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臨路歌古詩翻譯
發之于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著于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詩說明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臨路歌古詩翻譯,歡迎來參考!
李白臨路歌古詩翻譯:
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余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游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注釋
⑴路:應為“終”之誤。
⑵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⑶中天:半空。摧:摧折。
⑷馀風:遺風。激:激蕩、激勵。萬世:千秋萬世。
⑸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掛:喻腐朽勢力阻撓。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云:當作“左”。左袂,即左袖。
⑹得:知大鵬夭折半空。
⑺“仲尼”句:此處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
賞析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打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于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游》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后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并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大鵬在李白的眼里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只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詩歌的頭兩句是說:大鵬展翅遠舉啊,振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摧折,無力翱翔。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則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像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著實震撼人心。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邊。“掛石袂”的“石”當是“左”字之誤。嚴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掛于扶桑”的話,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嚴忌的啟發。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奇句。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李白臨路歌古詩翻譯:
原文: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翻譯: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余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游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賞析:
這首詩以大鵬自比,抒發了李白對生命和理想的感慨。首句“大鵬飛兮振八裔”描繪了大鵬振翅高飛的雄姿,象征著詩人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然而,“中天摧兮力不濟”卻暗示了詩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的挫折和困境,使得他無法繼續飛翔。
“馀風激兮萬世”表現了李白對自己的詩歌創作有著極高的自信,他認為自己的作品能夠激勵后世,流傳千古。而“游扶桑兮掛石袂”則暗示了詩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經歷的艱難和困苦,如同被扶桑樹掛住了左袖,無法掙脫。
最后兩句“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則表達了詩人對后世的期望和對自己命運的無奈。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像孔子一樣被后人傳承,但又感嘆像孔子那樣偉大的人物都已逝去,無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悲哀和無奈。
整首詩以大鵬自比,通過描繪大鵬的飛翔和挫折,抒發了李白對生命和理想的感慨。同時,也展現了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自信和期望,以及對后世的關注和期望。這首詩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還體現了李白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是其晚年作品中的一篇佳作。
【李白臨路歌古詩翻譯】相關文章:
《臨路歌》古詩原文及賞析07-19
《臨終歌》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3-04
李白古詩翻譯及賞析04-08
李白思鄉的古詩和翻譯09-24
《子夜吳歌》李白古詩鑒賞01-26
關于漢江臨泛的古詩文翻譯10-21
李白《子夜吳歌》古詩賞析鑒賞10-14
李白古詩峨眉山月歌全詩原文詳細賞析翻譯11-26
子夜吳歌·夏歌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3-04
《靜夜思》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