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

時間:2023-06-20 13:21:32 藹媚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夏天的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

  1、《江樓夕望招客》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注釋

  ⑴江樓:杭州城東樓,又叫“望潮樓”或“望海樓”,也叫“東樓”。

  ⑵四畔:四邊。

  ⑶星河:銀河,也叫天河。

  ⑷晴天雨:風吹古木,颯颯作響,像雨聲一般,但天空卻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⑸平沙:平地。

  ⑹夏夜霜:月照平沙,潔白似霜,但卻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⑺就:近,到。

  ⑻消暑:消除暑氣。

  ⑼較:又作“校”。

  譯文

  晚上在江樓上向東望去,海天相連,一片茫茫;山川形勢,又闊又長。城的四周亮起了萬家燈火,一道銀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時,風吹古樹,瑟瑟作響,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滿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樣。能不能到江樓來消消暑氣?比起您的茅屋,的確要更加清涼。

  賞析

  全詩一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燈火闌珊,星河閃爍,都是俯瞰所見;頸聯寫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視線由遠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籠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之江樓,能夠消暑,故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的招客。

  聯系下文來看,兩個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勢川形闊復長即是對茫茫二字的具體化描繪。杭州浙江,即錢塘江的入海處,有龕、赭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每至漲潮時節,江水由山門涌出,水勢兇猛,猶如萬馬奔騰,是古今中外聞名的勝景。這兩句是詩人登樓遠眺看到的遠景,意境闊大高遠。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寫。自中唐以后,東南一帶城市經濟繁榮,杭州城外,人煙稠密,傍晚時分呈現萬家燈火的繁華,加之錢塘江內過往船只眾多,燈火閃爍,場面蔚為奇觀。這些都是詩人在江樓上俯瞰到的,是緊扣題目中的望字所言。

  詩的頸聯則使人產生涼爽之感。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詩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飾,更可謂別致、新穎。風吹古木之聲音可比雨聲,古木落葉狀如雨點。雖然實際并無風雨,而身臨其境,已然有暑氣頓消之感。同樣,鋪灑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潔晶瑩,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涼爽。因此詩人在詩歌的末句自問自答,請他的朋友來江樓消暑。

  詩的頷聯和頸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對仗工整、自然,為全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2、《池上早夏》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

  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譯文

  晚春初夏的一個晚上,剛下過雨,塘里的水積得很深,抬頭望頭頂的枝丫上已經長出了葉子。

  遠處幾只船好像沒有組織的渡家一樣散亂的排著,旁邊村落籬笆疏散,好像只是一個小的江村。

  閑來無事靜靜地撫摸著琴床,突然想起打開酒窖,取上一瓶好酒來獨自品味。

  終日無事,只能不時地逗逗還不懂事的小孫子

  3、《觀刈麥》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里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從來沒有種田采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釋

  ⑴刈(yì):割。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⑵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里指農田中種植作物土埂,這里泛指麥地。

  ⑶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飯。荷:背負,肩擔。簞食:裝在簞笥里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⑷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著用壺裝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⑸餉(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人送飯。前蜀韋莊《紀村事》詩:“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⑹丁壯:青壯年男子。《史記·循吏列傳》:“(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南岡(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陽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勞動農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遺穗:拿著從田里拾取麥穗。秉,拿著。遺穗,指收獲農作物后遺落在田麥穗。

  ⑾懸:挎著。敝(bì)筐:破籃子。

  ⑿相顧言:互相看著訴說。顧:視,看。

  ⒀聞者:白居易自指。為(wèi)悲傷:為之悲傷(省略“之”)。

  ⒁輸稅(shuì):繳納租稅。輸,送達,引申為繳納,獻納。《梁書·張充傳》:“半頃之地,足以輸稅,五畝之宅,樹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農桑: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曾:一直、從來。事:從事。農桑:農耕和蠶桑。

  ⒄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吏祿:官吏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

  ⒅歲晏(yàn):一年將盡時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這些。

  ⒇盡日:整天,終日。

  賞析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相關文章:

《草》白居易古詩07-19

古詩草白居易08-04

夜雨白居易古詩07-27

白居易《鳥》的古詩11-04

小學白居易的古詩07-19

白居易《除夜》古詩10-14

草的古詩白居易02-07

白居易《鳥》古詩01-22

白居易《池上》古詩04-12

白居易夜雨古詩01-07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AV日韩综合Av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 麻豆国产AV精选 | 亚洲肥婆丰满一区 | 亚洲专区日韩专区欧美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