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

時間:2021-09-26 09:15:21 詩詞名句 我要投稿

「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朗誦詩歌,熟讀成誦,領略古體詩的韻律之美。

  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3.積累優美的詩句,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庭中有奇樹》和《龜雖壽》。

  2.結合相關背景,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庭中有奇樹

  一、激趣導入

  南朝梁一位文學批評家曾這樣評《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這句話說明《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運用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樹》。

  (板書:庭中有奇樹)

  【設計意圖】由古代批評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讀通,感知詩歌內容

  1.讀順字音節奏

  師范讀《庭中有奇樹》,同桌互讀,感知古體詩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師進一步指導閱讀:

  語氣:誦讀時應有一種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詩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諧整齊;全詩壓“i”韻,韻腳有“滋”“思”“之”“時”,朗讀時要重讀韻腳。另外,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音時間,這樣整體的韻律感就出來了。

  2.讀懂詩歌大意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并質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預設

  這是一首表現思婦憶遠的閨怨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前四句描寫環境,描繪出庭中繁花似錦的景象。后四句抒發情感,描繪出了一幅孤寂賞花圖,表達了主人公對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讀出意境畫面

  師:閱讀要讀出情味,邊讀邊體味,邊體味邊想象,嘗試還原詩句呈現的畫面,想象主人公當時的情態。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感知古體詩的韻律和節奏,讀出情味。同時初步感知詩作內容,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鋪墊。

  三、品讀,揣摩詩歌之意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詩歌前兩句寫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預設

  描寫庭院中的奇樹,抓住其葉、花等景物。“綠葉發華滋”中的“滋”為繁盛的意思,寫出葉綠花盛的景象,描繪了一幅春日花盛圖。

  設問2:第三、四句寫主人公,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預設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遠人。一個“思”字,可謂詩眼。深閨中的女子面對這繁花似錦的景象,忍不住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詩歌的主旨——對遠行人的思念。

  設問3:“馨香盈懷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預設

  一個“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濃。如此香郁的花朵本應愉悅地欣賞,但此時思念之人卻在遠方,使這愉悅之情變淡了,更襯托出悲涼、孤寂之情。

  設問4:“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中的“此物”指什么?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這樣美的花為什么“何足貴”?顯然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試想,女子執花在手,無語凝佇,任花香盈袖,愁緒百結,終無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雖美,卻不能相贈,有何可貴?不過更增思念之苦罷了。表達了主人公長期盼歸又寄情無望而產生的憂愁之情。

  師小結: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通篇不離“奇樹”,篇幅雖短,卻有千回百折之態,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設計意圖】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析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詩情。同時,引導學生品析詩歌的藝術手法,體會詩歌的妙處。

  【板書設計】

  龜雖壽

  一、讀通,感知詩歌內容

  1.讀順字音節奏

  (1)教師范讀《龜雖壽》,同桌互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2)自由誦讀,抽查朗讀。

  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指導閱讀。

  節奏:四言詩,有規律的短暫停頓(二二節拍)。為了突出語意或情感,要讀出詩中較大的停頓(層與層之間)。

  重音:表達思想感情的詞語,如“志在千里”“壯心不已”要重讀。

  語氣:語氣高亢激越,應讀出積極、樂觀、豁達的感覺。

  2.讀懂詩歌大意

  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說說傳達了詩人怎樣的觀念。

  預設

  詩人告訴我們,不必羨慕神龜的長壽、神蛇的通靈,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簡單地“活著”,而在于奮發有為。

  【設計意圖】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與文本對話,進一步感知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引發共鳴,為下文理解詩人情志做鋪墊。

  二、品讀,讀出詩歌之美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前四句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預設

  選取了神龜、騰蛇兩種意象。以神龜和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

  設問2:賞析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預設

  這四句是千古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蘊含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驥”自比,用比興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設問3:如何理解詩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內涵?

  預設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說壽命長短,并不只是被動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悅,就可以益壽延年。說明人通過正確的方法,是可以健體強身,可以取得相對“永年”即長壽的。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的豪邁氣概。

  師補充:這里,曹操所說的“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設問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是什么意思?

  預設

  這兩句的意思是“真是幸運極了,我唱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愿”。這八個字常見于樂府四言詩形式性的結尾,是按樂章尾聲的格式,應配樂的需要所加上去的(樂府詩是用來唱的),與詩意并無必然關聯。

  設問5: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試品析。

  預設

  比興。詩歌前四句托物起興,興中有理,以神龜和騰蛇起興,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

  比喻,照應。詩歌中間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習氣,以老馬為喻,抒發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驥伏櫪”又相呼應,“壯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則互相映照。

  師小結:“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時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夠經得起歷史的千淘萬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定會流芳百世。什么時代都需要昂揚向上的情懷,什么時候都需要積極樂觀的信念,讓我們滿懷信心,懷著昂揚的斗志,努力學習,為將來建功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吧。

  【設計意圖】通過品讀,引領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及藝術手法。采用問題引領,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板書設計】

  龜雖壽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贈從弟》(其二)和《梁甫行》,繼續領略古體詩的韻律之美。

  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3.積累優美的詩句,激發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贈從弟(其二)

  一、知人論世,了解作者背景

  課件出示:

  劉楨(?—217),字公干,東平寧陽(今屬山東)人,東漢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于世,今有《劉公干集》。

  【設計意圖】朗誦詩歌,讓學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讀通,感知詩作內容

  1.讀順字音節奏

  (1)教師范讀《贈從弟》,同桌互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2)自由誦讀,抽查朗讀。

  通過抽查朗讀,發現問題,教師進一步指導閱讀。

  預設

  斷句:五言古詩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兩種節拍。

  押韻:本詩閱讀時要注意平聲韻要拖長音,如“松”“風”;仄聲韻要急促而短,如“盛”“勁”“正”等。

  語氣:詩歌贊揚松柏凌寒的氣魄,因而朗讀時應讀出堅定的語氣。

  (3)學生按照指導再讀詩作,進一步體會詩作閱讀的語氣和節奏。

  2.讀懂詩歌大意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并質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設計意圖】詩歌雖然為古體詩,但通俗易懂。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感知內容,理解詩人寫作意圖,為下面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三、品讀,揣摩詩人之意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從內容來看,寫了什么?

  預設

  從弟即堂弟。題目的意思是寫詩慰勉堂弟,寫的內容是松柏樹。

  設問2:詩中的松柏樹有什么特點?

  預設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別修飾“盛”和“勁”兩字,突出的是風“大”和松“勁”,展現了松柏聳拔而起、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

  設問3:本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卻描寫了松柏這種景物,你認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這屬于哪種寫法?

  預設

  目的是借青松剛勁挺拔的外形和不畏嚴寒、凌風傲雪的大無畏精神,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并以此來勉勵堂弟要像青松一樣保持堅貞本色,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峻挺拔,傲骨錚錚。這屬于托物言志的寫法。

  設問4:品析詩歌第一、二句疊詞“亭亭”“瑟瑟”的妙處。

  預設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模擬刺骨的寒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通過對比,以風的肅殺襯托松的高潔。

  設問5: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預設

  作者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品質,以此勉勵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設問6:詩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還運用何種寫作手法?試簡要說明。

  預設

  第三、四句用了襯托(或對比)手法。

  用谷中風的迅疾兇猛襯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師小結: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本詩中,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詩意和韻味。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問題的引領,抓住字詞句,引導學生深入詩歌文本,品析詩歌情韻,讀出詩味。

  【板書設計】

  贈從弟(其二)

  梁甫行

  一、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課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魏詩人,曹操之子,封陳王,死后謚“思”,故世稱“陳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詩善文。其詩內容廣泛,形式優美,思想深刻,鍾嶸稱其“骨氣奇高,辭采華茂”(《詩品》)。特別是他的五言詩,代表了當時詩歌最高成就,對后世五言詩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作有《白馬篇》《七步詩》等。

  二、誦讀,感知詩歌韻律

  1.題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詩歌的一種文體。“梁甫行”原為挽歌,在這里曹植用舊題描寫海邊人民貧苦的生活,為貧苦民眾寫挽歌。

  2.讀順字音節奏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庭中有奇樹》和《贈從弟》(其二),從體裁上來說,這三首詩都是五言古詩,因而其節奏的劃分應該是一致的,那么這首詩應該是怎樣的節拍呢?

  生:二三拍。

  師:其實,同學們可以根據注音,來把握詩歌的頓挫,也就是要學會區分平仄。

  課件出示:

  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平聲和緩,仄聲短促。

  師:懂得了劃分節奏和頓挫,還要讀準語氣。這一首詩描繪的是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學們說說看,這首詩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調來讀?

  預設

  沉緩、低沉。

  師:請同學們再讀詩歌,體會語氣語調。

  3.讀懂詩詞大意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歌的主要意思。(學生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預設

  反映了海邊農村殘破、荒涼的景象,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設計意圖】“三分詩七分讀”,學生反復誦讀,與文本對話,感知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讀出情味,為理解詩歌情感做鋪墊。

  三、品讀詩歌,含英咀華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曹植在海邊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預設

  民不聊生,破敗荒涼。其中,“寄身”三句,從生活環境、生活艱難和居住環境三個方面實寫“邊海民”的悲慘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過著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剝,巢息穴居,所以說“象禽獸”;他們不敢出來,怕被人發現、抓走,每天就鉆在山林里邊,所以說“行止依林阻”。一個“依”字把難民們的實際活動和恐懼心理都表現出來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過對狐貍、兔子的描寫,側面描繪出海邊貧民家庭條件的惡劣以及家園的破敗。全詩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使海邊貧民悲慘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

  設問2:詩中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

  預設

  詩人用“劇哉邊海民”一句,總括海邊貧民的艱苦生活,點出了全詩的中心。“劇哉”是這首詩的“詩眼”,下面具體艱苦的生活由此而展開,起到了提挈全詩的作用。詩人面對海邊貧民的痛苦生活,感慨萬端,用“劇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出來。

  設問3:“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預設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以對偶的句式,從自然現象寫起,既渲染了氣氛,又為正面描寫海邊貧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了烘托作用。

  設問4:試簡要分析作品寫法上的藝術特色。

  預設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運用白描、直敘的寫法,不作雕飾,語言自然質樸。在展現海邊貧民生活的時候,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涉江采芙蓉》教學設計04-08

統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07-17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4課《走進紐約》教學稿05-17

初中語文作文課教學設計范文11-29

魯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落葉》教學設計范文09-01

語文版初中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復習教學設計05-17

八年級上冊語文《臺階》教學設計12-19

八年級語文上冊《老王》教學設計12-17

八年級上冊語文《老王》教學設計12-16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911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另类国码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一 |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