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感遇其一》古詩閱讀及賞析

時間:2022-11-03 14:35:30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詩閱讀及賞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詩閱讀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詩閱讀及賞析

  《感遇其一》古詩閱讀及賞析

  【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處】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草木美麗芳香,是由本性所 至,哪是為求得美人的折取呢? 本心: 本性,生長習性。

  以蘭桂散發芬芳不是為了求美人折取為喻,抒寫不求顯達的賢者志向。“何求”二字,以反筆跌出,猶如雄獅搏兔,格外有力。

  【鑒賞】“香草美人”的詩歌傳統自古有之,美人佩戴芳草以彰顯其品 德。而在這句詩中,詩人卻獨為草木立言。春蘭秋桂,欣欣向榮,它們都 有自己為之驕傲的馥郁的芳香。這世間的一草一木,都懷有一顆高潔之 心,何必盼望著美人的攀折玩賞呢?詩人以芳香的草木自比,無論在什么 樣的環境之下,都會堅守美好的品德毫不動搖。而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 己的本心,并不是為了要求得他人的賞識。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內心深 處的'獨立與傲岸:既時刻保持自己內心的高潔,又絲毫不趨附權貴,令人 贊嘆敬佩。后人常以此句自明心志。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事物的狀況 或人的行為舉止是由其本性所致,并非 想求得別人的好感或賞識。[例]不過 我想,野草野菜開一朵小花報答陽光雨 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謂“草木 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消失于眾 人之中,不求“賽牡丹”,安閑舒適,得其 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 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 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 (楊絳《隱身衣》)

  【全詩】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釋】 ①蘭:澤蘭,秋季開花,香草。葳蕤:葉盛貌。②欣欣:指蘭草桂花欣欣向榮,生機勃勃。自爾:自然而然地。爾,語助辭。③林棲者:隱居山林之名士。曹毗《對儒》: “不追林棲之跡,不希抱鱗之龍。” 相悅:聞蘭、桂之香而愛賞采摘。④本心:本性,素心。美人:指林棲者。

  【全詩鑒賞】

  這是詩人遭受奸黨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罷相被貶之后所作的 《感遇》組詩,凡十二首。“感遇” 者,有感于遭遇之謂也。“之一” 選自組詩的第一首。此詩以春蘭、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達自己立身修德,惡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詩的一二句: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以物起興,引出自比的對象。你看,春天的蘭草迎春勃發,茂盛紛披,生機無限; 秋天的桂花葉綠花黃,皎潔明凈,馨香四溢。此兩句源自屈原《九歌·禮魂》 中詩句: “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只是詩人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將“秋菊” 置換為“秋桂” 罷了。“葳蕤” 與“皎潔” 再現了春蘭與秋桂勃發向上與高雅的風貌。

  詩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蘭、秋桂之所以 “欣欣此生意”,欣欣向榮,蓬勃生機,是因為它們 “自爾為佳節”。自,各自; 爾,如此之意。即是說它們各自在適當的季節 (春、秋) 而繁茂花開,顯示出 “葳蕤” 與 “皎潔” 之生命特點。這里,既點出春蘭、秋桂各自適應 “佳節” 之特性; 又暗示蘭、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長榮枯,不媚人榮,不求人知的本質特征。詩的五六句寫人對蘭、桂之欣賞。先用 “誰知” 一轉,由前四句的物象轉入對人的描寫。那些 “林棲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隱逸之士,常以蘭、桂自喻,因而“聞風坐相悅”,聞到蘭、桂的芳香,頓生愛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謂愛慕之深、愛慕之殊。

  詩的七八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綜合前意,再次肯定蘭、桂不求人榮的高尚品質。盡管蘭、桂被人欣賞、愛慕,但它們是不希望 (何求)“美人” (“林棲者”) 來攀折、欣賞的。因為蘭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 (“本心”) 使然,并非是為了博取“美人” 的欣賞而如此。全詩到此,意旨豁然: 那些如春蘭、秋桂的賢人君子潔身自好,進業修德,并非為了博取功名富貴,而僅是盡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蘭、秋桂也是詩人的自喻,表明自己雖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堅貞清高的氣節。

  全詩采用比興手法,詩意溫雅深邃,然又自然貼切,無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風。起承轉合,前后呼應,詩意貫通,結構嚴謹。

  感遇其一張九齡翻譯鑒賞

  《感遇·其一》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釋]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評析]

  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后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后,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3—740)唐代大臣、詩人。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少聰慧能文,唐中宗景龍(707—710)初年進士,為校書郎。后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唐玄宗開元(713—741)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為唐代名相。張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其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后風格轉趨樸素遒勁。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

  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

  【古文論今,韻味無窮】

  精煉的語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達出深層的意思。 古文是中國文學的骨髓,文字的運用在古文中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在古文中的語言是相當的精煉的。 就讓我們一同去品評吧!

【《感遇其一》古詩閱讀及賞析】相關文章:

《感遇·其一》古詩賞析10-24

《感遇·其一》古詩注解與賞析04-10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詩原文閱讀及賞析08-04

《感遇·其一》古詩鑒賞12-01

《感遇·其二》 古詩賞析03-30

《古風·其一》古詩原文及賞析04-30

《長相思其一》古詩賞析03-30

感遇的古詩鑒賞03-30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詩原文及賞析08-0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 正在播放国产厕所尿视频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