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但愿人長久串詞
但愿人長久是由蘇軾所寫的水調歌頭,也是我們從語文課文里學習到的詩句。詩句但愿人長久串詞,歡迎閱讀。
但愿人長久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處在小學階段的中級階段,通過前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掌握了基本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能夠獨立識字、獨立閱讀。只是在學習能力和自主性方面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強化落實。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識字、能夠結合文中的重點詞句,揣摩文章的內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習作能力。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結合重點語句,體會蘇軾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感受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達的襟懷!兜溉碎L久》串詞。
4.感受文包“詞”的特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5.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心緒不寧”“手足情深”等詞語的意思,積累并初步學習運用描寫感情的詞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感受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熱愛人生、積極豁達的襟懷。
難點:結合重點語句,體會蘇軾的情感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評價設計:
1.在檢查學生預習環節,通過查看預習案、自由讀、小組檢查讀及指名讀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識、寫生字及正確、流利讀書情況。
2.在精讀感悟環節,采取讀、標、思、議、讀等學習方式,加之資料引入、音樂渲染等方式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說話練習和相關詩句的吟誦,感受古人借月抒懷的文化情感。
四、教與學的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案。(見后附件1)
教師:
1.教學課件
2.根據學生的預習案檢查預習情況,針對性教學。
五、教學課時:2課時
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環節一、整體感知——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
。.你們知道歌詞的作者是誰嗎?
3.交流搜集的蘇軾資料:
蘇軾,歷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這首詞是在他41歲那年在密州(今山東諸城)過中秋節時寫的。
4.板題讀題。
5.從題目入手,讓生據題質疑。梳理:作者為什么寫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二)借助預習單,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識、寫。
(1)出示學生預習案,組織學生看看寫得是否正確、規范。由于本課中有五個上下結構的字,有四個寶蓋頭的字,引導學生掌握書寫寶蓋頭字的規律。
。2)學生互評書寫,練寫寫錯和寫的不滿意的生字。《但愿人長久》串詞。
2.檢查認讀理解。
出示詞語: 觀賞 埋(mái)頭 品嘗 形影不離 陰晴圓缺
寬慰 埋(mán)怨 心緒不寧 十全十美 悲歡離合
正確讀詞,強調“埋怨”的“埋”字讀“mán”。
3.檢查朗讀課文。
(1)前后四人為一組,由組長帶領按照1到4號的順序檢查讀書,互相糾正,做到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小組間展開挑戰,分段朗讀課文,教師組織學生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讀錯或讀斷的地方。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在剛才讀過的詞語中,哪些詞語表現了蘇軾情感的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2)借助具體語境初步理解“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等重點詞語,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場景用“心緒不寧”寫句子。
。3)你能用上這三個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總結:抓住表現人物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是概括主要內容的好方法。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三)自主學習感悟課文內容:
1. 讀了課文,從蘇軾情感的的變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從哪兒體會到的?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二課時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ㄋ模⿵土晫耄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讀出了蘇軾情感的變化過程。(板書: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ㄎ澹┚x感悟,體會情感。
1.品讀1-3自然段,感受 “心緒不寧”之思。
自由讀課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讓蘇軾平靜的心緒變得不寧了?找出相關的句子。
(1)出示: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①交流。(佳節團聚、倍感孤單)
深化點撥:這是一個家家團聚的中秋節,你能想象一下人們是怎么過得嗎?(引導學生抓住“皓月當空”“歡歡喜喜”讓生想象中秋節佳節,別人團聚的情景。)
此時的蘇軾卻是孤單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親人啊!這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②齊讀第二段。
(2)中秋佳節,蘇軾想到了什么?
①結合蘇軾的回憶,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具體表現。
、趶摹熬凵匐x多”、“七個年頭”又體會到什么?
點撥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兄弟闊別多年,此時他的心里充滿了對弟弟的無限思念,因此變得心緒不寧。
③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蘇軾內心的這份濃濃的思念。
學生展示讀——師生評析——教師示范——配樂朗讀!兜溉碎L久》串詞。
2.品讀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詠三嘆式朗讀)
過渡:月亮漸漸西沉,如水的月光透過窗子射了進來,那是一幅多美畫面,蘇軾躺在床上孤枕 難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從中能讀出他怎樣的心情?
出示句子: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1)學生交流. (無奈、憂傷、煩惱)
。2)拓展深化:
在這萬家團圓的時刻,親愛的弟弟卻遠在千里之外,這輪明月,讓蘇軾想到了從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過中秋的快樂時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聽到了??聽到了??
。3)是的,多少親人團聚的歡樂時光都已遠去,月圓人不不圓,他心生埋怨啊!引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4)月亮真的無情嗎?(交流)
簡介背景資料:
此時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繼去世。想起這些過世的親人,痛楚在心底撕咬著他。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濟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山東諸城)后,相距并不太遠,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刻皓月當空,銀輝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
再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5)孤獨、悲傷的蘇軾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蘇軾還會埋怨什么?引導學生將文中的省略號補充完整。
小結:明月呀!為什么不讓我們相見呢?讓我們一起在音樂聲中,感受這份思念之苦吧! 配樂再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3.品讀五六自然段,感受寬慰之思。
過渡:在萬般無奈憂傷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寬慰,為什么?
(1)課件出示課文內容!八D念又想: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2)讀上面句子,思考:蘇軾想明白了什么?你從他的領悟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ㄗ屔Y合句中的“離、合、圓、缺、隱、現”幾個反義詞和“十全十美”“遠隔千里”“美好感情”,體會他想開了豁達了。)
(3)悲傷、難過、痛苦、快樂本是人生的必然,沒有一帆風順的,剛才還是悲傷難過,而此時卻能這樣想,可見他是多么豁達樂觀啊!這正是他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于是,蘇軾把自己的領悟化作了這首著名的詞。引入: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4)指導朗讀半首詞,在讀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對這半首詞的理解。
(5)五六自然段對比讀,體會文包詞的特點,深入體會“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6)播放《水調歌頭》朗誦視頻。
小結:每一首詩詞,都是作者獨特心境的再現。本文作者就是用這樣一篇文包詞的形式,讓我們理解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蘊含的濃濃的思親情懷。
環節三、回歸整體——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練習背誦四、五、六自然段。
2.寫話練習: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創作以來,因其真摯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廣為傳誦。 尤其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千古名句。這里的“情”不單單指手足之情,還可以指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學之情??,同學們,如果讓你把這句話送給一個人,你想把它送給誰呢?為什么?請簡單的寫下來。
3.課下搜集描寫月亮的詩句抄寫并吟誦,看古人在對月亮的描寫中還表達了哪些情感?
。、板書設計:
中秋團圓
心緒不寧 手足情深
2、但愿人長久(思念)
埋怨 寬慰 聚少離多 無情) 悲歡離合 陰晴圓缺
【詩句但愿人長久串詞】相關文章:
主持詞及串詞03-30
六一主持詞的串詞01-14
抽獎串詞主持詞01-18
節目串詞主持詞06-20
節目串詞及主持詞范本04-03
國學經典大賽串詞主持詞01-31
小品串詞《練習反義詞》11-16
五一演出主持串詞04-08
公司趣味運動串詞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