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的詩詞名句
有關古代的詩詞名句一
1、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
2、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
3、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晏幾道《鷓鴣天三首其二》
4、凄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6、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陳叔達《自君之出矣》
7、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二首其一》
8、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溫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9、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戴叔倫《相思曲》
10、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廷筠《楊柳枝》
11、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結發為夫妻》
12、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鵲踏枝》
13、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晏殊《山亭柳贈歌者》
14、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1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16、人如風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彥《玉樓春》
17、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8、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
19、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韋莊《應天長》
20、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聶勝瓊《鷓鴣天》
21、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辛棄疾《鷓鴣天》
22、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有寄》
23、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曹雪芹《枉凝眉》
24、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25、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26、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相思二首其一》
27、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張先《千秋歲》
28、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知不知。——先秦《越人歌》
29、獸爐沈水煙,翠沼殘花片,一行行寫入相思傳。——張可久《塞鴻秋》
30、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31、休言半紙無多重,萬斛離愁盡耐擔。——陳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32、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33、瘦影自憐秋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馮小青《怨》
34、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曹雪芹《紅樓夢引子》
35、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李冠《蝶戀花》
36、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
37、一見傾心愛無悔,為卿癡狂為卿醉。怎奈佳人本無意,我心已死墜輪回。
3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39、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
40、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一》
有關古代的詩詞名句二
1、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9、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杜甫《石壕吏》
1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2、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1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15、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16、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17、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18、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溫庭筠《夢江南》
19、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0、寧做流浪漢,不做亡國奴。——豐子愷
2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2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2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24、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2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