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鑒賞

時間:2022-07-29 14:57:21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鑒賞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下面是《春江花月夜》的原文及賞析,歡迎參考!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鑒賞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注釋

  (1)滟(yàn)滟:波光閃動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沙灘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

  (8)窮已:窮盡。

  (9)但見:只見、僅見。

  (10)悠悠:渺茫、深遠。

  (11)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邊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15)離人:此處指思婦。

  (16)妝鏡臺:梳妝臺。

  (17)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8)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19)相聞:互通音信。

  (20)逐:跟從、跟隨。

  (21)月華:月光。

  (22)文:同“紋”。

  (23)閑潭:安靜的水潭。

  (24)瀟湘:湘江與瀟水

  (25)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26)乘月:趁著月光。

  (27)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詩歌鑒賞

  詩從被寫出來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身寫者的心情。后人,縱使有多高深的造詣或者怎樣的心情的歷史性重疊,都沒有辦法真正的解釋。所以,現在我寫這篇文,充其量就是挖掘一點我自己情緒的斷章,湊不上什么賞析。——題記

  春江花月夜的詩評泛濫,網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時我再濃墨于其字詞運用的引經據典,大概就逃不出撿人剩下的落魄甚至會遭蒙抄襲的嫌疑。所以作罷,寫寫我的理解就夠了,所謂托物言志或者抑揚頓挫之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留給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長度還算適中,可是為了把自己融入進里,也著實花了我不少功夫。閱詩,最忌諱的就是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進而不同的語調流轉,都有極大的可能讓詩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間,不是這么容易便能駕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選擇抄寫,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間,感情毫無預兆地就漫溢了出來。

  張若虛連字號都不為人詳,滄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燦如繁星的詩人堆里,卻僅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歸于樂府,帶有樂府詩一貫的情愫,縷縷歌章唱的都是詩人曲婉的離愁,通篇白話文一般的淺顯,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個離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躍然印入眼簾。我看見他背著雙手,傲然地仰頭望向無垠的汪汪白水,贊嘆自然的浩淼蕩漾,心意空洞眼神蒼白如晝,流露出了怎樣的一種哀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遼闊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線的水邊,在熏風里望見明月凄楚地隨潮涌翻滾而來,好像聽不見浪濤的呱噪和海鳥的悲鳴,行云流水地營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擾的安靜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種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歸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順便再給我們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嬈。月色美,在詩人的鄉思離愁里,卻如蚌體內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詩人看“滟滟隨波千萬里”,月影倒映,水波漣漪,卻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為什么月籠春江千萬里,我卻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見家舍屋頂的裊裊炊煙!就連江邊的芳甸也因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發現月亮其實和自己一樣孤獨。明月愛慕著春江,卻苦于時空蹁躚,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晝夜不知歲月地映照著白水,不離不棄。就如詩人自己一樣,望這長水,只期盼能望見家中玉簾后的牽掛。

  又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無奈人與天的絕對力量懸殊,明月一歲一千年,看盡人情的薄涼錦暖,世人卻伴月初生,望月臨終,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啊,年華如水去而不返卻繁衍生息綿延久長,看著江月,總該有看盡的一天。詩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傷”,與李白的《把酒問月》大有異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詩人舉目而眺,“有乘扁舟為客者,有登樓而傷別者”,更有自己不可盡言的思念。他似乎還看見了家中“妝鏡臺”前的同樣思念他的女子,輾轉反側,苦于月色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那多情的女子,多想隨明月光華一起,“逐月華流照君”,瞬思閑就能流轉到意中人的身側。可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躍深水,只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功。“;尺素在魚腸,存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長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念。

  對于“水成文”,其實我還有別的理解。詩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覺,他好像看到了魚躍激起的水紋里有遠方傳來的書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詩到這里,我的激情大約也到了個終點。近乎審美疲勞,后面的內容,已經不足以翻起我的思緒。

  月復西斜,海霧徒生,瀟湘碣石,江樹搖情。就以這個“搖”字作為最后的看點,“月華搖晃,樹影婆娑,人心起伏,月搖,樹搖,人心亦在搖”。詩人在江邊站至夜深,江風驟起,他看岸上的樹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誰回應著他的思念,也好像是因為樹枝沉甸甸地掛滿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覺地心中悸動起來,再也平靜不下來。只好就此收了筆。

  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

  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詩文描繪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詞句優美,被稱為是“孤篇蓋全唐”的杰作,聞一多稱之為:“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作者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生平

  在唐代,似乎沒有張若虛的詩集傳世。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刪》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詩。是金子總有閃光時。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杰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

  張若虛這個名字,對于當今的詩歌愛好者來說,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簡稱《春江》詩),更是令人耳熟能詳。然而,對于張若虛其人其事,人們知之甚少,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詩》第117卷26個字的介紹: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而在《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中也只附帶了6個字:若虛,兗州兵曹。

  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詩選》),將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龍朔至玄宗開元初,大約活了六十歲。至于《全唐詩》所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號吳中四士,只能說明他們詩名相當而馳名京師,籍地相鄰而并稱四士。

  張若虛,不僅他的生平事跡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詩作也長期湮沒無聞。在唐代,似乎沒有他的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然而這僅僅是作為樂府宮體詩收錄的。直至明人楊高棅《唐詩正聲》選本,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在正聲之列。然而幸運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詩總算從唐代起被保留下來了。

  是金子總有閃光時。但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杰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以后,萬歷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于萬歷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張若虛的詩聲似乎更好些,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于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制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于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當代學者章培恒、駱玉明這樣評價張若虛的文學創作。

  這一時期(指初唐時期),唐詩的浪漫氣質日趨強化。它以另一種風格,呈現于、張若虛等人贊美青春、表現對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詩篇中。

  全詩(《春江花月夜》)從月升寫到月落,從春潮著筆而以情溢于海作結,時空的跳躍空靈飛動,展現出一派鮮麗華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觀。

  而且,詩又豈止是提供了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而已,它還生發出對宇宙對人生的無限遐想,就連傳統詩歌中不乏苦澀意味的游婦的相思之情,在這里也都升華為極優美動人的藝術境界。這種對世界、對生活所作的單純明凈而又充滿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觀照,使全詩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自此以后,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詩篇就如潮水般涌來,成為唐詩的鮮明特色之一。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鑒賞】相關文章: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07-19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11-30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欣賞07-18

《春江花月夜》原文張若虛01-17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注釋07-19

唐朝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04-02

唐代張若虛著作《春江花月夜》04-02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教案設計04-06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亚洲美女福利视频 | 亚洲日韩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 | 亚洲噜噜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