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古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別董大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離別,勸慰,曠達
【名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處】
唐 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注】
不必擔憂您前去的路途沒有知己,普天之下誰會不敬重你呢!
【說明】
這首送別詩作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這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賞析1】
送別詩詞多纏綿柔婉,少慷慨豪放,這首詩就屬于后者,因此顯得風格獨特。
詩的前兩句描寫送別時的外在環境。黃云密布,落日昏黃暗淡,正是要孕育一場大雪。才感受到北風的刺骨,才看到大雁南歸,大雪就忽然飄落,紛紛揚揚,剎那間天地一色。這兩句寫冬景,晦暗寒冷,有點沉悶。雖然沒有涉及到人世滄桑,已使人置身風雪之中,聽北風呼嘯,望大雁南翔,看黃云密布,似聞壯士長嘯之聲。此處極言送別環境之惡劣,襯托出下兩句轉折之妙。更多有關離別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突然一轉,不寫在此種晦暗寒冷環境中凄涼的'心境,而轉為對朋友的積極勸慰。你不要擔心此去沒有知己,憑你的才氣,普天之下有誰不知,有誰不曉呢?此時,作者與朋友都處于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本應惺惺相惜,共同扶持,卻面臨各奔東西的情景,其心中的悲傷是可想而知的。作者卻發出豪言,努力勸慰朋友,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
這兩句詩,不僅緊扣董大天下傳揚的著名琴師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闊大深遠。
【賞析2】
《別懂大》共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詩作與天寶六年(747),當時高適在睢陽。這首送別詩別開生面,詩人勸當時不得志的董庭蘭不要氣餒,只要有才能就會得到社會承認,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就會遇到知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金子在哪兒都能閃光。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紜”,寫送別的情景。千里黃云,日光昏暗,北風吹雁,大雪紛飛。在這樣荒寒而又壯闊的背景下,詩人為好友送別。離別在即,兩情依依,身懷絕藝的董庭蘭還要在這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奔波,詩人自己也是飄泊不定,二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惆悵,是沒有什么豪言壯語的,但是詩人卻筆鋒一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要擔心前邊路途上沒有知己,像您這樣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誰不知道呢?這是對友人的寬慰和勸勉,在這寒冷的風雪中無疑飄蕩一縷縷暖融融的春意,給友人以溫暖,使友人亢奮。
董庭蘭在弦樂上有很深的造詣,崔玨曾賦詩贊嘆:“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董庭蘭會找到知音的。這兩句很是豁達,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詩用白描手法表達對朋友的真摯情懷,沒有悲凄,只有豪邁,尤其是末二句能夠催人奮進,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別董大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別董大》古詩賞析03-30
別董大古詩11-24
古詩別董大賞析07-22
古詩別董大的寫作背景03-27
別董大的賞析是什么11-19
古詩別董大的詩意是什么?12-17
《別董大》高適古詩鑒賞11-17
《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對比賞析05-04
《別董大二首》古詩及賞析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