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司空圖《歸王官次年作》古詩鑒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司空圖《歸王官次年作》古詩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歸王官次年作
司空圖
亂后燒殘數架書,峰前猶自戀吾廬。
忘機漸喜逢人少,覽鏡空憐待鶴疏。
孤嶼池痕春漲滿,小欄花韻午晴初。
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
司空圖詩鑒賞
司空圖的詩歌多是山林遣興、閑吟自適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反映社會動亂現實的悲慨之作。這首《歸王官次年作》,正是兼有二者特點的作品,它既表現了司空圖歸隱后的與世無爭、放浪山水之情,同時也曲折地流露了對于社會現實的憂慮和苦悶,體現出“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印證了自己的詩歌理論。
詩題點明了兩點:一是作詩的地點,“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的中條山上,是司空圖的故鄉。二是作詩的時間,司空圖棄官“歸王官”是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次年”即光啟四年(888),故詩題一作《光啟四年春戊申》,司空圖五十二歲。
詩歌一開始就展現出作者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嚴重毀棄:“亂后燒殘數架書。”“亂”是指戰亂,即黃巢農民軍與唐王朝軍隊的戰爭。此次戰爭從875年開始,到884年結束,山西南部永濟一帶和陜西關中地區都是主戰場。作者回歸故鄉時戰爭雖已平息,但舊居經過火燒,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幾架殘破不全的書了。“亂”字已令人悚目驚心,一個“燒”字更使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恐怖情景,不禁為之震栗。然而,雖經戰爭的洗劫,但這畢竟是詩人的故鄉,所以第二句緊接著來了一個轉折:“峰前猶自戀吾。”表現了對故鄉的執著的摯愛。作此詩時詩人已經歸隱一年,對故居作了重建和整修,所以已經有“廬”可“戀”。這一句使我們想到陶淵明《讀山海經》詩: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戀吾廬”,顯然是從陶詩中點化出。此時,他和陶淵明有共同的心境,即逃離官場、歸隱田園之后的自足自適、輕松自得,但他又比陶淵明多了一種憤慨,因為多年來戰火紛飛,本來極好的舊居竟遭毀壞,想到天下多事,個人多難,不禁悲從中來。“猶自”二字,充滿著人世滄桑的傷懷感。這兩句突兀而起,曲折婉轉而又包蘊不盡,起了提挈一篇、籠罩全詩的作用。
接著,詩人表達了歸隱后的心情:“忘機漸喜逢人少,覽鏡空憐待鶴疏。”前一句表現了歸隱后在舊居中屏絕塵囂、泊然寧靜的心境。“忘機”,就是不用機心,不計較一切貴賤榮辱。由于深居山中,不問政事,來往人又少,所以用不著機心了,詩人對此是很高興的。從這句詩的潛臺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歸隱前在翻云覆雨的斗爭中,是用盡了心機的,那斗爭的激烈、處境的險峻、詩人內心的憎惡,已經不言而喻。而這,正是作者急流勇退,歸隱的真正原因。于是,他對自己的過去作了深入的反思:我對鏡自照,看到如此衰老,感到過去是徒然高興地在等待鶴書的到來了。“鶴疏”即鶴書,書體名,也叫“鶴頭書”,古時用于招納賢士的詔書。這是沉痛的懺悔,說自己過去不應當躁于進取,出去做官,如今回來了,也就永遠再不出去做官了(以后雖經曲折,他確實沒有再出山做官)。這一聯非常婉曲地表明了終老山林之志,也深刻地暗示了“戀吾廬”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逃離無謂的斗爭,遁跡深山。
第三聯掉換筆鋒,以精心結撰的詩句,另開新境,描寫了“廬”中的美景,令人爽心悅目。“孤嶼池痕春漲滿,小欄花韻午晴初。”這兩句是“互文”,出句與對句互相交織,意思是:在初晴的中午,有著小島的池塘里漲滿了春水,小小花圃中鮮花盛開,更加富有韻味。兩句詩精煉而又形象生動,而且從“午晴初”三字中,可以推知上午還在下雨,那油油的春雨飄飄灑灑,漲滿春池,滋潤著花朵(當然也滋潤著作者的心),中午雨霽云開,融和的陽光照在春池的碧波上,照在帶著雨珠的花朵上,一切顯得更加清新明媚、生機盎然,這真是無限美好的時刻啊!同時,“孤嶼”與“小欄”互相映帶,從“孤”字、“小”字和“滿”字、“韻”字中,隱約透出作者在深山舊居里自為天地、自得其樂的心情。兩句包蘊深厚,而且語言十分精美,“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梅堯臣語),體現出作者高度的技巧,堪稱佳句。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司空圖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細密。”正是指此。
當作者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中,留連不已時,情不自禁地在最后一聯中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態度:“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音居)。”“逃名”是用《漢書·逸民傳》中法真的故事:東漢人法真,字高卿,扶風郿人,恬靜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遠世,世人謂之逃名。“不必門多長者車”,又化用了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句:“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文選》李善注陶詩說:“《漢書》曰:張負隨陳平至其家,乃負郭窮巷。以席為門,門外多長者車轍。《韓詩外傳》:楚狂接輿妻曰:門外車轍何其深。”“長者車”,指達官貴人之車,意與陶詩略同。作者通過用典,委婉但卻堅決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和陶淵明那樣做逃跡的隱士,在山林中盡情高歌,決不做陳平那樣的人去與達官貴人交往,徒費心機。這里的“長者”,顯然是對“忘機漸喜逢人少”中的“人”的具體解釋。原來,詩人所反復表示的,就是要與擾攘爭奪的晚唐政治絕緣,深隱故居,嘯傲山林,來悠然自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作者生平
司空圖,生于837年,卒于908年,是中國唐朝末期的著名詩人和詩論家。他自幼隨家遷居至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司空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非常顯著,特別是在詩歌和詩論方面。他的詩歌作品風格高雅,深受后人贊賞。
司空圖的仕途生涯起初頗為順利。在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中進士后,他曾擔任過光祿寺主薄、禮部員外郎和禮部郎中等職。然而,隨著黃巢起義的爆發和唐朝末年的動蕩,司空圖的政治生涯開始走下坡路。他在黃巢起義期間退居河中,后來雖然被召拜為知制誥、中書舍人,但最終選擇隱居,不再涉足官場。
司空圖在詩歌創作和理論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他的詩作多近體,尤工絕句。在詩論方面,司空圖提出了許多創新觀點,如“思與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對后世詩歌創作和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二十四詩品》以四言詩的形式論述了詩歌創作的二十四種風格與境界,是中國古代詩論的經典之作。
晚年,司空圖隱居于中條山王官谷,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對于當時社會的動蕩和變遷持有一種超然的態度,通過詩歌和詩論表達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聽到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圖絕食而亡,終年72歲,以一種悲壯的方式表達了對國家和朝廷的忠誠。
綜上所述,司空圖是一位具有卓越文學成就和深厚思想內涵的唐代詩人和詩論家,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學產生著影響。
【司空圖《歸王官次年作》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客中作》古詩鑒賞07-18
《歸嵩山作》古詩原文及賞析10-18
《萬山潭作》古詩原文及鑒賞03-05
晚唐詩人司空圖詩句02-02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古詩鑒賞11-30
《重陽》古詩鑒賞04-12
梅花 古詩鑒賞04-05
登高古詩鑒賞12-11
李白古詩鑒賞07-18
杜甫古詩鑒賞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