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靜夜思》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3-23 15:46:05 智聰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靜夜思》原文及翻譯

  《靜夜思》是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表達的是思鄉之情。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個字,但就流傳非常廣泛,它幾乎是全世界華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名篇。

《靜夜思》原文及翻譯

  《靜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翻譯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只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靜夜思》注釋

 、澎o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拼玻捍俗忠馑级嘤挟愖h,今傳五種說法。一說指井臺;一說指井欄;一說是“窗”的通假字;一說坐臥的器具,此為本義;一說指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即“馬扎”。

 、且桑汉孟瘛

 、扰e頭:抬頭。

  《靜夜思》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保ā端嚻詳X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吹降。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創作背景

  《靜夜思》創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與《秋夕旅懷》作于同時同地。當時李白二十六歲,在揚州(今屬江蘇)旅舍。開元十四年春,李白前往揚州,秋病臥揚州,客宿于當時的揚州旅舍。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的夜晚,月明星稀,詩人抬頭望見天上一輪皓月當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詩《靜夜思》。

  作者簡介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拓展內容】

  《靜夜思》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夜、思、床”等9個生字,會寫“思、床、前”等7個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劢虒W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讀出古詩節奏。背誦古詩。

  難點: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體會詩意,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思念故鄉的心情。

 。劢虒W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月亮嗎?(喜歡)從古至今,許多詩人、作家和你們一樣也很喜歡月亮,望著月亮,詩人、作家會想起許多令他們思念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靜夜思》。(板書課題:靜夜思)

  2.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詩題。

  (1)師:“靜夜”是怎樣的夜晚?(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

  (2)師:請你們用“思”擴詞,并說說哪一個詞與詩題中的“思”意思相近。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在安靜的夜晚想念自己的家鄉)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簡介詩人。

  (1)(出示李白的圖片)師:你們知道圖中畫的是誰嗎?

  (2)師生互動,說說對李白的了解。

 。3)師:你們看李白在干什么呢?(抬著頭看月亮)

  (4)師:對,他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就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家鄉的親人,于是寫出了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

 。5)(課件出示古詩)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2.自主讀文識字。

  (1)自由讀古詩。

 。2)師:現在請同學們把生字圈出來,比一比看哪些同學能準確讀出這些生字。

 。3)帶拼音讀生字,鞏固漢語拼音。

 、傩±蠋燁I讀。

  ②理解“故鄉”,說說你的故鄉在哪兒。

  ③同桌互相檢查,互相正音。

 。4)請已經認識部分生字的小朋友當小老師領讀生字,并告訴大家怎么認識的。

  如,生活中識字:光——燈光月光舉——舉重舉手

  熟字加偏旁:田——思木——床古——故

  形近字比較:忘——望底——低凝——疑

  (5)教師檢查認讀情況。(出示生字卡片認讀,開火車認讀)

  (6)放生字在詩中,朗讀古詩。

  三、指導書寫“床”“前”“光”

  1.課件出示生字,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口頭組詞,教師引導。

  3.認真書寫,同桌交流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試寫一個。

  4.教師逐字范寫,邊寫邊講解筆順規則。(“床”的廣字頭,橫不宜過長,“前”的“月”的撇變成了豎)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手把手輔導。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1.板書課題,設疑:

 。1)課題里的哪個字交代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夜)

  (2)哪個字交代了李白當時的心情。(思)

  2.導入新課。5.《靜夜思》這首詩的題目交待了寫作的時間,從“”可以看出。

  二、理解詩意

  1.引導學生自由讀詩,想想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并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

  2.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相機指導。

 。1)課件出示月下美景圖,感受“明月光”。認識生字“望”。(邊做動作邊識記)

 。2)課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說什么時候見過霜,用上“什么好像什么”的句式。

  (3)簡介古詩創作背景,體會李白當時的心情。

 。4)引導學生用動作來解釋“舉頭”“低頭”。

  三、想象誦讀,品悟詩情

  1.課件出示李白月下吟詩圖,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如果你是李白,你會有什么感受?

  預設:(1)遠離親人會感到孤獨。(2)在這樣的夜晚會感到冷清。

  2.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誦讀詩句,體會李白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

  四、教寫生字“低”“故”“鄉”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觀察占格。

  2.教師講解、范寫。(“鄉”的兩個撇折基本對齊)

  3.學生書空、描紅練習。

  4.教師巡視檢查。

  [教學板書]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劢虒W反思]

  古詩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讀,本節課通過反復朗讀古詩,讓學生在情境朗讀中體會意境,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如在學生朗讀了古詩,對古詩的意境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體會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我再相機點撥引導,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靜夜思》版本考證

  《靜夜思》流傳有兩種版本,一個版本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出自《唐詩三百首》,為明代版本,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另一版本為宋代版本,載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流傳不廣。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時比之《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認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康熙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并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后世流傳過程中并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里,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后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著這一表述。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范大學教授薛天緯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

  明代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傳度很高,并被收錄于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

【《靜夜思》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靜夜思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8-17

靜夜思原文翻譯賞析04-01

靜夜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4-01

《靜夜思》原文翻譯及其作者介紹08-09

《靜夜思》翻譯03-31

《靜夜思》原文賞析03-31

靜夜思原文賞析04-01

靜夜思的翻譯及賞析09-20

《靜夜思》翻譯及賞析05-26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乱码区2022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