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雪晴晚望》古詩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賈島《雪晴晚望》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背景
賈島《雪晴晚望》寫于長安應舉落第,與從弟(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親,年幼于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釋無可(著名詩僧)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詩中描寫了當時所見所感,特別是借物抒情,突出了獨行孑孑(沒有人相伴,很孤獨的意思)而寒寂之感。全詩在“望”中展開,分別描寫了“雪”、“晴”、“晚”幾個方面。
全詩如下: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寫道:“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起筆即點出“望”字。薄暮時分,雪霽天晴,詩人乘興外游,倚著手杖向遠處眺望。“溪云幾萬重”是“望”之所見。詩人運用了夸張手法來突出“溪云”濃重。這一句中,詩人選擇了“溪”、“云”兩個意象,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詩人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不但拉開了距離,造成想象空間,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詩人視點在山上,一眼望去,在陽光斜照下,溪水與上空升騰起的云朵混合一體,相互照應,重重疊疊,表現出十分壯麗的圖景,為后面描寫和抒情奠定了基礎。。
頷聯緊承首聯寫道:“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白屋”即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無色彩裝飾,故名。這一句是承“溪云幾萬重”中“溪云”而來的。上一句是說,溪水中,打魚人劃著小船回到自己的茅屋,遠處高山上夕陽西下了。“寒日”中的“寒”用得很妙,不但說明了夕陽西下,山中寒冷的景象,更是詩人心中的凄寒體現。特別是與“歸”和“下”兩個動詞(都有回歸、回家的意思)關合一起,說明了該歸的就歸,該下的.就下,而詩人卻寄居在寺院,不能歸,此時此刻不免隱隱生起他鄉游子因考試失落而產生的凄涼之感。可以說,這好像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寫道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承上聯在意義上一轉,詩人寫道:“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煙”像煙的霧靄。“岡草”看是虛弱的草,實則是生命力特別旺盛。意思是說,遠處山岡上,野草正在燃燒。勁松郁郁蒼蒼,日暮的煙靄似斷斷續續生于石松之間。這里,詩人運用了“野火”與“斷煙”,不但表明了一明一暗,而且也表現了時間的變化。因“野火”使我想到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其實,也許詩人就是要表現這“岡草”的頑強生命力。可以說,詩人在這里,借用“野火”、“岡草”和“石松”幾個意象,就是表現了自己純潔、勁節和遠大志向。
尾聯一合,在飽覽了遠近高低的雪后美景之后,詩人寫道:“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上句中的“回”即回頭看、回看。意思是說,夜幕降臨,什么也看不到了,詩人只好回寺院去。其中,一個“卻”字,可以說,是副詞表意,把詩人那種依依不舍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下句寫詩人清晰地聽到山寺響起清越的鐘聲。這里的“鐘聲”很有意蘊的,可以說,它不但“打”出了詩人心靈深處的隱情——屢試不第而棲身荒山古寺的傷感,而且也暗示了詩人心中萌生瞿曇之念。所以,這“聞打暮天鐘”是詩人情感的集中體現,是詩人“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賈島《送無可上人》)思想的體現。這樣結尾,不但言有盡而意無窮,而且引發讀者想象和思考,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效果。
在藝術上,首先,景物描寫很有特色,形象地表現了“雪”、“晴”、“晚”的特點。其次,用詞準確生動,表現出語言的滲透力。再次,形象含蓄,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第四,表現詩人賈島的“郊寒島瘦”的詩風。
文學鑒賞
這首詩展現了時景常情,但寫得獨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現出清冷的詩風。
詩題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詩內容。詩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畫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讀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起筆即點出“望”字。薄暮時分,雪霽天晴,詩人乘興出游,倚著手杖向遠處眺望。遠山近水,顯得更加秀麗素潔。極目遙天,在夕陽斜照下,溪水上空升騰起魚鱗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幾乎多至“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歸”、“下”二字勾勒出山間的生氣和動態。在遍山皚皚白雪中,有采樵人沿著隱隱現出的一線羊腸小道,緩緩下山,回到白雪覆蓋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則是冷光閃閃、含山欲下的夕陽。山峰在晚照中顯得更加雄奇。樵人初歸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動靜光色的摹寫中,透出了如作者賈島詩風的那種清冷。
詩人視線又移向另一角度。那邊是“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遠處山岡上,野草正在燃燒。勁松郁郁蒼蒼,日暮的煙靄似斷斷續續生于石松之間,而傲立的古松又沖破煙霧聳向云天。“野火”、“斷煙”是一聯遠景,它一明一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岡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別旺盛,“野火”也不能燒盡。“石松”堅操勁節,形象高大純潔,“斷煙”也不遮掩。
詩人飽覽了遠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漸漸降臨,不能再盤桓延佇了。“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騁目娛懷的歸途上,詩人清晰地聽到山寺響起清越的鐘聲,平添了更濃郁的詩意。這一收筆,吐露出詩人心靈深處的隱情。作者賈島少年為僧,后雖還俗,但屢試不第,仕途偃蹇,此時在落第之后,棲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鳥歸巢,聽到山寺晚鐘,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辭》),詩人頓萌瞿曇歸來之念了。
就在寫這首詩的圭峰草堂寺里,賈島曾寫過一首《送無可上人》,為無可南游廬山西林寺贈別,最后二句云:“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盡管此后賈島并未去天臺山再度為僧,與無可結近鄰,但在寫詩當時,是起過這種念頭的。這應是“聞打暮天鐘”一語含義的絕好參證。同時,作者在那首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這幾句在表現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歸臥故山”的思想。
“聞打暮天鐘”作為詩的尾聲,又起著點活全詩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寫來,景色全是靜謐的,是望景。七句一轉,緊接著一聲清脆的暮鐘,由視覺轉到了聽覺。這鐘聲不僅驚醒默默賞景的詩人,而且鐘鳴谷應,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活潑潑的局面。讀完末句,回味全詩,總覺繪色繪聲,余韻無窮。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晚唐詩多先鍛景聯、頷聯,乃成首尾以足之。此作似乎一句唱起,直說至底者。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卷二二:通首俱切,結更佳。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三:起四句有氣力,后半稍弱,五句亦未雅。
清·李懷民《重訂詩人主客圖》卷下:(三四句)嚴峭不可名狀。(五六句)二句中有雪在。(七八句)其聲亦帶寒苦。又:對之三伏中凜凜有寒意。古今雪詩,至歐、蘇始稱“白戰”,其實自退之即不持寸鐵也。但用郁思定力,峭骨沉響,筆補造化,無逾此作。
【賈島《雪晴晚望》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駱谷晚望古詩賞析04-10
與賈島閑游古詩賞析11-27
洛橋晚望古詩賞析04-10
《晚泊潯陽望廬山》古詩賞析04-10
《百花亭晚望夜歸》古詩賞析03-31
晚晴12-24
賈生古詩賞析04-10
《賈生》古詩賞析01-24
古詩賞析: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