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時間:2023-02-09 19:20:47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1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注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么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句句寫望岳,但通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2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3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釋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⑵盡:沒有了。

  ⑶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獨去閑:獨去,獨自去。 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

  ⑷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

  有用(1366)沒用(589)

  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薄云離散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愿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云也不會飄游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云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云漸漸飛去,眾鳥和孤云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里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4

  唐代:李商隱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幾時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譯文

  (被稱為曾孫)的眾鄉人只得到仙人們賞賜的一杯流霞仙酒,今天所聽到的空中簫鼓聲不知道以后什么時候再能聽到。

  武夷洞里長滿了很多有毒的毛竹,那些被稱為曾孫的鄉人們紛紛老去,再也沒來。

  注釋

  ①武夷山: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典故用的太多,讀起來似乎覺得云里霧里。這是李商隱的習慣,他的很多詩中都是如此。這首詩典故中,神仙武夷山君被當地的少年怠慢,居然生氣,肚量何其狹窄,為拒鄉人求訪竟以毛竹作機關,中者成疾,心腸何其歹毒。這樣的神仙令人生厭,避之唯恐不及還求他作甚?

  ②流霞酒一杯:流霞酒是傳說中的仙酒。出自東漢·王充《論衡·道虛》:“(項曼都)曰:‘有仙人數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口饑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饑。’”

  ③空中簫鼓:出自中唐時期的`筆記小說《諸山記》:“武夷山神號武夷君,秦始皇二年,一日語村人曰:‘汝等以八月十五日會山頂。’是日村人畢集,……聞空中人聲,不見其形。須臾樂響,亦但見樂器,不見其人。”

  ④生毛竹:出自武夷山神話傳說: “武夷君因少年慢之,一夕山心悉生毛竹如刺,中者成疾,人莫敢犯,遂不與村落往來,蹊徑遂絕。”

  ⑤曾孫:曾孫是神仙對眾鄉人的稱呼,因為神仙的年齡小者幾百歲,大者上千歲,所以這樣稱呼。這同樣也出自武夷山神話傳說“幔亭招宴”:相傳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與皇太姥、魏王子騫等,于幔亭峰頂設彩屋、幔亭數百間,大會鄉人。應召男女二千余人,沿著跨空虹橋,魚貫而上。眾鄉人聽見空中贊禮人稱他們為“曾孫”,并命按男女分東西列坐。亭之東幄內奏“賓云左仙”之曲,西幄內奏“賓云右仙”之曲。接著飲酒,數巡之后,又命歌師彭令昭唱“人間可哀”之曲。歌罷,彩云四合。又聽空中贊禮人說:曾孫可告辭回去。鄉人下了山,忽然風雨暴至,虹橋飛斷。回顧山頂岑寂,蔥翠峭拔如初。“生毛竹”、“曾孫”這兩則神話傳說,宋人祝穆在《武夷山記》里均有記載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5

  宋代: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寫山,寫景,抒情,喜悅

  譯文及注釋

  譯文多少年來,鞍馬勞頓,被困于塵埃之中,塵世污濁,我的呼吸都有些不暢了。還好有青山在,它穩健、挺拔、聳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風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達,讓我也有了馳騁的胸懷。

  天色漸晚,北風蕭蕭,吹走一片云雨,此時,晴空一碧,幾座山峰就從云后面走出來了,原來它們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絲塵埃。

  注釋(1)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

  (2)鞍馬困:鞍馬勞頓,指辛苦奔走于道路。

  (3)豁我懷:使我開懷。豁,舒展。

  創作背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夏秋之交,詩人張耒赴任洛陽壽安縣尉,途中作此詩。其《書曾子固集后》一文提到,此行先舟楫,后鞍馬,又病六十日,辛苦勞頓,自不待言。然而勞頓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多年如此,所以說“年來”。詩人原任臨淮主簿,據《臨淮主簿廳題名記》記載,任職的三年中,文牘勞形,單調寂寞,唯有遇佳山秀水時,悶懷才豁然開朗。“年來”二句,寫己為鞍馬所勞,為塵埃所困,只有青山才可使自己愜意開懷。這是詩人宦游生活的真實寫照。

  此詩標題中“初”就是關鍵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則是抒情字眼,蘊含著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是一首寫山的詩,卻沒有采用常見的“開門見山”的寫法,而是為山的出場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鋪排,詩人所見的對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現,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數峰清瘦出云來”,是此詩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這一句提前,讓嵩山一開始就露面,詩的意味就會變得索然。詩人巧妙地激發了讀者急于相見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萬喚中隱現,而其一旦出場,全詩便在高潮中平穩結束,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

  詩人首二句不是寫嵩山,而是從作者仕途失意落筆。“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作者奔走風塵,在困頓和疲憊中,全賴青山使他的情懷有時能得到短暫的開豁。這樣,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給了人一種親切感,引起人們想見一見的愿望。一個“困”字,形象的展現了詩人疲勞困頓的精神狀態,以及空懷一腔抱負在官場中左沖右突,卻不得施展的慘淡景象。

  第二句宕開一筆,轉而去寫奔波中的一點安慰,曉暢的語言驟然拉近了詩人與山的距離。青山的出現不僅使詩人得到精神的滿足,更是一種自然流暢的情感寄托,吸引讀者同詩人一樣抬頭綽望。所謂”近山而志高”,在這里,詩人對青山的親近實際上就是對高潔傲岸的人格操守的親近,也是對含蓄豁達的人生態度的親近。

  第三句“日暮北風吹雨去”,為嵩山的出場渲染了氣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輝中更見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風吹雨去”,嵩山在風侵雨蝕后愈加清新朗潤,但這只是詩人的想象,未見嵩山,心中已對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詩人采用渲染的手法,為嵩山的出現展開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鋪墊成就了第四句的點睛之筆,“數峰清瘦出云來”,全詩只有這一句寫嵩山,但詩境格外豁朗。嵩山終于在層層浮云中聳現出來,它一出現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潔超脫的姿態是那么的卓爾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愛和贊美。“出云來”三字抓住嵩山從云端現出的一剎那,表現出詩人的滿足與喜悅,并緊扣“初見”二字。詩中鮮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詩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詩人一定的審美理想與藝術追求。在這里,詩人精心挑選了“清瘦”一詞來形容嵩山,寫得有血有肉,極富靈性,不只賦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風貌,更體現了作者的人格操守與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韻味和詩人得見嵩山后的一番情懷。至此,全詩感情達到最高潮,全詩平穩結束,卻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詩作寫的對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現詩人自己。人們在精神上以什么作為慰藉,往往能見出志趣和品格。困頓于仕途,賴以慰藉情懷的.是嵩山,詩人的情志也表現了出來。同時山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藝術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觀感情支配。“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賀新郎》)這里有著主觀感情對象化的問題。此詩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語比較新奇,而且在詩人審美意識活動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氣質與追求。中國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給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維給孟浩然畫像,“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數峰清瘦出云來”,雖是寫嵩山,卻又是人與景物融而為一,體現了詩人感情的外化。這首詩,將嵩山的面貌以及詩人的精神風貌,同時展現給了讀者,達到了一種物我相融的境界。

  從藝術技巧上看,該詩滲透著醒豁通透的人生態度,擁有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又將自己剛毅超脫的品行與之融為一體,是張耒詩風的全面寫照。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6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①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不盡。青未: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④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⑤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蕩胸:心胸搖蕩。

  ⑦決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⑧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會當:定要。

  ⑩凌:登上。

  【譯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大自然在這里聚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鐘情于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 7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杜甫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杜甫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杜甫的感受。“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描寫山的古詩以及鑒賞】相關文章:

《山行》古詩鑒賞08-21

《魯山山行》古詩鑒賞01-28

精選描寫山的古詩04-01

描寫山的古詩08-10

獨坐敬亭山古詩鑒賞01-22

山行古詩詞鑒賞03-13

描寫冬天的古詩鑒賞03-31

描寫家鄉山的古詩04-01

描寫山或水的古詩04-01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时 | 久久艹国产原创中文字幕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高清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