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詞
杜甫的詩詞1
1、春望
杜甫〔唐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唐代〕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此詩作者抒發的情懷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也表達了作者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杜甫的詩詞2
村夜
[唐] 杜甫
蕭蕭風色暮,江頭人不行。村舂雨外急,鄰火夜深明。
胡羯何多難,漁樵寄此生。中原有兄弟,萬里正含情。
【鶴注】詩云多難,蓋指安史也。當是上元元年浣花作。是年十一月,史思明遣田承嗣將兵徇淮西,王同芝將兵徇陳,許敬江將兵徇兗鄆,薛鄂將兵徇曹州。若在二年,則段子璋反,李矣奔成都,不應詩皆不及而及安史也。
風色蕭蕭暮①,江頭人不行。村春雨外急②,鄰火夜深明③。胡羯何多難④,樵漁寄此生⑤。中原有兄弟,萬里正含情⑥。
(上四,村夜之景。下四,村夜感懷。著急,暮所聞。火明,夜所見。趙云:此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杜臆》:身得所安,而思家更甚,故曰“正含情。”)
①吳邁遠詩“春城起風色。”②《周禮》有春人。③梁簡文帝詩:“甘泉烽火夜深明。”④《詩》:“未堪家多難。”⑤《南史》:宋武帝時見二小龍附翼,漁樵山澤,同侶或亦睹焉。劉孝威詩:“散步懷漁樵。”孔魚和詩:“水鄉訪松石,蘭澤侶漁樵。”⑥王粲詩:“含情欲待誰。”
-----------仇兆鰲 《杜詩詳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詞3
久客
[唐] 杜甫
羈旅知交態,淹留見俗情。衰顏聊自哂,小吏最相輕。
去國哀王粲,傷時哭賈生。狐貍何足道,豺虎正縱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詞4
原詩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賞析
此詩是杜甫飄泊西南時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書寫作花驚定。他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東川節度副使段子璋謀反,花敬定前去平叛,斬殺段子璋后將其首級親自擲獻給崔光遠。隨后,花敬定率部奏凱而旋。當時,杜甫有關寫花敬定的詩歌還有一首七言古詩《戲作花卿歌》,較詳細地描寫了這次平叛。在那首詩中,杜甫稱花敬定為猛將,并說“學語小兒知姓名”,可見花敬定當時在成都的影響。卿,是古代對男子的敬稱,也作夫妻之間或朋友之間的愛稱。在這里,無論是敬稱或愛稱,都是杜甫出于對花敬定的尊重。從詩的題目看,花敬定應該算作杜甫的朋友。
錦城,又稱錦官城,古為主管織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錦城的另一層含義是景物華美的城邑。在此代指成都。絲管,是指代兩種樂器。絲,指可彈奏的弦樂器;管,指可吹奏的管樂器,如蕭、笛之類。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此指各種樂曲相互糅和,和諧動聽。“半入江風半入云”,字面的解釋是,一半樂聲隨江風飄蕩,一半樂聲升入云霄。這里是寫詩,是詩人的想象,當然不是科學的`計量。音樂無形,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是詩人在此借助于風和云,將抽象的音樂描繪得有形有色,似乎能讓人看得見。前兩句寫音樂之美,是實寫。但這里須指出的是,實寫與虛寫,只是相對而言。如果第二句與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實寫,第二句屬虛寫。如果將前兩句合起來,再與后兩句相比較,三四兩句為虛寫,一二句全成了實寫。從這一點來看,對詩的表現方式的看法就如同中醫辨證論治一樣,須具體問題具休分析。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首詩用反問作結,極贊音樂之美。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會有,而人間極難聽到,詩人通過夸張,使詩意得以升華到一個暫新的高度,給人以無限暇想。
對于這首詩,千百年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生于杜甫之后數百年的明代楊慎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僭的意思是超越本分。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地位在下者不得冒用地位在上者的名義、禮儀或器物,如果冒用了就是僭越,必須治罪。大約楊慎臆定花卿僭用了皇帝禮樂,杜甫寫詩來諷刺他。另一種觀點則以為杜甫只是贊美樂曲之妙,并無嘲諷之意。不少學者即持此說。筆者也認為此詩之意即屬后者。這首詩是一篇贈言,就是杜甫與花敬定分別時寫給對方的話。我們可以就此詩作一下延伸,花敬定平叛之后,肯定興奮異常,一些社會名流前去為其祝捷,花敬定歡喜不盡,盛情款待。在宴會上除了唱酒吃肉外,再奏一些音樂,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從“贈”和“卿”兩個字都不能認定此為譏諷之作。哪有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以后,再費盡心機寫一首名傳千古的諷刺佳作!這于理于情都說不通!是否楊慎將“天上”誤認作“天子”了也很難說。
詩人這樣寫,只是為了夸張。正如大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藝增》中所云:“譽人不增其美,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聽者不愜于心。”夸張是詩人的慣用手法,杜甫曾在詩中多次運用,如贊譽章彝為“指揮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贊譽蘇渙詩時更是極盡夸張之能事,如讀蘇詩的感覺是“乾坤幾反復”,“勝食齋房芝”,“余喜發卻變,白間生黑絲”等等。在贊譽李白時不僅用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而且夸他“斗酒詩百篇”。別的不說,但說“李白斗酒詩百篇”就夠夸張了。李白說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又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好了,如果杜甫是寫實的話,李白一天該寫多少詩?一生又該是多少呢?因此,楊慎所說杜甫用詩諷刺花卿之事,純屬臆斷。我們只把這首《贈花卿》當作贊美音樂的妙詩來讀就行了。
杜甫的詩詞5
1、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為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唐代〕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長滿花朵的枝條被壓得低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著花枝翩翩起舞。從這里,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些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著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杜甫的詩詞6
山寺
[唐] 杜甫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鶴注】
此詩乾元二年在秦州作。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①,鸚鵡啄金桃②。亂水通人過③。懸崖置屋牢④。上方重閣晚⑤,百里見秋毫。
(山寺,記勝游也。首二總提。石竹、金桃,此山園之物。麝香自眠,鸚鵡皆啄,可見殘僧之少矣。牢屋、重閣,乃野寺之房。涉水登崖,上方遠見,又知細路之高矣。此詩分承互應,脈理精密如此。
趙汸云:鸚鵡二句,本狀寺之荒蕪,以秦隴所產禽獸花木言之,語反精麗。《圖經》:閣道鶯旋,上下千余丈者,即“山園細路高”也。其山下水,縱橫可涉音,即“亂水通人過”也。又《玉堂閑話》云:麥積山,梯空架險而上,其間千房萬室,懸空躡虛。即“懸崖置屋牢”也。又云:高檻可以眺望,虛窗可以來風。即“百里見纖毫”也。殘僧少,言余僧無幾也。殘與少有別。)
①嵇康《養生論》:“麝食柏而香。”《本草》:麝香形似麝,常食柏葉得香。《西陽雜俎》:衛公云:蜀中石竹有碧花。
②禰衡《鸚鵡賦》:“命虞人于隴坻。”知鸚鵡為隴右所產者。《唐·西域傳》:康者,一曰薩未鞬,亦曰颯末建。貞觀時歲入貢金桃、銀桃,詔令植苑中。
【鶴注】
崇仁饒焯景仲與余言:嘗見武林有金桃,色如杏,七八月熟。因知《東都事略》所記外國進金桃、銀桃種,即此也。
③《爾雅·釋水》:“正絕流曰亂。”《詩》:“涉渭為亂。”鮑照詩:“懸裝亂水區。”陶潛《桃花源序》:“舍船往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④何遜詩:“懸崖抱奇崛。”
⑤【邵注】上方謂僧之方丈,在山頂也。《維 摩 詰 經》:“升于上方。”《漢書·翼奉傳》:“上方之情樂也。”孟康注:“上方,謂北與東也。陽氣所萌生,故曰上方。”崔湜詩:“升攀重閣迥。”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詞7
1、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2、石壕吏
杜甫〔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出門看一作:出看門)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時間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墻逃走,到事后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并頗為緊張。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環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杜甫的詩詞8
西山三首(即岷山,捍阻羌夷,全蜀巨障)
[唐]杜甫
彝界荒山頂,蕃州積雪邊。筑城依白帝,轉粟上青天。
蜀將分旗鼓,羌兵助井泉。西戎背和好,殺氣日相纏。
辛苦三城戍,長防萬里秋。煙塵侵火井,雨雪閉松州。
風動將軍幕,天寒使者裘。漫山賊營壘,回首得無憂。
子弟猶深入,關城未解圍。蠶崖鐵馬瘦,灌口米船稀。
辯士安邊策,元戎決勝威。今朝烏鵲喜,欲報凱歌歸。
【鶴注】
此廣德元年,松州被圍時作。
【盧注】《圖經》云:岷山巉絕崛立,捍阻羌夷,全蜀依為巨屏。
夷界荒山頂,蕃州積雪邊①。筑城依白帝②,轉粟上青天③。蜀將分旗鼓,羌兵助鎧鋌④。西南背和好,殺氣日相纏⑤。
(此章記西山時事。首聯言地之逼,次聯言守之難,三聯言戰之急,未聯言戰之急,末聯言戰之故。荒山頂,望可見。雪嶺邊,近易侵也。依白帝,擬其高。上青天,狀其險。蜀將,會討之師。羌兵,服屬之夷。背和尚殺,故須同仇以敵愾。《杜臆》:筑城、轉粟,見謀國者之失算。高適諫之不聽,則有分其過者矣。)
①【錢箋】《元和郡縣志》:岷山,即汶山,南去青城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見成都。山頂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為之洪溢,即隴之南首也。李宗諤《圖經》:維州,南界江城,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高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井底,一面孤峰,三面臨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沖。②黃希曰:白帝,西方之帝也,舊引夔州白帝城,非是。③《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高適《請減三城戍兵疏》:“平戎以西數城,邈若窮山之巔,蹊隧險絕,運糧于束馬之路,坐甲于無人之鄉。”④公《東西兩川說》:仍使羌兵各系其部落。鎧,頭盔。鋋,小矛。⑤蔡琰《笳曲》:殺氣朝朝沖塞門。
其二
辛苦三城戍,長防萬里秋。煙塵侵火井,雨雪閉松州①。風動將軍幕,天寒使者裘②。漫山賊營壘,回首得無憂。(次章記松州之圍。上四敘寇邊之事,下四嘆安邊無策。戍卒防秋,而犯邊者屢至。侵火井,彼深入矣。閉松州,此被圍矣。行軍遣使,和戰兩疲,賊壘漫山,長驅莫遏也。
①鶴曰:《唐志》:火井在邛州,有火井縣。《九域志》云:有火井在蓬州。蓬與果、巴州為鄰,而邛與雅州為鄰,雅去羈縻羅巖州不滿三百里,此當指邛而言。松、維二州,唐屬西川,自廣德元年后吐蕃復置行州,以首領為刺史司馬矣。②蔡邕樂府:“海水知天寒。”
其三
子弟猶深入①,關城未解圍。蠶崖鐵馬瘦,灌口米船稀②。辯士安邊策③,..元戎決勝威④。今朝烏鵲喜⑤,欲報凱歌歸⑥。
(三章,憂松州將陷也。上四言時勢之危,下四望和戰有成。鐵馬瘦,米船稀,見兵疲糧盡矣。軍幕、使裘,戰和無益,而猶云辯士、元戎者,蓋思兩者之中,得一以濟,庶可卻敵而凱旋耳。
①公《東西兩川說》:兼差堪戰子弟向二萬人,足以備邊守險。②《寰宇記》:蠶崖關在導江縣西北四十七里。《寰宇記》:灌口鎮在導江縣西六十里。《方輿勝覽》:淳熙五年,胡元質奏曰:唐之季年,吐蕃入寇,必入黎文。南詔入寇,必入沈黎。吐蕃、南詔合入寇,必出灌口。沈、黎兩州去成都尚千里,關隘阻足以限隔。惟灌口一路,去成都止百里,又皆平陸,朝發夕至。威、茂兩州即灌口之蔽障。希曰:《唐志》:彭州導江縣有蠶崖關。《寰宇記》:灌口山,在西嶺有天彭關。又云:有灌口鎮在彭州九隴縣,然則蠶崖、灌口蓋在彭州也。庾信賦:“陶侃空爭米船,顧榮虛搖羽扇。”
杜甫的詩詞9
堂成
[唐] 杜甫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底來到成都,在百花潭北、萬里橋邊營建一所草堂。經過兩三個月時間,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這詩便是那時所作。
詩以“草堂”為題,寫的主要是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堂用白茅蓋成,背向城郭,鄰近錦江,座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從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蔥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從環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間四句寫草堂本身之景,通過自然景色的描寫,把自己歷盡兵燹之后新居初定時的生活和心情,細致而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榿林礙日”、“籠竹和煙”,寫出草堂的清幽。它隱在叢林修篁深處,透不進強烈的陽光,好象有一層漠漠輕煙籠罩著。“吟風葉”,“滴露梢”,是“葉吟風”,“梢滴露”的倒文。說“吟”,說“滴”,則聲響極微。連這微細的聲響都能察覺出,可見詩人生活得多么的寧靜;他領略、欣賞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烏飛燕語,各有深情。“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乳燕定新巢”,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這兩句“蓋因烏飛燕語而類己之攜雛卜居,其樂與之相似。此比也,亦興也”。詩人正是以自己的歡欣,來體會禽鳥的動態的。在這之前,他象那“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烏鵲一樣,帶著孩子們奔波于關隴之間,后來才飄流到這里。草堂營成,不但一家人有了個安身之處,連禽鳥也都各得其所。那么,翔集的飛烏,營巢的燕子,不正是與自己同其喜悅,莫逆于心嗎?在寫景狀物的詩句中往往寓有比興之意,這是杜詩的特點之一。然而杜甫之卜居草堂,畢竟不同于陶淵明之歸隱田園,杜甫為了避亂才來到成都,他初來成都時,就懷著“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鳥雀各夜歸,中原杳茫茫”(《成都府》)的羈旅之思;直到后來,他還是說:“此身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因而草堂的營建,對他只不過是顛沛流離的辛苦途程中息肩之地,而終非投老之鄉。從這個意義來說,盡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寧靜喜悅的.心情中,總不免有彷徨憂傷之感。“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這種復雜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狀態,通過“暫止飛烏”的“暫”字微微地透露了出來。
尾聯“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有兩層涵意。揚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著地理上的聯系。杜甫在浣花草堂吟詩作賦,幽靜而落寞的生活,有些和左思《詠史》詩里說的“寂寂揚子宅,門無卿相輿”的情況相類似。揚雄曾閉門著書,寫他那模擬《周易》的《太玄》,草玄堂因而得名。當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寄給他的詩說:“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草《玄》今已畢,此后更何言?”(《贈杜二拾遺》)就拿他和揚雄草《玄》相比;可是他的答復卻是:“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贈》)這詩說草堂不能比擬揚雄宅,也是表示自己并沒有象揚雄那樣,寫《太玄》之類的鴻篇巨著。這意思是可以從上述答高適詩里得到印證的。此其一。揚雄在《解嘲》里,高自標榜,說自己閉門草《玄》,闡明圣賢之道,無意于富貴功名。實際上,他之所以寫這篇《解嘲》,正是發泄宦途不得意的憤懣之情。而杜甫只不過把這草堂作為避亂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揚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懶于發那《解嘲》式的牢騷了。這是第二層意思。
詩從草堂營成說起;中間寫景,用“語燕新巢”作為過脈;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點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錯比揚雄宅”的“宅”遙相呼應。關合之妙,不見痕跡。
(馬茂元)
依黃鶴編在上元元年。
背郭堂成蔭白茅①,緣江路熟俯青郊②。榿林礙日吟風葉③,籠竹和煙滴露梢④。暫止飛鳥將數子⑤,頻來語燕定新巢⑥。旁人錯比揚雄宅⑦,懶惰無心作《解嘲》⑧。
(詩家因事立題,便須就題命意。此拈堂成為題,則賦堂之外,不得旁及矣。起聯,言堂之規制面勢。中四,記竹木之佳,禽鳥之適,則堂成后景物備矣。末借揚雄自況,以終所賦之意。一起一結,自相照應,此通篇章法也。背郭成堂,緣江熟路,四字本相對,將堂成路熟倒轉,則上半句變化矣。林礙目,葉吟風,竹和煙,露滴梢,六字本相對,將風葉露梢倒轉,則下半句變化矣。)
①《詩》:“白茅菅兮。”《漢書注》:白屋,謂以白茅覆屋。②謝朓詩:“結軫青郊路。”榿木,注見前章。③庾肩吾詩:“疏林不礙日,涸浦暫通潮。”王勃詩:“野花常捧露,山葉自吟風。”④黃山谷曰:籠竹,蜀人名大竹云。蔡氏曰:蜀有竹名籠籦。【朱注】竹有數種,節間客八九寸者曰籠竹,一尺者曰苦竹,弱梢垂地者曰釣絲竹。⑤古樂府:“烏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樹間。”《通鑒·晉安帝紀》:魏王珪,畋于白登山,見熊將數子。顏師古曰:“將,率領也。”⑥唐太宗詩:“新巢封古樹。”⑦左思詩:“寂寂揚雄宅,門無卿相輿。”《寰宇記》:子云宅,在華陽縣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陶潛詩:“懶惰故無匹。”⑧《揚雄傳》: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雄方草《太玄》,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號曰《解嘲》。王嗣奭曰:此章與《卜居》相發,前詩寫溪前外景,此詩寫堂前內景;前景是天然自有者,此景則人工所致者,乃《卜居》、《堂成》之別也。
羅大經曰:詩莫尚乎興。興者,因物感觸,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非若比賦之直言其事也。故興多兼比賦,比賦不兼興,古詩皆然。今以杜陵詩言之,《發潭州》云:“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蓋因飛花語燕,傷人情之薄,言運客留人,止有燕與花耳。此賦也,亦興也。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賦而非興矣。《堂成》云:“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蓋因鳥飛燕語,而喜己之攜雛卜居,其樂與之相似。此比也,亦興也。若“鴻雁影來聯峽內,脊令飛急到沙頭”,則比而非興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詞10
贈韋七贊善
[唐]杜甫
鄉里衣冠不乏賢,杜陵韋曲未央前。爾家最近魁三象,
時論同歸尺五天。北走關山開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煙。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歸范蠡船。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詞11
1、登高
杜甫〔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郁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涌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2、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同: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的詩詞12
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3、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4、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5、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6、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8、朱門九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9、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
10、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杜甫的詩詞13
絕句
唐.杜甫
其一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其二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鴛鴦睡在沙上。
其三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波浩蕩,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郁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詩詞14
1、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后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于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后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杜甫的詩詞15
晚
[唐] 杜甫
杖藜尋晚巷,炙背近墻暄。人見幽居僻,吾知拙養尊。
朝廷問府主,耕稼學山村。歸翼飛棲定,寒燈亦閉門。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詞】相關文章:
《江漢》杜甫的詩詞01-01
《白帝》_杜甫的詩詞01-06
《鷗》_杜甫的詩詞12-30
《初冬》_杜甫的詩詞12-27
《龍門》杜甫的詩詞12-28
《可嘆》杜甫的詩詞12-29
《江漢》_杜甫的詩詞12-31
杜甫的詩詞名句11-08
關于杜甫詩詞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