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草白居易翻譯
《草》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下面是關于古詩草白居易翻譯的內容,歡迎閱讀!
草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解
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萋萋:茂盛的樣子。
譯文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文學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假如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這一首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時經歷藩鎮戰亂,立志苦讀。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802年,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后又罷校書郎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縣)縣尉。歷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等職,在任期間,除草擬詔書外,經常上書論事,積極參政,直陳時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遭誹謗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22年,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827年,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陽度過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追贈尚書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其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現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等經典作品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流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白居易在政治領域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任職期間,表現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國思想,為唐朝政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白居易在文學上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中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強調了詩歌的“美刺”作用。
作者生平: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發生動亂,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3年),因中原發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于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梁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梁,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金氏村。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發生動亂,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3年),因中原發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于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梁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梁,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金氏村。
【古詩草白居易翻譯】相關文章:
古詩草白居易05-16
白居易《池上》原文及翻譯10-24
古詩春風白居易翻譯02-17
《古朗月行》原文及翻譯09-07
憶江南-白居易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江南春白居易古詩翻譯11-18
白居易觀刈麥古詩翻譯11-04
《古詩源·古歌》詩詞翻譯賞析09-21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翻譯與鑒賞03-13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譯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