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時間:2021-12-02 14:09:23 五年級 我要投稿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通用6篇)

  現代教育學提出了計算機輔助教學,這既向廣大教師提出了挑戰,也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現代教學手段。在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時,教學內容要具有直觀性,要使媒體內容一目了然,在課堂上常常直接出示本節課的主題,直觀性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傳承教學資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通用6篇)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1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自已的。

  3、教師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3一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并記錄觀察結果。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五、課外作業:

  1通過學習, 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進行飼養并將你伺養小動物的情況記錄下來, 看看你能不蝕

  能發現一些小動物的習性.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2:食物鏈和食物網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知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鑒書本的圖片),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現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么在同一個區域會出現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樸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系。(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網:

  1師講:田野里有很多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価。(課本13圖)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讓學生討論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四、練習:

  1、薔薇花叢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蟲、瓢蟲、落葉、小鳥、蚯蚓、請岀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中--是生產者,----------

  ---是消費者。

  ------------

  2、請你寫岀其他食物鏈:

  ----------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生物在一定區域內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會形成一個生態群落。

  過程與方法: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治理和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相互聽取意見、共同協作、綜合治理和觀察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

  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

  根據設計方案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準備】

  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環境:

  1、參看書14面的池塘圖,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魚類,蝦,軟條類如田螺河蚌,水鳥類如鴨,水生昆蟲,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動物為植物 生長做了哪些貢獻?

  (5)我們還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氣、水、泥土、巖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群落。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群落。

  二、設計生態瓶:

  1、說明:我們現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個生態瓶,研究其中的關系。

  2、學生討論:該怎樣設計這個生態瓶呢?問題提示:

  (1)你們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2)什么樣的生物可以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生活?

  (3)假如要有動物,那它們的食物來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嗎?

  (5)生物放入的順序需要考慮嗎?

  3、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們還應該考慮些什么?(生物品種搭配和數量多少問題)

  4、給每個小組發設計紙,用圖文結合法記錄下設計方案,注意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種類、數量等。

  三、制作生態瓶:

  1、說明制作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把本組成員的名字做才標簽貼在生態瓶的外面。

  2、根據討論的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完成制作生態瓶。

  3、小組商量決定生態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記錄。注意天天觀察生態瓶里發生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自然界的侵蝕現象。

  【教學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

  【教學難點】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

  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

  教師演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或錄象、介紹實驗操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種經常發生的天氣現象。下雨時,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會不會對土地產生影響?土地會發生什么變化?雨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2、學生討論交流。

  3、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二、雨如何影響土地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

  你能說說你看到的景象嗎?

  你平時看到過類似的景象嗎?

  你認為出現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擬實驗:下雨。

  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

  教師課件出示介紹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觀看學習。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實驗時注意觀察“降雨”過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并做記錄;實驗后描述實驗中的現象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小組交流、匯報。

  3、小結、拓展。

  雨水會不會影響土地?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并思考:斜坡上的這許多小細溝是怎樣來的,這許多小細溝中匯集的水流又會怎樣改變地形。

  三、影響侵蝕的因素

  1、如果我們剛才實驗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長滿樹木,

  如果降雨量很大,結果又會怎樣呢?為什么?

  2、學生回答。

  3、接下去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影響侵蝕的因素”吧。我們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嗎?

  4、學生小組選擇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前的討論交流。

  5、學生小組嘗試撰寫實驗方案,教師提示這是對比實驗,方案中要注意明確不同條件和相同條件,實驗器材的選用和實驗裝置的設計。

  四、課外拓展活動

  還有什么影響侵蝕的因素呢?希望你們課后能繼續觀察與研究。

  五 教學札記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參考書5面)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科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2、能根據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斷。

  科學知識:

  1、知道心跳、呼吸和運動是有聯系的,運動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復到正常狀態。

  2、了解自己正常情況下 1 分鐘心跳、呼吸的次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研究運動對身體的影響,意識到事物和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2、意識到采集、分析數據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教學重難點: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教學準備:手表、記錄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師:每當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時,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高興、興奮、緊張……

  師:你的這種心情從身體狀況的哪方面表現出來的?

  生:心跳加快,臉紅……

  師:相對于體育課來說,我們現在處于什么狀態下?

  生:安靜狀態。

  2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們現在都處于安靜狀態下,如果讓他們運動起來,你猜測他們會有什么變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氣粗……

  3 、師:你們體育課上做過原地高抬腿運動嗎?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體呈 90 °夾角。

  師示范動作。

  4 、師:請男生準備好,隨著老師拍手的節奏做原地高抬腿運動,動作要做標準了,女生站立不動。(計時 1 分鐘)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他們的表情有沒有變化?有什么樣的變化?

  生:男生臉上有汗、臉變紅了、氣喘粗了……

  師:你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問男生)

  師: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問女生)

  5 、師:為什么他們的感覺會不同?(請他們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運動,而女生沒有做運動。

  6 、師:為什么運動后我們的呼吸就會變粗呢?

  生:我們的心跳加快了,同時使呼吸加速。

  7 、師:運動后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次數比安靜時的呼吸和心跳次數快多少呢?怎樣知道呢?

  生:進行測量。

  8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測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課題。

  二、自主學習:

  1 、測量在安靜狀態下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 1 )師:要想準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誰知道怎樣計算呼吸的次數?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測量呼吸時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這兒老師是用夸張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但在實際測量的時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況進行。每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數可以怎樣測量的呢?

  生:用手摸、聽、測脈搏……

  ( 2 )師:我們今天用測量脈搏的方法來測量心跳次數。用我們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內側偏上的地方,找到脈搏(示范),每個人試試,要準確地找到你的脈搏。

  ( 3 )師: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的方法我們已經學會了,為了能進行數據分析,我們要把測到的數據記錄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這張表格你們知道怎么記錄嗎?

  生:講述表格的看法、寫法。(師適時補充)

  ( 4 )師:現在我們要開始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了,先測量哪種狀態下的?

  生:安靜狀態下的。

  ( 5 )師:表格里面要求我們填寫同一時間內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我們第 1 次先測量 1 分鐘呼吸的次數,第 2 次再測量 1 分鐘心跳的次數。

  師:注意呼吸次數的計算方法,找準自己的脈搏。準備好了嗎?開始(計時 1 分鐘,測量兩次)。

  學生各人自己測量數據,并記錄,算出平均值。

  生:匯報所測數據,計算平均值。

  2 、測量自己在運動結束時,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 1 )師:安靜狀態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有了,接下來要測量什么數據了?

  生:運動狀態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師:運動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在我們的運動一結束就要進行,等到休息后再測量數據就不準了。還有,老師在這兒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記錄同一時間內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嘗試說。

  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一、三大組只記錄測量呼吸的次數,二、四大組只記錄測量心跳的次數。

  ( 2 )師:我們仍舊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進行測量運動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測量時要注意,請你按照老師拍手的節奏做原地高抬腿運動。每位同學一定要把動作做標準了,否則就不能準確測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了。(計時 1 分鐘,老師調整好學生所站的位置)

  ( 3 )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計時 1 分鐘)

  學生各人自己測量數據,并記錄,計算出平均值。

  學生匯報所測數據。

  ( 4 )師:安靜狀態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以及運動結束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我們都有了,有了這兩組數據我們能做什么事?

  學生進行比較。

  師:你們比較一下,發現什么?

  生:運動結束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要比安靜狀態下的速度快。(說出具體數據)

  ( 5 )師:我們除了用表格進行數據比較之外,還可以用圖形進行數據比較。這兒有一個坐標,橫線表明在什么狀態下,豎線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數,我們現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數據轉換成圖形,看老師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學生為例說明條形圖的畫法)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圖形中的一種,叫條形圖,大家看用這種方法比較數據有什么優點? (明顯、清楚、一目了然…… )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通用6篇)】相關文章:

小學五年級課件10-08

小學五年級的課件11-22

小學五年級教學課件10-10

小學英語五年級課件09-30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課件01-17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課件11-27

有關小學五年級浮力課件11-11

小學五年級解方程課件10-25

小學五年級《梅花魂》課件09-12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级特黄大片 | 伊人亚洲综合网色aⅴ |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丁香五月 | 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一本一道DVD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 |