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詩詞之《王經之死》鑒賞
漢初夸伏劍①,漢末見王經;
真烈心無異,堅剛志更清。
節如泰華重②,命似鴻毛輕。
母子聲名在,應同天地傾③。
【釋詞】
①伏劍:王陵是劉邦部下的將領。楚漢交戰時,項羽抓捕王陵的母親,要她招降其子。王母大義凜然,為了讓王陵一心一意跟隨劉邦,便用劍自盡身亡。
②泰華:即東岳泰山和西岳華山。
③傾:依。《后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賞析】
王經是一位有頭腦、有氣節、有肝膽的曹魏朝廷大臣。他恪守君臣之道,但不愚忠,很有見識。當曹髦告知侍中王沈、尚書王經和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將討司馬昭,“卿等可助朕討之!”王沈、王業二人都沒有言語,只有王經奏曰:“不可。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今重權已歸司馬氏久矣,內外公卿,不顧順逆之理,阿附奸賊,非一人也。且陛下宿衛寡弱,無用命之人。陛下若不隱忍,禍莫大焉。且宜緩圖,不可造次。”這段話感情懇切,而又說理透辟;立場分明,而又言語實在。講清歷史上類似的教訓,分析當今朝中的形勢,指明如此盲動的后果,把一位耿介忠誠之臣的心里話都托出來了。王沈、王業作為皇上的近臣,本該盡臣子之道的時候,卻一言不發,而背后又對王經說:“事已急矣,我等不可自取滅族之禍,當往司馬公府下出首,以免一死。”一副勢利小人的嘴臉,當下就遭到王經的怒斥:“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敢懷二心乎?”相形之下,在恪守君臣之道中,更多顯現出王經的人格和氣節,不計利鈍,不為趨避,不易操守,不以出賣別人換取個人的安危。
王經有頭腦、有氣節、有膽識,都凝聚在他理智地對待將要發生的大變故前。當曹髦仗劍升輦,驅車而動的緊急時刻,王經伏于輦前,大哭而諫曰:“今陛下領數百人伐昭,是驅羊而入虎口耳,空死無益。臣非惜命,實見事不可行也。”此時的王經已抱定“主辱臣死”之堅定的信念,但他仍然強調不必要做無謂的犧牲,即“空死無益”。
當司馬昭命賈充殺向宮中,王經趕到,看見曹髦已被殺死,怒不可遏地痛斥這伙亂臣:“逆賊安敢弒君耶!”賈充大怒,收捕了他全家。王經“忽見縛其母至。經叩頭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母大笑曰:‘人誰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以此棄命,何恨之有!’”“母子含笑受刑,滿城百姓無不垂淚。”更烘托了王經母子的氣節剛烈,膽識迥異:“漢初夸伏劍,漢末見王經”;“母子聲名在,應同天地傾。”
【三國演義詩詞之《王經之死》鑒賞】相關文章:
王勃《滕王閣序》詩詞鑒賞03-15
虎王之死10-27
古典詩詞鑒賞之杜甫篇03-28
杜甫詩詞鑒賞之《旅夜書懷》02-06
大寒詩詞鑒賞:感受寒冬之美05-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詞鑒賞09-25
王勃古詩鑒賞11-2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詞鑒賞10-24
《詠柳》詩詞鑒賞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