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1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大改革家、文學家,他的詩歌作品獨具韻味,有很多流傳千古的名篇,比如,我們在小學時便在課本上學過的《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短短四句,便用簡單易懂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梅花獨特的神韻和傲寒不屈的精神,讓人一讀之下,印象深刻。
下面這兩首《書湖陰先生壁》,也是王安石很有名的作品,但是歷來多重視第一首,稱之為千古名作,從而忽視了第二首,其實亦有其絕妙之處,下面我們就將兩首放在一起,一起來欣賞王安石的這組名詩。
《書湖陰先生壁》是王安石題在朋友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共兩首。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朋友,兩人經常往來,并以詩詞唱和,或許是某天王安石到湖陰先生家中做客時,看到山園及周邊的景色,有感而發,于是在朋友家的墻壁上寫下了這組詩。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前四句是第一首,這是非常著名的佳作,王安石以巧妙的語言,融合實地的景色,為我們寫下了這首韻味無窮的佳作。
首二句寫湖陰先生的庭院景象,“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朋友的庭院潔凈且秀美。小園因為經常打掃,干凈地甚至看不到一絲青苔,園中花木成行成列,都是湖陰先生親手栽種而成的。雖然這個景象是人工造就的,但卻秀美無比,饒有韻味,詩人贊美朋友的小園,正如贊美小園的主人一般,因為若不是主人的辛勤勞作和高級的審美情趣,不會有這樣可人的景象。所以前兩句雖然是寫景,其實也有寫人的味道,只是兩者熔于一爐,細細品味之下才能感受到而已。
接著兩句更是千古流傳的絕佳名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人工之美品味完畢之后,天然之美更是相映成趣,詩人看到庭院外有一條潺潺的河水環繞著農田,田地中禾苗青青,而遠處兩座青山仿佛是帶著綠色的朋友,將春色盡數送來。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生活,當真是羨煞神仙。
王安石的這兩句詩,之所以著名,在于兩點,一是詩人采用了形象的擬人手法,寫得格外親切和美麗;二是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突出了友人仙風道骨的高潔品格。
“一水”、“兩山”,本是沒有感情的自然之景,但是詩人用一個“護”字,一個“送”字來描寫,就立馬充滿了親切感,更妙的是這樣的擬人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讓人讀完便能在腦海中浮現相應的景象。田地離不開河水,莊稼因水而盛,恰好此處河水環繞著田地,正如一位母親呵護著孩子,將農田滋潤的綠油油的`。而兩山的青色“排闥”而來,更是妙筆,這突出了春色的蒼翠欲滴,更將春天生機勃勃的感覺表現了出來,仿佛一位興高采烈的老友,帶著禮物送上門來,如何不令人欣喜呢?
除了自然景象的生動之外,還有一層便是突出了友人湖陰先生高潔、富有生活韻味的美好形象,這也與前面兩句遙相呼應,茅檐長掃、花木成畦,自然與人和諧一體,足見湖陰先生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得道高士。詩人來到朋友家中,自然便被這種秀美的景色和人文所感染,于是從心中流露出了這樣絕美的句子。
如果說這第一首已經讓人沉醉了,那么第二首詩,更加深了這種感覺。在第二首中,詩人不僅描寫了所見之景,而且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感覺,都寫入了其中。
因為是初春,所以桑葉尚未伸展出枝芽,“蠶眠桑葉稀”雖然有些冷落和蕭索,但是“楝花”繁盛,卻又增加了春的繽紛,況且“風斂余香暗度垣”,一陣風吹過,隨風而送入詩人鼻中的是陣陣花香,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好環境,最適合午睡。
而當詩人午睡醒來之際,一陣鳥啼聲傳入耳中,仿佛在夢中,又仿佛已經清醒,“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詩人半夢半醒中,竟然以為在自己的舊居里呢!其愜意舒適,可想而知。夢里不知身是客,但此處為客,卻沒有李煜的悲戚,只有身心放松的舒適和愜意,從而也突出了友人所處環境的佳妙。
王安石的這兩首詩,于平淡的景色和事物中見爐火純青之詩意,可見詩人觀察生活之細致入微,同時也顯示出了王安石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可惜很多地方只選前一首,不選后一首,大有遺珠之憾。
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2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注釋】
1.書:書寫,題詩。
2.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
4.無苔:沒有青苔。
5.成畦(qí):成壟成行。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6.護田:這里指護衛、環繞著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
7.將:攜帶。綠:指水色。
8.排闥(tà):推門闖入。闥:宮中小門。據《漢書樊噲傳》記載,漢高祖劉邦病臥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臥室。
9.送青來:送來綠色。
【譯文】
茅草房庭院因經常打掃,所以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
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
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
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辭手法,把山水描寫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愛之情,這就使本來沒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本來水是環繞著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具體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來代替,說“將綠繞”,環繞著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為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房屋與山距離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峰。可如果寫成開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為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
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3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賞析
【原文】
書湖-陰-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注釋】
書:書寫,題詩。
茅檐長掃靜無苔:庭院經常打掃,干凈得連青苔都沒有。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長掃,即常掃。靜,同“凈”,干凈的意思。苔,青苔。
成畦(qí ):成壟成行。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手自栽:親手栽培。
一水護田:一條彎彎的河水環繞著田地。水,河流。護,這里指保護、環繞。
排闥(t&;agra一ve;):推開門。闥,小門。
送靑來:為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綠。
【翻譯】
庭院由于經常打掃,一塵不染,連一絲青苔都沒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親手栽種的。一條曲折的小溪緊緊圍繞著綠油油的田地,兩座青山仿佛推門而入,為小院送來了青翠的山色*。
【賞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謚號“文”。神宗熙寧三年(1070)和八年(1075)兩任宰相,曾積極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但由于受保護勢力的反對,終于失敗并被罷相。晚年退居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悲憤死去。他工于絕句,且內容充實,語言精練,風格雄健。晚年作品藝術造詣極高。作品有《臨川文集》。
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時的鄰居,也是他晚年閑居江寧鐘山時的好友。本題下共寫詩兩首,本篇是題寫在楊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作品描寫了湖-陰-先生的庭院和環境之美,贊揚了湖-陰-先生的勤勞潔凈、崇尚創造美好生活環境與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這前兩句詩是通過庭院的干凈和美觀來寫人的。首句是以“凈”寫人,第二句則是以“美”寫人。院子里干凈得連一絲青苔都沒有,這在多雨潮一濕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實在太不容易了,而糊-陰-先生的院子就這樣,足見其勤勞有加。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糊-陰-先生的院子不僅干凈,而且還栽種了“成畦”的花草樹木,并且是他親手栽種的,這不僅看出了他的勤勞,也反映了他的愛美之心和樂于創造美的崇高情趣。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環境寫人。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卻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的呵護之舉,“山”對“人”的友愛之情,這就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和意識的山水以人的情感,這為何故?豈不是因了糊-陰-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別是“排闥”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兩山”“送青”的急切情態。這兩句詩在修辭技巧上,也堪稱典范,詩人將對偶、擬人、借代多種修辭手法融匯在一起,把山水描寫得有情有義,鮮活靈動,妙趣橫生。因此使這兩句詩成了千古傳送的名句。
這首詩能成為千古名篇還在于它運用了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的創造,那么環境的美則是自然的神來之筆。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為的美與天然的美完美結合的境界。特別是后面一聯,把山與水擬人化,綠水為主人“戶田”,青山為主人“送靑”,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與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情有機融和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
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4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白話譯文
長把茅草屋檐掃干干凈凈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垅是你親手培栽。
一條流水護著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贊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前兩句是庭院之景,干凈無苔是由于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后兩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于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雕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么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后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
【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解讀01-21
《書江西口造壁》古詩原文及賞析12-02
蘇軾《題西林壁》古詩賞析07-04
題西林壁古詩原文及賞析04-25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及詩意10-09
《春游湖》古詩賞析11-03
《洞庭湖》古詩賞析03-23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古詩詞賞析08-29
白居易《湖亭望水》古詩賞析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