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發賦》原文及其賞析
上學期間,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發賦》原文及其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白發賦》原文:
星星白發,生于鬢垂。雖非青蠅,穢我光儀。策名觀國,以此見疵。將拔將鑷,好爵是縻。
白發將拔,惄然自訴:稟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覽明鏡,惕然見惡。朝生晝拔,何罪之故?子觀桔柚,一暠一曄,貴其素華,匪尚綠葉。愿戢子之手,攝子之鑷。
咨爾白發,觀世之途。靡不追榮,貴華賤桔。赫赫閶闔,藹藹紫廬。弱冠來仕,童髫獻謨。甘羅乘軫,子奇剖符。英英終賈,高論云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白發臨欲拔,瞑目號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誤!甘羅自以辯惠見稱,不以發黑而名著。賈生自以良才見異,不以烏鬢而后舉。聞之先民,國用老成。二老歸周,周道肅清。四皓佐漢,漢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榮?
咨爾白發,事各有以,爾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貴耆耄,今薄舊齒。皤皤榮期,皓首田里。雖有二毛,河清難俟。隨時之變,見嘆孔子。
發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顏,今從飛蓬。發膚至昵,尚不克終。聊用擬辭,比之國風。
賞析:
左思長于大賦,其《三都賦》產生了“紙貴洛陽”的轟動效應。然而作為一位成功的賦家,他的小賦也出手不凡。魏晉以降,小賦脫穎于大賦叢中。詠物抒懷,觸興致情,已成文士在嘉會、交游的即興刻意之作。這些內容,文人往往以小賦為之。故小賦一掃大賦以學問博物為內容,以鋪張夸陳為手法的風格,更之以才情睿智和生動地刻畫。魏晉以降,社會 動蕩,舊秩序、舊道德被沖擊,人對生命價值之思考已有對外在宇宙和社會秩序的寄托,轉為對內在本體的超越。故死生、哀樂、事易時移等現象在文學中皆發為強烈之情感。道家學說于此時復興,凝聚為藝術中的哲理、睿智、情趣等風格因素。這就是《白發賦》產生的文化背景。
星星白發,生于鬢垂。雖非青蠅,穢我光儀。策名觀國,以此見疵。將拔將鑷,好爵是縻。
青蠅:蠅的一種。《論衡·累害》:“請受塵,白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煉素。”策名:出仕。古人開始出仕,必先書其名于策。觀國:《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謂觀瞻王朝的光輝盛治,利于成為君王的貴賓。好爵:高官厚祿。縻,同“靡”,共。
人生苦短,白發生于衰年。這是中國文學中反復出現的題材,多系于時光易逝的感慨之中。但左思的這篇小賦卻又另辟新意,一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的傳統道德觀念,把白發看作是有損自己形象的“青蠅”,為了不影響仕途,竟欲拔除,時風至此,不能不生感慨。
白發將拔,惄然自訴:稟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覽明鏡,惕然見惡。朝生晝拔,何罪之故?子觀桔柚,一暠一曄,貴其素華,匪尚綠葉。愿戢子之手,攝子之鑷。
惄然:憂傷貌。暠:同:“皓”。曄:光明。
賦中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我”與“白發”因觀念對立而進行的對話。
第一次對話,“白發”見我要將它拔去,便申訴自己的無罪,并以桔柚以素花為人所貴做譬喻,欲阻止“我”的行為。
咨爾白發,觀世之途。靡不追榮,貴華賤桔。赫赫閶闔,藹藹紫廬。弱冠來仕,童髫獻謨。甘羅乘軫,子奇剖符。英英終賈,高論云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閶闔:天門,亦指宮門。紫廬:宮殿。
可是“我”卻告知以世人“靡不追榮”之理,引典征古,宣稱“拔白就黑,此自在吾”。這里“我”一口氣舉了四位年少得志的歷史人物。其一為甘羅,戰國時秦國文信侯的近侍之臣。文信侯要聯燕攻趙,令張唐相燕以成此事。張唐辭,甘羅則自告奮勇,請車五乘使趙,曉以利害,迫使趙王割五城予秦。事見《戰國策·秦策五》。其二為子奇,春秋時齊國人,年十八受齊君之名(剖符)治阿地,至阿后他將庫藏兵器鑄為農具,開倉廩賑濟貧民,阿地大治。事見《后漢書·順帝紀》李賢注引《新序》(今本無載)。其三為終軍,西漢濟南人,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西至長安上書言事,引起漢武帝的驚奇,拜官后持節使降南越,為越相呂嘉所殺,年僅二十,世謂之“終童”。其四為賈誼,西漢洛陽人,年十八聞于郡中,年二十余為博士,其廷對議論為文帝賞識,后出為長沙王太傅。終、賈之事見于《史記》、《漢書》,二人皆以年少高論著稱,因此賦中稱之為“英英終賈,高論云衢”。
白發臨欲拔,瞑目號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誤!甘羅自以辯惠見稱,不以發黑而名著。賈生自以良才見異,不以烏鬢而后舉。聞之先民,國用老成。二老歸周,周道肅清。四皓佐漢,漢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榮?
惠:通“慧”。
第二次對話,“白發”指出這些少年英俊之所以得志,并非由于外在相貌的年輕,而是由于他們的才學。接著又舉先朝重視老年人為例,請求“我”重德而不要重貌,“白發”所舉“國用老成”之例,一為周文王以德治周,孤竹君兒子伯夷、叔齊歸附而來,一為漢初“商山四皓”出佐漢高祖的太子。在傳統的歷史和政治觀念中,遺民隱士出山歸附,一向被看成太平盛世的象征。因此“白發”與“我”的沖突,事實上是過去與現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咨爾白發,事各有以,爾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貴耆耄,今薄舊齒。皤皤榮期,皓首田里。雖有二毛,河清難俟。隨時之變,見嘆孔子。
舊齒:有德望的老人。皤皤:頭發斑白貌。二毛:頭發花白。榮啟期:春秋時隱士。
“我”盡管認為“白發”所言“非不有理”,但堅持認為,即便是榮啟期那種歌吟于郊野的隱逸超脫的人也未能得勢逞志,而是皓首田里,終老一生。人生的變化與命運,能否合乎時勢機遇,這是連孔子都感嘆的問題,所以還是要堅持拔除白發。
發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顏,今從飛蓬。發膚至昵,尚不克終。聊用擬辭,比之國風。
最后一段,寫“白發”無言以對,只得感慨無盡。至此,作者跳出了對話的范圍,指出寫作此賦的目的用意在于刺世,如同《詩經·國風》用歌謠來批評時俗。
這篇小賦的語言簡潔明快,清新通脫,立意新穎有妙趣。對白發的擬人化描寫,這種將自我與自我的組成部分作對立分割的觀察,角度錯綜,殊堪玩味,是小賦中的精品。
創作背景
自東漢末葉始,天下喪亂,鐵騎馳騁,割椐鼎立,吞噬兼并,財貨權力的歸屬全由馬背上決定。因此,大批才華超群、膂力蓋世的青年脫穎而出,成為時代舞臺上充演主角的風云人物,一向以皓首窮經而尊榮的老儒,漸漸黯淡了昔日風采。隨之,魏晉人崇尚自然天賦,“才辭”“才辯”“才文”……一切充滿自然意味的美譽,盡屬“總角辯慧”、“天資聰穎”的少年慧敏才士。而思維漸遲鈍、口角漸拙訥、未能早有令名的年長者,也愈見冷落。一切讓位于青年,時代充滿了朝氣與活力;但其偏執的負面,則使以學養閱歷經驗豐富積累而晚成的人,過早地被社會代謝,沉埋湮滅。與此相類,風云變幻中的人事變遷也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枯榮貴賤,朝夕天壤。市俗毀譽隨之遷移改易,頓成炎涼之嘆。有感于此,懷憫往昔,作者提筆寄慨,寫成這篇詠嘆。
作者簡介
左思(約250~305年),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后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作者成績:
作品概述
左思出身寒門,雖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卻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只好在詩中表述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歌頌隱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隱》,收入《神奇秘譜》之中,并在解題中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為是他的作品,這些作品中都貫穿著隱逸思想。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于清人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賦
《晉書·左思傳》載,他曾以10年時間寫出《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晉書·左思傳》和《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左思別傳》的說法很不一致。據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于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認為作于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為作年“難以確定”(《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評前人作賦“侈言無驗,雖麗非經”,提出作賦應“貴依其本”、“宜本其實”。在寫作此賦過程中,他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為秘書郎,以便博覽方志群書。因此《三都賦》體制宏大,事類廣博。他那種強調征信求實的文學主張雖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三都賦》問世后,張華贊嘆不已,嘆道:“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皇甫謐為之作序,張載、劉逵作注;衛權作略解。一時間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這除了《三都賦》本身的富麗文采及當時文壇重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包含了當時朝野上下關心矚目的內容:進軍東吳、統一全國。此賦的寫作手法及風格雖與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二京賦》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題則不是傳統的“勸百諷一”。因此《三都賦》在后期大賦中具有重要地位。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語言樸實、行文幽默、感情含蓄,與《三都賦》完全不同。它采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詩
左思詩歌代表作品是《詠史》詩8首,見于《文選》。《詠史》自班固以來大抵是一詩詠一事,在客觀事實的復述中略見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詠史》錯綜史實,融會古今,連類引喻,“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沈德潛《古詩源》)。左思早年有著強烈的用世之心,自認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為。但是在門閥制度的壓抑下,他始終懷才不遇。在《詠史》詩第2首中,他以“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的藝術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現象;在第7首中他借詠古代賢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對扼殺人才的黑暗現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其筆鋒之尖銳,在兩晉南北朝是不多見的。《詠史》詩還借詠古人,闡明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志向,聲稱:“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所以梁代評論家鐘嶸說左思“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詩品》)。
明清之際王夫之曾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壞,古度古心,不絕于來茲者,非太沖其焉歸?”(《古詩選評》)左思《詠史》詩的這種風格被鐘嶸稱為“左思風力”。“左思風力”曾對陶淵明產生過影響。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左思另有《招隱》詩兩首,文筆流麗,其中“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贊賞。《嬌女詩》一首,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響。此外他還有《雜詩》一首,《悼離贈妹》詩二首。前者風格與《詠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詩,典雅凝重。
【《白發賦》原文及其賞析】相關文章:
《白發賦》原文及賞析04-20
《白發賦》的原文及其翻譯04-11
《秋聲賦》的原文及其賞析08-24
《鵩鳥賦》原文及其賞析12-08
別賦原文及賞析09-30
《別賦》原文及賞析10-25
登樓賦原文及賞析11-03
《雪賦》原文及賞析06-16
《高唐賦》原文及賞析04-21
子虛賦原文及其翻譯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