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古詩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古詩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句】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出處】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意思】秋天傍晚,我獨自登上謝公樓,眺望晴空,一碧萬頃。
【賞析】江城景色 優美,秀麗如畫,只要在傍晚時刻,登上城頭,遙望萬里晴空,便可看 到江城東郊的宛溪和句溪。兩水清澈明靜,在晚照余暉的映襯下,如兩 面明鏡,波光粼粼,夾江城而流。那橫跨在溪流上的鳳凰、濟川兩橋, 就如同從天上飄落下的兩條彩虹,橫臥在水面上。詩句運用熨貼的比 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江城如畫的壯麗景象。
注: 江城,指宣城,在今安徽宣城縣。兩水,指宣城東郊的宛 溪、句溪。雙橋,指橫跨在宛溪上的鳳凰、濟川兩橋。
【全詩】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鑒賞】
宣城,依山傍水,景色秀美,自公元四世紀初期晉室南渡以來, 逐漸成為皖南的一座重要城邑。北樓,也叫謝朓樓,謝公樓。南齊建 武二年(495),著名詩人謝朓在南齊宗室爭權奪勢的鬧劇中,受到猜 忌排擠,外任宜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漫游至此。 在一個秋陽薄山、晴空萬里的傍晚,登樓遠眺,詩興勃發,揮毫描繪 了宣城如畫般的景色,并抒發了對前輩詩人謝朓的緬懷之情。
詩人登上北樓,憑高俯瞰,城郊原野,河流平川,色彩斑斕,莽 莽岡巒,綿延起伏,與晴空相接,簡直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頭兩句 詩人即以贊嘆之情,凝煉之筆概括地描寫了登臨北樓的初步 印象。次句之“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間四句,提綱挈領, 總攝全篇。
三、四句上承首句“江城”,描寫宣城薄暮的水色天光。“兩水”, 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至宣城東北,與句溪會合,繞城而流。 一個“夾”字形象地道出了兩溪相會的情形。“雙橋”,指建于隋代的 鳳凰橋、濟川橋。秋天的溪水明凈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橫跨 溪上的拱形雙橋,輕靈欲飛,倒映水中的橋影,在夕陽的照耀下,折 射出五顏六色。這哪里是雙橋,明明是彩虹從天而降! 這哪里是溪水, 分明是光潔的明鏡!“明鏡”“彩虹”兩個前后蟬聯的比喻,色彩鮮明, 形象生動。描寫雙橋倒影,用一 “落” 字,給雙橋增加了飛 動之勢。
五、六句則是由第二句的“山”字生發出來的。秋季的晴天,天 高氣清,傍晚時分,莽莽的山岡叢林中,飄動著裊裊的炊煙,人煙晚 氣繚繞,深碧的橘柚似乎感到寒意,蒼黃的梧桐越發顯得老成。“寒” “老”二字,把感覺融入視覺形象之中,不僅寫照傳神,而且調動讀 者去聯想、去領會秋意的蒼寒。這兩句描寫秋景、秋意,不傷秋悲秋, 但為下文的念古傷懷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水景明凈絢麗,山景蒼寒老成。 在布景著色上,明暗適當,層次清晰,可謂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二句,詩人收回視線,將注意力與情思轉向所登之樓,與開 頭兩句登高覽望遙遙呼應。“誰念”二字,道盡了當時詩人的孤獨彷 徨之感。有誰能夠理解詩人佇立北樓,懷念前代詩人謝公的心情呢?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漫游,過著一無所為、漂泊流浪的生 活,這對自比大鵬,想一展宏圖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是最為傷情之處。 詩人登覽北樓,懷念謝公,首先是謝朓曾和李白有相同的政治遭遇, 又有相同的文學追求,他們之間雖然古今時異,但遭遇和精神卻遙遙 相通。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游覽吟詠的宣城山水,孤獨的 詩人怎能不緬懷謝公,尚友古人呢?怎能不發出“今古一相接,長歌 懷舊游” (李白《謝公亭》)的長嘆呢?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具體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被后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于碎葉城(唐代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少時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他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蓮此地居住時間最久,在青蓮的生活也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有很深的影響,所以后人稱之為青蓮居士。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享年61歲。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后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將李白稱為“詩仙”。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X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古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賞析03-26
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賞析(含翻譯)08-07
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唐詩品讀08-07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08-25
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全文及鑒賞07-21
南朝詩人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全詩賞析04-10
《登太白峰》古詩賞析04-14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南齊最牛詩人謝宣城是怎樣的12-11
《登黃鶴樓》古詩賞析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