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村居》古詩譯文及賞析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村居》古詩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一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村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歡娛和沉醉的、真正的春天。
這是傳神而又典型的春天,人們對春的第一感受是色彩。度過漫漫冬夜,見慣了蕭瑟與單調,突然有一天,一抹淺綠躍入我們的眼簾,心也隨之暢亮起來——春來了!
二月早春,花草繁盛,黃鶯飛舞,在千里鶯啼中,春風輕拂著堤岸的楊柳,遠遠望去,水汽與楊柳的青色交織在一起,如煙似霧,沉醉迷蒙。
詩人表現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春光,二月春光的主要特點就是有聲有色。詩人用一個“拂”字,和一個“醉”字,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把明媚的春光也人格化了。草長、鶯飛、響徹青云,風兒拂動,柳兒搖曳,有如沉醉春色的美人若隱若現于煙霧迷離之中,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詩人極其準確,極其傳神地捕捉到了二月早春萬物萌生的特點,把明媚的春光表現得流動、歡暢、生機勃勃。
然而,真正體現著春的生機的是人,是明媚春光中的孩子。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鄉間的孩子早早就放學了,歸來的路上他們沐浴著金色的霞光,三五成群,迎著春風,互相追逐著,愉快的放起風箏,這是一個天性勃發的場面:黃鶯在歡唱,孩子們在歡笑,鳥兒和孩子共同應和著春之交響。一個“趁”字更是把孩子們追逐春風、追逐春光、追逐歡樂、追逐希望的天真爛漫極其傳神的表現出來,也道出了春之生機的根本原因。
詩人很會運用動詞,“拂、醉、趁”三字連用,層層推進,感染力極強。既道出孩子們的忘情暢懷,天真爛漫,又使人有一種童心萌動,想和孩子們一起追逐東風、放飛希望的感覺。
風箏源于我國又名紙鳶、紙鷂(YAO音同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的魯班算是風箏之祖,五代時李鄴鳶頭上掛竹哨,當風箏升空,風吹竹哨,發出動聽的箏鳴,風箏一名由此而來。
藍天白云之間飄舞著的風箏,無論對孩子還是成人而言都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夢幻。放飛風箏、放飛色彩、放飛希望、放飛快樂,哪一個孩子沒有過五彩繽紛的夢?哪一個成人沒有過童年的夢幻?
沉醉東風是人的天性,多彩是生命的印證。草長、鶯飛、楊柳沉醉,大好春光是風華少年的對應物,風華少年是大好春光的詩意呈現。人不應該忘記童年的色彩,孩子本來就是人類的童真、最亮麗的春光,忙趁東風放紙鳶……
賞析二
首聯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安蓍L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頷聯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詞語注釋
1、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2、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3、散學:放學。
4、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yuān):老鷹。
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的來臨,而寫下此詩。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佳木斯作家協會會員王國忠:第一句寫春景、點時間,第二句特寫楊柳醉春煙的景色,三、四句寫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放風箏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可愛。全詩前后情景相襯,織成一幅生動形象的圖畫。(《高一古詩文誦讀》)
現代作家、詩人孫朝成:高鼎的這首詩,以輕快的筆調寫出兒童放風箏的自由與快樂的情景,詩人的快樂與兒童的快樂在詩里交融,讓人讀來十分輕松。(《三千年選解三百首 中國傳統詩詞摘珍解妙》)
作者簡介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今杭州人。清代詩人,主要生活于咸豐(1851——1861)年間,生平事跡不詳。善長寫自然風光。
清代后期詩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其人無甚事跡,有關他的生平及創作情況歷史上記錄下來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詩卻使他名傳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詩稿》等。
《村居》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并說出這首詩描繪的景象。
3、通過古詩的學習,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領會詩句的內容,感悟詩句豐富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用具
錄音帶,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述:同學們,春天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了,你能用哪些詞語或詩句來形容一下春天。
。ㄉ杂烧f描寫春天的詞語或詩句)
二、學習新課
過渡:剛才同學們介紹了許多關于春天的詞語,特別是許多詩人贊美春天的詩篇。
1、引入課文:
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清代詩人,高鼎。
(板書:清代高鼎)
詩人高鼎用自己獨到的眼光發現了春天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于是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ǔ鍪荆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2、初讀學習課文: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認真讀一讀,看誰能很快地讀熟。
(在讀前,將“長”“鳶”的音、形講一下)
、艑W生自由練讀,把課文讀通,讀熟。
、仆阑プx:
請你的同桌檢驗一下你究竟讀得怎樣了。
⑶指名讀:
議:他讀得怎樣?你想請那位同學和你一起讀?
、三R讀。
3、理解學習詩意:
、耪埻瑢W們把這首詩再好好讀一讀,你讀著詩句,你讀懂了些什么?
、茖W生自由說自己讀懂的地方。
(字,詞,句等皆可)
⑶你還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可適當出示掛圖幫助理解)
全班議一議,說一說。
⑷春光明媚,勾起了詩人的游興,但詩人在此處卻僅僅寫了幾種景物。
春天里一定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美麗的春景。
。ǔ鍪荆憾喾禾炀吧漠嬅妫
⑸你看了這些畫面有什么想說的?
。▽W生自由練說)
、蚀禾焓侨绱说拿利惷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詩的前兩句,讀出這種美麗迷人。
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議),齊讀。
、嗽谶@樣的春光里,沐浴著和煦的春風,你有沒有放過風箏,心情怎樣?
(快樂,喜悅)
、陶埬銈冏x一讀詩的后兩句,讀出你的那種心情:
指導朗讀。
自己讀。
指名讀、議。
齊讀。
讓我們把這首詩一起記在腦海里,成為我們知識庫里的一員。
(學生背誦課文)
三、領悟詩情
如果你也隨著作者來到了這樣的地方,你會聽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聞到些什么?感受到什么?
1、學生自由練說。
2、指名說。
3、說寫結合:
還有許多同學想說,那就讓我們的思緒流淌在筆尖,把你想說的話都寫下來。
4、交流寫作的內容。
教學反思
《村居》寫的是詩人在農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的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古詩是一副有聲的畫。在學習古詩時,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聽到了什么?學生就會大膽交流:看見鶯在天上飛來飛去;小草長出來了;楊柳樹也發芽了,長長的枝條垂下來隨著春風輕輕地擺動,輕撫著堤面;孩子們放學了,在放風箏;煙囪里冒出了縷縷炊煙。聽到了鶯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歡笑聲;下課的鈴聲。這樣學生和詩人一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
情感是古詩的魂。學生主要通過情感體驗而喜歡讀古詩,在學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我特別注重創設情境,從情感體驗為主線,首先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放紙鳶的樂趣。再引導學生交流情感從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對春天的喜悅和贊美。
【《村居》古詩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村居古詩賞析12-09
古詩《村居》賞析11-22
[熱門]古詩《村居》賞析01-20
春日古詩譯文賞析03-25
出塞古詩譯文及賞析11-18
晚春古詩譯文及賞析03-22
春日古詩譯文及賞析10-20
《閨怨》的古詩賞析與譯文11-09
《春愁》譯文及古詩賞析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