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讀后感[匯總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宋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詞讀后感1
我愛宋詞,愛它的婉約,愛它的豪放,喜歡斟一杯清茗,和半闕婉詞,尋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詞中耀眼的智慧,那只言片語、字里行間,泛著智慧的金光。
年輕時的柳三變,是風流倜儻的的才子,自負才高八斗,也曾隨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終遇不到看好他的伯樂,無奈之下,只能道一聲“忍把浮名,換得低斟淺唱”,終日混跡于秦樓楚館,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總是不死,甚至于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詞”,他還更名為“柳永”繼續參加考試,怎奈屢考屢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啊,終于他看開了,打著“奉旨填詞”的旗號,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宋詞,只要有井水處就有人唱柳詞,倍受打擊之后,他終于有了一種大徹大悟、氣定神閑的智慧,“針線閑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強求呢,他放棄了功名,卻擁有了生前死后的另一番聲譽,千年之后,仍然還有人不斷低吟淺唱的是婉約柳詞,再也無人記得當年的高官姓甚名誰。
從柳詞中,我感受到的是歷經磨難之后灑脫的智慧。
與柳永同一時代的蘇軾在官場上也是倍受打擊,但相比柳永來說,蘇軾還是要幸運得多,總能夠東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個豪放的心態,從來不會被挫折打倒,“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啊,人生總是有不順心的時候,關鍵是要勇敢地去面對,等到風散云開,自會發現“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鼻祖,他豪邁,“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忠誠,“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才得以成為那個年代少見的`長壽者。
從蘇詞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對挫折之后豁達的智慧。
柳詞智慧得灑脫,蘇詞智慧得豁達,他們的詞不過是宋詞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閃現的智慧也不過是眾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詞千萬,詞人千百,每一首詞都是詞人靈性的歌唱,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見解與智慧,這智慧承載于宋詞,歷盡千年,流傳不息。
輕吟一首小詞,細聆其間智慧,我不禁想說:智慧就在宋詞中……
宋詞讀后感2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征,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清明小說……而唐詩、宋詞,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高峰。《唐宋詞賞析》濃縮了唐詩宋詞的精華,讓我們從中了解了許多名詩名詞。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這首詞的賞析。這首詞是我國杰出的愛國英雄文天祥所寫。整首詩是這樣的:“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 正是應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向江山回首。一線高如發。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這首詞的賞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的告訴讀者這首異乎尋常的詞是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叛徒所害而被俘與同時被壓北行的同鄉好友鄧光薦臨別時寫下并送給鄧光薦的。這首詞對國族的不幸,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是我們對文天祥的壯舉表示熱忱的贊慕。這首詞用了蘇東坡赤壁懷古的詞韻。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報國的強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動性,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頎的《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的賞析點明了此詩是作者對當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于壯。并具體的展現了當時邊疆景象的肅穆和凄涼,告訴人們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詩全篇一句緊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緊,直到最后一句,才畫龍點睛, 顯出此詩巨大的諷諭力。并巧妙的運用了音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和意義。
這本是其實還有許多像此類值得大家去品讀去欣賞的詩詞。它們不僅在文字上有著特殊的含義,就連它們的標點符號上都有著非凡的魅力。它們不僅傳達著是人在不同年代對生活產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們對進一步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是文學上不可缺的部分。本書清楚的講述了大約六百多首唐詩宋詞,并進行了詳細的賞析,是我們學習語文必讀的一本好書。
歷史,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寶山,只要你去發掘它,就會收獲無限的知識。
宋詞讀后感3
我喜歡手捧一杯香茗,在燈下靜靜翻閱關于宋詞的書,因為這使我的心隨之沉靜,漸漸迷失在詞的海洋里。 讀宋詞,我體會到了東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約,子瑾的淡泊。進而隨著他們的心情去追尋歷史的足跡。 ......更多相關范文>>
我喜歡手捧一杯香茗,在燈下靜靜翻閱關于宋詞的書,因為這使我的心隨之沉靜,漸漸迷失在詞的海洋里。
讀宋詞,我體會到了東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約,子瑾的淡泊。進而隨著他們的心情去追尋歷史的足跡。
面對戀人的離去,只聽到寒蟬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節里的暮靄沉沉楚天闊,無緒送別,惟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無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當詞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過是楊柳岸,曉風殘月,又該何等的凄涼。“借酒消愁愁更愁”,強樂又有什么意義呢?日子久遠,思戀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貞給了柳永一絲剛毅,我想,這該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詞人啊!
孤身一人在中秋佳節,喝酒賞月,恐怕也只有東坡這樣豪放的詞人才能看輕一切,才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才能在大醉后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樣富有哲理的詞句,才能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深切的祝福。被貶黃州,面對東去的江水,面對當年硝煙彌漫的古戰場,他發出了“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懷想當年周公瑾羽扇綸巾的`颯爽英姿,無不表現出東坡的大氣。而當他面對漫天飛舞的楊花,卻比作點點是離人淚,讓我們知道東坡同樣有婉約的一面。我想,這又該是一位多么才華橫溢的詞人啊!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的范仲淹同樣有愁苦的一面。“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讓我聯想到黃昏泛舟水上,當不小心進入荷花池深處,卻驚飛了棲息的水鳥這樣愉悅的畫面,易安當年該是多么歡愉啊!
不知不覺中,我已走入了他們的世界,體會他們的情感。詩詞對我來說,永遠充滿著吸引力。啊,讀宋詞我真快樂!
宋詞讀后感4
每個人總會有一兩本忘記了的書,時光流逝,偶然再會,才懊悔曾經的錯過,也許,那不是錯過,只是相遇的時間不對。彼時,年少輕狂,意氣風發,不知愁滋味,無法領悟《宋詞三百首》的韻味與境界,而今再讀,甚感這是一次美好的遇見。幸好,我們還是遇上了。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王國維先生一語道盡了詞與詩的區別。的確,相較二者,在給人的感觸印象上,詩剛,詞柔;在表達的手法上,詩直,詞曲;在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詩顯,詞隱。
物欲橫流,風云變幻的時代,讀上這樣一本書,如心靈凈化,身心俱潤。合上書,閉上眼,那些詞句情景如現眼前,那些情感誓言如在耳邊。到如今,才發現宋詞原來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接下來,我就道一道,從《宋詞三百首》旖旎的詞章中體味的淡淡情懷。人世間最能讓人感動而又讓人淚下的莫不是一個“情”字,“情”的`描寫透露于字里行間:“枯藤老樹昏鴉”的蒼涼,“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以及“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婉約。正是因為有“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一切,筆下的文字,才會撩撥人們喜怒哀樂的心弦,引起共鳴。在詞中,我讀到了情怨、幽怨與哀怨,無論是“別來不寄一行書”、“漸行漸遠漸無書”,還是“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妻子對書信的渴求那是對丈夫無聲的關切,也許大丈夫當修身、治國、平天下,但是妻子的那份依賴更與何人說。在詞中,我明白了有一種等待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有一種思念叫“衣帶漸寬人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種期望叫“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有一種欣慰叫“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一壺香茗飲出詞話。品一句“心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道一聲“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思一段“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的款款柔情。心中,似無雜念。原來,詞,是可以養性的。
品讀宋詞,就是在品讀一種風骨,品讀一段人生,品讀一個時代。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語言的韻味雅致一流;賀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原來男子也可以這般柔情;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國難當頭,奇女子也只能無限哀嘆;朱淑真“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盡顯剛烈性情;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才情出眾卻未得以施展;蘇東坡世事滄桑,仍葆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斯人雖已逝,但他們留下的一首首小詞在優美的,雋永的,歷史的塵埃中綻放。而我們,已然融化在這樣的小詞中。
時光清淺,詞之境界永恒!
宋詞讀后感5
放下書本,腦海里全是流芳千古的詩詞,是稚嫩整齊的朗朗吟誦聲,也是無數文人墨客的悲歡離合,更是穿越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交流。
走進此書,我喜歡與各位詩人一起享受自然,傾聽自然。吟誦著山水詩,仿佛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乘著“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輕舟一葉,暢游山水自在暢快,忘卻愁腸之感,可不愜意?望著《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我獨自品著那份寧靜悠閑與孤寂;我徜徉在《小池》邊,“泉眼無聲惜細流”,享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生活情趣與難得的夏日清閑;我翻著《與朱元思書》,向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那不食人間煙火般的清凈與樸素,不染塵埃……我倚在窗邊,一起與“風花雪月”對話。風為“穿山過水拂面而來,自息自生撫弄擺袖”的走遍天下神秘俠客;花為“零落成泥常開不敗,搖亂玉彩沾衣未摘”的活潑動人閨中小女;雪為“日出消融檐上落白,眉心微涼華發皚皚”的雪中清秀冷淡賞梅妃子;月為“咫尺天涯千秋萬載,移走寂空星云中埋”的孤寂夜中仙子。
走進此書,我與詩人傷春悲秋。悲詩仙李白詩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那無數傷心句,直戳心中傷心處。透過詩句,仿佛看到滿山繚繞的云霧中,一人高舉酒壺,身著一身白衣,悲愁滿腔,正欲與那高懸明月共訴苦斷腸。仕途頗為挫折,郁郁不得志,不被皇上所喜愛,才華滿腔不被重用,李白的愁緒可實在凄涼。走進此書,我與詩人仰天長嘆。嘆偉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嘆他心里對國家無力回天之悲傷無奈,嘆他為國不惜犧牲生命的悲壯雄渾,嘆他被俘后受盡折磨寧死不屈的忠烈愛國,嘆大宋亡國之悲。我也跟詩人共憤怒:岳飛“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風雨歇。”國君被擄此奇恥大辱何時才能報仇雪恨,怒啊!南宋腐敗,軍心不齊仍有小人從中作亂,怒啊!秦檜這亡國奴,叛徒,奸詐陰險的狠毒小人,亡國之際,竟還誣陷岳飛,扣上一個莫須有之罪名,不如禽獸,怒啊!
走進此書,我與詩人共泣于心。我尤其喜愛那李商隱的《錦瑟》。《錦瑟》中,迷離夢幻,優美華麗,敘說了許多凄美的故事。不知是莊周夢了蝶,還是蝶成了莊周。滄海中,總有位美麗的'鮫人在黑夜里哭泣,她泣淚成珠、水居成魚,卻無比悲傷孤獨,她那悲切的哭聲只為成全縷縷飄蕩的青煙。那只血色杜鵑已帶走了我的幽怨,一去不回了。這幾個故事微微感傷、迷茫,還有些成全生活的無奈。作者在詞中感慨,自己的青春也似乎被帶走了,只能成為回憶了。我只覺作者用錦瑟作為題目并不是詩中真正所詠嘆的,作者詠嘆的是他自己,他自己的往事與時光,詠的也是自己所有不復歸來的一切。嘆中有哀,哀中有思,思中有淚。
走進此書,我跟各位詩人共樂,一起樂開了懷:胡令能的《小兒垂釣》中那蓬頭稚子怕驚了池中魚,不回應別人,那幾分釣魚樂趣,是那樣充滿了幾絲可樂的童趣與悠閑。《所見》中騎牛高唱的小牧童盯上了正在歡愉鳴叫的金蟬,一連串的屏氣凝神、小心翼翼、立而不動的動作被作者寥寥幾筆描寫得生動可愛,充滿童真!
我穿越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與各位詩人共借夜嘆息,也曾與各位詩人同抱拳仰慕,或為李后主,或為屈原,或為南宋晚唐,或為李白杜甫,或為詩詞句中若隱若現的詩人自己。我的喜怒哀樂,我的一呼一吸,因《唐詩宋詞》而起,并不為其而終。我愿與這《唐詩宋詞》融為一體。
宋詞讀后感6
最美的愛情作品不必要華麗的辭藻,只需樸素的語言就能表達出精美的極致。真正具有魅力的作品是用簡單的廚具炒出最可口的飯菜,最可口的飯菜也不是繁瑣費事的滿漢全席,或許正是那讓人垂涎的一倆道家常便飯。
東漢·樂府詩歌《上邪曲》“山無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秦觀《鵲橋仙》中"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晏殊《玉樓春》中“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拿子虛烏有來寫誓言,寫相逢,寫相思,想象豐富而形象不具,雖也算佳品,卻難算上乘。
至于現代的“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則俗的不可理會;“我的愛,赤裸裸。”更是在用猥瑣的詞語徹底玷污了愛情的瑰麗,這樣的東西不提也罷。
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膾炙人口,真實感人的對愛情的描寫正如:
寫幽會:元宵燈節是難得的允許婦女出游的日子,女子們活潑姣好,“笑語盈盈暗香去”。盛裝的女子們三五成群,衣香襲人,有說有笑,一陣陣從詞人眼前掠過。但“眾里尋他千百度”,詞人懷著焦渴、望眼欲穿的心情等待心上人。他一直在茫茫人海中尋覓那個自己所愛的人,卻始終沒找到,苦苦搜尋,幾近絕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竟然發現,一直苦苦尋覓的人就在自己身旁,只是自己未發現……只見自己的意中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靜地站在燈火稀少的地方!在如醉如癡的熱鬧歡樂中,這位女子是如此不同尋常。“那人”為什么落落寡合?“那人”在想什么?是在考驗我對你的情意?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描寫的場景并非驚天動地,不過一場普通的幽會罷了,詞匯也未經華麗的粉飾卻留給讀者一大片思索想象的空間。
訴相思:柳永在《蝶戀花》中先有“望極春愁”一句,寫他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下去,恰是因為他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那么他的“春愁”到底是什么呢?直到詞尾“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語破的:佳人啊,我的思念消瘦了形體,憔悴了神魂,我也只能在這孤寂的小樓上與春愁纏綿,感嘆夕陽,對酒當歌,試圖消去相思之苦,卻清醒的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刻意的快樂,又怎么能讓我真正的'開心起來呢……此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愿為思念伊人而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后悔;以衣帶寫相思,樸實無華,字字真實,感情自然迸發。非是無痛呻吟,隔靴搔癢。
傷別離:蘭舟催發,欲留難留,就要分別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淚眼模糊,想要再講幾句話,卻說不出來,好象喉嚨被堵塞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抒寫離愁別恨的詩詞數不勝數,但惟這首詞不像某些小令詞“念羈情,游蕩隨風,化為輕絮”,只寫離愁別恨的一個側面;更不像今天的某些歌曲如“突然恨透這個世界,因為要離別”得純屬無理取鬧,無病呻吟;而是筆墨拓展,打開大合,詞中所寫景多為實景,是借景抒情,不但寫當前情景具體形象,就是設想的情景也真實感人。鋪敘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辭藻,能做到語意清新,情致纏綿,一派離情曲曲寫出,意興盡致。
懷永別:情侶逝去,已成永別,哀莫大焉。然千百年來寫此情切者莫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在這首小詞中,讀不到一句令人感覺“矯情”之語,詞語的運用簡練凝重。每一個音節的連接都有冷澀凝絕之感,猶如聲聲咽泣,壓抑沉重的氣氛就在這“幽咽泉流”中彌散開來,讓人艱與呼吸,又難以逃避。蘇東坡用了十年都舍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后孤單相吊的寂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里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里的瑣碎片斷。因為在那些瑣碎里,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白居易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因無切身之痛,所寫多為場面描寫,華而不實,與東坡先生的親身感受相比則稍遜風騷。
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相濡以沫,生死相許。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最完美的愛情作品正是對它們的最好詮釋。
宋詞讀后感7
歷史,化作點點微塵,飄散在風里。不論是繁榮昌盛還是兵荒馬亂。糾結在一起的,只有一片凈土能遮風擋流,只有幾卷歷史的往事,就在它展開的時候,卻也悄無聲息。
然,灑落在白紙上的點點墨跡,始終未干,恍然間,仿佛還能看到晏殊在黃昏的亭下悵然吟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仿佛月圓之夜,還能依稀聽見有幾分醉意的歌聲響起: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仿佛雕欄上有美人凝望:“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仿佛看見了纖纖小雨中的:“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際。”仿佛是依依惜別、難分難解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仿佛看見文人墨客來往匆匆的背影,看見江南煙雨中的“扣舷而歌”。
輕風微拂,水波不興。煙波江上的船承載著游客深深的思鄉之情;宮燈十里長,歌舞升平。商代婦女悠揚的'歌謠,激蕩著詩人深厚的愛國之心。
走過洛陽、長安、江南,我看到了睡在楊柳安的書生。
詩集才是真正的歷史,任何史書都不比詩更有價值,它是每個時代最璀璨的結晶,光芒四射,霞光萬丈。悲傷,無奈,愁思,欣喜,快樂,憤怒,惆悵,正義亦或者是諂媚,深情亦怨恨,歡笑亦淚痕,卑劣殘忍亦善良自尊,都轉眼化為塵土;它們的影子,卻刻在詩上,深深的,刻骨銘心。
夢回千年,我變成了一個書生;我路過小鎮,夜色如水,月亮在天上彎著腰;我路過長街,熙熙攘攘;我路過洛陽,看到了年輕的女子,在花樓里繡了牡丹。我漸漸開始每晚夢到,故事里的長安;長安城有人歌詩三百,歌盡了悲歡;長安城忽然開始下雨,重重樓閣,浩浩殿堂,濕了繁華滄桑;千萬里外,我悵然回看……
宋詞讀后感8
古今中外名著多到數不勝數,但最能代表中國特色、成就最高的我認為還要數宋詞。而胡云翼先生選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詞選》就是這種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
古人通過一首首雋麗的小詞,把自己人生的聲音傳到千百年后。聽!這里面有柳永的離別之際的低唱,有蘇軾面對困境的一聲吶喊,有陸游、李清照對故國的點點追思,更有岳飛、辛棄疾向“胡虜”發出的咆哮!連那個亡國之君趙佶,也在其中留下了一聲哀吟。這每一個聲音都值得好好品味、珍藏。
這么多大家的優秀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辛棄疾的詞。
他的作品抒發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憂慮。他愿意“看試手,補天裂”,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氣,無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只得嘆息一聲“樓觀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但他卻并未因白頭而消減半點報國殺敵的壯志,一番嘆息轉瞬竟成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期望與豪情。即使拼盡自己最后的時光,也要為國家,為收復大好河山做出自己的貢獻。陸游也是個愛國詞人,但他的詩太過出色,詞上就差了一截。他給我帶來的是頑強的意志和對勝利的渴望,他把愛國聲音主要投向了對朝廷的不滿,所以就不如辛棄疾更真切有力。辛棄疾給我的感覺是“虎瘦雄心在”,他似乎沒有少年的時期,一下子就是一個白發蒼蒼但目光堅毅的老者,他詞里那種厚重的責任感讓人很難想象他青春年少時的模樣。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感受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但他的詞和他的雄心為我們講述了那段浸透著血與汗的歷史,永垂不朽。
現在,宋詞的時代早已過去,但它的精神可以在我們心中走的更遠。輕輕翻開它的扉頁,歷史文化的芬芳,你聞到了嗎?
宋詞讀后感9
昨天將李亞偉先生的《人間宋詞》閱讀完畢,于是有了這篇讀后感。我所熟知的宋代詞人并不多,卻也因為接觸的古詩文認識了一些著名的宋代詩詞人代表,再未深刻了解前,只是我生活中融于眾多草木中的一枝一株,可當我讀完了李先生筆下的宋代情味,才被這朵從時間之盤的銀輝里摘出的語言之花,感到了人間宋代的文墨之香。
這本書列舉出了19首宋代的名家名詞,描寫了16位詞人的性格與特點,雖人生仕途不一,或坎坷或悠閑時的真性情成了他們筆下的一段絢麗,作者用一兩句詩評詞人,意味深遠,這些點到的每一位詩人,似乎都在用語言含養宋朝的細膩氣質,隔著書,便能體會的到宋時古人閑落亭下,醉里看花的休閑景致,帶出一幅婉雅飄然的色彩畫,卻也確實符合宋代的.政客風云和文人當家的后遺癥。即便如此,宋代詞人們那種喜文樂,處處萬紫千紅的景象,仍是當下多少人羨暮慕的生活。
唐朝結束之后,偉大的詩人現在凝視著宋王朝,宋詞銷魂,人間簸蕩,不過,花開花落,星移斗轉千古歲月倏忽而逝,那些熟睡在花影中的王朝,奉以一筆巨大的驚喜穿過亙古之月,再送人間,現在的人們在閱讀中照亮宋詞這些朵奇花,詞人們從遙遠星宿上來,分批播送著語言的種子,灑落在大宋的土地上,在東方大地上開出了人間最絢爛的一片花景。
上天留給人類大美的機會不多,千百年才讓你像樣一次,比如宋詞。
宋詞讀后感10
《蔣勛說宋詞》里有兩位我很喜歡的詞人:李煜和蘇東坡。
從小對李煜就有好感,很簡單,因為介紹自己名字中間的“昱”字時,提到李煜,好像大家都知道了——而我,也借這個機會和南唐李后主似乎沾上了邊。中學時期,一直很喜歡蘇東坡,他的詞總是很豪邁,朗朗上口,就像默寫《水調歌頭》,唱著歌就可以默出來。
詞人總是天真和赤誠,以自己手寫自己心。他們倆的共通之處,是在出生時都選擇了極美好的模式:李煜是皇帝,蘇東坡是才高八斗。年輕時,都順風順水順心意,享有尊敬和富貴。
如果說,命運自有其手,李煜的命運是被時代洪流所裹挾:做了亡國奴,余生被軟禁。作為一個從小長在深宮和富貴溫柔鄉的皇帝,他的性格是軟弱的。他人生所有的美好時刻,都在亡國前的故事里——余下的人生,身邊再無可信任的人、沒有故國和家鄉。只有夢里回到過去的那時那刻,才是幸福的。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一首詞就像點燃一根火柴,照亮那個美妙的夢境。“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暗中了《金剛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和“世上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就像吃了很多苦的小孩子,緊緊回憶那一點點的甜蜜,不愿放開,那一點點的火光是生命里的溫暖。
蘇東坡則是無法和光同塵的人,他在哪里都是光。他是貝多芬,是約翰克里斯多夫,是理想主義者。我曾試想過,如此才高八斗的人,為什么要在仕途里蹉跎人生呢?后來想,在儒家的文化里,必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這是他的使命和夢想。在他的詞里,人生的每一個逆境都變成了佳境。在杭州,有東坡肉;在嶺南,有荔枝;在江上,有清風和明月。蘇東坡一定非常驕傲吧,不承認自己的失落,只向大家展示“奈何你怎么貶我,我都可以開心”。這種豁達背后,卻帶著一絲無奈。仿佛踏上了逆循環的路徑,越豁達越聰明,越貶官。可是,如果他有一絲低頭,文學史上可能會少了一位偉大的詞人吧?
仕途和人生的不得意,造就了兩位詞人。他倆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我想,命運終有出路。如果上天給了逆境,給了常人沒有的hard模式,那一定是因為它更喜歡我們吧,就像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一定是更香甜。
所以,常常還是境隨心轉,心懷希望。人生在于創造,向前走說不定會有更美好的風景。
宋詞讀后感11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這個快樂的暑假,我看了許多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宋詞三百首》。
在這本書里,我體會到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愁思;體會到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體會到了“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時間易逝……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張先的“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個“弄”字,絕了!讀了這個詞句,我仿佛到了畫中一般:沙灘上棲息著鴛鴦,風吹走了流云,花兒在月光下擺弄影子……
我還喜歡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因為這個詞句讀起來氣勢磅薄,充滿力量。而且,這個句子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長江的壯觀和人生的感慨……
沒有閱讀的生活就是一杯淡水,沒有追求的人生就是一場昏夢。深邃的思想,美漫的文字,照應在我心靈的浪尖上。讀書是一種接受前人智慧的方式,為我們心靈排除困擾和謎團,指引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
《宋詞三百首》,讓我受益匪淺!
宋詞讀后感12
最愛徜徉書海,聽那花開的喜悅,聽那雨落的輕愁,聽那詩人詞人得意時的振臂高呼、失意時的踽踽獨行。翻開《宋詞三百首》聽那雨落宋朝的典雅之韻,精巧宮麗的、凄婉優柔的、抑或豪放曠達的……
綠肥紅瘦李清照
她曾在那百花深處逢著撲蝶的人,她曾在那微醺的雨夜中夢到一滴冰冷的淚,可抖落歷史的塵埃總見她在薄瘦的西風中卷起同樣瘦弱的花簾,嗔怨著過庭的朔氣。
“蹴罷秋千”一個鏡頭留下了少女如燕般輕快的身影,將那份蕩秋千的愉悅天真爛漫流香了千年。“起來慵懶纖纖手”的細節刻畫了那慵懶可人的嬌憨。“露濃花瘦”薄汗濕輕衣,以靜寫動以花喻人將她的嬌美襯托得淋漓盡致。下片“金釵溜”的“溜”字生動準確地描繪出了少女急忙回避客人的嬌羞,“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則將她羞怯的大膽、清純的嫵媚永遠流傳。(《點絳唇》)
蕭蕭的寒日爬上鎖窗,染上了詞人的百無聊賴與孤寂。“喜”“宜”二字給酒闌夢醒之時的熏香更染清冷孤寂。“莫負東籬菊蕊黃”,雖無心閑適仍痛飲樽中美酒,只求換得片刻的沉醉來忘記現實。(《鷓鴣天》)
千年之后,人們依然能聽到那曲調中的歡樂與憂傷起伏成不老的'傳說……
多情才子柳永
瀟瀟,淅淅,澌澌,瀝瀝……雨是多情人的季節,聽雨落在纖細的柳葉上,宛若晶瑩的淚,滴滴流入你的心中,吟筆哀弦與雨聽!
“寒蟬”“長亭”“雨”無處不凄涼,無處不傷懷,戀人將要遠走,蘭舟催發,帳飲怎不無緒?“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于無聲中見真情,。“千里”“煙波”,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暮靄沉沉楚天闊”更顯離情之深之遠。酒醒于“楊柳岸、曉風殘月”以虛景寫真情,何等凄涼。“經年”與“今宵”相對,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幾多傷感“更與何人說”!(《雨霖鈴》)
聽,瀟瀟,淅淅,澌澌,瀝瀝……雨,幽幽淺吟著花間凄婉優柔的離愁。
豪放曠達蘇軾
從“揀盡寒枝不肯棲”到“也無風雨也無晴”,再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同樣的情形,多份曠達的心境,即是不同的境界。
把“明月幾時有”向青天問之,氣勢恢宏豪放,將豪放派詞人的氣勢展露得淋漓盡致。“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作者“出世”與“入世”,亦“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寫詞人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其曠達顯而易見。(《水調歌頭》)
又一個中秋,又一次月圓人不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合上書卷,心頭再次縈繞宋詞之韻,精巧宮麗的、凄婉優柔的、抑或豪放曠達的……
宋詞讀后感13
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斷斷續續把這本書看完。
看書的時候,也有一種讀了下一篇,就忘記上一篇在講什么的感覺。但我從開始就沒有把這本書當做一種實用性的書籍來讀,也并未打算看完這本書就能從中學到多少東西,并且能立馬應用于生活與工作。
因為讀詩詞的本身,在現代社會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強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話“沒有意義的事物是美麗的。”到讀完這本書,我才了解到這句話的意義。當我們不沖著一個目標,不沖著一個最終結果去做一件僅僅因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會覺得格外輕松,格外迷人。特別是抱著不求回報的心態的時候,感覺自己的神經也就松懈下來了。
然而,最后這些“沒有意義的事物”實際上卻變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我卻覺得它比任何一本書對我來說,內心影響都要大。
在講詞之前,葉嘉瑩先拋出了一個觀點“觀人于揖讓,不若觀人于游戲”。就是講,你要觀察一個人,與其看他在公眾場合表現的彬彬有禮,不如看他在游戲時候的樣子。
正是,這種最放松,最不經意的時候,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本心。
而詞,正是有這樣一種微妙的作用。詞,本來是寫給美麗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詞。并沒有吧個人理想意志都寫進去。而正是在這種不知不覺中,個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質就顯露出來了。
當然,除了詞能體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還是詞的本身。在一首首詞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鶴子”的林處士,隱居杭州孤山。終日養鶴,侍弄梅樹。把梅花當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鶴當成自己的兒子一般。隱居山林,孤獨終老。要是,放到現代,大概會被所有人所恥笑和詬病。古時候的這種古道仙風,在現如今可能已經鮮有見到了;古時候的那種藝術才華,在現如今我認為已經無跡可尋了。雖說,現如今也有人寫,但總覺得缺點味道。那種從童年時代的氛圍到長成后的環境,都與從前不同。很難再創從前的高峰。僅能從這千百年前的詩詞歌賦中略感一二了。
在這些詞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顆顆鮮活跳動的心。他們似乎有著對這個世界和宇宙萬物的善感之心。周頤在他的《蕙風詞話》中說道:“吾觀風雨,吾攬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他們就是有這種強大的感知力,見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們眼里,一草一木,一個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暫別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處處都是他們的生活理想。
信手拈來一句詞,便是心靈的一次短途旅行。
比如,韋莊的“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青衫薄”。短短一句,卻能一下子把所有感情都糅雜在其中,你去解釋它,仿佛就缺少了朦朧,意會之感。“青衫薄”三個字,讓我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少年氣。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在陽光下還有些寒風料峭的'初春,有一位少年在人群里顯得那么特別。路人們還未脫去厚重的外套,而他只著了一件單薄的春衫。發梢處因為來回穿行在街道中還冒著絲絲汗水蒸發后的熱氣…
而這一切,韋莊卻只用了簡簡單單的三個字“青衫薄”,就把這樣的畫面,直接又充滿詩意的放在了讀者的面前。
不需要過多的去贅述每個細節,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間。就像,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而每一個哈姆雷特都是每個讀者心里最合適的形象。詞,就是這樣的一種藝術作品。當你不去讀,不去想象進去的時候,它只是一堆文字;當你仔細融入進去,并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帶進去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你和作者倆個人一起完成的一件世上唯你獨有的藝術作品。
詞,不僅這些單句,讓人回味無窮。詞的整個結構的幽微安排也煞費了作者的苦心。
比如,馮正中的《拋球樂》:
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重草煙輕。
谷鶯語軟花邊時,水調聲長醉里聽。
款舉金觥勸,誰是當筵最有情。
清朝時期一位詞學家評論馮正中為:“馮正中詞沉郁之致,窮頓挫之妙,纏綿忠厚,與溫韋相伯仲。”
他的頓挫不是一瀉無余,一直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停一停,或者將氣氛吊起來一些,又再一點點下去,真是“纏綿忠厚”。
詞,是復雜的。沒有葉嘉瑩老師的講解,可能詞,對我來說就是不經意打開門看到郁郁蔥蔥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驚嘆。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樹木品種之多,每棵樹上的枝丫都看著很自然,卻又是作者經過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讀,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鳴,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達卻無法表達的心情,但你發現原來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經說出了其中的感覺。這些遇見都太奇妙了。
當看到“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時間,拼命追趕的這些年,回過頭來也就這些“蠅頭利祿,蝸角功名”而已。
當看到“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之時,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間的唯一真實——長逝無回的真實。
遇見詞,像是遇見了一種新的世界觀。還是想以周頤的那句話作為結束語。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記了古人的這份心。
吾觀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
宋詞讀后感14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有數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傳至今的文字。早在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便寫下了長篇抒情詩《離騷》,后來又出現了《論語》、《史記》等巨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詩詞歌賦、小說更是各具風采。
愛詩之人,必定從小背誦《唐詩三百首》,而愛詞之人,當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詞三百首》。小學時,老師很少提到宋詞,上了中學,我漸漸對宋詞有了了解并喜歡上這種文學體裁。著名詞人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都是我經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對象。這個暑假,我還特意買了一本朱祖謀的《宋詞三百首》回家欣賞。
在《宋詞三百首》中,有許多我從未聽過的詞人,像時彥、周紫芝、袁去華,但他們的詞句仍讓我陶醉:“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殘照。”“梧桐葉上三更語,葉葉聲聲是別離。”“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宋詞,它不用像唐詩,每一行的字都一樣多,但卻有一定的詞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個能概括全文的恰當名字,只要有詞牌名就足夠了,這樣反而讓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詞的內容;它更不用像小說,要有人物、環境和情節,完全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很好地抒發了寫詞時的感情,讀起來仿佛是身臨其境。
正是因為宋詞的傳神、飄逸,才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個美麗的季節,我想,人們看著窗外的美景,一定會吟上一句:“綠柳煙外曉云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到夏天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到鄉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會有和辛棄疾一樣的感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知不覺,秋風已將樹葉吹黃了,詞人秦觀正是在這時寫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秋天,還有一個家人團聚的節日,那就是中秋節,或許,一個幾乎不會中文的`外國人,也知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千古絕句。一個人難免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這時,他就像陸游筆下的梅花:“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如果想讓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聲背一遍岳飛的《滿江紅》吧:“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里面的語句可以讓任何一個人鼓起勇氣。
宋詞就是這樣,它不但可以描寫各種景色,而且能抒發各時的心情,可謂是“文學大家之絕唱”。我很喜歡這本《宋詞三百首》,而且會把它推薦給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長。
宋詞讀后感15
那一滴眼淚,在日照下,一瞬,早已化為飛煙;那一場迷夢,在歲月中,卻用了一朵花開,到落的時間;那一首首宋詞,別去了蝴蝶攜走杜鵑的傳言,唯留下今世的弦,彈奏著惘然的華年。
聽,
是那一篇篇彌散在如漏光陰里的詞章。從“裁剪冰綃,輕疊露重,淡著燕脂勻注”到“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三百首,抒寫的三百個情感的誓言。
聽,
是那一絲絲敲碎了縈繞在內心的情愫。還有自徽宗趙佶到易安居士,一個個富有才氣詞人道出的縷縷情思。
合上書,閉上眼,那些詞句情景如現眼前。接下來,我就道一道,從《宋詞三百首》旖旎的詞章中體味的淡淡情懷。
國維有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此乃成就事業之說。然,今吾閱宋詞三百,另辟蹊徑,從感情方面探尋其三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曰思之境。
我默嘆,高樓獨倚時,只剩君一人,望月明星疏,寄予深情,只愿人長久,只可惜遠方的佳人,卻是嬋娟不共。再沒有夢里相遇的`瞬間,悲歡離合,無人相伴這微寒的明月夜。
想念,凝結了淚水。唯有在夜深人靜時,獨自默默遙望,任憑相思泛起。深覺,相思濃如酒,亦猶記,晏殊相思四壺酒。“綠酒初嘗人易醉”,“爛醉花間應有數”,“醉后不知斜陽晚”,“一場愁夢酒醒時”。如此思念,把酒一壺, 亦算是一種寬慰罷。而飄落的相思淚,跌碎了時常憶起的重逢畫面。
原來,有一種等待,叫做思念。
第二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曰等之境。
多少年華似水流去,多少等待在朝朝暮暮。
輪回了多少春花秋月,掠過了多少春雨秋寒,落盡了多少清愁別恨。
打不開的枷鎖,沖不出來的牢籠,撩不清理還亂的鬢發,擦不了抹不盡的苦澀淚。誰默默的廝守“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夢游處,不知道何地何方,醉酒時,不知道何人何恨長。
嚴仁一首筆致清倩的閨怨詞,道一聲“寶奩如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宣卿情調幽怨的一句“斷腸落日千山暮”,凈土盡頭,幾人解脫,談笑間,華發早生,流年東逝而去。愴然間,留一縷青絲不肯老去,只為等你來。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曰緣之境。
一陣風,一場夢,海誓山盟般磨蹭。要寂靜,誰能懂?緣來緣去緣無蹤,緣生緣滅緣是影。
佛捻斷了一聲嘆息,蒼黃便染了滿眼。
緣來,緣散,緣如水。
三生石上的印記歷歷在目,畫樓湖畔的笑聲聲縈耳。帶著前世的期盼,來到今生,尋找那個夜晚,尋找那夜的,朵朵煙花。
上元燈節,火樹銀花不夜天,人潮涌動。他和她走散了,在人群中切切找尋,已經是燈火闌珊的時候,無意間回頭,卻看見她立在那里微笑等待。他站在亭內,她立在橋頭,隔著燈火遙遙相望。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令我不禁憶起,吳文英的花夢情緣,“驚回心未穩,送曉色、一壺蔥茜,才知花夢準”。
萬般,只因一個緣字,一切便變的美好起來。佛說:一切皆有為法,盡是因緣和合,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恍惚間,四周已是古風古韻的亭臺樓閣,共度一幕幕哀樂交加的人事紛擾,才后知后覺,原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遇見。
吾,本是喜好詩詞的,特鐘于耆卿和清照,然今縱觀宋詞三百,感受頗深。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一壺香茗飲出詞話。品一句“心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道一聲“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思一段“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的款款柔情。心中,似無雜念。
詞,亦是可以養性的。讀懂一首詞,就是讀懂了一個故事。言說親情,愛情,友情和羈旅之情。
最后的最后,忽覺有點不舍了,不如就以自己的一首小詞來結束吧,繼續體味這旖旎宋詞里的淡淡思緒,回味這宋詞里的歷久彌香。
一剪梅
殘葉紛飛拭秋霜,征鴻過盡,徑自彷徨。輕扶羅裙拾芬芳,荷鋤葬花,苦淚千行。
轉登小樓憑欄望,萬頃碧水,難阻悲愴。夢憶昔日心底涼,棄卻哀情,獨留暗香。
【宋詞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的宋詞12-06
經典的宋詞01-28
經典宋詞12-29
經典宋詞大全12-06
經典宋詞詩句09-25
最經典宋詞07-01
宋詞賞析06-07
宋詞賞析07-30
[宋詞]《釵頭鳳》03-10
[宋詞]《蝶戀花》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