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田賦》原文及譯文
《歸田賦》作于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于河間相任上乞骸骨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田賦》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歸田賦
兩漢:張衡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
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贊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愿,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于山川。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鳴聲吱喳,美妙動聽。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龍鳴般唱,在小丘上虎嘯般吟詩。向云間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魚。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經極樂,雖然夜來還不知疲勞。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圣賢書滋味無窮。提筆作文,發揮文采,述說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鑒賞
寥寥幾筆,即勾勒出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一派欣欣向榮的自然風貌,既表達了對歸田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暗寓對官場齷齪的厭惡。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語言清新,優美生動,歷來深受人們愛賞。《歸田賦》作為迄今最成功的抒情小賦,在賦體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自西漢末葉以來賦體革新轉變的最高成就,基本結束了大賦為主流的創作時代,而開辟了靈巧自如的小賦的新時期,使賦這種文學形式得以繼續活躍發展。從此以后,特別是經魏晉到唐宋,雖幾經演化,但無論是散韻、騷韻、俳體、文體,有成就的作家大多循此路徑抒情述志、詠物敘事,豐富了文苑。
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賦的一大特色,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分別引用《淮南子·說林訓》和《左傳·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也是從《楚辭·漁父》中“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化來的。張衡充分利用了歷史典故詞句短小、內涵量大的優點,于文辭之外又平添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因而《歸田賦》并未因為篇制短小而顯干癟。同時,《歸田賦》所選用的多是為人們所熟悉的典故,并不晦澀難懂。所以這篇小賦以其雅致精煉、平易清新的語句,包容了內涵豐富的史實,并賦之以新意。
此外,《歸田賦》還用了一些疊韻、重復、雙關等修辭方法,如“關關嚶嚶”、“交頸頡頏”,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而“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既反映了作者暢游山林,悠閑自得的心情,又頗含自戒之意。
總之,《歸田賦》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漢大賦了,它已開始由敘事大賦轉入抒情小賦,風格上也不再追求氣勢的鋪排、辭藻的堆砌,而類似于四六句駢文,開了駢賦的先河。《歸田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篇章。
創作背景
《歸田賦》是張衡在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即去世前一年創作的一篇抒情小賦。當時張衡任河間相,向朝廷自請退職。他深感閹豎當道,朝政日非,豪強肆虐,綱紀全失,自己既無法等到社會清明之時,又沒有報國之路,因而從《思玄賦》所宣泄的精神反抗中頓悟到徒臨川以羨魚,不如退而織網,于是決心遠遠離開污濁的社會和世間的雜務,以歸隱田園的實際行動表示對黑暗政治的訣絕與抗爭。
名家點評
馬積高《賦史》:張衡賦寫得很精美的,只有《歸田賦》一篇……此賦在內容上亦無特別深刻之處,不過有感于世路艱難,欲自外榮辱、隱居著書而已。
伊賽夫等《中國歷代賦選》:賦一開頭,便直抒胸臆,用“河清未期”“天道微昧”等語表露對混亂時世和黑暗朝政的不滿,用“感蔡子”“追漁父”等語表露自己不得志的苦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然后,用清新質樸的語言,描述歸田后的種種樂趣……雖仍帶有賦的鋪排性質,但都是為了表達作者對恬靜高雅生活的向往,有著濃烈的抒情色彩,簡潔明暢,全脫漢代大賦虛夸堆砌的窠臼,令人耳目一新。它對賦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此后直抒胸臆的小賦不斷出現。到魏晉則獲得進一步發展。
后世影響
馬積高《賦史》指出:《歸田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在此之前只片段的描寫,如《莊子》中的某些段落;它既是現存東漢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賦;它又是現存的第一篇比較成熟的駢體賦。這三點對以后賦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第一點則對以后詩文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歸田賦》所開創出來的境界,在賦史上是極其值得重視的。它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漢大賦了,已開始由敘事大賦轉入抒情小賦,風格上也不再追求氣勢的鋪排、辭藻的堆砌,而類似于四六句駢文,開了駢賦的先河。無論從張衡的全部創作看,還是從漢賦的發展過程看,《歸田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之后東漢末年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三國兩晉時期王粲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向秀的《思舊賦》、陶淵明的《悲士不遇賦》,以至具有同樣特點的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劉伶的《酒德頌》、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相繼問世,把賦從僵死滯重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開辟了一塊具有生命力的新天地。《歸田賦》給后代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要算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辭》在構思、命意、手法上都直接受《歸田賦》的啟示,只不過寫得比它更成熟、更深刻、更成功、更富有個性化和文學色彩。
作者簡介
張衡(78—139),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人。曾在京師洛陽就讀于太學。后兩度擔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創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即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首次解釋月食的成因。著有天文著作《靈憲》,又有詩賦,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
【《歸田賦》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歸田賦》譯文及注釋03-29
西漢張衡《歸田賦》注釋譯文04-22
《歸田賦》原文及解析11-01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04-02
《雙調水仙子歸興》元曲原文及譯文09-23
《孤雁·幾行歸塞盡》古詩原文及譯文賞析08-22
《歲暮》原文及譯文11-09
《氓》的原文及譯文03-15
刻舟求劍原文及譯文07-11
《過秦論》原文及譯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