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米灘·掀波成山石作底古詩賞析
《大小米灘·掀波成山石作底》作者是清朝文學家查慎行。其古詩全文如下:
掀波成山石作底,風平石出波彌彌。
秋天一碧雨新洗,大灘小灘如撒米。
【賞析】
這首詩是查慎行游閩北返經(jīng)建甌時所作。閩北多溪水,閩江上游的富屯溪、建溪都發(fā)源于武夷山地,由北向南,在南平市附近匯入閩江。今屬南平市轄的建甌縣,地處南浦溪、潭溪、松溪三水匯流處。這些溪流,水量豐富,多險灘急流,航行不便。《敬業(yè)堂詩集》卷二十五《垂橐集》中,作者以“灘”名篇的詩作就有《折紙灘》、《箭孔灘》、《茶陽灘》、《盆灘》、 《萬石灘》、《牛頭牛尾灘》、《龍牙灘》、《蓮花灘》、《鼠灘》等十首,閩北灘多可見一斑。大小米灘就是潭溪中的'險灘之一。這首詩寫大小米灘風急浪高的壯美和風平浪靜的優(yōu)美,剛?cè)峒婢撸嗟靡嬲谩?/p>
首句寫潭溪波高浪險的雄奇之美。“掀波”點明風力之強,灘形之陡;“成山”極寫波峰之高,水勢之猛;“石作底”,既交代了波谷下溪底卵石累累,又為下文“撒米”作了鋪墊。作者雖只寫了風浪之形,讀者卻仿佛同時聽到了驚濤拍岸之聲。風勁浪高,灘險流急,波峰成山,波谷見石,聲勢之迅猛,使人驚心動魄。
第二句筆鋒一轉(zhuǎn),由動勢美寫到靜態(tài)美。秋風平息,水落石出,潭溪上水波沵沵,又是一番風光。“沵沵”,一指水流,《詩經(jīng)邶風》有“河水沵沵”之句;一指水滿,《詩經(jīng)邶風》又云:“有沵濟盈”。這里二義兼而用之:“沵沵”既指溪水滿盈,流量甚大,與上句“掀波成山"相照應(yīng);又指波平浪伏,溪水靜靜地流淌,與上句波高浪惡形成鮮明對比。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剛一柔,各具魅力。
第三句變換視角,改平視為仰視。秋日的天空,本來就湛藍可目,更兼新雨剛霽,萬里長空一碧如洗,不雜一絲塵埃,仿佛把游人的五臟六腑也沖洗得透明晶亮,更覺天寬地闊,心曠神怡。
末句又收回視線,點明大小米灘獨具的特色。大灘小灘上的鵝卵石,或露或隱,或顯或藏,星羅棋布,密密麻麻,遠遠望去,就象撒滿了大大小小的米粒。第三句寫碧空純?nèi)灰簧@一句寫河灘上星星點點,構(gòu)成形與色的對比,使畫面平添了生趣。
查慎行為黃宗羲門人,詩崇宋人。他曾花了數(shù)十年功夫,補注蘇詩五十卷,五七言古詩深受蘇軾影響,辭意宛轉(zhuǎn)暢達。近體頗學陸游,運意靈活,屬對自然。但他也吸收了唐詩的精華,所以連乾隆時尊唐貶宋的詩壇盟主紀昀,也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贊他:“得宋人之長而不染其弊,數(shù)十年來,固當為慎行屈一指也。”查為仁《蓮坡詩話》說:“家伯初白老人嘗教余律詩,謂:詩之厚,在意不在辭;詩之雄,在氣不在直;詩之靈,在空不在巧;詩之淡,在脫不在易;須辨毫發(fā)于疑似之間。"(見《清詩話》上冊482頁)《大小米灘》就具有意、氣、空、脫的特點,水天相照,純凈與繁富互襯;剛?cè)岵燮媾c靜美對映,于白描之中,寓詩情畫意,不愧為大家手筆。
【大小米灘·掀波成山石作底古詩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有關(guān)希波克拉底的故事11-18
唐詩三百首《山石》賞析05-30
《代人作》唐詩賞析02-28
《度大庾嶺》古詩原文及賞析03-11
《春日偶作》唐詩賞析03-07
唐詩《寒食日作》賞析03-07
《席上作》唐詩賞析02-26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帶拼音版古詩賞析03-02
謝靈運的代表作賞析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