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文鑒賞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文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文鑒賞 1
李白《贈汪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鑒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顯然,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然而,也因為它像生活一樣自然,人們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詩的三四句,后代詩家還有一點評論,開頭兩句口語化的平直敘述,就說不出所以然來了。其實,結合上述背景來看,頭兩句也是寫得極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我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聲口語言簡直是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
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也許正因為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為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對著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說汪倫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樣深呀,當然也可以,但顯得一般化,還有一點"做詩"的味道,F在的寫法,好象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復一杯"。李白酒酣情濃,意態飛揚,舉杯對腳下悠悠流水說道:"桃花潭水啊,別說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倫的友情深呢!"口頭語,眼前景,自有一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人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以,清人沈德潛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
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此詩自呼其名開始,又呼對方之名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后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一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還奇蝴",正所謂炫爛之極,歸于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上面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
我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上述李白這首詩表情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復雜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詩人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文鑒賞 2
韓愈【唐】
其一:
天街②小雨潤如酥③,草色遙看近卻《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意畫無。
最是④一年春好處,絕勝⑤煙柳滿皇都⑥。
注釋
、俪剩汗Ь吹厮徒o。
、谔旖郑簴|都洛陽城“定鼎門大街”,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寬闊,路邊楊柳扶疏,間植桃、李、石榴,中間為三條道,居中為“御道”,兩側有水渠和平民道!疤旖帧睂焐系摹疤旖帧毙亲
、鬯郑╯ū):酥油、奶油、乳汁,這里形容春雨的滋潤。
、茏钍牵赫恰
⑤絕勝:遠遠超過
、藁识迹郝尻柍牵ㄌ瞥瘱|都),神都。[2]
⑦水部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水部此處代指工部。
譯文
定鼎門大街上空絲雨紛紛,它像奶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遠勝過綠柳布滿京城的`春末。[2]
作品鑒賞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此破降,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膳c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古詩文鑒賞 3
和晁應之大暑書事
張耒.宋
蓬門久閉謝來車,畏暑尤便小閣虛。
青引嫩苔留鳥篆,綠垂殘葉帶蟲書。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涼計已疏。
忍待西風一蕭瑟,碧鱸斫意何如。
鑒賞
這是一首贈答詩,詩人似乎及其畏熱,閉門謝客,也不甚出門。由于人跡罕至,青苔長滿庭院惹鳥兒來散步,綠葉也自在垂下,帶著蟲子的痕跡。寒泉從井中流出算什么呢,白羽的'飛鳥已招不來清涼。等到秋節到來,西風蕭蕭,我邀你一起品佳肴美酒,不知你意下何如?可以感受到詩人雖不喜酷熱天氣,但仍能記得與友人相約一場,不難看出詩人對友人的感情。
古詩文鑒賞 4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鑒賞】
白居易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出一種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筑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皫滋帯倍,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罢l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于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跺X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為“風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痹姼璧牡谝痪涫堑攸c,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據《唐語林》卷六載,賈公亭建于貞元年間,未五六十年后廢。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冬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冬日里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于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視線從水云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現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于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边@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它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它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它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后,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边@也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將其寫入了詩中,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
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卑拙右椎摹跺X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為他不但善于觀察,而且更善于發現和體驗;蚴窃谟耙曪L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這就是因為人們不能帶著一種發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無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墒堑筋^來,仍然只有幾首作品能廣為傳誦。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現美、發現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卑拙右兹魏贾葚菔窌r,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后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美詩歌來。
前人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又說“樂天詩極深厚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田雯《古歡堂集》)。這首詩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入詩中,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從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體現出作者游湖時的喜悅心情,是當得起以上評語的。
古詩文鑒賞 5
荷鋤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過林滴水聲,一天好霧露。
東方猶未光,燦燦動霞路。
不覺叱牛聲,驚起雙白鷺。
詩文賞析
袁中道的《朝耕》,仿佛讓人來到農村,清早走上躬耕之路。拿起鋤頭出了茅屋,月色還有淡淡的光亮,經過林子,雨露晶瑩,滴落有聲,霧露(“霧露”即霧)好大。東方還沒有全亮,路上的粼粼光線,都是露珠反射朝霞的'光彩。一聲聲吆喝牛的聲音,驚起田野中的一雙白鷺。
這首詩,描寫了鄉村朝耕出門的情景,特別是“不覺叱牛聲,驚起雙白鷺”寫的靈動,“不覺”兩字,隨意而為,賦予詩的動感和生機,充滿情趣,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悠閑農家生活的羨慕之情
古詩文鑒賞 6
秦觀
【原文】
東風吹柳日初長,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
寶篆煙銷龍鳳,畫屏云鎖瀟湘。夜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
【鑒賞】
楊湜《古今詞話》云:“少游《畫堂春》‘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善于狀景物。至于‘香篆暗消鸞鳳,畫屏縈繞瀟湘’二句,便含蓄無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至于因何有感,從詞中所寫,美人生活規律顛倒,白天紅窗穩睡,夜里枕畔難安的情狀,顯然是描寫女子思人難眠、春情難耐的情思。
詞一開始“東風”二句,為春睡渲染氣氛,寫東風吹拂柳條,春日漸長,雨后斜陽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時光。接著“杏花”兩句,枝頭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銜沾花的泥土筑巢,猶自散發著微微的香氣。由景而人,美人面對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難再,自然無心紅妝,不得不陷于春困矣。這兩句與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句頗有相似之處,但寫得更為雋永。王國維《人間詞話附錄》說:“溫飛卿《菩薩蠻》‘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雖自此脫胎,而實有出藍之妙”。
詞的下片寫女子枕畔難眠所見到的景象!皩氉倍鋵懰L時間失眠,直到篆香銷盡,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瀟湘所致。“寶篆”,蓋今之盤香。秦觀《減字木蘭花》曾有“斷盡金爐小篆香”句!霸奇i”,指屏風上所畫的云霧瀟湘圖,云鎖,則迷不可見。詞的歇拍“夜寒”二句,具體描寫夜深寒氣襲人,女子無法再進入甜蜜的夢鄉,只有思前想后,輾轉反側。
古詩文鑒賞 7
作者: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認識;清楚。(注:這里不是看清楚,沒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古詩文鑒賞 8
長歌行(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澲,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作品簡介
《長歌行》:
漢樂府中的一首詩,屬于《相和歌辭》,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詩篇。《長歌行》古辭共三首,此詩為第一首,最早見于蕭統《文選》。
樂府:
古代音樂機關,秦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正式成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主管收集編纂各地民間歌謠、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采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
歌行體:
古代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裁。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詩詞鑒賞
全詩要表達的.就是最后一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但前面卻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自然界的景物:園中葵——萬物——百川,這就是常見的托物起興。
先寫“園中葵”:
先以“青青”一詞寫出“園中葵”青翠旺盛的形態,接著描寫出園中葵早上沐浴著露水,直到陽光把露水曬干,言下之意就是青綠的園中葵一直在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
再寫萬物:
三、四兩句由園中葵推及萬物,陽光雨露下的萬物都在爭相努力,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
四句詩,由點到面,展示萬物在春天的陽光雨露下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狀態。
寫春華秋竭的自然法則:
五、六句以擬人手法寫出萬物常常擔心秋天到來時,昔日奕奕生輝的枝葉會變得焦黃枯萎,衰敗凋零。萬物在自然法則面前無能為力,青春凋謝不可避免,“?帧北憩F“青春”稍縱即逝,值得珍惜的道理。
進一步拓展,寫百川:
七、八句寫百川之水東流入海一去不回的現象,并以反問句“何時復西歸”來催人警醒。這實際上是用中華文化中常見的以水喻時的方法來引起人們思考,告誡人們:青春易逝,時光一去不回頭。
點出主旨:
九、十句從反面點出全詩主旨:青春年少時如果不努力,到老的時候只能白白的傷悲了,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否則,老了以后再后悔就沒有用了。
托物起興:
這就是民歌中常用的“托物起興”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前面八句,從園中葵寫到自然萬物,再寫到滔滔東去的流水,是為后面闡述人生道理作比。
全詩托物起興,以物作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形象中,發出了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感嘆,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趁少壯年華奮發努力有所作為。
需要注意的是:托物起興,所托之物,與所興之情,所興之理,要有相關之處,有相似之點。本詩之中,強調的是歲月如梭,時光如水,要及時努力。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干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青春年華,就像滔滔東去的江水,不去不回頭,當然要及時努力了。
名句賞析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年老時再悲傷也沒用了。提醒人們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向上,不能虛度光陰。句中的“徒”字意思是“空”“白白地”,在句中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就是虛度;二是說年輕時不努力,到老年時才醒悟,那將于事無補,只能空嘆息,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雜詩》:“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边@首詩運用比喻手法,感嘆人生的飄忽不定,命運的不可把握,勉勵人們要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而“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背1蝗藗冇脕砻銊钅贻p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
古詩文鑒賞 9
古詩《送人之軍》
年代:唐
作者:賀知章
常經絕脈塞,復見斷腸流。
送子成今別,令人起昔愁。
隴云晴半雨,邊草夏先秋。
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
作品賞析
詩寫送人之隴西臨洮戍邊,并寄以厚望!俺=洝睉拔舫睢,“復見”應“今別”,是知所送之人乃兩度赴長城西段戍防也。頸聯之寫邊塞景物節候,是昔日所經見,亦是今日將經見。言外無限辛苦凄惻,然結聯猶致以勉勵之辭,寄望于國之長城!叭f里長城”,是景,亦典,妙在虛實之間。
注釋
①絕脈塞:指長城險塞!妒酚洝っ商窳袀鳌分^恬“筑長城,因地形,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里”;秦二世賜死,恬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馀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蹦送趟幾詺。絕脈,斷絕地脈。
、跀嗄c流:指隴頭流水!峨]頭歌辭》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腸斷絕!
、垭]云:隴頭之云。隴,隴山,為陜甘要隘。
、苋f里長城:喻重要支柱,此以軍隊為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宋文帝寢疾,彭城王劉義康矯詔收捕檀道濟。道濟盛怒飲酒一斛,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⑤漢國: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漢喻唐。
古詩文鑒賞 10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詩文賞析
[搜索國學夢即可回訪本站]
首句點明木芙蓉生長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邊。第二句“雨后霜前著意紅”,用了擬人的手法,寫木芙蓉風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擾之下,用心努力開放出美麗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艱難的特性。“猶勝無言舊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這是一位多么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币馑际钦f,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詩人在這里說木芙蓉“猶勝無言舊桃李”,就是說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讓人敬佩!耙簧_落任東風”寫出了木芙蓉的從容與淡定,不管風吹雨打,不管環境多么的.惡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開自落。這是一種瀟灑,從容自在的形象,詩人好像是在寫木芙蓉的品格,實際上是托物言志。抒發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樣,不管環境有多惡劣,不管有多少的艱難,也依然從容淡定,堅持走自己的路。
木芙蓉(Cotton Rose)又稱“拒霜”,在深秋開花。此詩看似輕松之筆,卻點出呂本中的人格價值觀。短短二十八個字,可說包蘊無窮,這正符合宋人論詩主“意”的要求。
詩中明確點出歌頌對對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為廣大人世、愛國志士的象征了。詩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開放在嚴霜襲來的秋季,其鮮艷的色澤顯示出它不畏強暴的精神。詩中后句,詩人將“無言”和“一生開落任東風”來比喻桃李怯懦軟弱,聽任東風擺布而自已無言,用宋高宗和秦檜以及對女真貴族俯首貼耳、沒有骨氣和勇氣的主和派,來襯托木芙蓉霜后“著紅”的英勇氣概。將兩種花比喻成對立的兩種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極為深刻。
首句“小池南畔木芙蓉”,言木芙蓉之孤高,明確點出歌頌對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為愛國志士的象征了。池塘低下處標聳著一棵樹,陡立之感、獨立之姿,想見詩人的抱負與期許。史稱呂本中在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上書論恢復中原之計,未被采納,后因觸怒秦檜,降為提舉太平觀,此后即家居,從事著作和講學,晚年奉佛。文學是時代的反映,也是作者心聲的寄托,呂本中以此詩道出他的人生選擇。
第二句“雨后霜前著意紅”,用擬人手法,寫木芙蓉努力開放在嚴霜襲來的秋季,其鮮艷的色澤顯示出它不畏強暴的精神。此句化用《論語·泰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薄八砂亍,是中國士子堅貞心志的人格典范;菊,象征隱逸高潔。宋人常常將木芙蓉與菊花并稱。晏殊:“數枝金菊對芙蓉,搖落意重重!睔W陽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睆堮纾骸翱丈郊偶藕嗡?晚菊芙蓉相對幽!本找詼Y明為知己,木芙蓉就與菊花一樣,成為隱逸高潔的象征。在整個中原淪陷,君臣綱常不能有所作為、金人另立張邦昌為偽楚之際,這無異是呂本中持守的心聲。
第三、四句則是全詩用意之所在!蔼q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意思是說木芙蓉還比那些繁多、常見的桃李好多了,因為它不隨春風來去、花謝又花開。歐陽炯說:此詩用意全在三、四句,桃李隨東風之來去,花謝花開,俯仰由人,木芙蓉則傲然兀立于秋風之中,經霜愈盛,其風骨視桃李為何如耶?歐陽炯認為木芙蓉“經霜愈盛”,若以人擬木芙蓉、桃李,則木芙蓉的骨氣比桃李真有千差萬別。呂本中筆鋒一轉,想到春來繽紛的五彩大地,春風下桃李盛開,春盡滿地落花,甭說還撐到雨后的霜前。如果詩人有譬喻,那么,雨是人生低潮的眼淚,霜則是人生的苦難,東風是表示皇帝的恩典。在人生低潮、苦難之中,還能努力地展現自己的風華,沒有沮喪、畏縮,沒有東風(恩寵),生命依舊亮麗。誰說一定要阿附權貴,在官場飛黃騰達呢?詩人將“無言”和“一生開落任東風”來比喻桃李怯懦軟弱,聽任春風擺布,用宋高宗和秦檜以及對女真貴族俯首貼耳、沒有骨氣和勇氣的主和派,來襯托木芙蓉霜前“著意紅”的英勇氣概。將兩種花比喻成對立的兩種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極為深刻。
古詩文鑒賞 11
登鸛雀樓古《登鸛雀樓》的原文: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賞析:
《登鸛雀樓》寫王之渙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王之渙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王之渙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王之渙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王之渙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王之渙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王之渙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王之渙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王之渙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王之渙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王之渙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登鸛雀樓》的寫作特點而言,《登鸛雀樓》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登鸛雀樓》,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登鸛雀樓》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登鸛雀樓》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登鸛雀樓》,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王之渙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古詩文鑒賞 12
原文
《塞上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賞析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空桑林",指葉子已經枯萎的桑樹林;"蕭關",古時關中與塞北的交通要塞。此聯意為: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商貸高。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出塞后再次入塞天氣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的蘆草。
。膩碛牟⒖,皆向沙場老。""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此聯意為:自古以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相伴到老。
。⒛獙W游俠兒,矜夸紫騮好。""游俠兒",指恃勇逞強、常常惹是生非的.人;"矜夸",驕傲自夸;"紫騮",泛指駿馬。此聯意為:莫學那自恃勇武的游俠兒,自命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王昌齡的邊塞詩在盛唐詩作中別樹一幟,為人們所稱道。這首《塞上曲》是詩人早年漫游西北邊地時所作,詩由征戍邊塞不回而告誡少年不要矜夸武力,表達了反戰之意。(《唐詩三百首》)
古詩文鑒賞 13
原文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參加永貞變法,失敗后屢被流放,最終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稱“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也寫得很好,古詩和韋應物齊名,世稱“韋柳”。
注詞釋義
絕:絕滅,消失。
徑:小路。
蹤:指腳印。
孤舟:孤單的一條小船。
蓑笠:用草編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詩今譯
千山寂靜鳥兒都飛走不見了,萬條小路上已經人跡杳渺。小船上漁翁穿戴蓑衣斗笠,獨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釣。
賞析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于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里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里安身。
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于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古詩文鑒賞 14
雨過山村(作者: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注釋:
婦姑:媳婦和姑姑。浴蠶:對蠶種進行清洗和消毒。中庭:庭子當中。梔子花:夏季開花,色白,香濃。
譯文:
雨中的村子里傳來了幾戶人家的雞叫聲,沿著村邊的小路觀賞四周青青的翠竹和彎彎曲曲的小溪,不覺中來到了小橋前。只見村中的姑嫂們相互召喚著到溪邊洗蠶種,只有農戶庭院中的梔子花開得那么芳香悠閑。
賞析:
“雨里雞鳴一兩家”。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會誘得“雞鳴不已”。山村的地形使得居民點分散,即使成村,人戶也不會多!半u鳴一兩家”,恰好寫出山村的特殊風味。
“竹溪村路板橋斜”。如果說首句已顯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徑通幽的過程描寫,顯出山居的“深”來,并讓讀者隨詩句的向導,體驗了山行的趣味。山民尚簡,溪溝不大,原不必張揚,而從美的角度看,這一座板橋設在竹溪村路間,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橋,卻是天然和諧的'景致。
詩人轉而寫到農事:“婦姑相喚浴蠶去”。于此可見這是在仲春時分。在這淳樸的山村里,婦姑相喚而行,顯得多么親切,作為同一家庭的成員,關系多么和睦,她們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
田家少閑月,冒雨浴蠶,就把倍忙時節的農家氣氛表現得更加夠味。但詩人存心要錦上添花,揮灑妙筆寫下最后一句:“閑著中庭梔子花”。事實上就是沒有一個人“閑著”,但他偏不正面說,卻要從背面、側面落筆。用“閑”襯忙,通過梔子花之“閑”襯托人們都十分忙碌的情景.,興味尤饒。
古詩文鑒賞 15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3月,納蘭性德以宮廷侍衛的身份隨從皇帝東巡。出山海關后,他抑制不住行軍生活的觸動,同時亦排解不掉思鄉之情的纏繞,于是展箋揮毫,寫下《長相思》一詞。
顯然,這是一闋記敘軍旅生活和抒發故鄉思念的詞作。詞的上片寫的是白天的行進和夜晚的駐扎。起首兩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重在敘事,倒也平平。然而,接下句“夜深千帳燈”卻異峰突起,落墨不凡。它攝取夜闌更深、千帳燈紅這一軍中景觀加以描寫,用無邊夜色的籠罩和萬串帳燈的閃耀構成一幅奇異而又壯觀的圖畫,給人以新穎豪壯之感。晚清大詩學家王國維云:“‘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差近之!痹~的下片所寫是詞人夜宿營中臥聽風雪的'吼叫而思鄉之情甚切的情景。起始“風一更,雪一更”之句,明寫時間于風雪中的推移,暗寓詞人因心潮的起伏波動而輾轉不眠。接下來“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則直接披露和渲染了作者于無眠中仰臥不安的心境——風雪的喧囂聲早已把思鄉之心攪得粉碎,以致徹夜無法入夢;而夜深人靜獨自不眠的孤寂又使感覺變得異常敏銳,從而聽得出風雪之聲在郊野與故園的不同。這里,詞人那鄉心的凄苦,征成的煩惱,因語言建構的準確、生動和富有張力,而顯得情真意切、撩人意緒。
被況周頤推為“國初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于創作上素以小令見長。其小令的突出特點是語言清麗,神思俊逸,不作矯情,不尚雕飾,正所謂“一洗雕蟲篆刻之饑”、“純任性靈,纖塵不染”(《蕙風詞話》卷五)。坐實到內容上則每見妻室家園,魂牽夢惹,離情別緒,朝縈暮繞。《長相思》這支小令很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因而可視為詞人的代表作之一。賞讀這闋詞作,我們庶幾可見納蘭詞風之一斑。
古詩文鑒賞 16
《太初》
王安石
太初有道,本自然。
嵩高磊起,自熠然。
震澤之魚,咸集鳧。
晉楚更震,趙魏斗。
越宋之隆,斯皆發。
擘海之神,有所歸。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
梁山泊之夢,安在哉?
賞析
太初之時,萬物自然而和諧。高峻的山峰聳立于天地之間,熠熠生輝。湖泊里的魚兒們也聚集在一起,躍出水面。晉、楚兩地不斷有戰爭,趙、魏也競相角逐,但是這些大國之間的競爭并沒有破壞自然的和諧。越國、宋國在太初之時也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萬物生長繁榮。海洋之中,神奇的生物在自由自在地游蕩,鳳凰展翅飛翔,羽毛翩翩。而令人遐想的梁山泊,又在何處呢?太初的`和諧只有在人們的心中才存在,而當人們開始貪婪、爭斗,自然的和諧也開始被打破。
【古詩文鑒賞】相關文章:
初二下冊語文期末復習要點:古詩文鑒賞06-26
國學經典古詩文08-11
古詩文作文05-04
李白經典的古詩文06-24
古詩文社團總結09-05
實用的古詩文作文11-22
唯美古詩文案05-23
古詩文學常識01-21
《絕句》古詩文賞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