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時間:2024-11-05 15:31:31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1

  天凈沙·秋思原文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賞析:

  我始終沒有弄明白。為什么一個人,僅僅用28個字,就可以把秋意這樣深刻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

  看上去,渾似——漫不經心。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離人,哪一個不是尋常季節,尋常見的景物?就是道上隨便扯個農夫,樵夫,也能認得出,說得清的東西,怎見得到了他馬致遠手里,這么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靈竅,輕輕地掙壁而出,化身為龍了呢?

  “枯藤老樹昏鴉”,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寒鴉數只,啞啞枯叫。

  若你是離人,天涯道路無盡,日已暮,鄉關尚不知在何處,又怎禁得,老樹寒鴉的逼促,一聲聲叫得人心驚夢寒?歸途漫漫,牽動了鄉愁泛濫,腳步沉重的離人又如何能夠涉水而回?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彌漫開去。像一朵漸行漸近的黑云,漸漸籠住人心。

  “小橋流水人家”,枯澀發黃的歸途中,突然看見遠處有小橋流水,繞水而居的村戶;天空有炊煙飄蕩,隨風裊裊,像游子羈客身體里按捺不住的鄉魂。

  長風幾萬里,夢魂不到關山難。

  這個人,牽著那匹瘦馬,走過橋上。溪水清透,他看見自己的臉,皺紋縱橫如山岳,鬢發已斑白。蒼老,這個從未在心里停佇的詞,突然,突兀地出現在面前,凌厲得讓人無從逃避!

  曾經是多么年輕的少年,策馬揚鞭,以為功名理想全在遠方;以為匹馬單槍,憑著胸口的一股熱氣,一定可以捭闔天下,出人頭地。天下?何處不可以成為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曠世絕代的英雄也不是這世間唯一一朵花,成開敗謝,時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頂替。

  好男兒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命里帶著的福祿壽,格外要比別人重?墒,所有的壯志雄心都在時光中消磨成灰燼,才不得不認識到,或許我,不過,是一個尋常人;然后,想起那些昏黃如豆的燈光,溫熱的湯水,母親溫暖的手,絮絮的叮嚀;妻子清亮的眼眸,纖瘦的身影。思念如雪紛紛落下,想知道,她們在家怎樣?

  那些賴以生存的溫暖存在,曾經覺得是那么的無足輕重。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有無盡的向往與渴望。步履蹣跚地蹀行在古道上,遙看日影銜山。落日也知道回家,那么人呢?

  為什么總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尋常的好?年輕人,不出去經歷一番,又怎么能甘心平淡終老?人心的貪婪,或者說追求,如同空闊的海,無法滿足。

  古道,西風,瘦馬。曾為情重負情濃,而今才知相思重。經歷越久,想的越多。人和馬,都載不動如山如海的鄉愁。

  夕陽西下。斷送得一生憔悴,只消得幾個黃昏?

  斷腸人在天涯。原來,翻云覆雨的痛苦,到最后也不過是心底輕輕一聲碎裂。腸已斷,人依舊,在天涯。

  馬致遠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有人說馬致遠是一種情調。在中國,馬致遠并非代表簡單某個古代詩人的名號,而是混同于那首名叫《天凈沙·秋思》的小令,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馬致遠意境。

  馬致遠就是枯藤,馬致遠就是老樹,馬致遠就是昏鴉;而背景則是小橋,流水,人家。當然,馬致遠也是古道,馬致遠也是西風,馬致遠也是瘦馬……

  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但天涯又何嘗不是馬致遠?還有夕陽?

  在暮色蒼茫中,那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漂泊的人身上,凝聚著典型的中國落魄文人氣質——潦倒失意,惆悵無奈,鬢先秋,淚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頹唐帶愁歸……

  這樣一幅年代久遠,畫在那種宣或絹上的水墨國畫,具有天然的頹廢之美,很適合騷客、雅士,乃至達官貴人的口味。

  時至今日,馬致遠依然是秋風肅殺,黃塵漫漫,紅日西沉時那條天涯歸路。大多數中國人都想去站一站,使疲憊無羈的靈魂稍稍休憩……

  《天凈沙·秋思》這樣的小令,更像一個樸實動人的神話,不是可以憑苦吟能夠得到的。即使在馬致遠身上,也應該是個神話,可遇不可求,好像某一夜漫天繁星流落時,當時有一個仰望天幕的人,有幸沾染了整個衣襟的光輝,搖擺震顫,不可言說。 然后,終于有一天,這個心旌搖曳的人,能夠慢慢講述起自己那一刻的驚艷。

  《天凈沙·秋思》,它像是上天感觸蒼生哀苦,所以借馬致遠這個人說出來,慰籍離人。馬致遠之后,秋思這盞離愁之酒,漸漸馥郁成斷腸之毒,有絕世的香濃,可惜飲一口,會斷腸。

  我由《天凈沙·秋思》想到《漢宮秋》,都是馬致遠的作品,這個元朝“曲狀元”寫的名劇。

  王嬙奉了君命,抖擻精神全副鑾駕地出塞和親,也不過是個離鄉別井的女子,著了濃妝、艷服,環佩琳瑯,上戲臺,唱一場昭君出塞。人生如戲。皇上、閼氏、單于,說到底都是戲子,都只是人生的一個過場。眼看得身姿婀娜,耳聽得青史流芳,即使是一出大戲,依然躲不過臺上空落落,臺下各自傷。

  纖弱的.昭君上了馬,往胡地行進。風撩著鬢發,割面地疼;懷抱琵琶作胡笳,《十八拍》悲歌不絕;大雁聞聲墜落,不知是因為她的美貌,還是彌漫的哀傷?

  華服下,是單薄纖弱的身軀,她無法忘卻自己的漢宮歲月。一個又一個秋天過去了,她倚宮門,夢承恩。君王不至。一切,只是因為當初倨傲,沒有給那個可鄙的毛延壽一點賄賂。

  她不后悔。紅顏絕色,本應是這世間奪目的一抹,為什么要以黃金來玷污,她不屑。

  看見樹葉飄落,曾經的如玉碧綠,轉為枯黃。她笑,不知道自己還能挨幾年?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

  后來,遠方的呼韓邪單于來求親,她決意出塞。從此以后兩國的安寧系于她一身,像唐人感慨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忘不掉,大殿上初見他的第一面。那個端坐在龍庭的人,是她魂牽夢縈的君王。

  這個男人一樣看她看得癡了。她笑,像秋風一樣蕭瑟。人生,是這樣荒涼。誰料得到他和她之間的初見,就是收稍。

  陛下,斬了毛延壽又如何?我們,回不去了。漢宮苑,她冷凝地站住,把這幾年積累的幽怨傾覆出來,倒于他身上。曾經她是屬于他的人,他卻親手賜給了別人,F在,她就站在他面前,咫尺天涯的距離。再愛,也不能夠接近。

  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他的決定醞釀的悲苦,必定要他親自承擔。

  離去。最后一次回眸這宮闕,和玉階上黯然佇立的男人。

  天邊,漢宮月,冷浸浸,悲無聲。

  縱然有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隊伍隨駕,遠方還有呼韓邪的盛大迎接,可是,別故鄉,別故國,別故人,一騎紅塵妃子淚,怎樣的繁華如錦也掩不住,她靈魂里蕩漾的蕭瑟。

  豈能將玉貌,便擬凈沙塵。

  極目黃沙,青史流芳的王昭君也只是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元代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并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為元代之冠。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輯錄為《東籬樂府》。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詩歌主旨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低落,反映了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2

  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二十三套。

  天凈沙秋思全詩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瘪R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這首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而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逼渲杏辛鶄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做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3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之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之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調,下面是古詩天凈沙秋思之賞析,請參考!

  抒發一個飄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古詩天凈沙秋思之賞析

  天凈沙⑴·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⑵,小橋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風瘦馬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⑸。

  詞句注釋

  ⑴天凈沙:曲牌名,屬越調。又名“塞上秋”。

 、瓶萏伲嚎菸β;桫f:黃昏時之烏鴉;瑁喊。

 、侨思遥恨r家。此句寫出詩人對溫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之道路。西風:寒冷、蕭瑟之秋風。瘦馬:瘦骨如柴之馬。

 、蓴嗄c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之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之旅人。天涯:遠離家鄉之地方。

  白話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之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之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之瘦馬馱著游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之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之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之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中國古典詩歌之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之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之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之一個重要范疇,它之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之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瘪R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之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之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之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之觸發物。曲上之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一種動人之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之意象來表達作者之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之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之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之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之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之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之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之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之憂傷悲涼之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

  與意象之繁復性并存之是意象表意之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之意象之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之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之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之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表達自己惆悵感傷之情懷,選用眾多之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之內心情感,情與景之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之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之意象被作者之同一情感之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之圖畫。

  意象之繁復性與單一性之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之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之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之特點,這種有序性之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之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之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之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之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之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之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之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描寫角度,因而增加意象之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之,不超出秋景之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之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之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之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之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之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之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之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之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之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之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之,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之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重新創作。在景物之選擇上,他為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之情感,選取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之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之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之情感不合之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之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之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他之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之關系以及它們各自之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之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之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之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之程度,用最少之文字來表達豐富之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之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之悲苦情懷,使個人之情感獲得普遍之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之一種悲哀憂愁之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之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之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之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之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之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之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之凄苦悲涼之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之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之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之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之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之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不朽之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之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之作品之一。盡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之藝術特征。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4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劃分節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馬致遠生于1250年,約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稱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

  元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短靸羯城锼肌肪褪窃械囊皇准炎。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定著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凈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天凈沙秋思》賞析 ——整體把握詩意: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賞析 ——細細品味

   枯藤老樹昏鴉:

  首句寫旅人眼中所見。蒼老干枯的樹上,纏繞著蒼老干枯的藤。黃昏時的烏鴉哀鳴著,尋找著自己的窩巢。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著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5

  古詩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音

  kū téng lǎo shù hūn yā,枯藤老樹昏鴉,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jiā,小橋流水人家,

  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 。古道西風瘦馬。

  xī yáng xī xià,夕陽西下,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翻譯

  一

  枯藤纏繞著的老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潺潺溪流上的小橋旁邊住著幾戶人家,一人迎著西風,騎著瘦馬,在古道上獨行。

  太陽快要落山了,斷腸的游子還在天涯漂泊。

  二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解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瑁喊。

  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創作背景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詩文賞析

  《天凈沙·》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边@首小令,前四句皆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憶秦娥·簫聲咽》詞中“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叭f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6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

 、趴萏伲嚎菸闹β。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瑁喊。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葦嗄c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賞析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于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于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游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云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梢哉f,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酉聛,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厝、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 】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10-12

古詩天凈沙秋思的賞析08-09

古詩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4-22

《天凈沙·秋思》古詩優秀賞析08-07

《天凈沙·秋思》古詩詞賞析11-16

天凈沙·秋思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7-05

《天凈沙秋思》賞析12-02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古詩文的賞析11-24

天凈沙秋思譯文及賞析09-09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8-0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2020最新视频在线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的视频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