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詞意思及賞析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
黃衫飛白馬,日日青樓下。出自宋代詞人陳克的作品《菩薩蠻·赤闌橋盡香街直》。全詞通過寫花街柳巷的景象,嘲諷公子哥兒的放浪生活。上片寫花街柳巷之景,艷冶富麗;下片寫尋花問柳之人,招搖過市,目中無人。全詞寫景婉雅,摹態傳神。詞人之諷刺藏而不露,鋒芒內斂。
作品原文
菩薩蠻
陳克
赤闌橋盡香街直,籠街細柳嬌無力。金碧上青空,花晴簾影紅。
黃衫飛白馬,日日青樓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塵。
作品注釋
1、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為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后二句與上片后二句字數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2、赤闌橋:又稱赤欄橋,赤紅欄桿的橋,在安徽合肥城南。
3、香街:指各種香氣混雜的繁華街市。
4、籠街:指柳蔭。
5、金碧:指金碧輝煌的樓閣。
6、黃衫:貴族的華貴服裝。黃衫客。唐代蔣防《霍小玉傳》謂有豪土身穿輕黃衫,騎駿馬,將李益帶至霍小玉處。這里指豪俠之土。
7、青樓:指x院。
8、午香:中午時分散發的花香以殛脂粉香混合在起。
作品譯文
赤闌橋同芳香的繁華街市筆直連接,籠罩街市的細柳嬌弱無力。金碧輝煌的樓閣直上青空,花映晴日,隔著簾帷透過紅影。
黃衫貴少騎著飛奔的白馬,日日尋花問柳,系馬在青樓下。兩眼醉朦朧,在鬧市上橫沖直撞旁若無人,正午風吹花香,散入馬蹄揚起的暗塵。
創作背景
陳克親歷兩宋之交的戰亂,其詞雖對時世有所反應,但詞還是承"花間"和北宋的婉麗之風,以描寫粉融香潤的生活和閑適之情見長。此詞可見一二。
作品鑒賞
此詞上片寫繁華都市花街柳卷之景,下片寫冶游狎妓之人品行之丑惡、神態之驕橫,狀景寫人,前后相合,寓諷其中,委婉含蓄,藝術上頗有特色。
詞的上片寫十里長街繁華綺麗的外景,且于寫景中寓有情意,詞境迷離悄恍:朱紅欄干的橋梁橫跨水面,橋的盡頭是一條筆直的長街;街的兩旁,嫩柳繁茂,柔條披拂,微風中輕輕地搖擺著。橋曰“赤闌”,暗示橋的華美;街曰“香”,更耐人尋味;而且它是筆直的,暗示街道繁華。柳可“籠街”,足見柳多。這柳又既“細”且“嬌”,顯示出她那婀娜多姿,柔條動人的神態。難怪李庚說陳克“詩多情致,詞尤工”(《詞跋》),只此開頭兩句,就已情致綿綿了。不僅把柳的姿態“形容曲盡”;而這既“香”且“直”又緊挨著河橋的“街”,更婉轉多姿。
第三句應首句的“香街直”,寫這長街果然與眾不同,它的樓房建筑,金碧輝煌,高大偉岸,直上青空。“金碧”色濃,“青空”色淡,用一“上”字把它們聯系起來,一片青淡高遠的背景襯托下,“金碧”更光輝耀眼。“花晴簾影紅”,由上句樓房的巍峨矗立,而到那一戶戶的具體人家。這些人家也與眾不同,不僅有花,而且花色鮮艷,花光明媚,花氣襲人。一個“晴”字把花的艷麗芬芳,和其爽心悅目的視覺美,充分表露出來。接著,詞人又用“簾影紅”來作渲染。這五個字意境完整,簾影的紅,是由于“花晴”,而若無“簾影紅”的映襯,也就減少了“晴”的份量,所以這里它們是互為表里的。這一來,花紅,簾紅,簾影紅,連晴朗的`天氣,也都成了紅彤彤的。詞人很善于烘托氣氛,渲染環境,他的詞格調高遠,情思閑雅,而終歸于淳厚。所謂“一語之艷,令人魂絕”(王世貞語),但這“艷”,絕不如溫詞的“香而軟”,而是更具意趣。
過片兩句黃衫,隋唐時貴族少年所穿的黃色華貴服裝。《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唐明皇“以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后用黃衫指衣飾華麗姿容秀美的少年公子。這里身著黃衫的貴公子,騎著白馬,不是去游春,卻是“日日青樓下”去尋找自己的快樂。以“飛”字聯系“黃衫、白馬”,繳足了人的奔馳之狀。而“日日”二字又見人的奔馳之頻。
下片第三句是對上兩句的補充。這些貴公子花天酒地一番之后,醉眼惺忪,騎高高的白馬上,橫沖直撞,旁若無人。十里長街,花香柳媚,時當午刻,正是繁華熱鬧的時候。說“不逢人”,是從反面著筆,說明這公子哥目中無人,一切都不在乎。
結句寫一陣馬蹄聲沙沙踏過去后,“黃衫飛白馬”的影子遠去了,馬蹄掀起的塵土仍騰起空中。這時,正是中午,花開正紅,隨著塵土,也傳來陣陣花香。“香”與“塵”是給人以相反感觸的事物,但此刻,它們卻夾雜一起。“午香”與“暗塵”之間,用了一個“吹”字。“暗塵”不會送來“午香”,只有風可送來花香,說“吹”有“暗塵”揚起的意思。
這首詞的結構于寫景中寓有深意。李白《古風》之二十四“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寫豪貴人物招搖過市的情狀,只以“揚塵”一事點出,此詞結句擬之,而作者寓意,則藏而不露,更有“似盡而不盡”之妙。
詞牌簡介
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名,《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并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 所謂“菩薩蠻”,是波斯語Mussulman或其訛形Bussurman的譯音,意為教徒(穆斯林)。其調原出外來舞曲,輸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開元時人崔令欽所著《教坊記》中已有此曲名,可能這種舞隊前后不止一次輸入中國。為詞調中之最古者,屬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通篇兩句一韻,凡四易韻,前后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第一、二句即為七言仄句。第三句為仄起之五言句,換用平韻。第四句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為平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二句為仄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三、四句與前半第三四句同。情調由緊促轉低沉,歷來名作最多。作者 韋莊(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長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
作品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韻、 中平平仄平韻
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中平仄韻、 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平韻
可平可仄簡寫“中”
作者簡介
陳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子高,自號赤城居士。臨海(今屬浙江)人。少時隨父宦學四方,后僑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紹興(宋高宗年號,公元1131—1162年)中為敕令所刪定官,呂祉知建康府時,辟為右承事郎都督府準備差遣。為撰《東南防守利便》,上之朝廷,力主抗金。后呂祉遇害,克亦坐貶。其詞語言工麗,頗具花間詞韻味,風格近溫庭筠、韋莊。有《天臺集》,已佚,今存《赤城詞》。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2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出自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詞作《水調歌頭·游覽》。這首詞通過抒發一次春游的感受,表現了鄙棄世俗的清高。上片描繪溪山美麗的春景;下片描述主人公高蹈遺世之情態,大有放浪形骸之外的飄逸和瀟灑。全詞情景交融,緩緩道來,靜穆平和,俯仰自得,反映了詞人孤芳自賞、不肯媚世以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軼絕塵、游于物外的審美理想,雖然也流露了詞人徘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的矛盾心情,但仍不失豪縱之氣。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游覽
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作品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⑵瑤草:仙草。漢東方朔《東方大中集·與友人書》云:“不可使塵網名鞍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
⑶武陵溪:陶淵明《桃花源記》稱晉太元中武陵郡漁人入桃花源,所見洞中居民,生活恬靜而安逸,儼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凈、遠離塵囂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當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詩詞中又常和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遇仙女的傳說混雜在一起。
⑷枝:一作“花”。
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齋古今紅》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時詞手,多用此格。如魯直云:‘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蛻。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蓋效坡語也。”
⑹“紅露”句:化用唐代王維《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詩句。
⑺倚:依。一作“欹”。
⑻金徽:金飾的琴徽,用來定琴聲高下之節。這里指琴。
⑼謫仙:謫居人間的仙人。李白《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賀公(知章)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
⑽螺杯:用白色螺殼雕制而成的酒杯。
⑾靈芝:菌類植物。古人以為靈芝有駐顏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稱仙草。
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作品譯文
瑤草多么碧綠,春天來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無數桃花,花的上面有黃鸝。我想要穿過花叢尋找出路,卻走到了白云的深處,彩虹之巔展現浩氣。只怕花深處,露水濕了衣服。
坐著玉石,靠著玉枕,拿著金徽。被貶謫的仙人在哪里,沒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為了尋找靈芝仙草,不為表面繁華,長嘆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驅逐我回家。
創作背景
此詞為黃庭堅春行紀游之作。黃庭堅曾參加編寫《神宗實錄》,以文字譏笑神宗的治水措施,后來又被誣告為“幸災謗國”,因此他晚年兩次被貶官西南。此詩大約寫于作者晚年被貶謫時期。
作品鑒賞
此詞情景交融,詞人采用幻想的鏡頭,描寫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沖撞的人生觀,表現了他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不愿媚世求榮、與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開頭一句,詞人采用比興手法,熱情贊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里,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云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里,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紅露濕人衣”一句,是從王維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脫化而來,黃庭堅把“空翠”換成“紅露”,化用前人詩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下片繼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表面上是說李白不在了,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時人為知音,反而以古人為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我為靈芝仙草”兩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艷,大抵略同,故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煙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想象世界中構筑一個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于其中,并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詞牌簡介
水調歌頭,著名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作品格律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韻)。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韻)。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平仄可出入處頗多,須善掌握調配。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又中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最終死于宜州貶所。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3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浪淘沙·把酒祝東風》。此詞是作者與友人梅堯臣在洛陽城東舊地重游有感而作,詞中傷時惜別,抒發了人生聚散無常的感嘆。上片由現境而憶已過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樂;下片再由現境而思未來之境,含遺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現出對友誼的珍惜。全詞筆致疏放,婉麗雋永,含蘊深刻,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浪淘沙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作品注釋
⑴浪淘沙:詞牌名。
⑵把酒:端著酒杯。
⑶從容:留戀,不舍。
⑷紫陌:紫路。洛陽曾是東周、東漢的都城,據說當時曾用紫色土鋪路,故名。此指洛陽的道路。洛城:指洛陽。
⑸總是:大多是,都是。
⑹匆匆:形容時間匆促。
⑺“可惜”兩句: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作品譯文
端起酒杯向東方祈禱,請你再留些時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陽城東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們去年攜手同游的地方,我們游遍了姹紫嫣紅的花叢。
歡聚和離散都是這樣匆促,心中的遺恨卻無盡無窮。今年的花紅勝過去年,明年的花兒將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時將和誰相從?
創作背景
此詞為春日與友人在洛陽城東舊地同游有感而作。據詞意,在寫作此詞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東同游。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歐陽修至洛陽西京留守錢惟演幕做推官,與同僚尹洙和河南縣(治所就在洛陽)主簿梅堯臣等詩文唱和,相得甚歡,這年秋后,梅堯臣調河陽(治所在今河南孟縣南)主簿。次年(明道元年,1032年)春,曾再至洛陽,寫有《再至洛中寒食》和《依韻和歐陽永叔同游近郊》等詩。歐陽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間僅明道元年(1032年)春在洛陽,此詞當即此年所作。詞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堯臣。
作品鑒賞
此詞上片敘事,從游賞中的宴飲起筆。這里的新穎之處,是作者既未去寫酒筳之盛,也未去寫人們宴飲之樂,而是寫作者舉酒向東風祝禱:希望東風不要匆匆而去,能夠停留下來,參加他們的宴飲,一道游賞這大好春光。首二句詞語本于司空圖《酒泉子》“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從容”是兼風與人而言。對東風言,不僅是愛惜好風,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賞之意;對人而言,希望人們慢慢游賞,盡興方歸。“洛城東”揭出地點。洛陽公私園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陽名園記》專記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楊”和“東風”合看,可想見其暖風吹拂,翠柳飛舞,天氣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賞的好時候、好處所。所以末兩句說,都是過去攜手同游過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當時”就是下片的“去年”。“芳叢”說明此游主要是賞花。
下片是抒情。頭兩句就是重重的感嘆。“聚散苦匆匆”,是說本來就很難聚會,而剛剛會面,又要匆匆作別,這怎么不給人帶來無窮的悵恨呢!“此恨無窮”并不僅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說,在親人朋友之間聚散匆匆這種悵恨,從古到今,以至今后,永遠都沒有窮盡,都給人帶來莫大的痛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己矣!”(南朝梁江淹《別賦》)好友相逢,不能久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難受的'。這感嘆就是對友人深情厚意的表現。下面三句是從眼前所見之景來抒寫別情,也可以說是對上面的感嘆的具體說明。“今年花勝去年紅”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今年的花比去年開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鮮艷,當然希望同友人盡情觀賞。說“花勝去年紅”,足見作者去年曾同友人來觀賞過此花,此與上片“當時”相呼應,這里包含著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也說明此別已經一年,這次是久別重逢。聚會這么不容易,花又開得這么好,本來應當多多觀賞,然而友人就要離去,怎能不使人痛惜?這句寫的是鮮艷繁盛的景色,表現的卻是感傷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說的“以樂景寫哀”。末兩句更進一層:明年這花還將比今年開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兩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時,不知同誰再來共賞此花啊!再進一步說,明年自己也可能離開此地,更不知是誰來此賞花了。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立意與此詞相近,可以合看,不過,杜詩意在傷老,此詞則意在惜別。把別情熔鑄于賞花中,將三年的花加以比較,層層推進,以惜花寫惜別,構思新穎,富有詩意,是篇中的絕妙之筆。而別情之重,亦說明同友人的情誼之深。
清人馮煦謂歐陽修詞“疏雋開子瞻(蘇軾),深婉開少游(秦觀)”(《宋六十家詞選例言》)。此詞筆致疏放,婉麗雋永,近人俞陛云的評價正說明它兼具這兩方面的特色。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憶春的小詞。寫自己獨游洛陽城東郊,飲酒觀花時而產生的愿聚恐散的感情。這首詞為作者與友人春日在洛陽東郊舊地重游時有感而作,在時間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上片由現境而憶已過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樂。下片再由現境而思未來之境,含遺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現出對友誼的珍惜。“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將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較,融別情于賞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時的歡娛心情,而并非“今年”的花真的比“去年”更鮮艷,但由于是用樂景寫衷情,使詞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誠摯。上片回憶昔日歡聚洛陽,同游郊野之樂趣。下片寫惜別之情,感傷氣息濃重。結尾兩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更以今年花勝去年,預期“明年花更好”,映襯明年朋友聚散之難卜,不知與誰一道重來洛城游芳,更進一層地深化了這種人生聚散無常之感,然而,在人生聚散無常的傷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總能多少慰藉詞人悵惘失落的情懷,減輕了心頭的傷痛。故而詞人并無劇痛深哀,只是一種淡淡傷感而已。
詞牌說明
浪淘沙,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起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格律對照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說明: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4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出自北宋詞人晏幾道的作品《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此詞為描寫奏琴藝術的佳作之一。寫箏詞從箏曲所表現的內容寫到彈箏者的情態,描寫形象、細致、逼真。作者通過寫琴而寫奏琴人,特別突出感情的傳達,全詞表面贊美音樂,實為表達對撫琴人的贊嘆與理解,與白居易《琵琶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品原文
菩薩蠻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作品注釋
①弄:演奏樂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傳舜帝南巡蒼梧,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為題材寫成樂曲。
②十三弦:漢史游《急就篇》之三顏師古注:“箏,亦小瑟類也,本十二弦,今則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飛雁:古箏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稱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黛,青黑色的顏料。
作品譯文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彈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蕩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細膩地傳達出內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箏柱斜列著,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曲調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創作背景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尤喜樂府,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他不受世俗約束,生性高傲,不慕勢利,從不利用父勢或借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謀取功名。此詞借寫一個歌妓彈箏來表現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實則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愁緒。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托,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首先,用的是箏,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適合表現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向視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為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于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易使人產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
上闋后兩句點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義,并點出彈箏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箏曲轉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為一體,仿佛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凄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嘆。
詞牌簡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mán),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髻(jì),號稱菩薩蠻隊,當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于是《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后闕均兩仄韻轉兩平韻。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又: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
作品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作者簡介
晏幾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漢族,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5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出自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青門引·乍暖還輕冷》。此詞借景抒情,表達了詞人因為孤寂而觸景懷人的滿腔愁苦。上片寫詞人春日的感懷,從大處著眼,淡淡寫來,極盡沉痛哀傷索寞;下片寫清醒后的情懷,從細節落筆,語言奇特,含無限思緒。詞人調動多種身心感受,并且把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凄涼傷感的氛圍,把心中的情感表現得深沉含蓄,意味雋永。全詞構思別致,情景交融,含蓄宛轉,麗辭膩聲,表現出張詞的風格。
作品原文
青門引
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作品注釋
⑴青門引:詞牌名。
⑵中酒:喝醉。見《史記·樊噲傳》,亦見《漢書》,酒酣也,意即醉了。《漢書》顏師古注:“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中音竹仲反。“其說稍異。杜牧《睦州四韻》:”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與此詞意近。
⑶病:字承上”中酒“來,言酒病。
⑷畫角:古代軍隊中繪有彩色圖案的管樂器。
⑸那:為”奈何“之合音,讀平聲,亦讀上聲。
⑹秋千影:言秋千影,人影可知。蓋值寒食佳節,明月中有人在打秋千。一說秋千架的影兒被明月送過墻來,是懷人寂寞境界,亦通。但此處以動態結靜境,有人影似較好。薛能《寒食日題》:“夜半無燈還有睡,秋千懸在月明中。“這秋千也空著,卻與”隔墻送影“不同。
作品譯文
剛剛轉暖還帶著一絲寒意,凄風冷雨到傍晚方才消停。庭院寂寞且時節已近清明,因痛惜殘花借酒澆愁直到醉,這又是去年時種下的舊病。
樓頭畫角聲和風把我驚醒,夜已深重門閉鎖萬籟寂靜。更那堪忍受那溶溶的月光,隔墻有少女蕩秋千的清影。
作品鑒賞
南宋吳文英作詞,論者謂其善于表現銳敏尖新的感覺。其實早在北宋,張先已在這一藝術造詣上導其先路。這首小詞可以為證。
起筆二句,寫自己對春天氣候的感觸。短短一天里,天氣發生了頻繁的變化。乍暖,見得是由春寒忽然變暖。還字一轉,引出又一次變化;風雨忽來,輕冷襲人。雖說春天之冷,較冬日為輕,但這冷是緊接暖而來,所以格外容易感覺。輕寒的風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詞人感觸之敏銳,不但體現在對天氣變化的頻繁上,更體現在天氣每次變化的精確上。天暖之感為乍;天冷之感為輕;風雨之定為方。遣詞精細確切,都暗示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意蘊。大自然與人生常有相通之處。人們對自然現象變換的感觸,最容易暗暗引起對人事滄桑的悲傷。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說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也正是此意。庭軒一句,由天氣轉寫現境,并點出清明這一氣候變化多端的特定時節。如果說前兩句所寫種種感觸,還是屬于身體的感覺;那么,這寂寞之感就進而屬于內心的感受了。懷舊傷今,已見于言外。歇拍二句,層層逼出主題。春已遲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變遷,象喻著人事的滄桑,美好事物的破滅,種下了心靈的病根,此病無藥可治,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舉杯消愁愁更愁,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會加重心頭的愁恨。更使人感觸的是這樣的經驗已不是頭一遭。去年如此,今年又是如此。愁與年增,情何以堪。
換頭承醉酒之后而來。樓頭畫角風吹醒,兼寫兩種感覺。凄厲的角聲,輕冷的晚風,使酣醉的人清醒過來。黃蓼園云:角聲而曰風吹醒,醒字極尖刻。(《蓼園詞選》)實際上吹字也尖刻。角聲催醒不曰驚而以風吹之吹兼寫,這一吹字便溝通了角聲之驚耳與晚風之刺膚的不同感覺。醒,表現出角聲晚風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蘇醒的一剎那間反應,同時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傷心人在醒了的時候自是痛苦,入夜一句,即以現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的降臨,象征心情的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閉的`院門更象喻著不得開啟的心扉。結筆二句更指出重門也阻隔不了觸景傷懷。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千影子送過來。黃蓼園又云: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筆,極希微渺之致。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寫這一感觸,也深刻地表現詞人抑郁的心靈。那堪二字,揭示了結筆著重在為秋千影所觸動之懷。至于是不是所懷者竟與秋千有不解之緣,并未道破,這就愈增尾聲幽渺的意味。
總之,貫串這首詞的是雙管齊下描寫觸物與感懷。通過視覺、聽覺以至膚感等作種種敏銳尖新的描寫,暗示了人物多愁善感的心情。由于以層層感觸及暗示造境,故詞境層層翻進,終至極希微渺之致。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對這首詞的表現特征,作了相當準確的概括。
詞牌簡介
青門引,詞牌名之一,調見《樂府雅詞》及《天機余錦》詞。屬小令,雙調五十二字,上片五句,下片四句。
作品格律
中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仄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韻)。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中中平平仄(韻)。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張先之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來于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并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一名安陸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6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此詞通過對作者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全詞在結構上打破成規,前九句為一意,末一句另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寫得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種藝術手法體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獨創精神。
作品原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作品注釋
⑴破陣子:詞牌名。原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出自《破陣樂》。
⑵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縣)人。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結為摯友。其詞風格與辛詞相似。
⑶挑燈:把燈芯挑亮。看劍:抽出寶劍來細看。劉斧《青鎖高議》卷三載高言《干友人詩》:“男兒慷慨平生事,時復挑燈把劍看。”
⑷夢回:夢里遇見,說明下面描寫的戰場場景,不過是作者舊夢重溫。吹角連營: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角,軍中樂器,長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銅制成,外加彩繪.名目畫角。始僅直吹,后用以橫吹。其聲哀厲高亢,聞之使人振奮。
⑸八百里:牛名。《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韓愈《元和圣德詩》:“萬牛臠炙,萬甕行酒。”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云谿友議》卷下《雜嘲戲》條載李日新《題仙娥驛》詩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陳??饠古?頭。更有臺中牛肉炙,尚盤數臠紫光毬。”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賞給部下。麾下,部下。麾,軍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處泛指各種樂器。《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李商隱《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翻:演奏。塞外聲:指悲壯粗獷的戰歌
⑺沙場:戰場。秋:古代點兵用武,多在秋天。點兵:檢閱軍隊。
⑻“馬作”句: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良馬名,一種烈性快馬。《相馬經》:“馬白額入口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世語》:“劉備屯樊城,劉表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⑼“弓如”句:《南史·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霹靂,本是疾雷聲,此處比喻弓弦響聲之大。
⑽了卻:了結,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統一國家的大業,此特指恢復中原事。
⑾贏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憐:可惜。
作品譯文
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發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于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之時。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陳亮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后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這次他到鉛山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后辛棄疾寫《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寄給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作于這一時期。
《歷代詩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詞話》:“陳亮過稼軒,縱談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嚴重,恐為所忌,竊乘其廄馬以去。幼安賦《破陣子》詞寄之。”
作品鑒賞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也難以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當為“壯”也。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產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沒有誰“可憐”他。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斗準備、戰斗進行、戰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醉里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絕不是一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好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后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處,可以參看。
詞牌說明
破陣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陳旸《樂書》:“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秦王破陣樂》為唐開國時所創大型武舞曲,震驚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經時,有一國王曾詢及之。見所著《大唐西域記》。此雙調小令,當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為之,猶可想見激壯聲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
格律對照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沙場秋點兵。
中平中仄平。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可憐白發生!
中平中仄平。
說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中,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7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創作的一首詞《武陵春·春晚》,別名《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此詞上片極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極;下片則進一步表現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新穎藝術手法來表達悲愁之多。全詞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對故國故人的憂思,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揉造作之嫌,饒有特色。此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一的才女形象。
作品原文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作品注釋
⑴武陵春:詞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雙調小令。雙調四十八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這首詞為變格。
⑵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花已盡:《詞譜》、清萬樹《詞律》作“春已盡”。
⑶日晚:《花草粹編》作“日落”,《詞譜》、《詞匯》、清萬樹《詞律》作“日曉”。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國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宋賀鑄《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鸞腸易斷,寶勒空回。”
⑸淚先:《彤管遺編》、《彤管摘奇》作“淚珠”,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珠,誤”。《崇禎歷城縣志》作“欲淚先流”,誤刪“語”字。
⑹聞說:清葉申薌輯《天籟軒詞選》作“聞道”。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游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于金華城南,故曰“雙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勝志》:“雙溪,在(金華)城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經義烏西行入縣境,又匯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經石碕巖下,與南港會。南港源出縉云黃碧山,經永康、義烏入縣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繞屏山西北行,與東港會與城下,故名。”春尚好:明程明善輯《嘯余譜》作“春向好”。
⑺擬:準備、打算。也擬:也想、也打算。宋姜夔《點絳唇》:“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辛棄疾《摸魚兒》:“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輕舟”,《匯選歷代名賢詞府》、清陸昶《歷朝名媛詩詞》作“扁舟”。
⑻舴艋(zéměng):小舟也,見《玉篇》及《廣韻》。“舴艋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藝文類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麗過常。”唐張志和《漁夫》詞:“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又“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宋《金奩集·黃鐘宮·漁夫詞(十五首)》:“舴艋為家無姓名,胡蘆中有甕頭青。”元吳鎮《漁夫》詞:“舴艋為舟力幾多。江頭云雨半相和。”
⑼載:清萬樹《詞律》:“《詞統》、《詞匯》俱注‘載’字是襯,誤也。詞之前后結,多寡一字者頗多,何以見其為襯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盡許多愁’可證。沈選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從酒畔生”者,奇絕!案:‘流不盡’句,見趙師俠《武陵春·信豐揖翠閣》詞。趙師俠,又名師使,有《坦庵長短句》。”“載不動”句,宋鄭文寶《楊柳詞》:“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作品譯文
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里劃劃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于紹興五年三月。”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游擊金人于大儀鎮,敗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馬圖》序云:“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
作品鑒賞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采用了類似后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里,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于外形,下闋多偏重于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里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于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里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后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尚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游覽的人遂起出游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松,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游之興是一時所起,并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后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里,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里,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夸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讀者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于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周邦彥《望江南·游妓散》與此詞作法相同,可以類比。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共有特點。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后,似乎沒什么可寫了,但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閑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凄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抒情詩因為受著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詞牌說明
武陵春,此詞在《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類編草堂詩余》、《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文體明辨》、《古今名媛匯詩》、《詞的》、《嘯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歷城縣志》、《花鏡雋聲》、《見山亭古今詞選》、《詩余神髓》、《古今圖書集成》、《同情詞集選》題作“春晚”,《彤管遺編》、《彤管摘奇》、《名媛璣雋》題作“暮春”,《詞學筌蹄》題作“春暮”,《詞匯》題作“春曉”,《詞鵠》調作“武陵春第二體”。趙萬里輯《漱玉詞》云:“至正本《草堂詩余》前集上如夢令后接引此闋,不注撰人。玩意境頗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荊聚本、陳鐘秀本、楊金本《草堂詩余》前集卷上,此首俱無撰人,與至正本同),《古今斷腸詞選》卷二又誤以此首為馬洪所作。
格律對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注:○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8
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華燈,夜夜空相向。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蝶戀花·面旋落花風蕩漾》。這是一首閨怨詞。上闋寫春去愁生,全以迷離幽淡之景出之。下闋寫空室獨處,寂寞難禁。“屏山圍碧浪”,含不盡心潮;空向華燈、翠被,禁不住獨褰繡幌,極哀艷。最后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于艷麗處忽生清淡,自是歐公本色。
作品原文
蝶戀花
歐陽修
面旋落花風蕩漾。柳重煙深,雪絮飛來往。雨后輕寒猶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悵。
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華燈,夜夜空相向。寂寞起來褰繡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作品注釋
①褰:撩起。
作品譯文
面前落下的花瓣在微風中飛舞著。重重翠柳籠罩在縷縷水霧之中,柳絮象漫天飛雪。雨后仍感到微微的寒意,春天的愁緒加上微醉的酒意形成病中惆悵的情緒。
躺在床上從枕邊看去,青山象屏風圍繞著綠湖,周圍點綴這點點燈光,每天晚上只能眼看這景象。寂寞中起身來掀起窗紗,看見月亮正在花叢上緩緩移動。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上闋寫春去愁生,全以迷離幽淡之景出之。下闋寫空室獨處,寂寞難禁。“屏山圍碧浪”,含不盡心潮;空向華燈、翠被,禁不住獨褰繡幌,極哀艷。最后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于艷麗處忽生清淡,自是歐公本色。
詞牌簡介
《蝶戀花》,詞牌名之一,商調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鳳棲梧》、《卷珠簾》、《一籮金》。其詞牌始于宋。雙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蝶戀花》此詞牌作者一般以抒寫纏綿悱惻或抒寫心中愁的情感為多。雖有部分山水,但還是寄情于物的.表現。
作品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交游,以詩唱和。后入朝任館閣校勘,因指責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令、乾德縣令,又復任館閣校勘,進集賢校理、知諫院,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因事被貶滁州,又被貶揚州、潁州、開封府。后來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又出任樞密副使、參知事先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以“太子少師”退位,在潁州(今屬安徽阜陽)去世,謚號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是詩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9
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出自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采蓮令·月華收》。這是首別情詞,行者、送者交替間夾寫之,回環曲折,道盡離愁別苦。上闋寫明月欲沉,霜天欲曉,征客欲行,美人執手相送,一個“淚眼盈盈”,一個“不忍回顧”。下闋寫行人離去后的無限惆悵和無盡的思念,“翠娥”卻抱怨征客,只貪看旅途中的景色,不知我此時的離情別緒,心如刀割。舟中征客,此刻也正“回首”“重城”,表現出無限依戀的凄迷離苦。這種用誤會法加倍表達情人的離情別緒的方式,具有特殊的魅力。這是一篇“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離別佳作。
作品原文
采蓮令
柳永
月華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貪行色、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作品注釋
1、月華收:指月亮落下,天氣將曉。
2、臨歧:岔路口。此指臨別。
3、軋軋:象聲詞,門軸轉動的聲音。
4、爭忍:怎忍。
5、方寸:指心緒,心情。
6、脈脈:含情貌。
作品譯文
月亮已收起了光華,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將遠行西去的人,此時心情最苦。美人兒緊握著我的手,為了送我上分別的岔路,她把朱紅的大門軋軋地打開。千嬌百媚的臉龐、婀娜輕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著,沒有話,只流淚。我腸都要痛斷了,又怎么忍心回頭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葉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隨著水波去了。臨去前,我只顧準備走,行色匆匆,哪知離別的心緒,會萬般千種地襲來心頭呢!我只得心懷怨恨,含情脈脈,這滿腹的話又能對誰去說呢?待到我再回過頭去時,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颼颼的秋江上,唯見天外隱隱約約地有兩三株煙蒙蒙的遠樹而已。
作品賞析
柳永善寫羈旅行役之苦,但他與很多先前的詞人喜歡從女性的角度代言抒情不同的是,他總是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從不怕大膽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就使得他的詞作中主體形象更加鮮明。作者是一位善于鋪敘的高手,所以把女主人公的千嬌百媚,自己的滿腹離愁都寫得十分細致。
上片首二句寫明月欲沉,霜天欲曉,點出送別時間,“收”字精煉準確,以極冷靜的筆觸寫月色,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氛圍。下句有人、有景,點出離情最苦。后五句寫依依惜別之景:征客欲行,美人執手相送,一個“淚眼盈盈”,一個“爭忍回顧”,雙方無言,生動的動作描寫,烘托出離別的愁苦。上片尾句以反問作結,使離愁更為深沉。
下片寫征客乘舟離去的惆悵和思念。以出發前行色匆匆不曾有離愁之感,襯托別后突然涌上心頭的離情與相思之苦。由于想早日再見到心上人,因此離別之后小船“急槳凌波”而去,匆匆趕路,一路上柔腸百結,心緒萬端。回首處,離別時的重城已經消失在視線之外,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見兩三煙樹,使游子的心境更加蒼茫。自始至終,作品中都浮動著一個情感真摯的抒情主人公鮮明的形象。
這首送別詞,既表現了送行者的無限依戀,也抒寫了行人的感懷。把送別和別后相思的情景,層層鋪開。深刻細致地寫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結情,倍覺有情。全詞鋪敘展衍,層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轉。不僅情景“妙合”,而且寫景、抒情、敘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
作品評價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初點月收天曙之景色,次言客心臨別之凄楚。“翠娥”以下,皆送行人之情態。執手勞勞,開戶軋軋,無言有淚,記事既生動,寫情亦逼具。“斷腸”一句,寫盡兩面依依之情。
換頭,寫別后舟行之速。“萬般”兩句,寫別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遠景作收,筆力千鈞。上片之末言回顧,謂人。此則謂舟行已遠,不獨人不見,即城亦不見,但見煙樹隱隱而已。一顧再顧,總見步步留戀之深。屈子云:“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收處仿佛似之。
《唐宋詞鑒賞集》:況周頤《蕙風詞話》云:“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惟北宋詞人往往有之。”從這首詞的結句很可以看出這一特點,它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在這一點上,也可以說它“高處不減唐人”。
詞牌簡介
采蓮令,詞牌名之一。本詞牌雙調,又名《采蓮》,雙調九十一字。上下闋各八句,各四仄韻。以柳永《采蓮令》為正格。詞牌來源:按《宋史·樂志》,曲夏游幸,教坊所奏十八調曲,九曰《雙調采蓮》。今柳永《樂章集》有之,亦注“雙調”。《碧雞漫志》:“夾鐘商,俗呼雙調。”
作品格律
月華收,云淡霜天曙。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西征客、此時情苦。
中平仄、仄平平仄。
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
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貪行色、豈知離緒。
平平仄、中平平仄。
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仄平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仄。
特別提示:以柳永《采蓮令》為正格。上闋第三句、第六句均為“上三下四”句式。下闋第三句為“上三下四”句式。第五句為“上三下五”句式,第六句均為“上三下四”句式。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0
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訴衷情·眉意》。此詞抒寫一個女子的離愁別恨,通過描寫女子的生活片斷,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妝時的生活情景,展現了她痛苦與苦悶的內心世界。上片敘事,寫畫眉。第一句點明時間,第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畫眉圖;后二句寫女主人公因內心愁苦哀怨畫出的眉像遠山一樣淡然修長。下片抒情,寫蹙眉。首三句寫女主人公追憶往事,哀嘆芳年易逝,內心傷感;結尾三句描繪女主人公無限傷心、寸腸欲斷的情態。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
作品原文
訴衷情·眉意
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作品注釋
⑴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唐溫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⑵輕霜:薄霜,表明時節已是初秋。
⑶試梅妝:謂試著描畫梅花妝。梅妝,“梅花妝”的省稱。梅花妝是一種美妝,始于南朝宋壽陽公主。《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陽壽公主一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頭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日,三日后洗落。宮女奇異竟仿,今日梅妝是也。”
⑷緣:因為。離恨:因別離而產生的愁苦。南朝梁吳均《陌上桑》詩:“故人寧知此,離恨煎人腸。”
⑸遠山:指遠山眉。形容把眉毛畫得又細又長,有如水墨珈的遠山形狀。比喻離恨的深長。
⑹流芳:流逝的年華。
⑺斂(liǎn):收斂表情。
⑻顰(pín):皺眉,憂愁的樣子。
⑼斷人腸:悲痛之極,謂之斷腸。
作品譯文
清晨卷起結著清霜的幕簾,呵暖雙手試梳新式梅花妝。都因為內心有太多離愁別恨,所以把雙眉涂得像遠山那么長。
回想那如煙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更容易使人感傷。想唱歌又斂容,想歡笑眉頭卻緊皺,這日子最令人痛斷肝腸。
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政治生活中,剛勁正直,見義勇為,他的詩文和部分“雅詞”表現出其性格中的這個側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輕時的生活,則頗風流放任。因而也寫了一些帶“世俗之氣”的艷詞。這首《訴衷情》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這首詞是寫一個歌女的生活。其創作時間未詳。
作品鑒賞
這首詞抒寫女子的離愁別恨,用字并不多,幾個場景切換卻生動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詞以形傳神,詞人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描寫,繼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現出了女子內心的苦悶,對于逝水流年的追憶以及痛苦的生活經歷。
歐陽修的詞,和他的詩文風格是很不一樣的,說不上放蕩,但至少是放得開。所以他的詞中說男女之情,或寫兒女之態的不少,而且寫得很好,說明他其實并不是一個古板的人。題目叫“眉意”,就是以眉為題。古代女子化妝,畫眉是最重要的步驟之一,畫的花樣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蛾眉”為美麗女子的代稱。《詩經·衛風·碩人》中就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寫美人。屈原的《離騷》中,也已經有“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的詩句。后人詩文中就舉不勝舉了。
上片敘事,寫畫眉。“清晨簾幕卷輕霜”是環境描寫,冬日的早晨,寒氣襲人。“呵手試梅妝”,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圖畫:女主人公于冬日清晨臨鏡梳妝,呵氣溫暖著纖細的雙手,精心地在額上勾勒著梅花妝。“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雖然時間尚早,卻要起床梳妝,表現出日常生活的艱辛。“輕霜”,暗示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見女主人公的嬌怯,也體現出她迫于生計才如此辛苦。“試梅妝”,則突出她的秀慧俏麗。
后二句寫她內心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兒“故畫作遠山長”。古人有以山水喻別離的習慣,眉黛之長,象征水闊山長。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托名漢伶玄《飛燕外傳》就有“女弟合德入宮,為薄眉,號遠山黛”之句。此二句極有情致。女子畫了一個長眉,這是很正常的。唐明皇《好時光·寶髻偏宜宮樣》云:“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可見長眉是美的標志。眉毛畫作“遠山長”,也是平常的事。唐代張泌《妝樓記》說唐明皇避“安史之亂”逃到成都后,讓畫工作《十眉圖》,也就是十種眉毛的畫法。明代楊慎《丹鉛續錄·十眉圖》中重新總結了這些眉式的圖譜,計有鴛鴦眉、遠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卻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橫云眉、倒暈眉共十種。“遠山眉”就是其中一種。托名劉歆《西京雜記》卷二說“(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晏幾道《生查子·遠山眉黛長》說李師師“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可見“遠山眉”是很好看的',據說是一種淡淡的細長眉妝。這里,從歌女一番對鏡梳妝、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的凄苦孤獨和對愛情的渴望。詞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把眉畫作“遠山”,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都緣自有離恨”,把畫眉與思人聯系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寫蹙眉。上片說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傷”了。從舉止、容色中,詞人窺測女子有感傷的情緒,大概她正在思量著難追的往事,惋惜著易逝的芳年,內心傷感不已。此三句,極其成功地對女主人公進行了心理刻畫,僅用寥寥數語便便充分表現了她內心的痛楚和感傷。
結尾三句,以“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的情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女主人公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對于自身命運不能自主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在陪人歡笑上的凄苦和悲涼,把一個心有千千結而又不得不強顏歡笑的女子寫活了。由于她有感傷,觸處皆愁,所以欲歌之際,卻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她誠于中而形于外,人則見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態,最得知心者憐愛而為之魂銷,因魂銷乃至腸斷。末句“最斷人腸”隱含著作者的同情,語簡意深,十分傳神。
通覽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專制,充分體現了詞人的悲憫之心。歐陽修善于發現,用心去感受貧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詩詞反映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這正是此詞令讀者動情之處。
這首詞由于既有環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轉折,所以不僅情感真摯,而且耐人尋味。在詞中,作者筆下出現一位嬌柔羞澀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這些,都沒有作正面交待,卻從側面點撥,使讀者從她的梳妝、歌唇、顰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見詞人生活體驗和藝術功力之深。
詞牌說明
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唐溫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格律對照
清晨簾幕卷輕霜,⊙○⊙●●○△(韻),呵手試梅妝。
⊙●●○△(韻)。
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韻)。
思往事,惜流芳。
○●●,●○△(韻),易成傷。
●○△(韻)。
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韻)。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交游,以詩唱和。后入朝任館閣校勘,因指責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令、乾德縣令,又復任館閣校勘,進集賢校理、知諫院,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因事被貶滁州,又被貶揚州、潁州、開封府。后來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又出任樞密副使、參知事先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以“太子少師”退位,在潁州(今屬安徽阜陽)去世,謚號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
歐陽修是北宋詩的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1
游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出自北宋詞人柳永的一首詞《滿江紅·暮雨初收》。詞的上片分為兩段,前半段寫傍晚雨后蕭瑟之情,后半段寫漁人歸家之景,反抒詞人歸思之情;下片寫桐江一帶的奇山異水,引發詞人倦于游宦的心緒及渴望歸隱的愿望。整首詞抒發了詞人對游宦生涯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品原文
滿江紅
柳永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游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作品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調,有仄韻、平韻兩體,此詞為仄韻,為正體。《樂章集》注“仙呂調”,高栻詞注“南呂調”。格調沉郁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
⑵長川靜:長河一片平靜。川,指江河。征帆:遠行船上之帆。
⑶蓼煙:籠罩著蓼草的煙霧。蓼,水蓼,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
⑷葦風:吹拂蘆葦的風。蕭索:象聲詞,形容風聲。元稹《酬樂天雪中見寄》:“知君夜聽風蕭索,曉望林亭雪半糊。”
⑸幾許:有幾個。短艇:輕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詞人自謂。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廬縣北,即錢塘江中游自嚴州至桐廬一段的別稱。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彌漫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嚴陵灘:又名嚴灘、嚴陵瀨。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離開本國至他國謀求官職,謂之游宦,后泛指為當官而到處飄蕩。底事:何事,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約:與美麗的景色相約,引申為歸隱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麗的景色。
⑿歸去來:趕緊回去吧。陶潛著《歸去來兮辭》以抒歸隱之志,故后用“歸去來”為歸隱之典。仲宣:三國時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荊州劉表,未被重用,作《登樓賦》,以抒歸土懷鄉之情。后為曹操所重,從曹操西征張魯。
⒀從軍樂:即《從軍行》。王粲曾作《從軍行》五首,主要抒發行役之苦和思婦之情。
作品譯文
傍晚的落雨剛剛停止,桐江一片寂靜,遠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對面的島嶼上,水蓼稀疏霧靄寒涼,秋風吹拂蘆葦蕭索作響。多少漁人行駛著小船,卻只見船上的燈火飛快地回歸村落。對此令我思念起回歸的路程,對漂泊生活產生了厭倦而憂傷的情緒。
桐江景色美麗,霧靄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鷺和魚兒圍繞嚴陵瀨飛翔和跳躍。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無成,何況早就有歸隱云山泉石的心愿。回歸吧,羨慕淵明的躬耕田園,厭倦仲宣的從軍艱苦。
創作背景
詞上片言“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點明為六七月之景。詞下片寫“嚴陵灘”景色,說明此詞作于柳永赴睦州任官途經嚴陵灘之時,或者在睦州任上,時間應為景佑元年至二年(1034-1035)之間。詞中有“念回程”句,應為思念汴京之意,若如此,則此詞應作于景佑二年赴余杭縣上任時,至睦州已滿一年,又移任余杭,仕途蹭蹬,故而思念汴京。
作品鑒賞
柳永仕途蹭蹬,年屆五十,方才及第,游宦已倦,由此產生了歸隱思想。這首詞就是歸隱思想的流露,抒發了詞人對游宦生涯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詞一開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靜,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氣氛籠罩全篇。水蓼和蘆葦都是于秋天繁盛開花,可見時間是蕭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臨島嶼”二句,寫船傍島而停,岸上蓼葦,清煙疏淡,秋風瑟瑟。景色的凄涼與詞人心境的凄涼是統一的,含有無限哀情。這幾句寫傍晚泊船情景,以靜態描寫為主。至“幾許”以下,詞人筆調突然一揚,由靜態變為動態,寫漁人飛艇,燈火歸林,一幅動態的`畫面呈現在眼前,日暮歸家,溫暖、動人的生機騰然而起。這里以動景反襯上面的靜景,反使詞人所處的環境顯得更加靜寂。一個“飛”字和一個“盡”字,把漁人歸家的喜悅表現得極具神韻,又同時從反面引出“遣行客”、“傷漂泊”二句,漁人雙槳如飛,回家團聚,而詞人卻遠行在外,單棲獨宿,觸動歸思。整個上片分為兩段,前半段寫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間融合無隙,境界渾然。
詞的上片明確點出了“傷漂泊”的感情基調,下片則具體的寫出了“傷漂泊”的具體內涵。換頭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桐江好”六句,句短調促,對仗工整,語意連貫,一氣呵成,先寫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掃盡了昨夜的憂愁,桐江上空,晨霧濃密,碧波似染,峰巒如削,白鷺飛翔,魚蝦跳躍,生動美麗的景色使詞人心情歡娛。從感情線索上看,這里又是一揚。但因為詞人情緒總的基調是愁苦的,歡娛極為短暫,又很快進入低谷,“嚴陵灘”三字已埋下伏筆,這里以樂景寫哀,江山美好,魚鳥自由,漁人團聚,而詞人一年到頭都是四海為家,宦游成羈旅,于是“游宦區區成底事”之嘆自然從肺腑流出,詞人得出的結論是不值得,不如及早歸隱,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倫之樂。“云泉約”三字收繳上文,同時也啟發下文,具有開合之力,所以結語痛快地說“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用王粲《從軍樂》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柳永的這首詞抑揚有致的節奏中表現出激越的情緒,從泊舟寫到當時的心緒,再從憶舟行寫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脈絡清晰多變,感情愈演愈烈,讀來倍覺委婉曲折、蕩氣回腸。可見柳永不愧是一位書寫羈旅行役之苦的詞中高手。
這首詞當時在睦州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百姓喜愛。據北宋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記載“范文正公謫睦州,過嚴陵祠下。會吳俗歲祀,里巫迎神,但歌《滿江紅》,有‘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絕送神。’曰:‘漢包六合網英豪,一個冥鴻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臺爭似釣臺高?’吳俗至今歌之。”可見這首詞當時在睦州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百姓喜愛。
詞牌簡介
滿江紅,詞牌名之一,此調唐人名《上江虹》,以后改今名。《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郁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后片十句五平韻。 本調尚有異名作《念良游》《傷春曲》。
作品格律
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四仄韻,后句五仄韻,前闋五六句,后闋七八句要對仗。后闋三字四字也用對仗,此調例用入聲韻腳。具體如下: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 △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 △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2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出自宋代詞人錢惟演的暮年遣懷之作《玉樓春·城上風光鶯語亂》。
此詞以極其凄婉的筆觸,抒寫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傷。全詞上片傷春,下片寫人,詞中“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意象無不充滿絕望后的濃重感傷色彩,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的藝術特色。
作品原文
玉樓春
錢惟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時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作品注釋
⑴玉樓春:詞牌名。亦稱“木蘭花”。
⑵鶯語:黃鶯婉轉鳴叫好似低語。
⑶拍岸:拍打堤岸。
⑷鸞鏡:鏡子。古有“鸞睹鏡中影則悲”的說法,以后常把照人的鏡子稱為“鸞鏡”。朱顏:這里指年輕的時候。
⑸芳尊:盛滿美酒的酒杯,也指美酒。
作品譯文
城上春光明媚鶯啼燕囀,城下碧波蕩漾拍打堤岸。綠楊芳草幾時才會衰敗?我淚眼迷蒙愁腸寸斷。
人到晚年漸覺美好情懷在衰消,面對鸞鏡驚看紅顏已暗換。想當年曾因多病害怕舉杯,而如今卻唯恐酒杯不滿。
創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晚年謫遷漢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時所作。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引《侍兒小名錄》云:“錢思公(惟演)謫漢東日,撰《玉樓春》詞云云,每酒闌歌之則泣下。后閣有白發姬,乃鄧王(惟演父俶)歌鬟驚鴻也,遽言:‘先王將薨,預戒挽鐸中歌《木蘭花》(即《玉樓春》)引紼為送,今相公亦將亡乎?’果薨于隨州。鄧王舊曲,亦嘗有‘帝鄉煙雨鎖春愁,故國山川空淚眼’之句。”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崩,仁宗開始親政,即著力在朝廷廓清劉氏黨羽。與劉氏結為姻親胡錢惟演自然在劫難逃,同年九月,坐擅議宗廟罪平章事職務,貶崇信軍節度使,謫居漢東。緊接著,其子錢曖也罷官。不久,與錢氏有姻親生態關系的郭皇后被廢。這一切,都預示著他胡政治生命行將結束。這首詞正是作于此時,離錢惟演去世不到一年。
作品鑒賞
此詞寫得“詞極凄婉”,處處流露出一種垂暮之感。
詞在上片前兩句寫景,意思只是說,城頭上鶯語唧唧,風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線條勾勒春景,對于后面胡遣懷抒情反而有好處,因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賓奪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對景物描寫這樣處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這兩句是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描繪春景,這就給人以動的感覺。其次,又斟酌字句,使兩句中的聽覺與視覺形成對比,看的是風光、煙波之類,顯得抽象朦朧;聽的是鶯語、濤聲,顯得具體真切。這樣的描寫,正能體現出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并非著意賞春,而是一片春聲在侵擾著他,使他無計避春,從而更觸發了滿懷愁緒。況周頤在《惠風詞話》中有一段頗有見地的話:“詞過經意,其蔽也斧琢;過不經意,其蔽也褦襶。不經意而經意,易;經意而不經意,難。”錢惟演的這兩句正是進入了“經意而不經意”的境界。
下面兩句開始抒情,綠楊芳草年年生發,而我則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于言表。用芳草來比喻憂愁的詞作很多,如“芳草年年與恨長”(馮延巳《南鄉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些句子都江堰市比錢惟演的來得深婉,但同時又都沒有他來得凄婉。從表現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這兩句是由上面兩句對春色的描寫直接引發的,由景入情,并且突作“變徵之聲”,把詞推向高潮,中間的過渡是很自然的。
下面的前兩句仍是抒情,不這比上片更為細膩,“情懷漸覺成衰晚”,并不是虛寫,而是有著充實的內容。錢惟演宦海沉浮幾十年,能夠“官兼將相,階、勛、品皆第一”(見歐陽修《歸田錄》),靠的就是劉太后,因此,劉太后的死,對錢惟演確實是致命的一擊。一貶漢東,永無出頭之日,這對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錢惟演來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當時的情懷可想而知。“鸞鏡朱顏驚暗換”,亦徐干《室思》詩“郁結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來。人不能自見其面,說是鏡里面而始驚,亦頗入情。這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來感嘆老之已至,充滿了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
最后兩句是全詞的精粹,收得極有分量,使整首詞境界全出。用酒澆愁是一個用濫了的主題,但這是運用得卻頗出新意,原因正在于作者捕捉到對“芳尊”態度的前后變化,形成強烈對照,寫得直率。以全篇結構來看,這也是最精彩的一筆,使得整首詞由景入情,由粗及細,層層推進,最后“點睛”,形成所謂“警策句”,使整首詞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境。有人曾經把這兩句同宋祁的“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加以比較,認為寧祁的兩句更為委婉(見楊慎《詩品》)。這固然有些道理,但同時也要看到,這兩首詞所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宋祁是著意在賞春,盡管也流露出一點“人生易老”的感傷情緒。但整首詞的基調還是明快的。而錢惟演則是在因春傷情,整首詞所抒發的是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從這點說,兩者各得其妙。其實,詞寫得委婉也好,直露也好,關鍵在于一個“真”字。“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風詞話》卷一)這是極有見地的議論。
這首遣懷之作,在遣詞造句上卻未脫盡粉氣,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等,頗有幾分像“婦人之語”實際上它只是抒寫作者的政治失意的感傷而已,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一般特征。
詞牌簡介
木蘭花,詞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后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后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并于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后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作品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注:“中”為可平可仄。
作者簡介
錢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體骨干詩人。字希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越忠懿王錢俶第十四子。從俶歸宋,歷右神武將軍、太仆少卿、命直秘閣,預修《冊府元龜》,累遷工部尚書,拜樞密使,官終崇信軍節度使,博學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遺事》。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3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生查子·元夕》。詞的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宵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濕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
作品原文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作品注釋
1、元夜:元宵之夜。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自唐朝起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北宋時從十四到十六三
天,開宵禁,游燈街花市,通宵歌舞,盛況空前,也是年輕人蜜約幽會,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2、花市:民俗每年春時舉行的賣花、賞花的集市。
3、燈如晝:燈火像白天一樣。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載:“正月十五日元宵,……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由此可見當時元宵節的繁華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見:看見。
6、淚濕:一作“淚滿”。
7、春衫:年少時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輕時的自己。
作品譯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后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創作背景
此詞寫約會。或被認為是景祐三年(1036)詞人懷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楊氏夫人所作。
作品鑒賞
明代徐士俊認為,元曲中“稱絕”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來,可見其對這首《生查子》的贊譽之高。此詞言語淺近,情調哀婉,用“去年元夜”與“今年元夜”兩幅元夜圖景,展現相同節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視中的蒙太奇效果,將不同時空的場景貫穿起來,寫出一位女子悲戚的愛情故事。
上閿描繪“去年元夜時”女主人公與情郎同逛燈市的歡樂情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起首兩句寫去年元宵夜的盛況美景,大街上熱鬧非凡,夜晚的花燈通明,仿佛白晝般明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女主人公追憶與情郎月下約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間互訴衷情的溫馨幸福溢于紙上。從如晝燈市到月上柳梢,光線從明變暗,兩人約定的時間又是“黃昏”這一落日西斜、素來惹人愁思的時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會朝著悲劇發展。
下闋寫“今年元夜時”女主人公孤獨一人面對圓月花燈的情景。“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一年過去,眼前的景象與去年沒有兩樣,圓月仍然高掛夜空,花燈仍然明亮如晝,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時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無限相思之苦。之所以傷感,是因為“不見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戀人拋諸腦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頭。令人肝腸寸斷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淚、浸濕衣衫。“淚滿春衫袖”一句是點題句,將女主人公的情緒完全宣泄出來,飽含辛酸蘊藏無奈,更有無邊無際的苦痛。
此詞的`藝術構思近似于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全詞在字句上講求勻稱一致,有意錯綜穿插,它用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上四句與下四句分別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強烈的對比。上下闋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時”與“今年元夜時”,第二句“花市燈如晝”與“月與燈依舊”,兩兩相對,把“元夜”“燈”作了強調;而“人約黃昏后”與“不見去年人”,則是上闋第四句與下闋第三句交叉相對,雖是重疊了“人”字,卻從參差錯落中顯示了“人”的有無、去留的天差地別及感情上由歡愉轉入憂傷的大起大落,從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內心的起伏變化。
詞作通過主人公對去年今日的往事回憶,抒寫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詞的語言通俗,構思巧妙,上片寫去年,下片寫今日,重疊對應,回旋詠嘆,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風味。結尾“淚滿春衫袖”一句,則通過描寫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十分充分。全詞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今昔對比、撫今追昔的手法,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語言平淡,意味雋永,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和苦痛體驗,體現了真實、樸素與美的統一。語短情長,形象生動,又適于記誦,因此流傳限廣。
詞牌簡介
生查子,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名。調見《尊前集》。雙調,四十字,仄韻格,前后闋格式相同,各四句兩仄韻,上去通押。各家平仄頗多出入。上下闋各與作仄韻五言絕句相仿。單數句不是韻位,但末一字限用平聲,在雙數句用韻。始見韋應物詞。多抒發怨抑之情。“查”讀zhā。又名《楚云深》《相和柳》《晴色入青山》《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風月》《綠羅裙》等。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出生于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涪城區內),祖籍:江西永豐,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柳,歐,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歐陽修、蘇軾)。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又喜獎掖后進,蘇軾、蘇轍二兄弟、蘇洵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代表作有《醉翁亭記》。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4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出自宋代文學家晏殊的作品《玉樓春·春恨》。此詞描寫送別時依依難舍的心情和離別后無窮無盡的離愁,抒寫了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從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發出來的感慨。上片寫春景春恨,“樓頭殘夢”一聯,“五更鐘”“三月雨”言懷人之時、懷人之景,“殘夢”“離情”言懷人之情,二句屬對精工,情景交融。過片深進一層,從無情立筆,反襯出多情的惱人,并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為千萬縷。末二句總見多情之苦,妙在意思忠厚,無怨懟口角。全詞感情真摯,情調凄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展示出迷人的`藝術魅力。
作品原文
玉樓春
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作品注釋
1、玉樓春:詞牌名。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等。雙調五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2、長亭路:送別的路。長亭,古代驛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3、年少拋人:人被年少所拋棄,言人由年少變為年老。
4、殘夢:未做完的夢。
5、五更鐘、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時候。
6、一寸:指愁腸。還:已經。千萬縷:千絲萬縷,比喻離恨無窮。
作品譯文
在綠楊垂柳、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侶輕易地拋下我就登程遠去。樓頭的鐘聲驚醒了五更的殘夢,心頭的離愁就像灑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無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惱,一寸相思愁緒竟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地角再遠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懷人的愁思卻是無限綿長、沒有盡期啊。
創作背景
此詞為閨中人代言,述寫相思之情,創作時間未詳。據趙與時《賓退錄》卷一引《詩眼》云:“晏叔原見蒲傳正曰:‘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傳正曰:‘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豈非婦人語乎?’叔原曰:‘公謂年少為所歡乎,因公言,遂解得樂天詩兩句:“欲留所歡待富貴,富貴不來所歡去。”’傳正笑而悟。余按全篇云云,蓋真謂所歡者,與樂天‘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這是晏幾道為其父此詞“年少”語所作的無謂辯解。實際上,此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作品鑒賞
此詞抒寫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從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發出來的感慨。整首詞感情真摯,情調凄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作者抒發人生感慨時成功地使用了夸張手法,更增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上片首句寫景,時間是綠柳依依的春天,地點古道長亭,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兩人分別之處。“年少”句敘述臨行之際,閨女空自淚眼相看,無語凝咽,而“年少”的他卻輕易地棄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婦的“所歡”,也即“戀人”。“樓頭”兩句,把思婦的思念之意生動地描繪出來,從相反方面說明“拋人去”者的薄情。白晝逝去,黑夜降臨,她轉輾反側,很久之后才悠悠進入睡鄉,但很快就被五更鐘聲驚破了殘夢,使她重又陷入無邊的失望;窗外,飄灑著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帶著離愁紛紛落下。“殘夢”和“落花”這里都是用來曲折地抒發懷人之情,語言工致勻稱。
下片用反語,先以無情與多情作對比,繼而以具體比喻從反面來說明。“無情”兩句,用反語以加強語意。先說無情則無煩惱,因此多情還不如無情,從而反托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深衷:“一寸”指心,柳絲縷縷,拂水飄綿,最識離懷別苦。兩句意思是說,無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絲萬縷,蘊含著千愁萬恨。詞意來自李煜“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遙夜亭皋閑信步》)。末兩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盡頭,故云“有窮時”。然而,別離之后的相思之情,卻是無窮無盡的,正所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里通過比較來體現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對于那個薄幸年少,卻毫無埋怨之語。
此詞寫閨怨,頗具婉轉流利之致,詞中不事藻飾,沒有典故,除首兩句為敘述,其余幾句不論是用比喻,還是用反語,用夸張,都是通過白描手段反映思婦的心理活動,亦即難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詞牌簡介
木蘭花(玉樓春),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后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后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并于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后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作品格律
格一(仄韻換韻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格二(仄韻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作者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5
這首《絕句》是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絕句》全詩翻譯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絕句》原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賞析
這首絕句,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感覺。全詩詞中并無人的出現,比如第一句第二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都是遠處的情景,黃鸝,翠柳,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白鷺,青天,也是一種色差,給人一種很強的代入感。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種由遠及近的寫法,從窗外望去,山頂還有著白雪未曾消融,門前已有船只在漂泊。
寫春日景象,但是未言春,卻處處有春的存在,詩中無我,卻處處都是由我而觀出的景。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全詩詞意思及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1-24
木蘭花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1-24
古詩詞意思及賞析12-11
金縷衣古詩意思及賞析古詩詞09-16
清平樂村居古詩的意思及賞析古詩詞08-13
《關雎》的全詩及賞析01-16
古詩《詠柳》全詩的意思08-21
詠柳古詩的意思全解03-29
元宵詩詞賞析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