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駱賓王唐代詩鑒賞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駱賓王
邊烽警榆塞,
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
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
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
徒歌易水寒。
駱賓王詩鑒賞
唐高宗顯慶年間,契丹等貴族集團,多次擄掠侵擾邊境,東北遼陽一帶戰事不斷。鄭少府大致就是在此時遠赴邊疆從軍的。駱賓王作為他的友人就寫下了這首《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為他送別。
該詩不但格調高亢,音韻優美,詞藻華艷,而且構思新穎,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首聯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指的是這邊報警的烽火剛一燃起,那邊御敵的軍隊就已到來,表現了俠客高昂的愛國熱情與犧牲精神。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與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之類的詩句相比起來,更顯陡率、有力。詩歌的主人公是俠客,唯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自然、準確地表現出俠客的性格,俠客既不同于書生,又迥異于一般的軍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厲風行。榆塞不僅是實際的地點,而且還暗示了戰爭的正義性。這里借用了秦國大將蒙恬的故事。秦統一六國之后,蒙恬率兵30萬擊退匈奴的'侵犯,收復了河套失地,以河為界,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馬。
此后榆塞就成了邊防要塞的代稱。詩中點出榆塞,很顯然是想表明俠客是為了戍衛邊疆而出征的。
戰勝敵人,不僅要有決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藝。
緊接上聯,詩人就以生動的筆觸,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俠客非凡的武藝。柳葉開銀鏑,是個倒裝句,指銀箭頭射穿柳葉。此處是借用戰國時養由基百步穿楊的典故,形容俠客箭無虛發,技藝過人。桃花照玉鞍,一個照字,將奔騰馳躍的駿馬寫得活靈活現。因為只有馬飛馳時,鞍韉上的金玉飾物才會閃閃發光。此處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寫人,借寫馬從側面襯托出俠客英姿颯爽、光彩奪人的形象。
下聯進一步表現俠客勇于拚搏的大無畏精神,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本來是指弓拉得滿以致影如十五的圓月,劍出鞘光若閃閃的群星。但詩人有意不直說,反而寫成,滿月是臨摹弓的影,連星是飛入了劍之端。奇思異喻,生動傳神。此處關于兩軍如何對陣未著一字,而敵人的望風披靡由此可見一斑。
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荊軻刺秦王的典故。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其劍術不過硬。陶淵明在《詠荊軻》中曾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此寫的是俠客不學俠客,其含意就新中見奇。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孿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 聞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俠骨的駱賓王,看來寫起俠客來的確有獨到的過人之處。
該詩的色彩與音樂俱美,大大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馬茂元教授對這首詩評價很高:格高韻美,詞華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類律詩的先聲。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駱賓王唐代詩鑒賞】相關文章:
《送遠》唐詩鑒賞07-09
《送遠曲》古詩原文及鑒賞06-02
《送遠曲》張籍唐詩鑒賞07-16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唐詩鑒賞06-09
《送王少府歸杭州》韓翃唐詩鑒賞07-17
《送朱大入秦》唐詩鑒賞07-13
《送二兄入蜀》唐詩鑒賞07-03
《于西京守歲》駱賓王唐詩鑒賞07-06
高適《送鄭侍御謫閩中》原文譯文鑒賞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