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后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 ”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寫如此閑靜的室內,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宣,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中說:“結‘深深’妙,著不得實字。”沈謙《填詞雜說》中進一步指出結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踏莎行·小徑紅稀》簡介

  《踏莎行·小徑紅稀》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寫暮春閑愁,上闋寫郊外暮春景色,蘊含淡淡的閑愁,將大自然春之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下闋寫身邊的春景,進一步對愁怨作鋪墊,表達了詞人面對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全詞以寫景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朧而顯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作者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進賢)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自幼聰慧,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被任命為秘書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選為升王府僚,后遷太子舍人。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因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后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在地方大興學校,培育人才。仁宗親政后,他更受寵遇,最終官拜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成為宰相。晚年出知陳州、許州、永興軍等地,獲封臨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開封病逝,享年六十五歲。獲贈司空兼侍中,謚號“元獻”。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后世尊其為“北宋倚聲家初祖”;亦工詩善文,其文章又能“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踏莎行·小徑紅稀》賞析】相關文章:

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賞析03-27

踏莎行小徑紅稀宋詞鑒賞04-06

《踏莎行小徑紅稀》宋詞鑒賞01-30

《踏莎行·小徑紅稀》原文及翻譯03-27

《踏莎行》宋詞精選賞析04-05

《踏莎行》的古詩賞析01-20

《踏莎行》翻譯及賞析03-21

《踏莎行》古詩賞析04-02

踏莎行01-2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精品 |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212 | 中文字幕欧美aⅴ字幕 | 五月天婷婷缴情五月欧美激情 | 亚洲香蕉中文日韩v日本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