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王粲<七哀詩>

時間:2023-11-29 07:14:37 詩詞名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粲<七哀詩>

  七哀詩(其一)

  作者: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鑒賞:

  本詩選自《王侍中集》。“七哀”,表示哀思之多,是當時的樂府新題。王粲有《七哀詩》三首,非同時所作。此為其中的第一首,為他前往荊州避難,離開長安之時所作。當時長安正遭到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縱兵作亂,“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三國志·魏書》)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的情景。

  詩的開篇四句,詩人憤慨地指出西京長安的社會秩序已經亂得毫無法紀,李傕、郭氾等亂軍就像豺虎一樣給人民制造禍患。在這種情況下,詩人不得不再次離開中原,前往荊州托身。“中國”,指當時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委身”,寄身,托身;“適”,往。接下兩句寫離開時送別的情景:親戚對著我悲傷,朋友們追著拽著,依依難舍。以上六句寫出了離開西京的原因,前往何地和離別的情景,充滿著憤慨悲哀。

  以下八句寫出門路上所見:“出門”兩句泛寫出門路上所見。詩人沒有看到別的,而只見到白花花的人骨遮蓋著平原土地,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軍閥混戰殺人之多。詩人的憤怒之情,不言而喻。接下由泛寫平原景狀,轉而集中寫一婦人。這個在路上的婦人,把抱著的孩子丟棄在野草之中,聽到孩子的哭聲禁不住回過頭去看,看后流著眼淚獨自走了再不回來。詩人寫出婦人丟棄孩子,又不忍心回頭看孩子,最后又忍心走開的復雜心理過程,顯示她丟棄孩子是迫不得已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就是這個婦人說出的不得已的苦衷:自己還不知死在哪里,母子兩人怎么能夠兩相保全?詩人通過這個場面的描寫,揭露了在軍閥混戰下民不聊生的現實。

  后面六句由所見轉寫所感。詩人聽了婦人的話十分不忍,只得驅馬離開,向南登上埋葬漢文帝的霸陵高地,回首遙望長安,深深領會了《下泉》詩的作者思念賢明君主的心情,不由得嘆息傷心不已。“下泉”是《詩經?曹風》篇名,舊說《下泉》是曹人思念賢明君主的詩。這里詩人說領會《下泉》,實際是懷念太平盛世的文景之治,希望有文帝那樣賢明的君主來治理天下。

  本詩敘述離京赴荊途中的所見所感,反映了人民在戰爭中流離轉徙,饑餓死亡的悲慘情景,揭露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本詩主要藝術特點:

  1、敘事有序,敘中有情。頭兩句先交代全詩的背景,也就是詩人離京避難和所見慘象的來由,接著引出詩人離京送別的場景,由離京又寫出途中所見的悲慘景象,最后由景到情,以“南登”四句慨嘆當時朝政的衰敗,回應篇首,并透露出詩人對明君盛世的向往。在敘述中詩人帶有強烈的情感,開篇兩句,語即憤慨;接下四句雖寫離別,而悲戀之情充溢;寫出門所見更是悲憤不已,故“不忍聽”。從個人流離之痛,看到人民流離之痛,而又從政治高度表現了對衰敗朝政的哀痛和對明君盛世的向往,從而使此詩具有較強的思想性。

  2、用白描手法寫所見。詩人在詩中展現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悲慘圖景,同時集中描寫了一個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的事件,真實而生動地表現了軍閥戰爭的殘暴和人民的苦難,給讀者留下了驚心怵目的印象,顯示了此詩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

【王粲<七哀詩>】相關文章:

高三日記<<日記里的爸爸>>04-17

王粲《登樓賦》欣賞05-14

小學四年級作文:<<豬八戒吃西瓜>>后傳08-06

奇才王粲文言文翻譯03-01

王粲《登樓賦》原文譯文及賞析10-20

《<論語>禮樂思想新探》閱讀理解題09-16

冰心的現代詩《哀詞》及散文09-14

《七諫·哀命》原文09-06

詩王白居易的生平介紹11-0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5g | 欧美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 | 亚洲国语中文字幕理论片 |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 视频一区二四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