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欣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欣賞古詩詞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欣賞古詩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欣賞古詩詞 1
談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出自于宋朝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全詩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后一句詩的意思是:不能一下子看清廬山的全貌,只因我身處廬山之中。表達了“當事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欣賞古詩詞 2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詞更是文學藝術的魁寶。好的詩詞意境深遠,幽香怡人,閱讀古詩詞讓我們體會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和文化修養。《語文課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也是近年來古代詩詞鑒賞題在各地中考試卷中以不同形式紛紛出現,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詩詞賞析是個極其廣泛的話題,中考詩詞復習第二課應該依據各地中考古詩詞鑒賞試題類型確定為景物描繪、意境體驗、作者情感三個方面,以景物描繪作為重點,以意境體驗作為難點,采用以重點突破難點的方式進行。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情”和“景”的關系,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達,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階段所選89首課內外古詩詞絕大部分選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復習重點放在了“景物的描繪與概括”上,也嘗試通過景物的分析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詩歌鑒賞之路,以“景物分析”為重點帶動難點——“意境體驗”的突破。在整節復習課的過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強調共性。
以“如何欣賞一幅畫”帶動學生欣賞古詩詞。學生第一遍閱讀詩詞,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詩中具體景物特征和詩人的思想情感,卻可以直接感受到詩人用文字描繪的景物的冷暖色調。因此,復習中把冷暖兩色調作為大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這也是簡化詩歌鑒賞的第一步。
冷暖色調的界定取決于詩人所選取的借以抒發情懷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們鑒賞古詩的重要環節。帶領學生由初步感知進入詩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景物畫面是近年來中考試題中出題頻率較高的題型,其分值與高考熱點題型“給定語句自選角度欣賞”分值相當。復習中,列舉到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范例,意在讓學生抓個體景物掌握形容詞在描繪畫面中的使用,列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意在讓學生在描繪畫面時注意季節詞,色彩詞及填加動態詞的適用,再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鞏固訓練。
中考試題中除對景物描繪的考查外,還涉及到畫面特點的概括能力的考查,這一環節的訓練仍建立在冷暖色調前提下進行規律性的歸納,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群體景物組成的畫面特點。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特點概括: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稱之為“孤煙”,它寫出了景物的單調,而一個“直”又體現出它的勁拔和堅毅之美。“落日”給人以傷感,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蒼茫的感受。整個畫面給人雄偉之感,詩中景物畫面特點即可概括為“雄渾壯闊的大漠黃昏落日圖”。教師給學生分析后,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概括畫面特點的語句的構成特點,輔之以其他詩詞的訓練,爭取讓學生充分掌握這種結構的語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規訓練,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結束后應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復習環節中群體景物特征的概括與意境的體驗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學生在冷暖色調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潛在意識在感受著畫面,所以在設想中將“意境體驗”作為第三個復習環節。意境是詩歌賞析中最難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將詩詞作以內容上的細致劃分之后,再給學生傳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體驗上花費的時間多,學生對此理解卻如同霧里看花。在本節復習中,此環節仍是難點,但不作為詳細部分,只需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即畫面概括的群體景物特征即可作為意境去理解,等于給學生體驗意境的一個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體的詩詞作口頭練習即可。
在描繪畫面和概括畫面的重點訓練中,學生感受畫面已有潛在的情感意識,課堂第四個環節——“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調為前提,以具體詩歌為例,歸納出冷暖色調下作者通常帶有的情感,如:愉悅、歡快、贊美、興奮、思念、惜別、悲涼、哀傷、惆悵等等。期間,劉禹錫的《揚州處逢席上見贈》、李白的《行路難》都屬于兩色調,學生體會其情感時也要從兩色調入手作為特例分析。這一環節的復習要強調中考試題中體會作者情感的簡答題的注意事項,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簡答為:“詩人看到泰山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美景的興奮激動的心情。”
欣賞古詩詞 3
再談“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句詩是出自于唐朝作者王維的《鳥鳴澗》,全詩是: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后一句詩意思是:月亮出來了,驚醒了正在棲息的小鳥,山澗中時不時地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
這首詩寫于安定統一的盛唐時期,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的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首。在這首詩中,讀者可以欣賞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山中春景的喜愛。
欣賞古詩詞 4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
誰人能見千里寒山中的花兒?誰人曾聞流水與花兒淙淙私語?誰人肯顧花開花落的生離死別?
攢足了勁,滿溢著欣喜的花骨朵兒終于在某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綻放了容顏。她擷了一片葉,聽聞自己的鼻息,卻以一種處變不驚的高傲姿態立于山中水前。沒有人聲僅存月影,她卻也孤芳自賞落得滿心歡喜。
楚天千里清秋。秋風凌厲吹拂,過草變色,趨木葉脫。風塵滿面的花兒搖搖欲墜,饒是風韻猶存也抵不過秋風無情了。鮮艷之色褪盡,芳香之氣漸銷。殘花飄落水中,陷進泥里,被流水攜至萬里,抑或是化作春泥護花。不覺悲涼,只留安詳,像是一生忙碌終于人土為安。
一切景色都落入這澗戶之中。無人語,無人問。流水自流,纖革自纖,花兒自開自落,不奢想人人眼簾,被捧上天,只在澗戶靜靜地演繹著最美的獨角戲。
且開,且落。一生靜好。
這是生命最美的姿態。
欣賞古詩詞 5
『空吟一曲桃花賦』
驀然,輕寒。
春水,淺溢。
恍若,你從千古的詩文里走來。一層胭脂一株春,一路香艷,一路裊娜。
詩里詩外,天上人間。你仿佛千古書香的女子,舉眼紅塵,風光一片寂寞。
隔花流水,憶當年,岸夾桃花香。春去花落,嘆今日,誰道歸路長。
今宵,煙雨成空,離情幾許。
素手執筆,淡暈錦書。寥寥點墨,寂寂無香。
伊念十里桃花香,春風幾時拂面來。奈何,嘆嘆嘆,一闕冷香小令訴與誰?
風景如塵,芳華殤逝,兩兩相忘,終成陌路。
夜深,心付瑤臺。凝一縷前塵的眺望,卻如何單薄了今生的咫尺。若景繁華,惟逐流一朵緋紅,于千年的詩書中淺唱低吟。
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墨染一縷暗香魂』
雪影,疏枝。
暗香,浮動。
一支紅燭,一錦詞箋,一對相偎的壁人。
聽窗外花吹雪情意綿綿,賞燭下花間詞暖香幽幽。君輕吟,多情只為一枝,如梅堅定。
詩詞余香裊裊,鴛鴦醉臥珠簾。一脈錦色,一夢傾城。
倏爾,西風愁起,不堪夢回。
萬里春盡,只留昨日落花獨飲輕嘆。一彎惆悵清似水,幾念月色涼如愁。
暮去朝來,情系千里。只道:人世悲歡一夢,如何得作雙成。
獨坐閨中,緊閉門扉,將堂前初綻清歡的一枝梅花安放于枕前,伴著那夜清雅的詩書,守著寂寞,惜君歸來。
微月詠寒笛,夢里又逢春。那雙瞳眸灼灼,仿佛那夜纏綿悱惻的燭光,婆娑幾縷月色,蕩漾一懷柔情。
試問,他朝時光兜轉,你我是否能回歸原點?
然,君已且行且遠。
悵望中,依稀又聞君語娟娟,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說。
『花影一簾清幽夢』
盛夏,薄暮。
花語,無眠。
仰望蒼穹,遙思秋水。一個回眸,便濕了滿簾的煙雨。
永遠記得那株玫瑰被雨淋濕的容顏,一朝冷雨,花色全無,亂紅迷眼,幾縷暗殤。
仿佛現在才明白,那只是一朵哀傷。盛放著,卻如同邂逅的只是一場一個人的落寞。
如許嫵媚,朦朧情韻,也不過是一夜空蒙,獨留香霧空繞月。
云水無邊,綺情無際。聽誰在哀嘆,我的花蕊惹了千年的塵埃。
輕折花枝守一處時光,將一縷幽香夾進書頁,等待,紅妝褪去媚色,風干一生葬花的心思。
那一頁,有你喜歡的詩文。你說,那首詩有著清麗的姿色,仿若你眼里的我。
花落墨隱,舊夢隨風。一場地老天荒,終究,將我遺忘。曲終,無人再憶起。
空嘆花事了,凝佇相思中。
欣賞古詩詞 6
騁目龍光捧玉蜍,
井參牛斗盡歸廬。
桂枝折取心徒負,
塵海浮沉人近疏。
從道危帆揚彼岸,
何由短櫓摒詩書?
蘭亭闊契情常在,
伴爾銜觴痛飲舒。
注:
騁目――放眼向遠處望去。
龍光――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斗二星分野之間有紫氣照射,雷煥對張華說:這是寶劍精氣上徹于天。張華命雷煥掘地尋覓到兩把名劍,即干將。莫邪二劍后化為雙龍。“龍光”即后化為龍的寶劍之光。這里指寶劍霜光烘托圓月。
井。shēn參牛。斗。—二十八宿之星名。
闊契—聚散。有久別重逢之意。
玉蜍—月亮的代稱。
附:《中秋吟》原玉
遙看行云洗玉蜍,
星光點點入田廬。
相思一樹心涼透,
聚散三秋人漸疏。
不解愁腸空置酒,
難為游子漫翻書。
可憐多少月明夜,
獨飲清風獨自舒。
欣賞古詩詞 7
當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來時,嚴肅的冬爺爺只好帶著寒冷和冰雪去別的地方了。春姑娘的到來使空氣變得濕潤,清新,甜滋滋的,不甘寂寞的春風伴隨著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將冬日的蕭條洗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生機勃勃、如詩如畫的卷面,真是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裝束淡于畫,游春人在畫中行啊!
簇擁著早春清新的陽光,我踏上了尋春之路,走在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田間小路上,看著那些已經抽出嫩芽、快速脫掉冬日里的破舊衣服,而穿上嫵媚的短裙的柳樹姑娘,正對著湖面梳理著她們柔軟的秀發,有一種“當窗理云鬢”感覺,讓我不禁想起唐朝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不光柳樹這樣迫不及待,還有許許多多的花兒也爭先恐后的開放了,她們好像害怕晚一點開放就會不夠漂亮,不夠妖嬈,她們拼命著吸取著水分,沐浴著陽光,努力地長高,都想讓自己成為花中的女王,真是“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走到小湖邊,春水如翡翠一樣,那么綠,那么美,“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馬上飛入我的腦海,真的是“春來江水綠如藍”啊!還有許多歸來的鳥兒,站在湖邊的樹枝上歡快的唱著“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
多么生動的一副畫面,讓我分不出是在現實中還是在畫中!好似畫中題著孟浩然的“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的詩句。春風輕輕吹拂著“畫中”的一切,有“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的感覺。看!湖水波光粼粼,柳樹隨風飄曳,鳥兒的叫聲漸傳漸遠……給人一種“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感觸。一夜醒來,春風伴隨著春雨,無聲無息的來到了人間,滋潤著大地,滋潤著心田……在我們都未發覺的情況下,灑下了“細如絲而貴如油”的雨水,不愧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伴著美妙的春天,欣賞著文人墨客筆下那膾炙人口的佳句,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欣賞古詩詞 8
晝夜樂·冬
朝代:元代 作者:趙顯宏
原文:
風送梅花過小橋,飄飄。飄飄地亂舞瓊瑤,水面上流將去了。覷絕似落英無消耗,似那人水遠山遙,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見他來到!
佳人,佳人多命薄!今遭,難逃。難逃他粉悴煙憔,直恁般魚沉雁杳!誰承望拆散了鸞鳳交,空教人夢斷魂勞。心癢難揉,心癢難揉。盼不得雞兒叫。
譯文:
美人啊美人,真是薄命。這一回,真難擺脫,難擺卻那花容月貌憔悴消瘦。這樣音訊全無魚沉雁杳。活生生拆散了鸞鳳的情交,白白地讓人魂牽夢繞。心癢癢倍受煎熬,心癢癢備受煎熬,只盼著雄雞早早啼叫報曉。
注釋:
⑴瓊瑤:形容雪花白如美玉。
⑵覷艷:望斷,極目望去。落英:落花。消耗:消息,音訊。
⑶粉悴煙憔:意為懶施粉脂,形容憔悴。
⑷直恁般:就這樣。
⑸鸞鳳交:比喻夫婦、情侶的友誼。
作者簡介:
趙顯宏,[元](約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字不詳,號學村,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與孫周卿同時。工散曲,所作有和李伯瞻的殿前歡四支,今猶存。
欣賞古詩詞 9
什么是詩?《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也就是說,詩是個人情志的表達與抒發。中國是詩歌的泱泱大國,從春秋到現代,成千上萬的優秀詩人,創作了無數名篇佳句,成為文化天空的亮麗風景,也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有力紐帶。中國人自古就重視學習詩歌,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孔子提倡學詩,首先看重詩能起到潛移默化地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作用;人們喜歡詩,則因為詩短小精致,聲韻和諧,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辭采之美,誦讀起來,余音裊裊,猶弦在耳,給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與情操陶冶。引導孩子從幼年開始讀詩,是提高人們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
本書以詩話形式撰寫。什么是詩話?古代將評論名家名詩、記敘詩人軼事、講解詩歌法則、輯錄詩學典實的書文,統稱為詩話。
“詩話”一詞始見于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僅宋代就有蘇軾的《東坡詩話錄》、陳師道的《后山詩話》、陸游的《山陰詩話》等。元、明、清三代,詩話著作更層出不窮,著名的有袁枚的《隨園詩話》、趙翼的《甌北詩話》、王夫之的《姜齋詩話》,以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這些詩話,大都自出機杼,抒發個人的見解與心得,多視角地展示詩歌創作的各種特質,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成為賞析與研究古詩的重要參閱資料。本書在前人詩話的基礎上,依據時代特點與當今的閱讀需求,談個人習讀古詩的一些心得體會。
筆者希望在這套書中,自己像一個導游,陪同讀者朋友們,一起行進在中國三千余年風光旖旎的詩歌旅程中,去體察先祖的審美與情感,去感受中國古代詩歌無與倫比的魅力,故名之為《古詩行旅》。
這套書的編寫以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在全民讀書的熱潮中,努力營造習讀古詩的氛圍。以突出古詩文化內涵為特色,打造一個習讀古詩、提升文化素養的平臺,為青年學生和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實用的古詩認知和欣賞讀本。
本書按歷史朝代分編“詩經”“楚辭”“漢詩”“魏晉南北朝詩”“唐詩”“宋遼金詩”“元明詩”“清詩”八個模塊,共選編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時代文化特色的近700首廣為流傳的著名詩篇,讀后可以從中窺見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面貌和獨有特色。
本書的編寫,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擺脫學究氣,增強趣味性,拉近古詩與現代生活的距離。書中每一歷史朝代的詩選部分,都編有“概述”,對一個時代的詩歌發展及特色做概貌介紹;對一些有深遠影響的詩人,從作品篇日的選擇與編排上,體現詩人的“人生軌跡線”,沿著這條線逐步深入地了解詩人的人生、人品、人格及其詩作。
對古詩的賞析,主要側重兩個方面。一是知人論世。每一首成功的詩,都是“在心為志(感情),發言為詩”,都是有所感而發,不是附庸風雅,更不是無病呻吟,因而要讀懂一首詩,先要了解詩人這個人,以及詩人所生活的時代,知其人論其世,才能準確把握詩的內涵。二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即側熏解析不同詩人不同的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王維的恬淡、李商隱的隱深、蘇軾的瀟灑、陸游的率真等,都帶有時代與個人思想感情的印痕,與他們的詩所寫的內容高度統一。了解這些,方知所謂風格,實際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內化與升華。
我終生從事教師職業,教過中學,又教過大學,我了解學生和詩歌愛好者對古典詩歌的學習需求,也了解他們欣賞古詩的興奮點與存在的困難。因此本書的編寫多運用讀者容易接受的聊天方式釋詞解句,領悟詩意,賞析詩境,將一些不易懂的寓意內涵陳述于事例中,同讀者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讀懂每首詩,也享受每首詩。希望本書能對讀者古詩閱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有所助益。能否如愿,還有待讀者批評。
欣賞古詩詞 10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用于向命運挑戰,不屈服,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被譽為“詩仙”。生性浪漫曠達,豪放不羈。
李白的許多詩都充分表現了他非凡的抱負,及奔放的熱情。他希望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權貴和腐敗,而遭受排擠。《行路難》這首詩真是他遭受讒毀后,在被貶長安的途中所寫的。全詩表達了他用于向命運挑戰,不屈服,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政治抱負,雖被貶謫,但他的報國之志并沒有消退,他希望有“長風破浪”之日,“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更表明了他曠達豪放,積極的人生態度。雖屢受挫折,卻難抵內心的悲憤,他仍以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態度激勵自己。
含蓄的語言,昂揚的斗志。好一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讓人讀起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從而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奮進。
欣賞古詩詞 11
唐代:白居易
凄清冬夜景,搖落長年情。月帶新霜色,砧和遠雁聲。
暖憐爐火近,寒覺被衣輕。枕上酬佳句,詩成夢不成。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軼事典故——素口蠻腰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那匹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裊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欣賞古詩詞 12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白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朗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折斷的戟沉埋在沙子中,雖長滿了銹,但還是沒有爛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顯示出它是三國時期留下的兵器。詩人聯想當初,在那里發生了赤壁大戰,那時要不是起了東風,讓周瑜有機可乘,火攻成功,那么東吳就會失敗,連大喬小喬也會變成曹操的俘虜,鎖在銅雀臺上讓他盡情享受玩樂了。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詩人在長江邊散步偶爾發現一只斷了的戟,從這只斷戟聯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戰。后兩句寫詩人對這次大戰的看法。人們都認為周瑜在這次戰爭中的偉績可佳,而詩人卻全面地看問題,如果當時沒起東風助周,那么東吳就會失敗,曹操便會大獲全勝,歷史就會改寫。詩人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使詩篇既有韻味又讓人深思。
折斷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戰中的東風,更讓人難忘。若真的沒有那東風,周瑜能贏嗎?打贏一場戰爭是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同樣,我們看待事物要客觀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結局都與多種因素聯系在一起。這首詩的寓意告訴我們,要做成功一件事,離不開必需的條件,否則,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這首詩雖短,確讓人讀后很有回味,可見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寫水平,我深深欽佩古詩人。
【欣賞古詩詞】相關文章:
古詩詞欣賞10-19
七夕最美古詩詞欣賞08-22
經典古詩詞03-31
欣賞10-10
關于月亮的古詩詞_含月亮的古詩詞04-02
勵志古詩詞10-12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10-10
冬至的古詩詞12-20
古詩詞原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