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城山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后而作,是《永州八記》最后一篇。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 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 床 十八九居之。交 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 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 ,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 椅的空地。交 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床 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 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賞析】
《小石城山記》也是“永州八記”之一。小石城山位于永州城西北。柳宗元以欣賞的目光描繪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致,同時借景抒情,慨嘆美好的自然景物“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這些為景物鳴不平的語言,不正是為自己長期被貶荒遠地區,不得施展才能而發出的憤激語嗎?文章寫景形象生動,有聲有色,議論曲折有致,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小石城山記》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繼續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他貶逐永州后游歷自然時對觸景生情的感慨,整篇文章構成寫景和抒情兩個部分。
上文寫景,可分兩層,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要到小石城山并不容易,需要從西山道口徑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有兩條通道,一條往西,并沒有什么勝景。另一條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一條河水分開,并有累累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奇心里的人,有誰愿意到這荒涼偏僻的小石城山來呢?但是柳宗元來了。被貶后的柳宗元,從繁華的都城長安來到了永州。在這期間,又來到了永州遠郊的小石城山,獨具慧眼的柳宗元,發現了這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現了非同尋常的美。小石城山的形狀,上邊好似垛墻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而且有城門,城門洞望進去黑沉沉的,投進小石子,洞穴中發出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沿著山坡,可登到山頂,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消息。更奇特的是在山上,雖無土壤卻生著樹木和竹子,且健實蔥郁,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它們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精心設計布置的。這天造地設的小石城山,奇特極了,美極了。
第二部分是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聯想和思索。小石城山的美和奇特,就在于它的簡單,在于它的自然質樸,是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小石城山不是什么人造景點,總有那么一些矯揉造作,裝腔作勢之態。本真的小石城山是孤獨的,寂寞的,它的孤獨和寂寞是由于它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如果它處在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中原地區,那么它將成為令人神往的聲名遠播的風景名勝,游人如織,摩肩接踵,而不至于像現在這樣鮮為人知,默默無聞了。小石城山千百年來一直存在在哪里,它究竟在這里呆了多少年,連它自己也不知道。而經歷千百年卻不能向人們展示它的美妙景致,這實在是勞而無功啊!可見的美好的事物被壓抑、被遺棄的殘酷現實是屢見不鮮。可見得山水也有受寵和不受寵的,這和人一樣嘛。那么那個所謂的造物主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說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說更加相信這是造物主的安排,像自己這樣才德足堪大任的人,不也因為改革就被皇上貶到這蠻荒之地嗎?小石城山是否也因觸犯天條,被貶到這人煙稀少的地方,有種說法小石城山的存在是慰藉被貶斥的賢士;也有說法,天地間有一種靈秀之氣,它賦在人身上,就成為偉大人物,賦在物身上,物就成為美物。柳宗元并不相信這兩種說法。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一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小石城山觸動了柳宗元敏感而多情的心。于是因緣際會,在這大千世界上,在滾滾的歷史紅塵中,這座美山產生了一篇美文。
整篇游記共計二百二十一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合情感都恰到好處。真可謂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刪減。這篇游記放在“永州八記”的最后一篇結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這表明柳宗元雖然在永州游山玩水,表面看來日子過的很舒暢,實際內心卻充滿矛盾,他在寄情山水時,仍在探求真理與正義。全文抒發賢才遭貶的天涯淪落之感,文中的議論是“永州八記”的主旨所在。
簡介
《小石城山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最后一篇。這篇散文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贊嘆山石樹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設計、布置的,然后自然轉入關于“造物主之有無”這一重大哲學命題的議論。這篇散文寫景生動形象,抒情自然,說理直接,將自己內心懷才不遇的苦悶寄予在景物描寫中,借景抒情,情曲旨遠。
創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借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年)。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辭賦《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古文賞析03-05
辭賦《石澗記》原文及賞析02-09
《小石城山記》譯文及注釋03-27
辭賦《石渠記》原文及譯文03-04
《小石城山記》文言文閱讀訓練04-01
小石城山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05-27
高二選修《小石城山記》優秀教學設計08-10
辭賦《袁家渴記》原文及譯文02-24
辭賦《鉆鉧潭記》原文及譯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